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凡尘“燃灯者”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0日
来源:学诚法师博客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题记:时至2012壬辰年农历二月初八,出家整整30年的学诚法师一直坚守佛教传统戒律,身体力行、不辞辛劳地为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培养人才、弘扬佛法利益群生而上下求索、殚精竭虑。

少年出家、中国佛教最早的研究生、全国最年轻的名寺方丈……30年风风雨雨,学诚法师一路风尘仆仆兢兢业业,诠释着新一代高僧重振佛门之宏愿,积极倡导适应现代社会新风尚,弘扬爱国爱教之精神,成为指引人生前进的“燃灯者”。

宗教,不只是跪拜、烧香、供花果、吃素斋表相,而是致力于做人心灰暗时的那一盏长久明灯 


 

学诚法师,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第十一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会授予“三藏大法师”博士学位。

晨五时许,雾气弥漫,行人鲜见,记者乘车一路行至北京西山凤凰岭下龙泉寺外。走进千年古刹,开始三天体验。俯身近观,祈福许愿的彩色卡片挂在石径两侧的绿竹枝叶上,形状各异,随风轻轻摇曳。极目远眺,通红的朝霞,冉冉升起,相伴而行。踏过北京现存最早的独孔金龙古桥,只见苍松古柏傲然挺立,紫色牵牛花和粉色无名小花相映绽放,默默见证寺宇变迁,风雨沧桑。

 
学诚法师与恩师圆拙老法师合影

依山而建的龙泉寺,据称是京城龙脉延伸。不知是否真有上苍保佑,寺院复建之后一直不断地巍然拓展——向上、向外,向薄薄蓝天,向芸芸众生。禅意浸润这里的青砖灰瓦,龙泉寺新建筑屋顶的瓦片大多是陈年旧货。选择它们,是因为里面有历史。寺内不少僧人有过涤瓦洗片的经历,学诚法师也不例外。清水漫过,人与物间,仿佛同历史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诚心向善 荣膺最年轻名寺方丈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的佛教世家。祖母学佛多年后出家,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兄弟三人,他是老大。小学下课后,他开始学做饭、洗衣、挑水,主动替父母分担家务。大人上山砍柴,他利用周末时间步行十几里崎岖险路,挑起高出自己头顶的垛捆小心翼翼地走下山,瘦弱的身影在黛峰绿树间时隐时现。在祖母和母亲两代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从10岁起,傅瑞林自发茹素。12岁那年,他开始诵读佛经,使他年幼心灵深感震撼的,是玄奘大师“宁可西行一步死,绝不东回半步生”,身先士卒精进求法,广播佛教文化的传世精神。

学诚法师与赵朴老合影

1982年农历二月初八,16岁的傅瑞林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出家。山泉鸣涧,清悦宁静,绿蔓牵衣,禅意深悠。整一年后,他在剃度恩师定海长老主持下,经庄严仪式落发为僧,法号学诚,并依止近代二位高僧——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的弟子圆拙老法师修学佛法。

初入寺庙,新鲜与亲切感并存,学诚法师勤奋自觉,脚踏实地。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及咨议委员会主席的圆拙老法师,格外器重这位气宇不凡的年轻人,对他精心栽培、严格要求,规定诵记《沙弥律仪》、《论语》等多部经论典籍,背不过不得用餐。律于行,志于学。学诚法师极为用心地研习,积淀日益深厚。闲暇时,他还负责打扫卫生和守夜工作,做事持重,一丝不苟。老法师慧眼识珠,看到学诚法师的聪慧与扎实,更加注重对他的品德培养。有一次,学诚在斋堂拖地,不想老法师突然前往检查,精益求精,当面批评不够干净,为的是看他心性是否稳健,能否承受无端责难。学诚法师不急不躁,谦逊纳谏,立刻重拖数遍,不忽略每一处细微,令老法师深感满意。

经过苦修,学诚法师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福建佛学院预科班就读。1984年,18岁的他又考入在北京的中国佛学院本科班。一路学习修行,他格外珍惜宝贵时光。然而,人生似波浪起伏,不可能总顺畅无碍。遇困惑时,他寄信与老法师谈心,觉得“在学院,大家不愿学修,浑浑噩噩过日子,自己感到伤心并想回广化寺”。不久,老法师的叮嘱即从时空另端亲切郑重传来:“不管别人,你当虚心学习……”见字如面。学诚法师体会恩师点化,慢慢开悟,懂得在青年起步时期,如果尚不能排除外界干扰,那日后又何以言修行传法、为苍生谋福?从此,嘈杂之声再也未能影响到他。读书期间,他刻苦研读经、律、论三藏经典,以非凡毅力,历三年时光持诵《大悲咒》10万遍。

学诚法师与斯里兰卡总理贾亚拉特纳握手致敬

学诚法师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引起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关注。赵朴老认定他是心向善、肯用功、能执事的好苗子,对他爱护有加。1988年,学诚法师考上研究生,并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法师座下求受三坛大戒。同年,广化寺方丈毅然法师退居,在赵朴老关怀下,经毅然法师举荐和全体执事赞同,决定推荐年仅23岁的学诚法师,为新任广化寺方丈。同年农历二月初八升座典礼举行后,学诚法师成为全国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

学诚法师绍继着弘一大师、圆拙老法师法脉传承,在广化寺领众修学,如法如律恢复佛教传统,多年坚持“不卖门票、不设商业网点、不赶经忏”的“三不”原则,将寺院职能真正落实到教化众生、和谐社会上去。广化寺由此被赵朴初会长誉为全国三大模范丛林之一。

1991年,学诚法师获中国佛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27岁的他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无论在京期间,还是出访国内外时,他谦虚地为年长法师服务,从中观察他们怎样为人处世,增益自己历境练心、方便度生的能力。学诚法师的向佛之心与高风懿行,得到赵朴老题诗赞赏:“律己其志刚,接物其气柔;学修不出门,声教及遐陬;如何办道场,傥于此间求。”

2004年1月16日,学诚法师荣膺陕西法门寺方丈。法门寺因供奉佛教圣物“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国际地位特殊。同年11月11日,值逢药师佛圣诞,在他精心策划下,法门寺佛学班成立。5年矢志不渝付出,法门寺佛学院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建好,成为西北地区第一所汉传佛教高等佛学院。2006年7月,第一届“法门之光”福慧营举行,至今举办6届。学诚法师每期都会亲临,细致入微地指导青少年服务社会,让他们树立远大目标,思考生命价值。

在玉树灾区慰问

入驻龙泉 再造京城佛门盛象

燕然对古刹,代郡隐城楼。2005年4月11日,龙泉寺成为建国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所正式开放、三宝具足的佛教寺院,并迎请学诚法师住持。这座始建于辽代拥有千年历史的佛寺,经岁月变幻屡遭破坏以致衰败。第一次来到龙泉寺,当旁人为眼中的一派残破之象叹息时,他却在石桥古木中读出生生不息的力量与灵性。回首往昔,学诚法师恬淡如露:“我1984年来到北京时,发现不少居士要跑到外地找道场。那时,我就有个愿望:希望在北京能有机会给大家提供学佛场所和修行宝地。21年后的今天,因缘终于成熟。”

地址选好僧团相继入住,问题与困难迎面而至。白手起家,一花一树均须学诚法师操心过问。除此前仅存的十余间古朴木架建筑外,水、电、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均不完善,食宿条件更显简单。寺院用水取自山麓地表径流,入冬时节旧输水管凝冻,僧众只能到其它地方抬水。为解决用水紧张的首要问题,学诚法师带领僧俗弟子远足登至山涧源头水坝处,清挖淤泥积沙,扩大水库容量。建北配楼挖地基时,施工难度非常大,他硬是在工地守了一夜,为再造佛门倾心尽力。重建龙泉寺艰辛不言而喻,但学诚法师不觉苦、不推辞,深知龙泉寺的恢复与开放对国家、社会、佛教、众生,都将产生独特意义与深远影响。经过一番辛勤努力,改扩建工程后的龙泉寺焕然一新,兼收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充满时代气息和学修便利。佛堂、讲堂宽敞明亮,现代化设备齐全,学习教室安静雅致,图书馆典藏丰富。当新貌逐一呈现在眼前时,体现出学诚法师一向注重的人文修行理念。

从入驻龙泉寺开始,学诚法师就十分重视僧团建设。他沉思于新时代、新时空因缘下,如何组建僧团、完成人才培养这一佛教界当前首要任务?在他的严格把关下,龙泉寺新型僧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着重选拔在信心、道心和组织观念等方面的优秀者。谈及此,他语调轻柔:“人能弘道。唯有培养‘志、道、德、才、学’兼备的优良僧众,才能建立清净、和合、增上的正法僧团,产生具备大愿力、大慈悲、大智慧、大行为的高僧大德。”

话语回荡耳畔,记者的脚步随学诚法师引领轻稳向前。整个龙泉寺几乎是通体建筑,不论怎样在廊下穿来踱去,头顶是同一方屋檐,仿佛身处坛城,又或让人在现实中体味轮回之道。为使采访更加深入,止语行堂,打板起床,记者跟佛教信众一起在凌晨四时半的黎明前黯中上早课。见行堂,是龙泉寺最高建筑,依地势建于熬狱沟北岸,是寺内僧人最重要的修行场所。楼顶禅堂清静素雅,景观极佳,外有供经行散步的露台,能沐山风晨露,可睹明月星辰。山路没有灯光,脚步声纷杂而过。天色在一小时早课的念诵声中泛白、染青、渐蓝、透亮,伴随钟、鼓、磬、木鱼与梵音,新的一天徐徐开启。披袈裟的学诚法师双手合于胸前,神态平静自如,领读经文流畅且极富韵律,宛如潺潺溪水清亮亮地流淌出来,叮当作响。

佛教徒有出家在家之分,在家众称为居士。虽距离市区较远,但来龙泉寺皈依的居士很多,着褐色海青,一例粗布。寺内各部门运营大多依靠他们维持。学诚法师很重视居士的作用:“大家来做些善事,发心参与很好。居士是力量巨大的社会群体,缺少居士基础,出家人做事难以成功。更重要的是,社会民众对于佛教的认识,往往取决于对身边居士的观感,因此居士形象某种意义上即代表佛教形象。如何正确引导在家居士,是值得当代佛教界认真思考的问题。不仅亲近佛法,更要树立正信,为社会与民众做实事。”

在学诚法师看来,为众生的无我发心,不是口号滔滔的空洞虚无,而是持续付出的实际行动。为此,他带领龙泉寺每年举办十余场大型法会,累计上万人参与。2006年正月初一至十四,“迎春祈福华严法会”千余人共度春节。初五那天,学诚法师在寒风凛冽的露天会场,为200多位信众传授皈依,指导人们回归心灵祥和。6年来,龙泉寺法务盛况不断,清明祭祖、重阳敬老暖心等法会办得丰富多彩。从2009年起,他对法会类型作出调整,从结缘转为教育。为鼓励大家兼容并举,龙泉寺成立“龙泉讲堂”,邀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文化学术交流。为信众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打开一扇窗,深受好评。

弘法利生、造福社会是寺院的第一责任。在学诚法师的带领下,龙泉寺2006年成立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将慈悲济世情怀传递给社会大众。从2008年起,基金会在北京市区开设三家仁爱心栈,三年多来共计奉粥50多万杯,每年惠及30多万人次。在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中,基金会共筹集投入1600多万元用于赈灾。2010年在玉树地震中,筹集投入200多万元,为玉树第三完小建设了灾区最大的3500平方米的板房校舍。在玉树,学诚法师亲自主法多场消灾祈福法会,祈愿三灾永息,逝者往生净土,生者吉祥安康,重建美好家园。

身教先行 诠释信仰与人生

“佛”在梵语中译为“佛陀”,即“觉者”,是理智、情感和能力达到圆满境地的人。佛教认为消除人类痛苦需依靠“戒、定、慧”——规范行为、专注内心、开启智慧,明是非善恶,勿妄念纷飞。然而,在繁杂躁动、重利轻义的环境中,维持个人纯净平和,保持民众豁达宽厚,并不简单。作为佛教修行场所,寺庙首先受到挑战。国内不少名寺古刹都与风景区交融,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项目。设景点,收门票,搞活动,过度的利益交汇难免给佛家清净修为的特质带来冲击。针对寺院自身功能被异化的突出问题,学诚法师在感到忧虑的同时,亦十分警惕:“寺院要更多发挥宗教作用,净化人间,促进和谐。但现在它却常与旅游、经济、接待等紧密结合,自身宗教功能和空间受到冲击。如果宗教的世俗成分增多,神圣性消解,特殊性失去,那宗教对社会的价值、对大众的吸引力也就不复存在。”

拒绝商业化运作,是学诚法师和龙泉寺自觉坚持的原则。“出家人自古不做生意,如果经不住金银财宝诱惑,佛法也不可能传承千年至今。”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从自己住持的三座寺庙入手,将寺庙与当地旅游脱钩,寺庙不收门票,提供香火,经书供大众免费取用。

在当代社会,寺庙自身的异化现象只是佛教传承过程中面临问题的外在体现。学诚法师指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危机感强烈、焦虑重重,开始寻求精神寄托。如何引导民众获得信仰支撑,已成为当今刻不容缓的任务。多年来,他坚持通过自身行为诠释信仰与人生追求。在他住持的寺院中,每年农历4月15日至7月15日,都要实行出家人聚集修行的古老制度——“结夏安居”。特别是在龙泉寺时,他经常往返于京城与京郊之间,清晨从寺院出发去中国佛教协会办公,黄昏时分返回。稍作休整,19时开始,带领僧众学习一个半小时比丘戒。课后倘若看到仍有弟子怀着强烈的希求心到丈室请益,他便无所辞,逐一答疑,直至深夜。当弟子们离去后,在草木葱郁的山谷间,伴蝉噪虫鸣的自然之声中淡然入眠时,丈室灯光依然明亮,学诚法师还要紧凑地处理公务,自修用功。

即使这样,翌日清晨他闻板即起,静坐思维,皈依发心,规划整天安排。早年,每逢寒暑假,他都要闭关专修;现事务繁硕,但仍然设法挤时修学或短期闭关。学诚法师广阅经籍,即便出国时亦佛书相随,遇有空闲即开卷阅读。他笔耕不辍,凭十余年累积著百万字论文,引教内外人士凝眸参读,静思体察。之所以这样努力,他曾对弟子教诫:“能有今日,来之不易,不可丝毫懈怠。一天有价值,比一生空过有意义。要学修一体,内充外显。惟有自身备足功德,才可弘法利众生。”如是精进,仿似言之策励,行之提示:把握当下,慎勿放逸。

龙泉寺有自给自足耕种的果园菜地,时常见到他带领僧人出坡劳动,除在寺内工地搬运建材外,还要捡柴、种地,自悟其“苦”。一次因身体欠佳,医嘱休养,但他认为“养成懈怠懒惰习气,以后不好改”。用斋时人相问:“师父您是南方人,吃馒头习惯吗?”他笑答:“做什么吃什么,入乡随俗嘛。”他衣着朴素大方,一次侍者发现袈裟破旧,准备为他请件新的,学诚法师获悉后认真地说:“不需要。从当方丈至今,这件袈裟跟随整整15年,补好可以继续穿。”

身教先行,言教相随。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对物质过度迷恋,将忽略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和超越价值的肯定,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精神价值迷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群体道德沦丧,产生诸多个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达到终极关怀,沉陷于各种欲望之中。社会与人伦关系,都只是达到个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人若只顾小我,生命就会非常局限。只有当虔诚、恭敬、包容和慈悲心不断增长时,心灵与生活的品质才能得到提升,人生趋向美好。而为寻求信仰,树立社会责任感,重拾群体道德所做的努力,必须从青年人做起。”

每当在合适场合,学诚法师跟青年人交流时,常以自身经历和所思所悟与其分享,共同讨论人生价值之所在,不止讲佛教伦理,更讲社会道德。他指出,在新世纪,民众物质生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种文化、价值观要得到其他文明、民族和民众的认同、理解与欣赏,就必须具有超越一己私利的视野。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中诸多思想文化,若能顺应或引领时代潮流,在保持宗旨不变的基础上随顺时代缘起,方能得以恒久传承发展。

博客网站 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

经过多年观察、思考,身为全国政协常委的学诚法师,尽心致力于中华文化建设与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世界传播,倡议搭建弘扬中华文化的全新平台。2008年3月9日,学诚法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做了《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大会发言:“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绝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冲击、消解、侵蚀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它努力展示自己文明中的不朽智慧,也承认其他文明中也具有相同智慧,同时欣赏和尊重其他文明中与自己文明不同的特殊点。单一性、同质性、宰制性、扩张性不符合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2011年“两会”期间,学诚法师又将“固守传统文化的根”作为主要建议进行阐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社会问题、价值观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势在必行。”

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是龙泉寺的灵魂所在。为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圆融精神更好地传播,学诚法师在坚守传统宗教仪轨的同时,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弘法,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尽心竭力。为此,2006年2月21日,“学诚法师博客”正式开通,他成为中国大陆佛教界的“博客第一人”。截止2012年1月,学诚法师发表博文近5000篇,访问量800多万人次,出版《和尚·博客》——学诚大和尚博客文集数十本。

谈起开博客的初衷,学诚法师微笑着表示:“如果从个人修行来看,打坐参禅念经无须接触网络,但现今人们经常使用电脑,信徒不可能天天到寺庙听讲座。因此,从弘法角度而言,网络就非常重要。刚开始时并没想到博客有这么大影响力。开设起因源自一次与新浪网负责人的聊天交流。当时博客是新鲜事物,自己刚涉及不知深浅,后来越发觉得网络能够将佛教与社会连成一片,缩短距离,很有意思。佛教的弘法形式应该适应社会发展,让大家喜闻乐见。出家人不是生活在古代的人,要有勇气接受新事物。”

龙泉寺蓝天群山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在学诚法师的精心构建下,“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站开通。8月24日,奥运会闭幕之日,网站英语频道亦成功启动,龙泉寺从此拥有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的正式外语传播通道。网站每日发布原创文章,遍布世界多地的上千名义工参与到编辑和写作中,召开远程网络会议,商议组稿发稿事宜。6年来,学诚法师在繁忙之余,坚持亲自审阅博文、回复读者留言。通过这样的平台,他针对现代人的心理困惑、压力、痛苦,将佛法娓娓道来,让闻者迷心翻悟,释怀豁然。同时他也特别希望义工在承担中成长,提升自我心灵,替国家分忧,为民族解难。

2009年4月11日,“学诚法师微博”又将一个新颖多元的弘法平台推到公众面前。2011年2月17日元宵佳节时,“学诚法师微博”升级为中、英、法、俄、西、德、日、韩8种语言。现有微博粉丝数9万多人。内容涉及民生、教育、文化、科技、艺术、国际交流等话题,受到海内外关注。在学诚法师的关心下,龙泉寺建立翻译中心,聚集一大批来自高校的教授、语言专家以及从海外归来的高端人才。大家认真尽职,有时为一个词语的译法在网上讨论入夜。现在,每天有很多外国网民饶有兴致地就与佛经和中华文化相关的话题向他提问。外媒以“中国大和尚开8语微博给外国人讲经”为题进行介绍。

作为佛教现代化和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推动者,学诚法师特别强调:“佛教发展与国家命脉息息相关。网络世界是大势所趋,通过博客、网站、微博把佛教同社会连成一片,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将自己生命中走过的历程,以及团体所发生的一切,最忠实地记录下来,目的是留给后人,让后人知道前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怎样生活与学修。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对后人有启迪借鉴作用。”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起源印度。教主释迦牟尼曾贵为迦毗罗卫国王子,一生放下荣耀、地位、世间五欲,去寻求真理,为众生离苦得乐,历经艰辛修行。公元元年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土社会碰撞相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明帝夜梦头顶光明、赫奕如月之金人,到两天竺高僧入东土白马驮经,中国寺院始创。几千年时光漫漫,数万里荆棘丛生,信仰之路由多少脚印叠映前驱?鸠摩罗什自西向东,玄奘由东往西,不屈翻越之文化壮举,九死一生,历史永铭。前行,后退,驻足。作此岸过客,看彼岸红尘。宗教,不只是跪拜、烧香、供花果、吃素斋表相,而是致力于做人心灰暗时的那一盏长久明灯。

历史上许多大德高僧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们不慕奢华、无欲则刚、不屈不挠、返璞归真,具有直抵人心的德行美、内在美,如空谷幽兰,自然高尚。在学诚法师心中,缘念众生多艰,便忘自身之苦。他常言,有失败的勇气,才有成功的希望;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丰实的收获。那悦色和颜,明丽、清凉、欢乐,似流云展涌般从容。“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有人问这境界如何修成?“无我无畏,无私无忧。来得无名,去得无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若内心贪欲不除,外表装出苦行样子,不足取法。”至善至学,至真至诚。学诚法师的平和淡泊跃然耳际。(文:傅祎男 华南)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