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应县木塔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6日
闲说应县木塔
应县人与他乡人谈天说地,首选谈资大概便是木塔,一则其神奇冠绝夺人眼球,二则其迷雾重重引人遐思,三则老祖宗留下的这东西实在给后世子孙脸上添了无限光彩,单是长于塔乡,就让人心中满是虚荣,因为这虚荣的折腾,便禁不住也想说说应县木塔,又因为不是专注专究,只是闲聊闲想偶有所思,览者阅后不免有怒骂臆造之欲。
第一个话题:塔,塔这种建筑起源于古印度,音译为“窣堵坡(梵文 stûpa)”,或“浮图(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意译为“方坟”、“圆冢”,到了隋唐时才称作“塔”这个时髦至今的名称。佛塔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主要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有之舍利、发、牙、髭、爪等,也有其他佛教祖师高僧埋骨之塔,但无论其悟法、弘法成就多大,所埋之塔均与佛祖释迦牟尼不可相提并论。佛塔开始与中国式的坟冢外形相近,为覆钵式的小丘状,但随着信众日增、建筑工艺的提升,佛塔也建的越来越高、越来越大,日趋壮观、复杂,由土塔而至砖塔、石塔、木塔、铁塔、琉璃塔等,由一层而至三、五、七层,乃至更多层。虽然佛法之大至无量,能藏世界于一粟,但信众却准是将供佛的建筑最大化,好像谁将佛塔建的最高、最大、最美,便礼佛最诚,最能得到佛的青睐。要看中国哪个朝代的最高建筑水平,便去找其当时遗留下的佛塔,答案便在那里。而应县木塔又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者。
第二个话题:建塔,佛经称建塔、礼塔的功德胜于布施他人真金百千担,能获殊胜果报,这种宣传虽令人怀疑是否超越了佛慈悲的心怀,但佛法是无形的,真金百千担建起的佛塔却成了佛法有形的载体,高耸入云的佛塔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如棒喝狮吼,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感悟到佛法的尊崇,佛塔无声地感召了更多的人无悔地建塔、礼塔,信仰佛,因而物质的施舍转化为精神的施舍,佛的“大智慧”便惠及众生。然而佛的信众也有着自己的“小智慧”,他们一面对外传而来的佛教崇信不疑、顶礼膜拜,企盼能功德圆满转投西方极乐世界;一面又迷信于自古流传的妖孽鬼怪之事,人力既不可抗,则寄望佛法能镇妖驱孽,小鬼或仅需一偈,而对于修行有术的大妖,则非佛塔不可镇之。江湖有句切口黑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传遍大江南北的故事《 白蛇传》,结局也是被视为“妖”的白娘子被佛法镇在了雷峰塔下。这都说明了人们对佛塔镇妖的笃信。应县民间传言,木塔下有一深井,井中有大蛇,并传如将活鸡投入井中,听得惊叫声没,鸡毛却飞出井外,显然已成蛇餐。如此而言,木塔岂不是也因镇妖而建,不然大蛇出井,为祸大矣!再看历史上的应县,自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硃邪执宜帅部众万余“保神武(隋置神武县,明时在应县城北仍有神武镇古迹)川之黄花堆,更号阴山北沙陀”,应县此后数百年便一直被世人称作沙陀,令人咋舌的是随之李克用、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等数世帝王尽出于应县,所出将相豪杰更不可胜计。史志记载,应县城内金凤井当时数度沸涌,有金凤飞出,更有传言,金凤井下有丹穴通海,为海眼开,鱼龙竞相在此飞升。初时,佛祖乔达摩·悉达多为出家修行而放弃王位,后世皇家信佛却为的是保皇运久远,以至大佛法镇一切挑战皇权的“妖孽”,如同挖龙脉、断风水的做法,在帝王之气盛极一时的应县建佛塔而镇,似乎也顺理成章。因屡出帝王而饱受战祸的应县人民最深知的是“一将成名万骨枯”,对建塔而镇太平又怎能不倾力而为。但辩证地看,塔下镇妖的传言又似乎是为保护木塔而编造的善意的谎言,这恐怖的传言促使着人们爱塔、护塔、修塔,保证木塔的健康矗立。
第三个话题:建塔的人,到底是谁建了应县木塔,众多考证者遍查匾、志、牌、碑,仔细搜求,可谓上天入地求之遍,却至今论不能定,真是历史深似海。
目前,最普遍的说法是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第一个理由是前人修志有载,虽然其考证之据不为今人所知,但绝非空穴来风,有人怀疑“田和尚奉旨敕建”之说中“田和尚”的称谓不符合僧人称谓的规范,可是在辽代,俗人以和尚、菩萨、观音等为名的却屡见不鲜;第二个理由是《契丹国志》记载辽代兴宗皇后萧挞里为应县人,其家族“一门生于三后,四世出于十王”,富贵显赫史上罕见,而且萧挞里与其儿子辽道宗非常崇信佛教,史载辽道宗曾一年施舍三十六万僧人饭食,一日使三千人削发为僧,而萧挞里亦“建宝塔而创精蓝百千处”,如此情形,建塔之地岂能遗漏应县。
又说木塔或建于北魏或者后晋时期,可能性似乎不大。北魏忙于凿窟,建筑手段也有差距。后晋时,应县已被拱手送辽,虽然石敬瑭与其皇后(李嗣源之女,石敬瑭对其言听计从)均系应县人,但在境外建塔于理不通。
闲说人意见,木塔最可能建于唐末后唐时期,缘起与唐宋时期盛行信仰毗沙门天王(又称多闻天王)有关,毗沙门天王为佛教中四天王的北天王,史籍记载,唐玄宗天宝元年,西蕃、康居等国来寇扰唐朝的边境,安西城被围困,后来城北门楼上放光,毗沙门天王现身,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云端击鼓,由此蕃军溃败。唐玄宗非常高兴,于是命令各道州府在城西北隅建天王像供养。一时崇信毗沙门天王非常流行。
来看后唐的奠基者李克用与毗沙门天王的因缘。李克用于公元868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即应县)。史书记载,其少年玩耍时,“新城北有毗沙天王祠,祠前井一日沸溢,武皇(李克用)因持酒而奠曰:‘予有尊主济民之志,无何井溢,故未察其祸福,惟天王若有神奇,可与仆交卮谈。’奠酒未已,有神人被金甲持戈,隐然出于壁间,见者大惊走,惟武皇从容而退,由是益自负。”此后少年的李克用开始了其一生戎马征战生涯,北方尚黑,他便让部队着黑衣,时人称“鸦儿军”,自己也被人叫做“李鸦儿”。佛经记载,毗沙门天王曾经蒙佛付嘱,在未来世邪见王毁灭佛教时,护持佛法。而李克用虽然几次被唐王朝降罪讨伐,但在唐王朝危难之时,李克用数度带兵勤王,扶大厦于既倾,论功第一。有多人劝李克用即位称帝,都被拒绝,不负其毗沙天王祠所言“尊主济民之志”。可见李克用对毗沙门天王情结之深,也可以想见,李克用对毗沙门天王的供奉是极尊崇的,对毗沙门天王祠的建筑是倾尽人力物力的。再看唐时毗沙门天王的形象:身披金甲、右手持宝棒、左手擎巨塔(后世将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演化为托塔天王李靖,并将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那吒演化为托塔天王的三太子哪吒,而将魔家兄弟演化为北天王),而巨塔内供奉释迦牟尼,表示其在佛界护佛的地位。因此李克用自然也会因毗沙门天王之愿,在天王祠内兴建巨塔供奉释迦牟尼佛,表其在佛界之尊。
中国的寺院,传统上包括山门、殿、堂、藏经楼、塔以及钟鼓楼等建筑,而以供奉佛、菩萨的殿堂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塔居于次位,是以安置舍利与藏经为主。而应县木塔从内部布局塑像来看,似乎是以供奉释迦牟尼佛为主,而且是寺院(应该为祠)内供奉佛的主要场所,木塔各层所供奉之佛、菩萨基本涵盖了一个普通寺院所供奉的内容,木塔一层内释迦牟尼佛像高有11米,国内今存于世最大的供佛的大雄宝殿高度却不超过10米,可以推见,当时寺院殿堂内供奉不是以佛为主。这种不合常理的现象,从佛教在中国的信仰演变看,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木塔建于毗沙天王祠内,祠内殿堂供奉毗沙门天王,而于塔内供奉释迦牟尼佛。
后世托塔天王李靖所托之塔以应县木塔为形;记载中有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那吒讲与其父持有二佛牙舍利,而今在应县木塔应现,都显示了应县木塔与毗沙门天王之缘。只是历史推演,人们信仰重点发生变化,几经修护、改名、合并,应县木塔成了现在的佛宫寺释迦塔,而毗沙天王祠与毗沙门天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从建筑风格看,辽代建塔多为实心的密檐式塔,底层塔身很高,往上各层塔身逐渐收缩变矮,各层檐紧密相接,檐与檐之间没有门窗,建筑材料多选砖石,以砖石仿木结构,而且基座表面多篆刻经典或雕凿佛教造像,处理极其繁复。而五代时期建塔仍以唐时楼阁式为主,但塔的形状从方形过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内部也由空筒式过渡到回廊式、壁内折上式,非常符合应县木塔的建筑特征。木塔建筑布局合理、比例协调,整体风格统一,必是经过周密筹划、精心准备,一举建成,不可能历经几朝才“增修益完”。
本来最想说的是应县木塔建筑之奇美,落笔时才发觉,纵使借的江淹神授“生花妙笔”、换了东方朔编贝之齿、鼓舌如簧,仍不能道其万分之一。欲详其奇美,观于文、止于图,难窥全豹一斑。唯亲至游历,细细揣摩,方能品的其一二。故而无奈,只好知难而退了。
无奈,闲说亦只好至此。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