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东岩寺-吕梁-山西寺院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汾州东岩寺
  东岩寺,位于县城西北50公里处三道川原苍儿会乡。
  现在依然可见昔日的僧房悬在近10米高的半空中
  那里天高云淡、山清水秀,野生动植物繁多,素有“绿色氧吧”和“天然动植物博物馆”的美称,自然风光与农耕文化完美交融,使人常常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三道川辖区龙泉山,东岩寺依山崖而立,所以又称“东崖寺”,寺后险崖高耸,寺旁清泉长流。现存石碑11通及寺庙残址、残破塑像、壁画等遗迹,碑料记载东岩寺始建于汉永平十年,比史料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还早一年,称其为中国第一座民间佛教寺庙,“佛教东传第一寺”,实不为过。东岩寺的发现在国际佛教文化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日本富山县日中友好协会的栗山直隆先生还曾两次来当地现场考察,并多次与国内学者写信交流。东岩寺是研究佛教文化、欣赏自然美景的绝佳去处。
  此外,在三道川的诸多山顶上还留有汉王刘源在文水(应为隰城,即汾州前身)驻兵时的石堡、兵寨,为国内罕见的古军事遗址。该乡自古本属汾阳,1971年划归文水。从县城出发,由文峪河口,越水库大坝,沿祁方线西行,转古吴线可直抵315部队营房,再上行16公里便到。一路谷深壁立,流水潺潺,环境幽美,空气清新。全然不似繁华地段的喧嚣噪杂,让人直以为是到了江南水乡。
  涉行45公里左右,来到程家庄村,自村西向北入山谷,满目苍松翠柏,悦耳清泉水响,呼吸清新空气,顺着采石小道,一路迤逦而上,步行3公里,沿残留古道攀缘而上,在溪水源头,断柏根处,一池泉水汩汩而出,常年不绝,水尤清冽,甘甜可口。这时,便到了山门台阶底。仰望之,东岩寺背靠雪发山,面对西谷峰,左揽王查山,右据兰若岭,总称龙泉山。山奇水秀,石壁峭立,漫山松柏,草茂林滋,清泉温水四季常流。寺座北朝南,避风向阳,雄踞漫座,自成佛龛,令人叹为观止,顿生敬意。合十依残阶而上,遍地蓬草中,一处面积近1000平米的古寺残址展现眼前。首先映入眼睑的是高大森严的岩腹,“山势如伛偻丈人状,脚凹如坑入,额突如乳出。”鬼斧神工,一凿而成,天然屏掩着下面的几道残壁,10通石碑。使之“虽大雨雪不沾瓦砌”。举目上望,崖际竟挺立松柏一圈,有一株如顽童探首般长在崖壁上,随风摇动,将积雨大滴抛下,自成一趣。巡视左右,左首原有的鹰岩因遭钎斩,已成断崖,右壁上的僧寮仍嵌在石壁上,一线栈道丝般牵下,斗胆而上可至。再下,便是古殿遗址,据址推殿,东岩寺应有殿堂僧舍数十间,其中大型的也有四五处,在这样的荒山之间,叩石垦壤,筑土为版。一代代僧人们付出了多少的苦辛!如果历史可以倒转,我们一定会对拆砖卸瓦的人群大喝一声:住手!而眼前,止剩断壁三五段,残塑一二具和多半已埋入土中的石券僧窑。崖壁下,牛屎羊粪随处可见,满目萧然,触目心伤之感油然而生。转身看,松柏森森,云涛阵阵,左右二岭如环,前后两峰似座,自然无言,佛竟不语,难怪一再有人称可目佛光于斯。诚如是,真一佛家天地!
  三               
  东岩寺创自何朝何代,何人之手,沿革情况,历史多久?这是每一个看到东岩寺记述,听到东岩寺事件的人都会关心的,也是我们几上东岩寺的真正目的所在。
  1996年夏,当年在文水抗战的老革命干部故地重游,说起东岩寺,称其曾作过八路军洪赵支队战区后方医院,可能是汉代所建。为此,从那一年起,我们数次上到东岩寺,考察其历史及沿革。通过对所存11通碑刻的研究,我们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据明天顺七年《重修东岩寺碑记》记载:“始自后汉永平十年建立,毁于唐会昌年,大中年重建,宋初又复修”。这一记载是该碑最珍贵之处。它的根据只能是前代碑文所记。如果我们能清理旧迹找到旁证,确认东岩寺创自永平十年。它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那它为什么没被载入佛教史册?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我国明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时间就是永平十年。永平七年正月,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堂,于是遣使天竺,在月氏国迎接高僧摄摩腾、法竺兰。永平十年十二月,白马驮经回到洛阳,住在鸿卢寺译经。并于永平十一年修佛家寺院即白马寺,这应是国内官方修建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最早得到官方认可,而载入史册。东岩寺则地处深山僻野。交通不便,天高皇帝远。而正因为官史修寺的旨意不会早早传入,所以更有可能是不被皇帝接受的云游僧侣们,看中这块雄奇秀美的世外净地。这块碑从开头起就很概括地记叙了佛教流传的过程。所谓“佛氏之起,肇自竺乾教法,运行趋臻华夏,”正是介绍佛教起自印度,逐渐传入中国的事实。“腾兰一播之后,法化无处不周,”一语正反映得到汉明帝支持的摄摩腾、竺法兰传播佛经的力度。《清凉山志》卷第七,历代高僧传中在谈到了腾·兰延而归汉,于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洛阳,以经像上帝,即译出《四十二章经》。“明年春,礼清凉山回,奏帝建伽兰,腾以山形若印度灵鹫山,寺依山名也,帝复以始仪佛化,仍加大孚,孚即信也。始度僧数十居之。”这些记载表明,腾兰二僧来过山西,登过五台山,并奏请皇于永平十一年建起五台山第一座寺院“大孚灵鹫寺”。那他们是否来过文水?史无明文。五台山被称为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可见是佛缘先著之地。东岩寺地处深山净土,同水奇美,佛教先来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于会昌年遭毁的记载也较为珍贵。因为,唐武宗会昌灭佛是一次大的政治行动,执行力度大、延续时间却并不长。可是他居然波及一个小县份的深山古寺中。表明东岩寺在当时已经很有影响了。会昌五年共毁天下寺4600多所,还俗僧尼260000人。东岩寺既在当年遭毁,表明这里无疑是全国知名并在应毁的4600所寺院之一。因为东岩寺不是兰若与召提,是汉代已有的寺院。
  在会昌五年毁坏之后,相隔一年(公元847年)的唐宣宗大中元年,朝廷令会昌五年所废寺院有僧尼能修理者,听其居住。东岩寺也在其年重建,又可见此地对佛教的信仰根深蒂固。信徒众多,经济实力雄厚,否则断不可能在毁坏之后短短一、二年的时间里再度修复。
  宋代以后,东岩寺因战乱毁于兵火。到明代宣德九年,当地乡老起意重修东岩寺,又苦于当地无高僧,于是组织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从城内大正念寺请来月空和尚,拜为东岩寺开山第一位住持。
  其它碑文中都有东岩寺创建记载:据大清顺治四年八月《重修东崖寺碑记》,本县大学者胡全才、郑宗周对东岩寺大加赞美,并记到:“寺始汉朝邈延,昭代崇岩……”;大清嘉庆十四年《重修龙泉山东崖寺碑记》记载:“我土安都龙泉山旧有东崖寺一所,创自后汉永平年间”;大清乾隆九年《重修龙泉山东岩寺碑记》记到:“兹者土安都旧设东岩寺,创自后汉永平”“见殿堂落为焦土,虽有佛图澄咒钵生莲,难得汉乐巴,口巽  酒灭火 ……”
  窥一管而知全豹。以上四通碑均记有东岩寺创自后汉年,并说到高僧佛图澄,可见当年的东岩寺何等香火旺盛,这些碑文记载决非空口无凭,应都是历代遗存旧碑的续记,而且根据碑文记载,我们也不难推出,佛图澄也曾在此地讲经说法。
  最让我们心动的是,东岩寺得到诸如胡全才、郑宗周这样的封疆大吏推崇,布施,可见其在民间口碑甚好,群众对修复也表现出极大热情,可见该寺在民间与佛教界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几上东岩寺后,我们认为,东岩寺创建年应为东汉永平十年间无疑,至少应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批佛寺,是我省最早创建的佛教寺院,与五台山、交城净土宗佛教有着密切联系。
  清风作证,我们欣喜的心情,文笔表达实属万难。
  四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每一次到东岩寺,都想到这句诗。
  是的,作为文物工作者和爱好者,我们对东岩寺,有的是保护和开发的心情,没有的是利润的考虑和算计。我们这些人并不图什么,只是因为一到这个地方,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感觉,正是这种感觉促使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来到这里,寻觅、发现、宣扬、呼吁。
  记不清了,多少次我们上到这里,在无边的大山里,没有一口吃的,没有一个歇处,没有电话,没有通讯信号,甚至连共同说话的人也没有,我们不是佛教徒,也喜爱丰富多彩的生活,尽管我们也经常深入到山沟野洼里,在少人没烟的地方考察和调研过,但这样清静无为的地方,呆久了总会有些失落与寂寞。更何况,每上一次,又得找车,又得找人,还总带着一大堆的工具。而且天气也并不总那么好……


  《东岩寺碑文》点校:【目录】
  特一: 重修东岩寺碑记 天顺七年岁次未朔庚戍日立(公元1463年)
  东一 :山坡树木碑记 清咸丰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立(公元1853年)
  东二 :重修东岩寺记 清顺治四年八月初五日石(公元1647年)
  东三 :文水县土安都程家庄龙泉山东岩极乐寺碑记 清康熙五十一年立(公元1712年)
  东四 :重修龙泉山东岩寺碑记 清嘉庆十四年孟冬 念二日立(公元1809年)
  东五 :重修龙泉山东岩寺募化碑记 清嘉庆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立(公元1809年)
  东六: 重修龙泉山东岩寺碑记 清乾隆九年九月立(公元1744年)
  东七: 重修龙泉山东岩寺碑记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东八: 重修龙泉山东岩寺僧人俱全宏隆募化碑记 清嘉庆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立(公元 1809年)
  东九: 募化邻村布施 清乾隆九年九月立(公元1744年)
  东十: 常住碑记 明万历年间四十七年三月初七立(公元1619年)
  后 记
  特一号碑【 重修东岩禅寺碑记】
  伏闻佛氏之起,肇自竺乾。教法运行,趋臻华夏,腾兰一播之后,法化无处不周。帝都聚落郡邑,川原岩林,寺处徐徐普布,精兰,俱闻钟鼓矣。东岩禅寺者,太原府文水县土安都几县二舍余地,林峦峰翠,峻险幽深,靠雪发山为主,对西谷峰作朝,左有王查山,右居兰若岭,寺座其中。山奇水秀,草茂林滋,真佛祖栖心之处域,禅和游化之场。始自后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编者注)建立,毁于唐会昌年,大中年重建,后宋初又复重修,已后日久年深,遂以兵燹,废尽无存。至大明宣德九年,本都众老耆宿人等,一同商斯古寺。基址瓦砾,荆榛欲心,复建柔弱难为,若无大力,量人焉能方可成。访知本县大正念寺有一高僧,堪为法器。纠领合社乡老,斋香顶疏,诣寺礼请,为开山第一任住持。此禅师者,讳圆贤号月空,乃本府介休县张拦人氏。父张普信,母粟氏,年始十二入寺,衣杂礼僧。会完锦峰落发。自师住此,斫荆除砾,运料搬石,明暗无分,寒暑不避。靼肩损体,手足胼胝,四肢不顾,循历檀门。乞材宴赀,寻觅陶梓。经之营之,不辞劳苦。前后三载,事业方备。佛殿、三门、地藏殿、左右伽蓝殿、禅堂、厨房、文室、庑库、僧寮等舍及雕塑彩绘满目一新。复成大刹。若非其人,畴克不也。归逝于正统二年七月内。门资成了等欲彰前功,用表后识。勒碑刻铭,着师功勋。乃为铭曰:佛氏原宗,无始无终 示迹应质 托荫王宫 声杨遍甲 教阐无穷 法化东播 汉永平中 菩提普布 无处不充 东岩禅寺 亘古基踪 唐宋已降 帝代兴隆雪山为主 面南谷峰 兰若处西 王查为东 佛祖共栖 凡圣融通 月空和尚 冠世英雄 锦峰留裔 洞下宗风 一住此山 斩荆修重 劳奢忍苦揭立成功 名持天下 晋地恢洪 法传无心 嗣袭丰浓 着前显后 选石磨砻 将名万载 永远尊崇 正保非泯 法空不空 溢聆盈目 明月清风道
  道隐野衲隆祖庭撰门徒成碧谭篆 本寺明古 书
  本县知县张 县丞朱鉴典史白 司吏武仪
  本县僧会司兼太子寺主持律定宗 门徒文惠 文守 文成文知 文才 文鉴 文智
  本县正刹大正念寺当代住持圆乡首座成惠
  众知事 成翥 成定成祥 成湛 成润 成盛 成现 成瑜 成鉴 成晓
  天顺七年岁次癸未朔庚戌日立石 门资 成安 成如成宽 成遇
  简评:本篇碑文是目前发现东岩寺年代最早的一块石碑,其价值在于,它准确记载了东岩寺自东汉永平十年创建以来,历代的变迁。而其中作为东岩寺复寺后的第一任住持,月空长老的故事让人咨嗟不已,没有历代这些默默无闻的长老们无怨无悔、无昼无夜的创造与修复,哪里有众多如东岩寺一样的佛寺的光辉普照,又哪来我国如此众多的佛经传世,佛法广播!十一通碑文里,我们看到的是历代僧众们为了光耀我佛的不懈努力,看到的是众多父老乡亲对融融生活秩序,美好生活前景的渴望和追求,我们整理碑文,修复古寺,不也正是为了这一点吗?佛心永照!
  注:碑文中凡用小框填充之处,皆漫灭无以辨认之字。其它如在“先人、佛氏、神”前所空之地为原文固有。为尊重原迹,碑文中除切实为古今通用字外,包括错别字,仍依原碑记录。下同。
  东第一块 【山坡树木碑记】
  土安都旧有东岩寺。其山坡松柏茂蜜,蔚然幽翳。夏则千章竞翠,绿盖阴浓。冬则古干参差,食苍高接。信一方之大观也。我先人宦游之余,雅爱山川景物。每有名胜之区,无不历览。故兹岭辄时时游,憩马嗣缘。明季,兵荒饷重,粮差紧急,十甲人户不能支持。欲卖树以尝粮。树尽而粮复如故,愈无出息之路矣。因与我先人商处,契卖以为十甲人户免粮之计。我先人慨然自出囊金,契买承业。使植木无砍伐之伤,生人解倒悬之累。山容不改,民气得盛举也。厥后兵燹患消,黎庶乐业,我先人以为成一家之业,将来必有秃山之为。此图以远,莫若舍入东岩寺,以为本寺修补香火之资。一免子孙花费经理之劳。遂决意。为僧智旺立约施舍。则寺在山在,山在而树木亦无不在矣。迄今一百余载,我先人盛德几至湮没。今阖户并住持僧公同立石以垂,以远表我先今之潜德,并将买契舍约诸碑荫。
  学国郑其嗣薰沐敬撰并书
  大清咸丰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吉立
  简评:郑氏家族功莫大焉。正是郑氏先人将合坡树木契买并舍入东岩寺,才使得寺周边至今仍然保存的天然林木维持了东岩寺难得的生态环境。如今这一处地方水清风爽,天蓝松茂,俨然一处难得的世外桃园。古于我辈数百年的先人尚能展现如此博大胸怀,为环境的秀美而千金一掷,不计公私,作为今人,我们为东岩寺又该,又能做些什么呢?
  东第二块【重修东崖寺记】
  予生有山水癖。凡佳山佳水,闻而想,想而梦。如怀古人,则陶潜、李白,如念姣色,则毛嫱、西施,如想石交,则尹班之陶陶,范张之款款也。但苦躯弱,步履不健,又家贫不能策蹇,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南康之匡庐,履历未及,时萦绕梦想间。山灵有知,必以予为知心之侣也。吾县西有土安山,山有东崖寺。固不若越水吴山、宝林灵隐诸山寺雅倩秀丽,然雄峙巉岩,与须眉男子磊落不羁者气概略同。又有予先人吟咏撰记,墨迹未湮。方梦想久之,适寺僧智旺为本寺住持,了不解大乘法,然亦不俗耳。予名而讯之,遂定游山之约,且焉予属文,以为山灵增色。予欣然纳之,会卧病蹇,不果所言。柰僧督文甚急。不获已,令彼指画山水之形势,及寺院之规模,走笔成篇,亦仿古卧游之意也。询之,寺去县柒拾里而遥,从文峪口逆流而上,渡河方柒捌折,渐入山深处,九折黄河可以三隔交焉。自此迤逦而上,道中山色、泉声已泠泠,非人间态。行半日,至程家庄,数家图山写壑。汲乳耕云,坐卧俱游,桃梅作历。行五里,闻涧下泉声,如磬、如箫、如竹、如丝、如环佩。蹬道嶙嶒,草木芜茂。抵山腰而所谓东崖寺在焉。门前潭水清澈,照见须发,寺之殿阁垣墙俱倒影而入。过池至山门,上建庚楼,一带前后洞达。檐前植胡桃数株,手可攀折。登楼,则人如翠鸟,往来枝叶上。穿弄楼之内,复有古佛楼三间。其中清泉一池,蹲踞可掬。听之淙淙有声,淆之而不浊,引之而不涸,饮之则甘美,异于恒水。壹日忽枯竭,寺僧祷之,泉出如故。嘻!亦可异。稍转而东,山势如伛偻丈人状,脚凹如坑入,额凸如乳出,垒垒然,垂垂然,仿佛须弥山,而水陆殿覆於其下焉。虽大雨雪不沾瓦砌。院中古轩壹株,约高七八丈,参天插云,霜皮留雨,滴泪成庞。环列左右为伽蓝殿、为土地祠。禅堂数椽,即居伽蓝殿之次,僧人参禅说法处也。东去禅堂二十武,仰视半空,石洞七间,凿石孔而杆之以栏桷,铺之以木板,通往来之道焉。缘梯而上,见云驶雾腾,凌灵箙空,苏子羽化登仙语,可为斯洞品也。惜兵火之后,遂成荒落耳。数武而西,为香积厨,古佛楼池。水由地中流入此室,自地中流出,涧应泉活泼灵幻若此,宜为知者乐之已。佛楼之西,为七佛殿,殿左为观音殿,右为十王殿,皆规钜严整。泉声辐於垣外,岚光接于几席。忉刹五院,兹具二焉。寺始汉朝邈延。昭代崇岩,窈窕晨风。杂渔梵之音,以磴灵奇夜,雨振鲸钟之钮。日月久而风摧雨剥,瓦坠檐凋。溯残落之状,每令释子咨嗟,至灵异之态,应是鬼神阿护。所以梵宫板荡之余,复还巨刹;贝阙高采之后,聿整新规。兹智旺上人,恢复因缘,询可术也。不但己也,买杨易平地三亩七分,东崖口地壹亩二分,东磨斧石领地壹垧,东崖沟地壹段,以给衣粮,以供香火。寺顶及东西两山,原有柏树坡数亩,为本寺常住地。里中豪右得值盗卖,智旺挥财叁拾金赎取,仍归常住。壹则便创造化村,壹则为昙华吐气。由此建不拔之基,以增梵刹壮丽之观也已。尝谓名刹之胜,不在炫而在古雅。老树佛云,殿阁参差,少有颓落不伤静窈,若金碧烁睛,固为严饬。搜讨幽怀,转非所惬。西山兹寺,虽焕丽不足,而深邃有余。垢屏涤靡汰净,正令人超忽荒艹尔,有烟外之想。若使梵响时闻禅规,整鹫峰狮窟何多让焉。故登高作赋,临流咏诗,亦人生一大快事。顾予以贫羸之故,不得弄泉煮石,岂不哀哉。予归试致声山灵,山灵必首肯,扫白云径待我也。
  明赐进士顺议大夫原任奉敕提督军务兼理辽饷巡抚天津等处地方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邑人郑宗周
  赐进士钦差巡扶宁夏等处地方赞理军务都佥都御史邑人胡全才
  本县贵都坊守备如云居士 薰沐 郭超宗 谨撰
  邑人郭尚德熏沐篆额
  大清顺治四年八月三日本寺住持僧人智旺
  简评:这一碑文中出现的胡全才与郑宗周是明末清初文水县的大学者,大文人,官至封疆大吏,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篇文章有述有析,夹叙夹议,堪称古代散文精作。由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岩寺的自然环境是的清静幽雅,磊落坦荡。在今天到处是灰尘,天无三尺晴的现状中,在东岩寺现场吟咏这篇文章,别有一番深意。文中也写明了该寺创自汉朝,充分证明,东岩寺创建于永平十年的叙述不妄。
  东第三块【文水县土安都程家庄龙泉山东岩极乐寺碑记】
  兴以佛生西域,法传播东土,汉明始自教兴于中国,昆兰初起,道行菩提道,德也行之悟也,悟性之本空,色界之沙门也,佛门以广水也。佛祖出世,诱化多方,无而下之所布施。紫雾霞光,朵朵云而如莲,九龙吐水于金盆,沐浴身躯,金色晃耀。奏告王官,忻忻然问其摩耶云哉?射铁鼓而掷,象王为之止。国也跪向于四门,见其生老病死,心伤此啼。王一醉卧如痴。天王捧白马之蹄,逾城而到雪山。金刀削发,磐石灰心,六载余春行满,端然成道。受人天之供,传之一代,法满乾坤,万法皆归于佛性,续其一派之禅流,沙门人道之法多方。其大要者不出有三,一者达本明性,二者博通经典,三者广立功行。达本明性,达么门下相传之皆是也。博通经典,华严天台四宗。广立功行,菩贤万行是也。古者立寺之流,先明忠性,然后博闻广见,以是圣怡,至于因缘会聚,则重建常住刹其之人矣,无所不备,如是乃可谓沙门,释迦之是事,若剃除发鬓,主持一刹,规依门者,广结豪贵,以是名誉,世谓之流俗,非我佛之弟子也。东岩极乐寺也,延右年之初建也,离八百有余载,名驰远播。水秀山灵,佛境幽辟之所,圣可观也。北垣石叠层层,左右松柏森然,南林翠风之有望,神泉洞之常流。佳丽之美壮者也。住持僧没逝,遗常住之大败,风凋瓦坠,殿堂倾颓,佛像之楼然也,来往而山会主也,一派黄草之所,乡人观其叹哉,目击心酸,合都公议,恳请宗诚宝号就巷,和尚俗姓郭,县人也,沐浴披剃于兴县崇教寺。恩师圆行号之全德和尚,门下削发事之有年,不时参访岁赏,精严道风远播,德性高尚,求师居寺。宗诚见寺蔽陋,心如刀刺,自居之后,大发善心,苦志会众,募化重修殿宇古寺(本行以下空白)禅室楼及钟楼鼓楼禅室,其德也合于人矣。为之经营,修造数载,各殿装画焕然聿新,圣像一一金装,尽善尽美,僧 募化,不避寒暑,以受胼胝,不分昼夜,何有休息。都人见其就巷和尚实行之僧,其劳兴,合都公议曰:“有常住松柏山林,照至界畔,僧之所便,毫无异说,建勒之碑,以垂永久,间记于余,就巷之志,真所功,光扬法化者,然转为后之人受矣,何则,后人之心未必如就巷和尚之心。或后嗣传据, 或傍人侵夺,不知常住何谓。只图一时之受用,不顾后劫。(空七字) 哉。” 曰:“寺碑之记正虑此也,而余见之矣。立常住碑谁者?”曰:“传之于贤,不传之于不贤者,然贤不问出做地狱业者,比比皆是矣。我故愿为立言,示也。”于是否之。
  大清康熙岁拜五十一年十月二日修造
  住持比丘众 通桂 通照通福。
  简评:此文所记之僧,即有宗诚上人之称的就巷和尚。从他在东岩寺做主持的所做所为,以及合都之人对他的考验,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东岩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当地群众对东岩寺的重视程度。同时,该文起首处写有东岩寺建于延右年,离康熙五十一年时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的记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公元七百年到九百年之间,并没有延右这个年号,即使按照与之相近的延和来看,也不是始建之年,也许他依据的是唐时重修的年代记载的。
  东第四块 :【重修龙泉山东崖寺碑记】
  夫古佛圣人,教传东土,大发善念。游其境者,雄恶改为良善,忤逆化为孝顺,愚昧学为贤知。佛圣之鸿恩,庇美于人者多矣,不可举数而言也。而人可不设寺奉祀乎?我土安都龙泉山旧设东岩寺一所,创自后汉永平年间。正有 古佛宝殿,南有天王大殿,东有 天仙圣母庙焉,西有 七佛宝殿,又有观音菩萨、闫罗之殿焉。圣像森严,殿宇辉煌,严然可畏者也。自创建以来,一都之蒙其恩者岂浅鲜哉?但历年既多,风雨飘摇。圣像零落,殿宇倾圯。先人屡代补修。自乾隆九年重修,以至于今,六十有余载矣。而圣像殿宇又倾圯之甚,往来祭之人触目心伤,无不惨然。有本寺住持僧人具全,不忍睹其倾圯,请一都之纠首,公议募化重修。而一都人皆欣然曰:“诚哉,是言也。”于是鸠工动。众圣像沐落者金装之,殿宇倾圯者补修之。而殿之南又新修石窟六座,南楼六楹。及至正殿、南殿、东西庙宇、大小神祠、楼台殿阁、钟鼓二楼、寺门、山门、僧舍、廊房无不焕然一新。不数月而工告竣焉。今工既成,岂可将好善东施之君子,劳心劳力之纠首之沦没彰乎?故为之勒一石焉,以志不朽云。
  阳邑河口镇武秉威沐浴谨撰并书
  大清嘉庆十四年岁次己巳孟冬念二日谷旦吉立
  简评:这一块碑文中,记清了东岩寺现存的六楹僧寮的始建情况,同时,还再一次写明,东岩寺的始建年代在东汉永平年间。
  东第五块:【重修龙泉东岩寺募化乡村碑记】
  昔者庐山既辟,银殿飞来。汉观初开,王梁自下。凡由神异,无籍经营。然而龙宫象塔,非属天成。而白马青驽,皆缘人为。是以给缘捐布,布地之金。大士舍双林之空,至今传为美谈焉。余邑土安都龙泉山有东岩寺一所。佛氏大殿三楹,天王殿三楹,东西两廊各三楹焉。及至钟鼓二楼、山门亦皆齐整,诚胜境也。但年深日久,风雨飘摇。殿宇颓毁,见者莫不伤之。今阖都公议重加修葺。奈工程浩大,独力难成。伏祈善士君子各助赀财,共襄盛事。而善士君子果尔,乐善不倦,愿输赀财。而盛事告成焉。将善士君子姓名谨注于石焉,永传不朽云。
  阳邑河口镇武秉威撰并书
  大清嘉庆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谷旦立
  简评:这一碑中所记的是嘉庆十四年重修东岩寺时的情况,这一年同时立的碑还有一通,就是下一通碑。但这两块碑各各不同,这一块中,主要记录了当时捐款的善士君子,下一块则详尽地写了纠首们的情况。但通过两碑的记述,我们也可以看出,东岩寺到清嘉庆年间时,已经很有规模了。
  东第六块【重修龙泉山东岩寺碑记】
  尝思一元启而二气分,二气分而万物生,不有觉者、迷者曷以悟。不有济者、危者奚以安。自西域圣人出,佛教传于东土。南海如来见慈船普及朔方。 菩提铎响,叱却群魔。遐迩於焉。康泰。四王拈法,扫除多怪,老幼得以释宁。是以神灵洋溢,在在钦仰,赫奕堂皇,处处拜祝。兹者土安都旧设东岩寺,创自后汉永平。瞻彼庙堂,复见别一天,葺补历代有人。既革故而鼎新,亦绍前而贻后。康熙岁及壬辰,宗诚上人更修,都人感其德行,善士咸思报复,群以山林树木由僧便置,又恐豪右越畔侵凌,则勒侦珉似此。猛力修建,宜其万载千秋。夫何心星出?见堂殿落为焦土。虽有佛图澄咒钵生莲,难得汉乐巴酒灭火。向之渤然而兴,今则颓然而败。诚徒通福通照仰天椎心,日夜难瞑,会集檀那檀越,速捐赀财,以续车灯。马正统欣然诺之,马成武快然从之,王京英、任应威共成盛事,马登雨、李梦奇同心替襄,马玉库、张正肱、王京义无非乐善不倦,马建章、马玉贵、王京富一皆广种福田,此倡彼和。又有韩起隆、任应振努力向前,更有奋兴其人李明者。自庚申之孟夏始为兴工,至甲子季秋终焉告竣。栋宇雕刻高厂,焕龙文,五彩色,瓦光灿陆离,瞻翠翟文翔。钟楼与鼓楼巍然改观。山门与寺门萃然生色。默然阿护於鬼神,如松而如竹显。监司与邑长,其正而平准,殿制以定规。仿圣貌以画像,牟尼着释迦之形, 观音见芙蓉之色, 地藏粉面而如生。天王恶检而爪牙煌煌,巨制千态万状赫赫,弘模北构而西折。观其庙宇之胜概,想夫造作之精力,盖其成者有缘,兴其亡者非轻。山川土田,永许梵僧祭祀之需,桧柏檀松,执为比丘万代之享。鄙三尺微躯,一介儒生,愧非欧会之才,莫成龙凤之章。第因再三固请,妄拟子史之文。他日拜阙,勉事圣君。今承撰记,聊抒僧志,力以勉之,踵其迹于先贤。嗣而葺之,更所望于后人。
  本邑开阳镇儒学生员范宪章薰沐谨撰
  本邑开阳镇儒学生员范平章浴手敬书
  总纠首马正统等
  大清乾隆九年岁次甲子菊月
  简评:该碑中出现了“虽有佛图澄咒钵生莲”的句子,后面又有含酒灭火的说法,可以初步认为是这位高僧曾在此做过法事,将自己非凡的法术公开表演过,东岩寺也因此而渤然而兴。从这里可以推断,佛图澄至少是在这里待过一段时间的。在老百姓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第七块:【重修龙泉山东岩寺碑记】
  且事之创于前者固贵。因之于后,立于古者,不可废之於今。而圣德门涵,恩周四海, 神灵赫濯,泽被蔡民。顾统化化生,生之源为生民,所尤 也。我邑土安都龙泉山旧有东岩古寺一座,不知创自何时。院外有青山环绕,轩中有碧泉丛生。左则有苍松昌茂,右则有翠柏荫浓,雄壮奇伟,幽静清雅。盖天钟秀于此,特以为安神之所。凡游观者皆称为胜焉。虽莫为之先,虽盛弗传,莫为之后,虽美弗彰。奈自嘉庆十四年重修已毕,迄今今七十余载。年深日久,风雨飘摇,庙貌为之倾圯,神象不免侵凌,合都人等无不触目伤心。斯于丁亥年,有李仁君秀清,与僧人海云,举意重修,众人莫不随声应响,共成盛事。庶几,庙貌倾圯者补葺之,神象侵凌者重新之,虽未能以工成告竣,亦聊可以安息 神灵矣。至于天王南殿,工大费繁,并非一手一足之烈,亦非一朝一夕之功。俟后起有人,物阜财丰之日,再为完其璧焉。余不揣自陋,妄为矜张,非敢以为文也,殆不没好善乐施之君子,奋志勉力之士人也已,是为记。
  本邑儒学庠生马瑞河沐手撰并篆额
  交邑儒学庠生任学荣沐手书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谷旦
  简评:这一块碑是所有碑中年代最短的一通,字体也最为美观,这里面出现了一位叫李秀清的仁君。和僧人海云共同完成了东岩寺新一轮的修葺任务,但限于财力与人力,这次修葺并不完全,写明了要等到将来有一天,物质极为丰富,财力有了富余的时候再完成修葺的任务。我们相信,有党的关怀,有政府的理解与支持,有广大群众的鼎力相助,东岩寺一定会完璧于盛世的。
  东第八块:【重修龙泉山东岩寺僧人俱全宏隆募化碑记】
  尝思礼莫大于祀 神,而祀神之念,亦莫大于切焉,土安都龙泉山旧有东岩寺一所,南临河水,北靠泉山,松柏茂林,怪石奇峰,真乃圣景之地也。但历年其多,风雨倾淋,殿宇损坏,观者心伤。都人公议重修,有本寺僧人俱全 宏 隆乃奋然而言曰:愚等既入沙门,秉教为佛氏之弟子,又是愚等修真养性之地,寺主既欲重修,僧愿伏祈四方善士君子,各捐赀财,共成盛举。于是夙兴夜寐,不惮劳苦,共募化银九十七两二八卜,而助大业告成焉。视僧之祀禅之念,亦可为切矣。然虽不如昔日之济颠,亦可以振后人之动念。既如此,岂可将乐施之君子,奋志之僧人暗昧不明乎?故刻名于石焉,永以为志也。
  阳邑河口镇武秉威谨撰并书
  大清嘉庆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谷旦
  简评:该碑所记之事,应为住持重修之时,俱字辈、全字辈、宏字辈及隆字辈的僧人自告奋勇地为寺分忧,募化回大批银量,共助住持终成重修大业的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东岩寺的建制还是很大的,而且其影响也相当大。
  东第九块:【东岩寺募化邻村布施】
  寺者官吏之所也。浮屠居者何以曰寺?汉明帝时摄摩腾自西域,白马驮经来,止鸿庐寺,为创立白马寺,后像因以名其。土安有寺,曷为向名?以岩也,或曰石窟也,魏孝明熙平元年,胡太后作石窟于伊阙口,意其遗制乎?然则谓之东者,何也?曰:东有启明,极其烂也。岩而冠之以东,取其石窟而有光明之义也。是地萃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百里。北临松柏,南近神泉,诸士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早为祗园处也。二僧居焉,伯曰通福,号海如,其父张,恩母马氏,文峪都岩底人,仲曰通照,号映如,其父张子正,母梁氏,神泉都武午人。斯二人者,一则可等天之经,二则可等地之纬。盖天有日月星辰,而容光必照,惟日为最,以其无所不映也,通照其似矣,故号曰映如也。地有江汉河海,而池纳百川,惟海为最,以其无所不汇也,通福其似矣,故号曰海如也。余因其名以思其义也,而知二僧之素足服人,举所动念者,固无一人不从也。是以临修募化之时,或则东面,或则西面,捐万布者不期而至。或则南面,或则北面,输锱铢者不约而来。本都流注之外,兼集邻邑之资,将向之落为焦土者,悉以焕然而重新。其间层垒屈曲,朱彩灿烂,以极万类。揽不盈掌者,本都序中备述之矣。窃思山致其高,云雨起,水至其深,蛟龙生,人修其德,福禄存。四方君子协力替襄,天岂不降之以吉祥?而更以叹二僧之动人,其阴驱而默鼓者,是亦济颠之类出也。
  大清乾隆九年九月
  简评:该碑所记之事,一者为东岩寺名所从来,其中有记载白马寺由来的内容,指明了白马寺在佛教东传中的地位,却未对东岩寺早白马寺一年内容说明什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作为一座藏于深山的小型寺院,东岩寺的名气远没有白马寺的大。二者介绍两位寺僧募化重修东岩寺的动人场面,周边的百姓大力替襄,布施者络绎不绝,邻村人也纷纷来捐。充分表明,佛教广施善缘的思想已深入当地群众心中。
  东第十块【常住碑记】
  文邑土安都程家庄创立东岩寺。自开辟以来,文阳之大雄宝殿有住持祖法,千门徒能才,其家资寺件,传之孙仁远。其僧心性温良,聪明淳厚,笠管吹谈,每越寻常。经咒讽诵,超出俦伍。且也淡泊寡欲,遵守僧规,克勤克俭,置家愈厚。几年间,比祖师所传基业,盛几倍有余。诚墨氏之巨擘,释家之翘楚者乎?其心自量,曰:吾生为佛家石子,死为师祖传基,虽有门徒智旺承业,安能望世世门徒孙常守而无失远?于是临终时嘱附亲弟法德,会同本寺僧人能武,礼请各村施主,韩仲保、王朝宰、武朝贵、任朝易、任廷相、季恺、王祀等跪央:吾死后,倘有不守僧规,败家荡产徒子者,盗卖产业,不特产业无存,香炎永绝,心甚不忍。专请借重众施主,寺将师祖所传产业,并将己所置寺物一一勒石登记,俾世世徒子法孙长守基业。使豪恶者不得以侵夺,强梁者不得以盗买。庶业永存,香炎永固,万代不拔之基,后祀永传之典。其远一腔心事,九泉之下隆灵稍安之,纠工勒石,家活产业一一开列於后。作为常住,以垂不朽,原买到大南塔地一垧,石梯傍平地壹亩八分,大泊立水地二亩一分七厘,观音堂卯一垧,小寺港一垧,秘盘二支,经匮一支,碗架一支,文云罗一架,茶壶三把,共粮四斗二升六合。
  文邑庠生霖宇张云龙
  阴阳节王男王朝国
  本寺僧人能安仁采仁会惠福
  张家庄石壁僧人仁管智蕴门徒善付
  同宁寺僧人仁管智明
  昔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初七吉日立
  简评:该碑所记之事,为东岩寺僧仁远临终之时,托付寺产于亲弟及众施主,一恐后继者不守僧规,败坏寺产,使香炎不固。其为佛守业之心拳拳,令人心有戚戚焉。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象仁远这样的住持,东岩寺哪能有后碑所记的盛状呢?如果没有众多笃信佛祖的住持兢兢业业的守家置业,哪有佛寺盛隆、佛义大行的太平盛世呢?
  后记:
  东岩寺位于文水县开栅镇苍儿办事处程家庄龙泉山崖际。碑载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初步推定为佛教传入我国时云游民间的僧人所建最早的佛寺之一,理应列入我省佛教寺院之最。唐会昌年间被官方所毁,相隔一年,大中年间得以重建,后几废几兴,明宣德年重建时,请来月空和尚作开山第一任住持。清时又屡有重修补修。一九五二年,因修建中庄学校急用建筑材料,被破毁。今仅存僧寮六间、断垣数段、残塑二尊,埋没院址和孤立石碑十一通。一九九六年,抗日战争时曾在文水战斗过的革命老干部旧地重游时发现该寺始建于东汉的线索,然后县博物馆李怀京、县计划局胡德厚、副县长孙文生等同志及政府办文书庞建强从二OO一年起几次登临东岩寺,拓碑采样,点校碑文,为东岩寺的抢救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二OO二年六月间,原省人大副主任李裕民同志与省地文物部门领导、县有关同志的陪同下,亲临东岩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之后,来自佛教协会的李姓大师在怀京同志所拓碑文中(西第五块)发现了名列中国十大名僧的佛图澄曾在东岩寺作法的记载。佛图澄是否在吕梁内游方这一悬念最终得破,善莫大焉。同时,在对这些碑文的整理中,还发现了文水明末清初知名才子胡全才、郑宗周的游记式碑记(西第九块),文笔酣畅、意境深远,堪为典作。而其余如西第一块的募化乡村碑记等碑,都从各个角度记载了东岩寺这一古寺的盛况与美景,令人嗟之叹之。为此,不揣自陋,特将该十一通碑全部句读并数次校对,汇集成册,聊为后之考察者据本。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沪ICP备05002419号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