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社会万象>>正文内容

主动调适心理、睡眠和饮食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主动调适心理、睡眠和饮食

2010年02月21日 来源: 新华日报

每年,过完春节长假,不少人会患上“春节综合征”。专家提醒大伙:不管是节日,还是平时,都要有主动调适自己心理、睡眠和饮食的意识和能力,以防“春节综合征”侵袭日常生活和工作。

何谓“春节综合征”

专家介绍说,“春节综合征”,实际上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疾病,而是指在七天长假前后过程中由于生活规律、生活节奏、社会角色的变化和调整,所引发的一系列身心不适应。包括各种躯体症状、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还可以理解为某些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

“春节综合征”在“假日综合征”中表现最为明显。这不仅仅因为人们连续休息了七天,改变了以往的生活规律,更主要的是,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内涵。

“春节综合征”主要的生理表现为:浑身乏力、嗜睡、精力不集中、厌食、恐惧、孤独和出现头晕、口干舌燥、烦躁、腹痛腹泻等症状。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有:疲惫、神经性厌食、工作恐慌——不想上班。

压力和亚健康是主因

导致“春节综合征”的心理压力,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蓄积起来的,与许多人对春节功能的认识误区相关。

春节原来是缓解一年的紧张工作,全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重要日子。可事实上,常常把春节变成了为工作进行“铺垫”、请客送礼、应酬吃饭的“突击阶段”,如果不是那么紧张、功利,心理负担就会减轻许多。

再就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自己和生活的期望值过高。春节,亲朋好友相聚,难免谈起过去的一年。得意者往往沾沾自喜,失意者往往懊悔沮丧,如果一味攀比,难免自卑、产生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会因春节的到来显得尤为强烈。因为,许多人视春节为自我辞旧迎新的象征,一旦心态失衡,就会感觉一年“不顺”。

对于春节期间出游、返乡的人来说,春运的拥挤、往返时间的紧迫,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也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严重的身心压力。

平时处于“空巢”状态的许多中老年人,大都期望春节期间能够家庭团聚,子女多回家住住。而子女不仅要考虑到父母和亲友方面的各种应酬,他们还有自己的家庭和事务需要处理。一些“新新人类”,他们有张扬自我的强烈愿望,不愿意遵从长辈的安排,他们希望通过新奇、强烈的刺激宣泄平时蓄积的心理能量。家庭内部期望值的差异,也会引发失落、紧张、沮丧和不满。

有的人难得过年回家与亲人团聚,长假结束意味着将离开家乡和亲人,离别的伤感越来越深。

有的人对春节休假没有安排,一放假随意而为把原来的生物钟全打乱了,喝酒、熬夜,假期结束了,人也精疲力竭了,身心便处于了亚健康状态。

这些高压力者和平时就已经处于亚健康的人,在“紧张”的春节期间,很容易诱发“春节综合征”。

帮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春节后,孩子也该上学了,“春节综合征”其实在孩子身上也有所体现,如开学前,孩子会紧张、焦虑、不安,对上学产生抵触心理;在开学的前两个星期,孩子上课的时候会很难进入状态,提不起精神,身体感到乏力,昏昏欲睡,心情烦躁;放学后,会对着家庭作业发呆,想写但是又坐不住,拖拖拉拉的会持续很久。

有关专家支招说,首先要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长假过后,生物钟被打乱,孩子们大多处于缺乏睡眠状态。应在节日过后,迅速调整作息时间。全家人应在晚10时前睡觉,家长要以身作则,关闭电视、熄灯,营造睡眠的环境。

其次,适当运动和学习,不要长时间看电视和上网。春节期间电视上综艺节目、电影、儿童片多,家长忙于应酬,对孩子疏于管理,打电脑游戏、上网也占据了学龄儿童大部分节日时间,节日一过就应马上想办法告别这样不节制的娱乐方式。可带孩子到体育活动场所运动,如打羽毛球、滑雪、滑旱冰等活动,以转移孩子们的兴趣。同时督促孩子每天学习1小时至2小时,还可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等。

第三,调整节日不良饮食习惯。多饮白开水,少喝饮料,节日过后家中剩余的饮料及糖果应尽快收起来,不能让孩子们养成每餐喝饮料的习惯。清淡饮食,注意营养,对春节期间进食过多脂肪、蛋白质食物的孩子,应以清淡饮食,即蔬菜、菌类食物为主,不可食过饱。

最后,耐心陪伴孩子度过过渡阶段。春节期间,家中亲朋聚会较多,常常疏于对孩子们的教育。节日过后,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玩耍,帮助孩子规划时间、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假期综合征。

调整心态是关键

专家认为,节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人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假期游玩和休息的安排是否合理等诸多因素有关,平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者,此尤高发。

远离“春节综合征”要学会调理心态自我减压。比如,加强与他人沟通,与他人接触得越多,遇到误会和压力的机会就越少,并要建立一个由亲朋好友组成的支持体系;让乐趣充满工作生活;奉行独立思考,自立自强就难被压力击倒;学会利用自我暗示的技巧,利用沉思、遐想、放松以及利用生物反馈法应付压力;重新振作,选择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一旦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要多跟朋友、亲人或心理医生倾诉,或找适当的“载体”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保持平和心态,学会以放松为主导的“慢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以欣赏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专家介绍,摆脱“春节综合征”,要适当转移自己“假日期盼”心理,提前进行“角色转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节:

首先,假期最后几天,最好别让自己再处于兴奋状态,好好待在家里,把自己放回平日的生活规律中。提前想想明天该做什么,理清头绪,尽量平复躁动的心。

其次,刚开始工作不宜太紧张、强度不宜太大,应循序渐进,以免因节奏突然变化导致神经衰弱。上班后,可以多和同事聊聊天,如果工作允许,可以和同事边聊天边工作,减少工作的疲劳感,通过自我放松的方法减轻节后综合征。

第三,工作半个小时左右应该自己休息一下。因为根据研究,人的注意力大约持续半小时之后开始减弱,这时适度的休息不但可以提升专注力,更重要的是改变一下已经保持很久的姿势。此时,最好的运动就是伸展运动,从肩颈、腰背到四肢,让绷紧的肌肉伸展、拉长。

第四,要注意休息,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规律,争取早睡早起,中午尽量保证半小时的小憩。同时适当承担一些工作任务,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有些人会沉浸在春节或旅游的回忆中,其中愉快的事情或郁闷的事情,会让人很难在心理上转变过来。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王志佑说,春节或旅游收获的消化,可以今后一段时间内做,不急于一时一地。另外,少数有不愉快经历的人,也应该自我调节,淡忘它,变春节感受为精神收获,以充沛精力投入工作。 (仲 斑 )

链 接

“假日综合征”与“动力定型”说

对于假日综合征,国外医生常用巴甫洛夫“动力定型”学说来解释:旧的“动力定型”被破坏,而新的“动力定型”难以建立时的“混乱”。人们在放假前聚精会神于工作和学习,形成了与学习和工作相适应的“动力定型”。但到了假日,必须拿起那些被置之度外的事,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长假过后,又要恢复已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此时就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从而导致“假日综合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