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铜仁龙泉寺隆重召开
参加2010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的诸位法师步入会场
大金佛寺僧俗二众欢迎场面
国家宗教局蒋坚勇副局长致辞
学诚法师主持大金佛寺开光庆典
走进桃源铜仁,感悟梵天净土,2010年8月29日上午9时,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系列活动之“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贵州省铜仁梵净山龙泉寺隆重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贵州省、铜仁地委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研讨佛教文化,纵论梵净山弥勒道场。
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贵州省宗教事务局局长龙德方,铜仁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李再勇,中共铜仁地委副书记龙德文等各级领导;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魏道儒、纪华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徐文明,贵州省宗教学会会长柏怀思,江南大学哲学系教授邓子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晓林,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董群,西北大学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雪梅等专家学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张琳,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长顺法师,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笑天,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心照法师,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路平,铜仁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吴恩泽,苏州市寒山寺书院教授昌莲法师,五台山佛教协会秘书长妙荣法师,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门肃法师、普陀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觉如法师,安徽省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果卓法师等佛教界人士出席会议。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主编韩松主持会议。
在研讨会上,李再勇副书记、蒋坚永副局长、学诚法师、心照法师、吴恩泽副会长先后致辞。随后,楼宇烈教授、杨曾文教授、方立天教授、王陆平围绕梵净山的定位和内容、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与生态保护及构建和谐社会、梵净山历代名僧、梵净山佛教遗迹考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主旨发言。
李再勇副书记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地区四大班子和全区人民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在介绍了铜仁地区区情和梵净山的生态、历史文化后,李再勇强调,在铜仁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原生的生态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蒋坚永副局长说,此次研讨会深入研讨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弘扬弥勒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等重大课题,既有理论阐扬,又有现实关切,是一次高层次的研讨会,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而且对于推动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合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蒋坚永建议,要努力开展思想文化建设,引领佛教健康发展,深入发掘梵净山佛教资源,弘扬弥勒菩萨慈心、喜乐、包容的思想。要处理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深入挖掘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同时,围绕佛教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多角度的阐释,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在旅游开发活动中,要处理好佛教活动场所与风景旅游区的关系,实实在在地发掘和弘扬佛教文化,提升文化品格,让佛教活动场所与景区旅游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以“梵天净土,弥勒道场”为主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对梵净山弥勒道场、“众名岳之宗”的佛教文化内涵作了深刻的阐释,同时对如何打造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名片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其中,方立天教授尤其强调,搞好梵净山的旅游文化资源,应主动与张家界等周边景区联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共同的旅游线路。同时,他建议梵净山应边建设边宣传、边充实内涵边扩大影响,引导组织开展良性的佛教文化活动。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佛教协会指导,贵州省宗教学会、中国宗教杂志社、贵州省佛教协会主办,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活动组、铜仁地区佛教协会承办。其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宗教政策、深入挖掘和保护好梵净山深厚的佛教文化、扩大梵净山“全国著名弥勒菩萨道场”在海内外的影响,使梵净山深厚独特的佛教文化与神奇瑰丽的生态环境交相辉映、万物和谐共生、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努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此次会议的举办为梵净山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站记者 从梓 现场报道)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