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六祖真身 曹溪南华寺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9日
来源:华人佛教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华寺座落在广东省曲法县正南10公里处的南华山畔,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南华寺最珍贵的文物,就是被僧人称作镇山之宝的六祖真身像了。六祖真身像供奉在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六祖殿内。坐像通高80厘米,六祖慧能(亦作惠能)结跏趺坐,腿足盘结在袈裟内,双后叠置腹前作入定状。头部端正,面向前方,双目闭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颧骨较高。从塑像中可以看出这位饱经风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气质,表情生动,栩栩如生。据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这座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慧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纻法塑造而成。这尊中国式的“木乃伊”是由慧能的弟子方辨塑造的。其方法是,在慧能圆寂前,身披袈裟,尽腿盘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体内营养和水分逐渐耗尽,最终坐化圆寂。然后将遗体放在两个对盖密封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经过相当时问后,内脏和遗体上的有机物质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断产生热气,水份被吸干,遂变成坐式肉身干体。然后进行塑造,先“以香泥上之”,然后加布,再“以铁叶、漆布固师颈”。由于方辨是慧能的弟子,不止一次为慧能塑过像,对他的音容相貌、气质神态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这尊塑像很成功的反映出慧能超脱的气质和高僧的形象,成为流传万古的真身像。

唐代宗时(762—779年)就下沼赐六祖真身像为“国宝,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堕”。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又“诏谥大鉴禅师”安置六祖真身像的塔为“灵照之塔”。北宋初年,塔毁于战火,六祖真身像“为守塔僧保护,一无所损”。宋太宗建“太平兴国之塔”,安供六祖真身像。元朝政府两次下圣旨,在南华寺内,“使臣不得下榻,不得索取铺马、祗应,不得征收地税、商税,不得抢夺寺院所属土地、河流、人畜、园林、碾磨、店舍”。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木塔为砖塔,并造六祖殿,安置六祖真身像。因塔内和六祖殿等供奉真身像之处地势较高,比较干燥,加上历代王朝特殊的礼遇和僧人精心的保护,使这尊塑像经历了广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沧桑而保存下来。今天,这尊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国宝不仅具有杰出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南华寺初名宝林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唐代效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开宝三年(970年)赐额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

1936年至1943年,近代名僧虚云和尚驻锡南华寺,筹积款项,相地度势,重建殿堂。总计新建殿堂房宇庵塔约243楹,新塑大小佛像690尊。当时六祖真身像的木龛被白蚁损坏,虚云请出祖师肉身,重新装修。另照阿育王塔形式,重新制作祖师坐龛。龛外塑南岳、青原、法海、神会四像侍侧。当时的南华寺盛极一时,面积从曹溪门到最后的卓锡泉,南北深151丈,由东边寺墙至禅堂西壁,广39.5丈,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尺。主要建筑有:中路的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宝环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室。左侧依次是虚怀楼、报恩堂、钟楼、伽蓝楼、客堂、待贤楼、香积厨、斋堂、回向堂、回光堂、延寿堂、念佛堂、东贤殿。右侧依次为云海楼、西归堂、鼓楼、祖师殿、云水堂、韦驮殿、维那寮、班首寮、如意寮、禅堂、观音堂、西贤殿。寺东有无尽庵、海会塔,寺后有飞锡桥、伏虎亭、卓锡泉。虚云法师带领僧人严守戒律,遵循百丈清规“一粥一饭,持午因时,一步一趋,悉守仪范。”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多次拨款重修大雄宝殿、藏经阁、六祖殿、钟鼓楼及其他建筑。1981年10月19日至21日,南华寺六祖殿重建一新,举行了六祖真身像安座典礼,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宗教界知名人士意昭、圣一、心明、性智、宽纯等和当地憎俗群众三百多人参加了这一庆典。

近年来,筹集资金一万多万元,新建了禅堂,先后修葺了六祖殿、方丈室、观音殿、大雄宝殿、海会塔、头山门、大围墙。海外佛教徒捐蹭了20多万美元的金箔,对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重新装金,对五百罗汉等诸佛重施彩饰,使这座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南华寺面向曹溪,背靠象岭,峰峦秀丽,古木苍郁。庙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结构严密,主次分明。全寺面积约1.2万平方米。

进入第一道山门曹溪门(又称头山门)后,就是放生池。椭圆形放生池上,建立一座八角形、圆柱挑角、攒尖顶式五香亭。

宝林门是南华寺第二道山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门联是“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横批是“宝林道场”。

钟、鼓二楼相对,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明清两代及1933年均曾重修,楼分三层,歇山顶,檐角挑起,格子门窗,钟楼顶层悬有宋代铸造万斤铜钟。

天王殿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清代重建,原为罗汉楼,后改为天王殿,殿正中供奉弥勒佛像,后面塑韦驮像,两边塑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清时及1934年重修。殿前有月台,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飞檐饰坐狮,顶用双鱼吻,门窗为格子式。殿内正面塑三宝大佛像,每尊佛像高8。3l米,形貌庄严。左右两壁及后壁是泥塑彩绘五百罗汉像,神形怪异。殿后有千人锅,元代铸造,高1.6米,口径2.08米。唇外折,环底深腹。

藏经阁,清康熙六年(1667年)和1933年重修,两层,四周辟廊,单檐歇山顶。

灵照塔,初建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为木塔。宋朝时改为砖塔。明清及1933年多次重修。塔呈八角形,五层,正面有券门可入内。塔内辟有螺旋形阶梯直到塔顶,每层每面均有券门和小窗,八注攒尖顶,上置大型铜铸净瓶及铁铸覆盆。寺后有卓锡泉,俗称九龙泉,传为六祖浣洗袈裟之处,泉水甘例,经年不竭。

和许多寺庙一样,南华寺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除六祖真身像外,还有干佛袈裟、元代圣旨和宋代大雕五百罗汉像。千佛袈裟是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长方形,长2。86米,宽1.46米,绢底呈现杏黄色。上面绣有一千个佛像,佛像全部为跏趺坐式,手式有入定、接引、说法、合拿等,口、鼻、眼和发髻清晰分明。用金线绣出形象,然后配以蓝色、浅蓝色、朱红色、黄色丝线陪衬,再绣出蓝色背光和光芒。四周是十二条形象生动的龙蛟。绣工精巧绝妙,为唐代刺绣之佳品。据广东省博物馆家有关专家考证,此袈裟是唐中宗赐给六祖慧能法师的。

北宋木雕五百罗汉造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中的一部分。明朝时曾经重新涂饰过金光,清光绪年间,曾补雕过133尊被火烧毁的罗汉。1936年,虚云和尚主持修庙时,将大部分木雕罗汉藏在大雄宝殿里三尊高达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发现。现存360尊,其中有133尊为清代补刻。有154尊罗汉像上刻有铭文。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五百罗汉像雕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至八年(1043一1048年),是“会首弟子”杨仁禧组织募化和雕造这批罗汉像的,捐造者有商人、手工业者、僧人和平民等,匠师有张续、蔡文贽、廖永昌、王保、郝璋等。每尊造像都是用整块木坯雕成,通高49.5至58厘米,直径23.5至28厘米,木料主要是柏木,少量为楠木、樟木或檀香木。每尊像由底座和坐像两部分组成。这些罗汉造像形态自然,变化多样,生动传神,雕工洗炼,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南华寺还有北齐昭帝皇建元年(560年)的铜佛造像,唐代花缎袜,六祖坠腰石,唐代铁质观音像、天人像、释迦牟尼像,明代四大天王木雕、清代五百罗汉瓷瓶、明代金书《华严经》残卷等文物,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现存的碑刻有宋朝秋镌石的《六祖像碑》、明代《御制六祖坛经法宝序碑》及近代修缮庙宇的碑记。

今日的南华寺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名扬四海的旅游圣地。现住寺僧130余人。1992年5月,南华寺隆重举行了方丈升座仪式,佛源法师荣任南华寺方丈。同时,虚云和尚舍利塔和惟因和尚(南华寺原方丈)舍利塔亦相继建成,并举行了开光法会。

南华寺住持佛源法师,为培养僧众素质,于1994年6月中旬,邀请香港大屿山宝莲寺愿炯法师到寺演讲《维摩诘所说经》,从农历十九日至七月二十八日止,历时一个多月。因为南华寺数十年没有法师开坛讲过经,听经闻法者达二百僧众和居士,有来自香港及黑龙江的居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