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门头沟-北京寺院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7日
戒台寺位于永定镇境内马鞍山上,西靠极乐峰,南倚六国岭,北对石龙山,东连平原。寺院坐西朝东,海拔300余米,占地面积4.4 公顷,建筑面积8392平方米。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遗留有许多辽代的建筑特征,是北京地区古建筑保留辽代风格和遗迹最多的地方。
戒台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原名慧聚寺。明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
寺。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八年(1753)到寺进香时,曾作题为“戒台六韵”诗篇,因而又有戒台寺之称。 戒台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寺内的戒坛可以授佛门最高等级的戒律菩萨戒,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最高授戒寺庙之一。又因其曾持有辽道宗皇帝亲笔抄写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而从辽代至元代中期,一直公认是北方律宗的中心。戒台寺自辽代修建戒坛以后,一直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很多住持均由皇帝亲自选派。不少名憎被委以各种官职,有多位皇帝到此进香礼佛。特别是自明代起,戒台寺开坛拄戒必须要有皇帝的敕谕,将戒台寺直接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
戒台寺夙以“戒坛、奇松、古洞”而著称于世。戒坛肇建于辽代咸雍五年(1069),与福建泉州的开元寺、浙江杭州的照庆寺的戒坛共称为“全国三大戒坛”。而北京戒台寺的戒坛规模又居三座戒坛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坛”之称。戒台寺古树名花众多,特别是古松
天下闻名。早在明清时期,“十大奇松”就已名满京城。戒台寺后山为石灰岩构造。亿万年来在雨水的侵蚀下,形成了许多天然溶洞。部
分山洞经人工修整而建成了石窟寺。这是北京地区最密集的一处石窟寺洞群。
戒台寺自隋代创建以来,从辽代开始进人兴盛时期,或由朝廷拨款,或由僧人募资,对寺院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7年10月28日,北京市政府公布戒台寺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北京市政府投资对戒台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1982年1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12月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戒台寺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戒台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原名慧聚寺。明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
寺。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八年(1753)到寺进香时,曾作题为“戒台六韵”诗篇,因而又有戒台寺之称。 戒台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寺内的戒坛可以授佛门最高等级的戒律菩萨戒,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最高授戒寺庙之一。又因其曾持有辽道宗皇帝亲笔抄写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而从辽代至元代中期,一直公认是北方律宗的中心。戒台寺自辽代修建戒坛以后,一直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很多住持均由皇帝亲自选派。不少名憎被委以各种官职,有多位皇帝到此进香礼佛。特别是自明代起,戒台寺开坛拄戒必须要有皇帝的敕谕,将戒台寺直接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
戒台寺夙以“戒坛、奇松、古洞”而著称于世。戒坛肇建于辽代咸雍五年(1069),与福建泉州的开元寺、浙江杭州的照庆寺的戒坛共称为“全国三大戒坛”。而北京戒台寺的戒坛规模又居三座戒坛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坛”之称。戒台寺古树名花众多,特别是古松
天下闻名。早在明清时期,“十大奇松”就已名满京城。戒台寺后山为石灰岩构造。亿万年来在雨水的侵蚀下,形成了许多天然溶洞。部
分山洞经人工修整而建成了石窟寺。这是北京地区最密集的一处石窟寺洞群。
戒台寺自隋代创建以来,从辽代开始进人兴盛时期,或由朝廷拨款,或由僧人募资,对寺院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7年10月28日,北京市政府公布戒台寺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北京市政府投资对戒台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1982年1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12月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戒台寺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戒台寺坐落在马鞍山上,寺院坐西朝东。建筑依山而建,西高东低,错落有致。这种“朝日” 的建筑格局是在辽代奠定的,其统治者契丹族原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以东方为上, 崇尚太阳。重建戒台寺时,在建筑上仍保留了这种风俗。在寺内布局上形成了南北两条轴线。南轴线为寺内主要殿堂,北轴线由地藏院和戒坛院两大部分组成。
寺门 戒台寺原来以山门殿为正门。明朝以后按照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格局,依照先天八卦,在山门殿前圈起了寺前小院。在小院的南北侧各开一门,即南配门与北配门。南配门现在是戒台寺的主要人口处。面阔三间,硬山式,中间一间是大门。两侧各有倒座一间,为门卫室。大门上挂“戒坛寺’”金字匾额。北配门位于寺前小院北侧,与大钟亭院相接,形制与南配门相同。
山门殿 为南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堂。 两侧与院墙相连,左右各有一个旁门。殿前有石狮子一对,并立有清康熙皇帝撰文的“万寿寺戒坛碑记。”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灰筒瓦覆顶。四角挂有风铃,门额上挂“山门殿” 斗子金匾。殿内前后贯通,中间为通洞。两侧各立有一尊泥质彩绘的护法神塑像,一为密执金刚,一为那罗延金刚。
天王殿 面阔三间,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悬挂。“天王殿”斗子金匾。殿内正中供奉木质漆金弥勒佛坐像。与其相背为泥质漆金护法韦驮立像。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天王殿前有钟鼓二楼。
大雄宝殿 在天王殿后面,坐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上高悬清乾隆帝手书“莲界香林”雕龙横匾。原来还挂有清康熙帝所题“般若无照” 匾额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莫振舞风”的楹联,今已不存。殿内屋顶上有三个木雕藻井,上圆下方,井内各雕有一条团龙。下方汉白玉石雕的须弥座上供有明代铸造的铜质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南侧为阿弥陀佛。北侧为药师佛。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公斤。大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三间配殿,左侧为枷蓝殿,右侧为祖师殿,均为硬山式。两侧原来还各有15间配房,1980年整修时拆除了北配房8间,翻修了其余的北配房和南配房,并在大殿南侧补砌了院墙。
天王殿 面阔三间,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悬挂。“天王殿”斗子金匾。殿内正中供奉木质漆金弥勒佛坐像。与其相背为泥质漆金护法韦驮立像。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天王殿前有钟鼓二楼。
大雄宝殿 在天王殿后面,坐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上高悬清乾隆帝手书“莲界香林”雕龙横匾。原来还挂有清康熙帝所题“般若无照” 匾额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莫振舞风”的楹联,今已不存。殿内屋顶上有三个木雕藻井,上圆下方,井内各雕有一条团龙。下方汉白玉石雕的须弥座上供有明代铸造的铜质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南侧为阿弥陀佛。北侧为药师佛。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公斤。大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三间配殿,左侧为枷蓝殿,右侧为祖师殿,均为硬山式。两侧原来还各有15间配房,1980年整修时拆除了北配房8间,翻修了其余的北配房和南配房,并在大殿南侧补砌了院墙。
千佛阁 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明清两代曾进行整修。1965年因年久失修,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落架保护。因“文革”动乱未修成,现存遗址。千佛阁原为三层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庑殿顶。宽27米,进深24米,高30余米。门额上挂有清乾隆皇帝手书“智光普照”的匾额。门内楹柱上有乾隆手书-“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 的楹联。阁内正中供有高大的毗卢遮那佛铜像。两侧砖墙镶以琉璃壁饰,遍布阁龛。阁分上下两层,每层左右两侧各有5个阁龛,每个阁龛内分为28个小龛,小龛内又分3龛,每龛内都供有一尊高10厘米的木雕小佛像,共计1680尊。沿着阁内的楼梯回旋而上,可到上层。
南宫院 在千佛阁南侧,坐南朝北,其东、南、北三面均为硬山式灰筒瓦房舍,前有回廊。西房已拆,现开辟为花坛。南宫院是原行宫的一部分。
牡丹院 在千佛阁北侧,坐北朝南,原是行宫的一部分,称为北宫院。因院内遍种牡丹,俗称牡丹院。牡丹院分前后两进。迎门是一座假山石堆砌的花坛影壁。院内东、南两侧有房,前有回廊相连。西侧为靠山花坛。两院之间以木质垂花门相连。门额上挂有晚清恭亲王奕?所题“慧聚堂”的匾额。后院东、西、北三面有房,以回廊相连。正房5间,东西配房各3间,均为硬山式,青砖灰瓦。“
上院与下院 在南宫院西南侧有两座小院,随山式高低而建。上面的叫上院,下面的叫下院,原是僧舍。院内四面各有房三间,均为硬山2007年2月14日式。门口开在东北角,为圆形月亮门。
南宫院 在千佛阁南侧,坐南朝北,其东、南、北三面均为硬山式灰筒瓦房舍,前有回廊。西房已拆,现开辟为花坛。南宫院是原行宫的一部分。
牡丹院 在千佛阁北侧,坐北朝南,原是行宫的一部分,称为北宫院。因院内遍种牡丹,俗称牡丹院。牡丹院分前后两进。迎门是一座假山石堆砌的花坛影壁。院内东、南两侧有房,前有回廊相连。西侧为靠山花坛。两院之间以木质垂花门相连。门额上挂有晚清恭亲王奕?所题“慧聚堂”的匾额。后院东、西、北三面有房,以回廊相连。正房5间,东西配房各3间,均为硬山式,青砖灰瓦。“
上院与下院 在南宫院西南侧有两座小院,随山式高低而建。上面的叫上院,下面的叫下院,原是僧舍。院内四面各有房三间,均为硬山2007年2月14日式。门口开在东北角,为圆形月亮门。
方丈院与东西静室 方丈院在寺院南侧,为一座两进院落,外院大门向西,里院大门向北。外院一排五间北房原是斋堂,其东侧原为伙房,里院原是方丈室。方丈院东侧是东静室,西侧是西静室,均为四合院式建筑。院内经室与寮房均为硬山式。
观音殿 位于千佛阁遗址后面随山势而起的高台上,台基边缘围以石栏。在石栏的柱头上从北向南排列,一共雕有十七头大石狮和八头幼狮。石狮子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造形不同,形态各异,雕刻细致,线条清晰,手法流畅,舒缓有致,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石狮子类似。为清代恭亲王奕?出资所建。上方平台上建有观音殿。观音殿面阔三间,硬山式,殿内现供有一尊陶制漆金的白衣观音大士立像。其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柳枝,立于莲台之上,下面为海水涌潮。在其前侧侍立善财童子和龙女。在观音殿前台阶下面南侧,有恭亲王奕?所建书房三间,坐南朝北,硬山式。北侧有一碑亭.内有金代“传戒大师遗行碑”。旁边有真武殿三间。在观音殿南侧是娘娘殿和老爷殿,西侧有九仙殿。
大钟亭 在寺前小院北侧,原是地藏院的一部分。原殿堂已不存,仅存钟亭。大钟亭平面呈方形,卷棚顶。亭内原挂有一口3.2米高的铁质幽瞑大钟,今已不存。现挂一口明景泰年间铸造的铜钟。
地藏院 位于大钟亭西侧,坐北朝南,为一独立院落。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寮房各两间,后院亦有寮房数间,均为硬山式。殿内原供奉地藏菩萨。
后花园 位于地藏院西侧。在明代以前,此处建有方丈院。后方丈院迁到寺院南侧,将这里改建为花园。辽代法均大师塔也建在这里。
明王殿 位于后花园西侧。明王殿即戒坛院的山门殿,原名优波离殿,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供奉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持戒最严”的优波离尊者。辽代法均大师和明代知幻大师圆寂后,均在此供奉影像。清代时改为明王殿,供奉弥勒佛和大金刚。明王殿为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其前面的装饰及门口的造形,具有藏传佛教的风格。殿内有一座明代金漆彩绘遍体雕龙的木质佛龛,原放在千佛阁内。千佛阁拆除后,阁内的文物分别作了处理,这座佛龛被放在了“文革” 期间作为仓库的天王殿里。1980年整修戒台寺后,移至此处。佛龛高4米,长3.7米,宽1.55米。佛龛的下部是木质的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沿和束腰雕花金饰。须弥座上面的四角各立有一根缠有两条盘龙的木柱。佛龛的后面用太师板封住,两侧为花棱窗,其下面的裙板上雕有“二龙戏珠”。两条金龙一升一降.追逐着一颗火焰珠。佛龛的前额正中雕有一条张口鼓须的团龙。硕大的龙头居正中.俯视下方。其两侧各雕有一条行龙。下方为海水江崖的图案。佛龛内顶上有三个雕龙藻井,每个藻并的穹顶正中都有一条木雕团龙,其周围环绕着8条小龙。整座佛龛内部外露部分均雕有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龙,共计146条。其中最长的达3.3米,最小的仅有0.4米。佛龛内供三尊小铜佛
五显财神殿 位于明王殿北侧,坐北朝南.面阔两间.硬山式。
观音殿 位于千佛阁遗址后面随山势而起的高台上,台基边缘围以石栏。在石栏的柱头上从北向南排列,一共雕有十七头大石狮和八头幼狮。石狮子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造形不同,形态各异,雕刻细致,线条清晰,手法流畅,舒缓有致,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石狮子类似。为清代恭亲王奕?出资所建。上方平台上建有观音殿。观音殿面阔三间,硬山式,殿内现供有一尊陶制漆金的白衣观音大士立像。其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柳枝,立于莲台之上,下面为海水涌潮。在其前侧侍立善财童子和龙女。在观音殿前台阶下面南侧,有恭亲王奕?所建书房三间,坐南朝北,硬山式。北侧有一碑亭.内有金代“传戒大师遗行碑”。旁边有真武殿三间。在观音殿南侧是娘娘殿和老爷殿,西侧有九仙殿。
大钟亭 在寺前小院北侧,原是地藏院的一部分。原殿堂已不存,仅存钟亭。大钟亭平面呈方形,卷棚顶。亭内原挂有一口3.2米高的铁质幽瞑大钟,今已不存。现挂一口明景泰年间铸造的铜钟。
地藏院 位于大钟亭西侧,坐北朝南,为一独立院落。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寮房各两间,后院亦有寮房数间,均为硬山式。殿内原供奉地藏菩萨。
后花园 位于地藏院西侧。在明代以前,此处建有方丈院。后方丈院迁到寺院南侧,将这里改建为花园。辽代法均大师塔也建在这里。
明王殿 位于后花园西侧。明王殿即戒坛院的山门殿,原名优波离殿,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供奉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持戒最严”的优波离尊者。辽代法均大师和明代知幻大师圆寂后,均在此供奉影像。清代时改为明王殿,供奉弥勒佛和大金刚。明王殿为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其前面的装饰及门口的造形,具有藏传佛教的风格。殿内有一座明代金漆彩绘遍体雕龙的木质佛龛,原放在千佛阁内。千佛阁拆除后,阁内的文物分别作了处理,这座佛龛被放在了“文革” 期间作为仓库的天王殿里。1980年整修戒台寺后,移至此处。佛龛高4米,长3.7米,宽1.55米。佛龛的下部是木质的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沿和束腰雕花金饰。须弥座上面的四角各立有一根缠有两条盘龙的木柱。佛龛的后面用太师板封住,两侧为花棱窗,其下面的裙板上雕有“二龙戏珠”。两条金龙一升一降.追逐着一颗火焰珠。佛龛的前额正中雕有一条张口鼓须的团龙。硕大的龙头居正中.俯视下方。其两侧各雕有一条行龙。下方为海水江崖的图案。佛龛内顶上有三个雕龙藻井,每个藻并的穹顶正中都有一条木雕团龙,其周围环绕着8条小龙。整座佛龛内部外露部分均雕有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龙,共计146条。其中最长的达3.3米,最小的仅有0.4米。佛龛内供三尊小铜佛
五显财神殿 位于明王殿北侧,坐北朝南.面阔两间.硬山式。
戒坛大殿 位于戒坛院内。始建于辽咸雍五年(1069),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维修,现仍保持着辽代的建筑风格。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26米,高20余米,为重檐?顶与四角攒尖相结合的木结构建筑。大殿顶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平台。台上安放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由僧人德秀捐赠的铜质鎏金宝顶,呈金刚宝座塔形分布。中间一个高约5米,四周四个较小。殿顶的上下檐之间有风廊环绕,两层檐角均挂有风铃,上圆下方。大殿外侧四周有20根檐柱支撑,四面正中部分均配置有称作“戒坛枋”的外枋门。正面门额上挂有“选佛场”匾额。
殿内的横枋上挂有清乾隆帝手书“树精进幢”的匾额。楹柱上原有乾隆手书的楹联,“遍洒醍醐成雨露.长留华藏?山林”。横枋内侧挂有清康熙帝手书“清戒”二字的匾额。殿内天花板金漆彩画.正中部分为“斗八藻井”,井内级深分为上下两层。方形的井口内壁上四周雕有许多小天阁,阁内雕有小佛龛,龛内圆形小门洞内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藻井上层的圆形部分正中的穹顶上倒挂着一条木雕团龙,龙头居于藻井中心,俯视下方。团龙四周的穹壁上还雕有八条“升龙”,合为“九龙护顶”。
戒台位于大殿正中,用大青石砌筑而成。平面呈正方形,通高3.25米。台分三层,下大上小。底层高 1.4米,各边长 11.30米;中层高0.95米,各边长9.60米;上层高0.9米,各边长8.10米。每层台均为须弥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云藩草,束腰处雕有佛龛,龛内均有一尊泥塑彩绘的戒神像。上层台每面有佛龛7个,四面合计28个。佛龛高0.34米;中层台每面有佛龛9个,合计36个,尺寸比上层略大;下层台正面有佛龛13个。其余三面各12个,合计49个,尺寸又比中层稍大。全台共计有小佛龛113个,安放着戒神113尊,这是1980年整修戒台寺时重塑的,出自第四代“泥人张” 张铭先生及其弟子之手。原来在戒坛四周还有24尊身高1米的泥质彩绘戒神立像,今已不存。
戒台上面原有一座3米高的莲台,供奉有一尊明正统年间铸造的高达2米的释迦牟尼铜像,结跏坐,与其相背还有一尊三头六臂的佛母像,已于1973年调往浙江圆清寺。现今台上为一尊高3.35米的泥质漆金释迦牟尼坐像。佛像前原有十把辽代御赐的沉香木椅,今已不存。现在摆放的十把紫檀木椅和檀木雕龙桌案是后来配置的。这是举行授戒仪式时“三师七证”的座位。坛前原供奉有两根沉香柱,高丈余,直径2尺,上雕有千余尊小佛像,因而又称“千佛柱”,今已不存。台前放有5个汉白玉雕圆团龙供桌,原来上面还放有供进香人布施用的金盘。台左前方有一面大鼓.右前方原有一口铸于明景泰年间的铜钟,后移往大钟亭。台后面立有一块上刻“戒荤酒入山门”六个金字的汉白玉石碑。
五百罗汉堂 在戒坛大殿南北两侧各有18间配殿,原是五百罗汉堂。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戒台寺住持度博主持建造,内有泥塑彩绘的五百罗汉像。光绪年间由恭亲王奕?出资重修。现今塑像已不存。
大悲殿 位于戒坛大殿后面,面阔五间,硬山式。殿内原供有千手千眼观音立像。现辟为文物展室,展出数十件清代恭亲王奕诉在戒台寺隐居期间所使用的花梨紫檀木雕家具。
殿内的横枋上挂有清乾隆帝手书“树精进幢”的匾额。楹柱上原有乾隆手书的楹联,“遍洒醍醐成雨露.长留华藏?山林”。横枋内侧挂有清康熙帝手书“清戒”二字的匾额。殿内天花板金漆彩画.正中部分为“斗八藻井”,井内级深分为上下两层。方形的井口内壁上四周雕有许多小天阁,阁内雕有小佛龛,龛内圆形小门洞内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藻井上层的圆形部分正中的穹顶上倒挂着一条木雕团龙,龙头居于藻井中心,俯视下方。团龙四周的穹壁上还雕有八条“升龙”,合为“九龙护顶”。
戒台位于大殿正中,用大青石砌筑而成。平面呈正方形,通高3.25米。台分三层,下大上小。底层高 1.4米,各边长 11.30米;中层高0.95米,各边长9.60米;上层高0.9米,各边长8.10米。每层台均为须弥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云藩草,束腰处雕有佛龛,龛内均有一尊泥塑彩绘的戒神像。上层台每面有佛龛7个,四面合计28个。佛龛高0.34米;中层台每面有佛龛9个,合计36个,尺寸比上层略大;下层台正面有佛龛13个。其余三面各12个,合计49个,尺寸又比中层稍大。全台共计有小佛龛113个,安放着戒神113尊,这是1980年整修戒台寺时重塑的,出自第四代“泥人张” 张铭先生及其弟子之手。原来在戒坛四周还有24尊身高1米的泥质彩绘戒神立像,今已不存。
戒台上面原有一座3米高的莲台,供奉有一尊明正统年间铸造的高达2米的释迦牟尼铜像,结跏坐,与其相背还有一尊三头六臂的佛母像,已于1973年调往浙江圆清寺。现今台上为一尊高3.35米的泥质漆金释迦牟尼坐像。佛像前原有十把辽代御赐的沉香木椅,今已不存。现在摆放的十把紫檀木椅和檀木雕龙桌案是后来配置的。这是举行授戒仪式时“三师七证”的座位。坛前原供奉有两根沉香柱,高丈余,直径2尺,上雕有千余尊小佛像,因而又称“千佛柱”,今已不存。台前放有5个汉白玉雕圆团龙供桌,原来上面还放有供进香人布施用的金盘。台左前方有一面大鼓.右前方原有一口铸于明景泰年间的铜钟,后移往大钟亭。台后面立有一块上刻“戒荤酒入山门”六个金字的汉白玉石碑。
五百罗汉堂 在戒坛大殿南北两侧各有18间配殿,原是五百罗汉堂。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戒台寺住持度博主持建造,内有泥塑彩绘的五百罗汉像。光绪年间由恭亲王奕?出资重修。现今塑像已不存。
大悲殿 位于戒坛大殿后面,面阔五间,硬山式。殿内原供有千手千眼观音立像。现辟为文物展室,展出数十件清代恭亲王奕诉在戒台寺隐居期间所使用的花梨紫檀木雕家具。
行车路线 乘地铁到苹果园站下车,换乘931路车到戒台寺站下车
联系电话 69802645
戒台
鸟瞰
石经山雷音洞
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
佛祖肉身舍利1981年出土于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内,此前已在云居寺埋藏了1300年之久,是国家级文物,与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海内三宝”,是世界上仅存的唯一两粒佛祖肉身舍利,出土后一直珍藏于国家金库内,后来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后,才移至首都博物馆保存。
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
佛祖肉身舍利1981年出土于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内,此前已在云居寺埋藏了1300年之久,是国家级文物,与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海内三宝”,是世界上仅存的唯一两粒佛祖肉身舍利,出土后一直珍藏于国家金库内,后来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后,才移至首都博物馆保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