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
荆三隆教授
讲座现场
2010年11月7日下午,应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继续他的系列佛学讲座的第四讲——《佛教的人生观》。荆三隆教授分别从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佛教的人生观、实现佛教人生价值的当代楷模等三个方面予以一一阐述。
讲座正式开始前,荆三隆教授为大众介绍了人生观的文化基础导论。他说,人生观就是人生的态度,尤其是对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及人生的存在状态等问题的看法。人生观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有意义?怎样生活的更有价值、更轻松、更愉快等一些列问题。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对人生进行定位,而佛教的人生观则是从人的生活本质看人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并且还将引领人们走向未来,直指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故而佛教的人生观是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刻,同时又是极具个性化的人生观思想。
首先,荆三隆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家思想出发,从各自不同的文化基础来阐释各家的人生观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文化的基石,它的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社会近两千年的悠悠历史。儒家对于人的重视,体现在高度关注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儒家常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形容现实人生的短暂,但同时,在儒家的思想中,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伦理的主体。人就应该在社会中遵循所谓的纲常伦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立言、立行、立德”是儒家所提倡的人生观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要达到的社会责任。道家追求成仙度脱,长寿无疆,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往往都在道家的影响下,寻求一种生理层面的生命延续。近代以来的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思想,包含了更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观念。所以,传统文化基础中的人生观思想更多的是对社会伦理、个人追求以及阶级矛盾的反映,这样的人生观思想往往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迷惑,难以达到普世与恒久的程度。
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荆三隆教授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给大众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说,佛教虽产生于印度,但自传入中国之后,便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相互吸收、融合,迅速实现其中国化,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不仅仅对待人类本身,而且是对待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世界,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佛教人生观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佛教的人生观是文化的;第二,佛教的人生观是历史的;第三,佛教的人生观是针对每一个人的;第四,佛教的人生观是近如对每一个生灵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理解。佛教讲,人生在路上,人生在旅途,人生就是远行,人生就是旅客,所以人生会无助,会孤独,更会在人生路上处处存有艰难需要我们克服。荆教授在此,以行人路上遇虎逃脱的佛教故事来寓意人生。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旅人走在路上,见到路边有累累白骨,就在此时,一只老虎出现,情况十分危急。旅人匆忙上树,并顺着一根青藤逃到山崖之下。本以为逃生的旅人刚刚松了口气,可是青藤之上有两只老鼠在咀嚼,一白一黑,而在旅人脚下,又是深海险滩,里面还有三只毒龙在翘首期待美味的到来。故事的寓意就在于:白骨代表了我每一个人的最终归宿;老虎象征着人生的处处无常和不期而遇的灾难;青藤比喻有限的人生;黑白老鼠比拟白昼黑夜的时间;深海险滩堪比地狱世界;三条毒龙就是人生“贪嗔痴”的三毒。所以,人要直面人生,感悟人生,在直面和感悟中去认识人生、度脱人生、解放人生,以此达到由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过渡。佛陀在世之时,便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寞”的三法印思想来教化众生,而三法印对于我们现实的人生观依然有着深刻的教化意义。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在现实下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大乘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荆三隆教授最后以实现佛教人生价值的当代楷模——慈济基金会证严法师来开示大家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讲道,证严法师被当代信众称为“现世的观世音菩萨”。由她所创立的“慈济功德会”在全球有信众会员数百万之多,为全球的慈善事业奉献了数百亿台币的善款,利益众生无数。证严法师因大悲心起,善因缘结,将自己的一善行成就为完善行,佛教的人生观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荆三隆教授倡议大家多行善举,善举所带来的幸福既是救自己,又是为他人,愿每个人拥有幸福健康、正确的人生观。
讲演结束后,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代表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对荆三隆教授的精彩讲演给予真诚的感谢,并对他的讲座给予充分的肯定。李利安教授说,佛教的人生观,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在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修学佛学、认识佛学、实践佛学,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回归到人生现实当中来,对人生进行返观内照,进而感悟人生,理解人生。方立天先生曾就人生观问题做过这样的阐释:从“人”在宇宙中的定位来看,分为十类——四圣六凡,四圣是度化解脱的佛、菩萨、缘觉、声闻。而人是六凡中一凡,用释迦牟尼的话说,人生用一个字“苦”便能概括,感悟人生就要将“苦”看透,在正确的人生观下,拥有幸福圆满的人生,同时使生命质量得到提升,这便是佛教的人生观给予我们的启示。
此后,在李利安教授的主持下,现场大众就“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人生观的差异、佛教的人生观中包含不包含死亡观念、佛教的入世和出世的侧重点体现在哪”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