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棺银椁明天在模拟地宫启请佛顶真骨供奉在楠木刻金宝座
专家说,“这次重光意义极其重大,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也是级别最高的,那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专家说,这次佛顶骨、舍利重光供奉大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这让世人重新认识南京在佛教界的地位,可以激活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
盛放圣物的楠木刻金宝座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盛放圣物的琉璃托盘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明天,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动就要在千年古刹栖霞寺隆重举行了。为了金棺银椁的启请,栖霞山风景名胜区于12日全天闭园,不对游客开放。据了解,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将举行“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供奉法会”。之后,佛顶骨舍利将在栖霞寺法堂供奉一个月。
□快报记者 赵晨 胡玉梅
分析
金棺银椁没生锈,启请应无难度
模拟地宫紧锣密鼓布置中
昨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已经会聚南京。据了解,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现场将有12位长老、108位高僧大德举行重光供奉法会。“来自台湾的星云大师、澳门的剑钊大师,以及来自西藏、青海、云南等地的高僧大德都将亲临现场。”
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已于昨天赶到了栖霞寺布置启请现场。专家介绍说,金棺银椁、银函一直存放在七宝阿育王塔中,加上阿育王塔又浸泡在水里面,形成了一个缺氧、恒温、恒湿、没有光照、相对密闭的保存空间,所以金棺银椁、银函才保存得非常完好。而现场启请,模拟的就是地宫的环境,必须把开启现场也布置成恒温恒湿的,不能有紫外线灯光,还要输入惰性气体,以免发生氧化。“今天已经带去氮气罐,还有安放圣物而专门特制的柜子了。”
那么,这次金棺银椁启请是否有难度?专家说,现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个是不用担心的。据了解,虽然金棺银椁年代久远,但是金棺银椁并没有生锈,专家说:“最怕的是锈蚀。一旦金棺银椁锈蚀了,就会把两个盖给凝住了。圣物启请是不能有破坏性行为的。”曾经主持法门寺考古发掘的专家韩伟介绍说,当年法门寺佛指不仅有丝绸包裹,还有千年锁。“最关键的是,佛顶真骨、舍利被水泡得怎么样了?如果在水中浸泡了近千年,佛骨的硬度不够,可能就要马上脱水了。”
佛顶骨供奉在楠木刻金宝座
除了栖霞寺供奉法会现场紧张忙碌外,昨天,由南京云锦研究所赶织的“阿育王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锦已经正式下机并装裱,只是,何时运到供奉现场还是机密。
不过,记者了解到,金棺银椁、银函等圣物都将供奉在透明的钢化玻璃罩里面,届时,玻璃罩里面将被抽成真空状态,以免圣物与外界的氧气接触。这些玻璃罩都是上海博物馆设计制造而成。而佛顶真骨、舍利除了特制的玻璃罩外,还有特制的宝座。
南京非遗大师亲手打造宝座
而供奉佛顶真骨、舍利等佛祖圣物的是楠木刻金宝座。据了解,这个“宝座”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祥亲手设计制作。为了这个宝座王殿祥六易其稿,有楠木底上下莲花瓣式样的、有宝塔式样的,最终被选中的是一个楠木刻金宝座。它极其精巧,楠木胎,外面贴了金灿灿的金箔。就雕工而言,融入了浮雕、透雕、圆雕三种雕工,花纹上主要是莲花。宝座直径15厘米,高12.5厘米。最下面是底座,第二层是镂空雕刻,呈现出的一个围栏造型,主要雕刻的是莲花等花草纹饰;第三层采用了浮雕,上面的图案也是佛教经常出现的花草纹饰;第四与第二层在形式和图案上基本一样,五六七三层是莲花花瓣。最上面一层采用圆雕的手笔,雕刻的了无数朵绽放的莲花。这个宝座上还有宝贝,那就是专门盛放的佛顶真骨和舍利的琉璃了。
预测
佛顶骨约一元硬币大小,黄中透白
佛顶真骨什么形状?
专家:世人已1400年没见到
阿育王塔中出土的两套金棺银椁中,一套是带须弥座的鎏金银椁,另一套是方形银函。韩伟告诉记者,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流行函、椁、棺合用,椁是套在棺外的大棺,而函又套在椁外。“比如法门寺地宫的八重宝函,第一重是盠顶的大铁函,里面的盠顶宝函内又有一个檀香木函,再里面是水晶棺、玉石棺。”
历史记载武则天曾用九重宝函供奉舍利,一般来说皇帝赐赏的宝函,重数就多一些,而民间的就少一些。韩伟表示,南京七宝阿育王塔出土的银函,算上最外面的石函、大铁函、“塔王”以及银椁、金棺,“最起码有五重”。
韩伟告诉记者,从公元7世纪到现在,世人已经有将近1400年没见到佛顶骨了,它到底是啥样子,谁也不知道。他说,唐显庆二年,也就是公元657年,王全策派使者出使印度,到古印度的伽毕试城(今阿富汗科波尔谷地)取回一块片状的佛顶骨。到了显庆五年,又有一块蜂窝状的佛顶骨,被从古印度的那竭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迎请到洛阳。关于蜂窝状的佛顶骨,《洛阳伽蓝记》里记载:它方圆4寸、黄白色、下面有孔。南京的佛顶骨,会是啥样?韩伟说,有可能是片状的,也有可能是蜂窝状的。有一位专家推测,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南京供奉的佛顶骨大约一元硬币大小,黄中透白。
据介绍,唐代是历史上第一次佛舍利崇拜的高峰。“当时的唐高宗、武则天等六七个皇帝、皇后都崇拜佛舍利。而宋代的元丰、天禧年间,则是舍利崇拜的第二个高峰。
汲取法门寺教训
大报恩寺遗址要细致考古
“现在已知的佛顶骨,全世界只有一块,它不在古印度,而在中国,很了不起的事啊。”韩伟表示,佛顶骨、舍利是大报恩寺遗址考古中非常重要的发现。
他表示,20多年前他主持发掘了法门寺地宫。虽然曾入选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但这几年他越来越感到当时“做得太少”。“法门寺很大啊,有24院,而我们只发掘了主殿一个很小的部分,就是挖了些东西,搞了个博物馆,丢掉了很多文化资源。”他希望这一教训能对南京的同行有所借鉴。“从长干寺到天禧寺,再到报恩寺,历经六朝、隋、唐、宋、明,地底下的遗存重重叠叠,寺院的历史积淀非常深厚,我们考古工作者应该摸清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
而据记者了解,南京长干寺地宫遗址考古发掘后,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并没有立即撤出考古现场,这些年他们仍然在现场考古发掘,摸清了当年的香水河以及香水桥等。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