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动静皆修,释儒圆融-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1日
来源:学诚法师的博客   作者:学诚法师博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

  2010年3月20日上午九点,原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许嘉路先生在北京龙泉寺作了一场题目为《动静皆修,释儒圆融》传统文化讲座。听众席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中医药大学,人民大学等大学生以及一些城里居士,寺院法师和义工等,听众踊跃,会场爆满,因缘殊胜,大家怀着对许嘉璐先生的景仰,慕名而来。

  许先生上一次来访是在去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并虔诚地参与了盂兰盆法会活动。盂兰盆法会是传递佛教孝文化精神,许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弘扬,不遗余力。

  今天讲座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讲述:为什么修学?怎样修学?修学的科学性;释儒圆融。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

讲座现场

  第一部分,为什么修学? 是从整个社会背景状况下说明。许先生提出,人人都需要信仰,人人都有信仰。人之区别于动物者,在于有思想,有语言。有思想,就有追求,就会想到、涉足到超出自己生活圈子之外的领域。有语言,就有了接收和发出信息最便捷的工具,更加扩大了人的生活范围和生活内容。人的追求是多元化的,佛教的信仰是高尚的信仰中的杰出者。中国佛教各宗都以发菩提心为弘法的核心,祈求的是人心净、国土净、天下净。中国佛教从不排他。两千年来与儒、道有过理论上的冲突、争辩,结果是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共存共生、保持个性、不断升华。中国佛教发展了佛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证明:国运兴则佛教兴。要获得正信,就需要不断修学。修学无止境,成佛是个需要永远追求的目标;世上待“度”的人太多,难度极大——佛教及其信仰者“任重道远”。

  许先生特别从三方面阐述了过去、现在世间对佛教的误解。一个是“佛教是出世的”;一个是“一切皆空”,认为一切虚妄;第三个是普遍认为信佛全是“为己”。佛教振兴,既需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也需要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许先生认为,消除历史和现实的误解至关重要:以出家和在家二众的信、解、行、证,证明今日之佛教已非清末民初或四十年代的佛教。许先生还引用《维摩诘所说经》:“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以及弘一大师说的:“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

分会场

  许先生谈及中国佛教振兴的世界意义。当前“三界险恶”,贪、嗔、痴、慢、疑已经成为世界性流行病。何以疗之?惟有拯救人心。世界不同文明对话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佛教应该成为对话的重要一方。佛教已经是国际性宗教,通过各国佛教信众“众善奉行”,可以扩大影响,可以结交更多朋友。许先生相当重视文明对话平台,拟于今年9月在孔子故里召开的首届尼山论坛主题是“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对话”,未来还将开展佛教与其他文明的对话。

  第二部分,怎样修学?许先生认为,修学有序,一定要按照“戒—定—慧”;“闻—思—修”;“信—解—行—证”次第修学。特别强调戒的重要性。《楞严经》:“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声闻”的重要性。《华严经》:“若因精进,其闻思修,则名为智。”信的重要性。由何而信?由闻,由思,由定,由行。因人而异,关键是发心,见性。许先生多年的的体会是:“花有多叶,教有七宗;兼收并蓄,有本圆融。万法无法,方便多门;殊胜非一,菩提为真。”

  许先生引用了学诚法师的话“上求佛道是静中修;下化众生是动中修”,他本人对于动静皆修很有体会。不静,心猿意马,声闻不入,不悟佛道。是故欲得佛法则需静,静可得净,静、净则生敬。不动,形同枯树,或停留于知,不得阿薅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得解脱。下化众生就是行、证。《华严经》: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许先生感悟:“ 持守大乘,生大愿力,利乐有情,转化无明。”

  第三部分,修学的科学性;主要是针对世界“轴心时代”——公元前200—800年间,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的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此而生。东方四位哲人释迦牟尼,孔子,阿拉伯罕,柏拉图不约而同,长期思索着“天—人”,“人—人”,“生—死”等天人关系问题。东西方文化最大不同点在于二元对立与一元圆融的差异。今天人们体悟先哲所说之蕴涵,思考是不是又到了一个新的“轴心时代”?世界朝哪里去?人的心灵应该是什么样子?许先生认为,无论是“天—人”,“人—人”,“生—死”等问题皆源于“心”。

  2009年10月17日,学诚法师在第十二届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大会上的基调发言《当今佛教的社会责任——建设人类的心文化》,首度突出“心文化”主题。今天也是龙泉寺首届心文化之旅,有近二百名高校学生共同参与。

  第四部分,释儒圆融。许先生从修学目标(价值观念);修学法门(方式方法);修学精神(锲而不舍);弘法境界(无法无我)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释儒圆融。从目标来说,佛教是成佛,儒家是成圣;从法门来看,佛教是从闻思修,儒家是学思行;就精神而言,佛教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儒家有“仁者爱人”;佛家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儒家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从境界来看,佛教有“拈花而笑”、默然无言、公案机锋等超越语言文字的境界,儒家有“吾无隐乎尔”、“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

  后面三十分钟交流时间,听众提问相当争先恐后,讲座又延长了半个小时。最后学诚法师总结:“许先生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也没有休息,他讲的这个题目非常好——动静皆修,释儒圆融。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成为中国佛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同儒家文化能够很好的圆融。儒家最高的理想是成圣,佛教成佛;儒家大同世界,佛教人间净土,这些都非常一致。儒家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佛家是内在的自心秩序维护,一个从内心世界着力,一个从外在用功,这两个圆融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先生几十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都有他独到的见解,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民族、国家的未来,整个文化的发展一直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今天能够到庙里边来做这么一场有关释儒圆融的演讲,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启迪。佛教讲自利利他,儒家谈利己利他,儒家讲义利之辩,实际上也就是利益的合理分配,一个人的行为既要利自己又要利社会,怎么样做才是合适的?小乘自利,所以他去世以后的名字大家都不知道,大乘人发心成佛,名声远扬,称赞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能够得到加持,人家不去念罗汉,念菩萨,念佛,这个就跟因地发心有关。所以,人若自利利他,就会被许多人记住。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

  最近,我在思考迷信的问题,学佛、成佛的问题。迷信,一定程度上迷惑,迷惑在寺院里烧香,跪拜,祈求保佑平安;信佛,根据宗教的仪轨念诵,持咒,用功;迷佛、信佛的共同特点是求佛,求佛给我什么,求佛让我怎样。到底佛是什么?佛无形无相,是觉悟的人,一种觉悟的境界。学佛也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怎么样成为今生今世眼前的一个目标?外在都是我们内心的一个反映,所以,人的心态决定外在的状态。学佛的关键是正念正知,人的知见是很关键的,犹如人的眼睛,知见就是对佛法的正确理解,如果理解有问题的话,正见就有问题,然后根据闻思修,戒定慧学佛法。我们佛堂叫“见行堂”,见行合一,才能成佛,成佛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佛的过程。法也是人的觉悟的圆满,也是儒家心法的体悟,大彻大悟,超越自我。所以,我们在这里探讨佛教和儒家的圆融,对自己,对寺院,乃至对佛教、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许嘉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