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佛教文化>>正文内容

中医与佛学-8月7日龙泉寺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讲座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10年8月7日,农历六月二十七,这一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气候逐渐变凉爽。在这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很多人都会关注养生保健。很巧合的因缘,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龙泉寺方丈学诚大和尚的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来访龙泉寺,并做了一场《中医与佛法》的讲座。

中医与佛学

  刘天君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为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撰写了诸多医学论著。同时,他是全国气功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常务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气功考试委员会委员。还有两项科学研究都是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分别是少林禅修功夫内外双向设计的生理心理特征研究,和禅修技术探寻“治未病”新法的生理心理特征研究。

中医与佛学

讲座现场

  中医与佛法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刘教授首先讲了扁鹊给齐王看病以及华佗与曹操之间的典故,说明中医在很大程度上同佛家一样也是一种修炼,而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有很高修炼功夫的,这与佛教里讲的天眼通、他心通有关。刘教授接着又给大家讲了一个例子。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医,他有两个徒弟,各自开了一个医馆。一个徒弟病人很多,另一个却门庭冷落。一般人都认为病人多的徒弟医术高,而老师则说没有病人的徒弟医术更高,因为他在别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上等的医生是无病防病,以预防为主,中等的医生是有病治好,下等的医生是不能医好别人的病。

  相应的,有一定修行功夫的僧人对周围人的状况也是有一定感应的。事实上,刘教授目前正在组织一项科研,研究僧人禅修时脑电图与常人的区别。他们发现这种区别是很大的,僧人禅修时大脑各部分都很平衡,大脑开发很完善。而普通人大脑的大部分潜能还尚未开发出来,需要静下来才能得以开发。怎样才能静下来呢?要通过禅修或者静坐。这一研究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探索为了通过禅修来进行医学治疗,例如治疗胃病。

中医与佛学

  禅修和静坐在医学上很重要,其目的主要是让人安静下来,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深入,才能健康。现代人想的太多了,每天都在想事,有事想怎么解决,没有事就胡思乱想。从精神病学上看,大部分人都有强迫思维症,就是不能把握自己的思维,人静不下来,脑子停不下来想事,这是人很多病的根源。这是一种病态,我们人小的时候不是这样,随着长大成人,要面对种种竞争,整天想的都是升官发财。因此人要回到单纯的状态,要把握得住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这就可以从静坐开始。生命既在于运动,也在于静止,达到一种动静平衡。当下大部分人缺的是静,吃的太多,睡的又太少,这些都是问题。

  刘教授认为禅修和医学,甚至包括道家和武术都是共通的,至少在打基础阶段是相通的,目的都是要达到阴阳平衡、动静平衡。他们在解释的术语和理论体系上有所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上都要做到“三调合一”,即调身、调息、调心。僧人想要成佛,道家想成仙,医家想要健康,虽然目的不同,但都要从这三调做起,当然佛家要成佛的境界是很高深的。在佛门中,健康指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轻安。所谓轻,就是身体轻快,动作灵敏;安是安定、踏实,天天笑并不等于安。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中医与佛学

分会场 

 

刘教授在讲座中非常强调“三调合一”,只有合一才能进入相应的境界,然后在这个境界中才能修炼。但这个境界却又是很难讲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有的老师都能教你三调,但是三调合一必须要靠自己来完成,这就要看自己的根器,如同道是。

  怎样来体会“三调合一”的境界呢?刘教授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德国人来到日本学习箭道。他找到了当时日本国内一位很有名的箭道老师,老师深知欧洲人的思维模式,便说:“跟我到操场去看看。”老师射了十箭,德国人大吃一惊,因为只有两箭射中了靶子,另外八支都漫天飞舞。老师说:“我不是教你怎么射中靶心,而是教你怎么把射箭与身心融为一体。”德国人跟着老师学了三年,一无所获,便准备打道回府。老师微微一笑,用激将法说道:“你再学一年,再学不会就滚吧,朽木不可雕也。”到了第四年年底,这个德国人跟老师说:“在没有跟您学习箭道之前,我觉得我在射箭,而现在,我觉得箭是自己上了玄,弓是自己张开的,箭是自己飞出去的,一切都是自然完成的,就如同一个熟了的苹果自然地落到地上。”

中医与佛学

  刘教授说,这个德国人说出了“三调合一”最重要的特征:一切都是自然完成的。比如射箭时,如果是在使劲卖力,那做的就是体育,而当你自然完成的时候,那就是修炼,那就是在体悟“道”。不论做什么事情,你如果做到三调合一,时刻都是在修炼。

  刘教授的讲座生动有趣,大家递上来很多条子,提出各种问题,有的是关于练习气功的,有的是关于食素的,有的是关于坐禅的,有的是关于养生的,刘教授都一一耐心解答。刘教授特别强调身心的健康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要培养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心理作用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他同时强调修炼中会是有进有退,这是很自然的,只要确保总体的方向是向前的就好。

  要真正修行,好的身体是很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且在佛教中,医学内容为 “五明”之一,称为“医方明”。佛教讲“人生皆苦”,要“超度众生脱离苦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些佛家用语,常常被中医作为医德教育的内容来引用。

标签:佛教慈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