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榼山寺-晋城-山西寺院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沁水县榼山寺
  榼山寺位于沁水城东端氏镇,山以形似酒榼而名,山顶有古刹,即以山名。唐昭宗亲为榼山寺赐额“大云禅院”。榼山寺约创建于南北朝北魏初年,历代香火极盛,山上风景佳美,历代文人墨客题诗作词,青山留名。可惜一代名寺竞毁于日军炮火之中,现仅余废墟一片。“榼山夜月”曾为沁水古代十景之一。

 

  榼山寺碑刻

  禅院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宋代立石。碑为石灰岩,碑首为砂石高浮雕“双龙祥云”,碑趺为砂石雕赑屃。碑已失存,此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

  窃闻当院古基,有砖浮图一所。按碑记所述,云是大魏初年,有高僧迁化于阳城县界。其端氏两县人民,各争欲将和尚于本县建塔供养。和尚神通法力,愿归端氏榼山。塔所抵端氏,县人抬舁得起,阳县众人竟无能动。后至榼山塔,感得山流乳漆,以漆坐亡之身,才漆身遍,顿绝所流之漆。其和尚虽葬塔中,仍七日一遍剃发崇修。寺宇因此而兴佛事,建殿三间。其中绘塑佛像约三五百躯。又至景福元年,伏蒙天恩赐额,号“大云禅院”。及敕度僧七人,各有省牒见在。其诸灵迹,具碑载矣。

  斋楼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宋朝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傅定基撰文。

  傅定基,沁水县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射策登第。

  粤若助时者教,教重则时平;存像者宇,宇峻则像尊。故教借时兴,宇资人立。其或代之隆替,道之盛衰,亦梵刹所系矣。然而,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山名地灵多矣。若能全佛宇、集僧居,历世而不朽者,盖寡矣。榼山大云禅院者,一居名望,最为胜概。尊基山立像者,取近高明也。号纪以云者,效古命官也。俯晋之东场,观泽之西陲,秦川、沁水合其左,石门、乳窟辅其右。青林凤转,碧涧龙蟠,院宇壮丽,时俗依仰,虽虎丘、鹫岭,无能出其右矣。高僧相继,不记年数。经唐会昌毁灭,烈火生莲;遇周显德摧残,长松负雪。以兹感应、降伏外道者焉。今院主禅师道尚缁流,慈睦法属,行识达乎物理,见性澈于泉源。辟觉路之荆榛广通来者;浚禅门之轨辄大指迷途。欢喜住持,精获戒律,乃至乡邑川原、信心男女,归之者若晨风之奔北林,百谷之臻东海耳。先是,院内旧有斋堂三间,岁时久变,栋宇已坏。居者患其燥湿,游者讥其湫隘,雀穿鼠穴,讵可胜言。往者相乘,弗克厥构,繇是我禅师命诸法眷,佥议同心,内竭衣盂,外化信识。求哲匠于远迩,度良材于小大,鸠工藏事。以月系时,重建高楼五间,四椽以新代故。从下成高,壮观显敞,莫之与京。后映千仞之峰,前临百丈之谿。立柱础于悬崖,架栋梁于碧落。攒栌巀嶭,辟角峥嵘,檐垂而凤翼排云,瓦列而龙鳞出海。光浮绀殿,影射晴岩,足以滋景像于云门,动敬礼于人望者也。俾名流禅子,游憩乎其中。凭危栏而下瞰,草木成文;倚疏窗而平视,烟霞散绮。虽炎风畏日,不能夺乎清凉;虽朝云宿雾,不能闭乎崇高。四壁足以广斋筵,千秋足以庇风雨。非夫山川灵应,法像感通,则无以大斯构也。是知有益于世者,有利于人者,有成于物者,皆为积果,何必舍身弃命乃为修行乎?师以成功,众请刊石,师不得已,而谓余志其年代尔。

  功德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元代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僧皈朗撰文。

  详夫莫大者,其唯佛力,特妙者,无若金言。佛力大远八十之劫前,金言妙出三千之界外。实为群机可恬,万汇可凭。迴心者,得空不空之邃身;罄志者,悟无非无之至道由。是人依法诫,法自人弘。本来之实性方彰,去住之真形是显。今有翟氏副都翁父,本居大邺,诞秀端嵠。龆龀之年,拘名紫府。十五余祀,尝效赤心而又绾领军戎,统遏兵旅。其副都神情爽异、气概孤标。弯弓有射鹄之能,拔剑蹱斩蛟之勇。竭诚奉命,曾分三略之名;誓志立功,又继七将之用。而后退辞名职,却返故园。仍芳一敌之声,尚疑三顾之恋。于信不改,与义无疏。播令誉于人伦者,著芳香于井邑。莫不敦心觉路,信志空门。知电影之非坚,想芭蕉之不实。

  尔又闲居十载,每供百人,凡有善缘,匪不奉承。复见当山僧房严翼,佛宇精奇。片云生藓石之间,孤鹤下乔松之际。而乃翘诚宝地,积志金容。始陈绘画之缘,笔写添修之款。于是舍彼百索,装此几尊,抽衣达不有之玄,削食悟本无之妙。

  未余半岁,塑像毕工,才及周年,壁席皆备。时也诸相严丽,一殿光生。不朽之事既园,无怀之音克就。广施庆赞,又供百人士庶临筵。僧尼匝坐,上为国泰人安,下为家眷宁谧。法界生灵,同沾巨善。

  榼山大云寺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明成化年间立石。碑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常軏撰文。现碑无存。
  常軏,祖籍为山西曲沃县人,后迁居山西沁水县端氏镇樊庄村。明成化十年(1474年)乡试中举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进士,历官大理寺评事,右寺副佥事,河南按察司佥事。明弘治年初,卒于任上。

  晋之地,有邑曰沁水。去沁邑之东百十里,有山曰榼山。即古端氏县治之地,今合而一于沁水也。其山介乎万山之中,联沁川,接阳、泽。高数百仞,峰峦秀耸,岩壑万重,望之如画图。然旁之山多荆棘杉芑,榼独宜松与柏。抱岗环谷,如龙蛇状者,皆松柏也。
  山有佛寺,处山之顶,绝顶崇台延阁甚宏丽,为沁邑之伟观。诛茅于此,史氏失载,碑具不存,不知创自何许代云。旧传,寺古刹也,小甚。元魏拓拔氏,时有大和尚亡,其氏族尝止崦之山上。山界阳城、端氏之两县间也。和尚戒颇严,翕然为四众所宗,迁化日,力愿归端氏榼之寺。捏而归之,遂化有乳,自山岩出,次第漆身,遍而顿止,盖示其异也。修塔葬后,仍越七日,下发一度,道俗争信,为之创殿绘像,寺由之勃勃其兴矣。
  寺旧无额,因山而扁,曰“榼山”。唐景福始蒙恩赐额,曰“大云”。敕度僧者七人,并惠省牒,遂昌大,为一时增重也。明皇开元二十有五年,时夏洎秋不雨,沁人皇皇。知端氏县尹张侯亦甚惧,祈雩未获。榼倏忽如有龙,隐隐于山峰者。侯以国制,凡灵山必祀,因率僚寀诣寺,斋戒请祷。翌日,合境大雨,高下滂注。邻邑闻风,亦往祈诚,应期立降,秋遂获有年。张侯曰:“佛力也。”首捐俸,命属官各出金鬻材,构殿营像,并刻石铭文,以纪其事。自尔檀施益广且远,而寺视前元魏、景福时,日愈大以肆。
  迨国朝龙兴,寺又几七百年。山之木益辟,土益拓,其基趾益恢恢然廊且大,而殿宇、讲堂、楹椽、像廊,又以岁月滋久,重以山高气寒,风雨不时侵剥,檐颓壁毁,倾圮特甚,且间架亦湫隘。寺之耆僧,曰文潭,曰义朗,商榷欲增广之。
  既而以帑藏金粟告乏,事遂以弗克成,时永乐之二十年也。又五六十年来,帑廪克溢,缁徒川涌,突成巨刹,为邑诸寺之首称主寺。主持师全盛,慨然欲酬前人之愿,虑众心难一,于是立诸僧堂下,而以修废坠告之,佥曰:“可议以克合,将旧增大规模。”于时卜日之良,而大积厥材,大召匠氏,大侈土木。斩板砻柱,础基砌甓,衰白丁,然后次第其营建。先正殿,次法堂,次斋楼,次慈氏,次经阁,次天王、七佛殿与诸钟楼、三门、僧房。不数年鳞次而成,内外焕然一新。其建正殿五间,重檐复甍榱桶栋,宇甚闳壮,则以释迦像安之。南殿五间亲楹欂栌差细,而以护法天王像安之。先是道流论法,宾客接谈,恒病其无所。今建东、西法堂各十间,斋楼五间,慈氏、经阁二所各六间,则又诸佛品经在焉。七佛殿五间,添甍易栋,因故基而增新之也。僧房百十间,因旧而新之,而亦多创建之者。近东南而建伽蓝殿三间,近西南而建牛王殿,以至钟楼三间,咸次第营缮之。度有余材,而又左右建库庾十二间,廋厨五间,以储日用之需。化募建塔一躯,高若千丈,以为一寺之镇。内外偕作,百废具举,其视初之制三倍矣。盖肇工于天顺辛巳之七年,而告成于成化改元之五年也。其殿宇聿新,金碧辉映。虽世所谓虎丘、鹫岭之盛,殆不此过。
  寺之僧欲图不朽,命工刻石,而属笔于余以记。余谓佛之生也,远中国三万里,其没也,距今三千年。其教之兴,传自汉明,笃信萧氏,酷嗜姚秦。及唐元代二宗之间,遂盛行遍海内,大炽于中土矣。肆今教最盛,俗最尚。较之儒、老二家,趋而信之者,盖三之二。自都邑达州郡,构结梵宇者,亦十之六,而精蓝胜刹,居天下于乎亦盛矣。岂其教中所谓佛灭度后,为兴塔庙,舍利弗灭,威灵尚存者乎。今观大云寺,来自邃古,殆今千百年,始聿新殿宇,增辉草木,侈然为晋一方之伟观。而有据山势,带川泽,裒然名刹,其与侍所谓绵绵瓜瓞,事殊而理一也,信乎!遐迩内外,咸归依瞻仰,而释教亦重且兴矣。不可无书,因其来谒记,用是以告夫将来者。
  住持吕姓,为人素服,懃寡欲,亦尝学问,其克成厥事,盖其初志云。于时施资助缘者,则守泽郡卫辉陈侯奎,前御史守济宁郡古番祝侯祥,前知沁水事尹渔阳张侯升,贰尹新郑赵侯庆,继守沁水尹保定李侯冕,佐贰金台蔡侯富,判簿开城杨侯存,赞政鸡泽杜侯浩,儒学生沁滨崔君举也。协谋赞画者,则僧会全晖,本山住持彰显也;同赞其事者,则主院事义方、彰应、远智,并寺之大众僧也。

  重修大云寺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约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立石。由杨继宗撰文。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
  杨继宗(?—1488年),字承芳,山西阳城县匠礼村人。明天顺元年(1457年)中进士,历官刑部贵州司主事,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佥都御史巡抚顺天。谥“贞肃”。

  沁水县治东九十里有榼山,上有大云禅寺,叠嶂层峦,螺堆前后;苍松翠柏,覆荫檐阿。沁流绕其麓,清泉出其右,甘冽可用,混涌不竭。东望嵬山,西接琅玕山,北距孤山,□□□□由。端氏在于东北,窦庄列于东南,仙翁山耸于西北,石柱村坐于西南。四方四隅,皆水秀山奇,他方靡及。肇建莫考其初,唐景福间敕赐今额,乃沁阳之胜境也。成化十有六年庚子,比丘全彰,辩号大藏,俗姓贾氏,西大村人;全果,号自然,西曲阳氏;远湛,窦庄窦氏;彰慈,郎必张氏。诸僧戒行拔萃,同行协力,起造画堂二十有四间,壁绘释氏源流;大悲殿五间,内大士诸天像;斋堂六间,厨库各三间,钟楼一所,东西三门二所。越二十年甲辰,厥功克成。请书其事于石。夫立石之意,一以绍前人之功,一以启后人之续,前人之造作,后人之矜式也。功者心之发越,心者功之本源,必有如是之心术,斯建如是之功绩。今全盛辈修行之高,处事之美,礼佛之勤,造作之大,四者皆由乎心,而见于事,此诸僧绍前启后之盛心也。殆见后之人睹斯石而兴起者,其修行也,则效前人之高;其处事也,必踵前人之美。礼佛之心,恪勤而匪懈;造华之妙,革故而鼎新。金容之丽者日益丽,寺貌之新者日益新。榼山恒今古而常存,大云历百世而恒固。久而弥昌,远而弥芳。僧之贤如全盛辈者,又济济焉,而□□则后之人,绍前启后者,愈悠远而无穷矣,又岂如斯之盛而已哉!自今以始,为释于兹者,心有思乎,有思则为善矣。尚当思前人心之善者,以存其心;思前人功之善者,以续其绩。思止于善而已,岂可出其位乎?此为释之道,作善之端,传灯之教也。诚能思而告汝同侪,俾脱俗离尘,洗心涤虑,洁其身,遵其教,同归于善,斯称为释之名也。其于绍前启后之良规,始能知其所自云。

  重修观音堂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刘东星撰文。
  刘东星(1538—1601年),字子明,号晋川,山西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给事中、知县、主事、按察司佥事、提学副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吏部侍郎、工部尚书。赐喻祭葬,赠太子少保,谥“庄靖”。

  观音大士者,世所称菩萨是也。其教以清净为主,以慈悲为用。其归也,以无为为宗,其入中国也旧,其浸淫于人心也深。毋论愚夫、愚妇,举首加额,尊信之而不悖。即王公大人,亦阳排阴慕,儒服禅心若有讬而逃焉。以自适于消遥之墟而不知其作用之异。又其甚者,略窥其旨,未究其真诠。以为念彼观音,力即水火,盗贼不能为之害。故倾赀倒囊,建塔饭僧,求福田利益,而不知其本体之真。而其为之徒者,亦徒知跏跌危座,瞑目灰心,窃近似之迹以乱真。或投身清冷之渊,或垂足百仞之壑,自以为羽化蝉蜕尘埃之外,卒之虚罔不经,疑信相半,又安能有所得哉?
  吾邑有梵刹,曰大云,其创建不可考矣。山之半有禅堂一间,中绘大士像,湫隘不堪,供奉路亦欹险不可上。寺僧辈发心募缘,起正殿三楹,外砌石台,高二丈,广阔丈余。中绘大士三尊,饰以金碧,焕然改观。经始于万历癸未四月四日,落成乙酉九月九日。凿石开道,汲水涂漫,皆寺僧自为之,足称苦行。其庀材饰具,则乡之善士共成之。其姓名籍里,具载碑阴。余缧然在疚,栖心静境,思游于方之外,苦尘缘纠缠,茫无所得。因假息山寺,住持彰瀚,祖祥宗,正为余道其事,丐一言纪之,余攸然而笑,曰:比丘岂以宰官之言为重轻哉,又岂以区区修饰足为大士光荣也哉。大地山河,一切幻想,妙像庄严,历劫不毁,亦恶用是煌煌者为哉!顾由像识心,见性行道,脱去故智,皈依圆明,则西方圣人所为教也,又乌得而废之。余因漫书数语,以记岁月云尔。

  天真上人圆寂碑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赵鸣世撰文。
  赵鸣世,明经,山西沁水县郭壁村人。任陕西长武县知县。后谪陕西苑马寺主薄。
  梵刹大云,肇自魏、晋、隋、唐之季,所从来远矣。孤峰壁立,万松耸翠,梵宫隐隐插其中。一带人杰,若毓秀而辈出。往来缙神,不惮巇崄,辄登临之,盖胜境哉。
  远贵和尚,号曰天真,童而托兹法门,其师彰守也。默然赤足,汲水供僧十年。创地藏、阎君等殿,落成俨然化焉。贵效师为善,壹禀真诚,希踪禅觧,云游四十余年。悟云识得一万事毕。旋本寺观音堂,演《华严》,探秘奥,亦复数祀洞见,五蕴皆空,一气归根,澹然自适,了无罣碍。一日,辞诸僧之旧游峰岳寺,促治禅床洗足,正襟敷坐而还乡矣。大蒋招贤寺十余村,争送至古佛庙岭,寺僧共迎之。见其悦色和颜,止少谭吐,曩所称达摩西来,面壁九十,翩翩而逝。则真明心见性,独得衣钵者也。不则累世不一见,胡然彼师徒接踵现化耶?
  余游大云,高其品识,窃不忍以超脱湮灭也。弟子绍江乞余言,于是述其概云。

  禅僧万松圆寂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王廷玺撰文。
  王廷玺(1585—1648年),字伯符,号王屋,山西沁水嘉峰镇潘庄村人。祖籍为河南怀庆(今沁阳市),元朝末年,其始祖王诚为躲避战乱,迁居山西沁水嘉峰镇郭壁村,后又迁居潘庄村。王廷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入庠生。学识超群,闻名州县,但屡试不第。明崇祯七年(1634年)选送国子监读书,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授山西蒲州训导,后为陕西洛南教谕。以子王度登进士居官,赐封刑部员外郎。
  禅僧讳祖调,姓霍氏,邑之西曲里人。弁岁为沙弥,披缁于榼山凌虚室。山多白松,故号“万松”云。僧生而敏慧,有智略,甫受具即志宗风不墮,野狐道似古大慧辨才者流。寺固应副院,而僧独秉戒律,卓有梵行,好亲近宰官。诸文士四方挂锡者,辄顶礼请益焉。以故胸中多所领悟,数住持本刹,惟公惟肃,毫无染指,比丘有不律者,治以梵坛,法不少贳,即忤众勿之恤。其交游,率里中右族。本刹营缉诸务,多赖克举。卒归功檀越不自予。至纠集量度,悉出匠意,以能称。先是何令君视篆,时司僧会者难,其人众咸推僧,僧固辞不可已,乃振锡而起曰:“禅不碍律,律何碍禅?吾自行吾平等法耳。”慨膺厥任。凡籍簿案牍,奔走将迎,悉以身肩事,悉犁然就理,缁素俱悦。比竣役结庵山畔,二六焚修瞻诵,殆无虚日。余舌耕暇辄过其舍,与谈浅深《波罗密》行及三身四智之旨,应辨如流。卒归本性。盖亦究心像教者,嗣后老不任事,薰修益力。一夕,忽语侍者曰:“吾去矣。”因诵七宝弥陀跏跌而逝。殡之日,其释孙隆珦,持所为入灭状,请记墓道石。余念夙雅为,欷歔者良久,遂题其封曰:古有吏隐,尔以禅吏,其行虽殊,而道之契。累累者封,亭亭者树,非灭非生,无去无住,呜呼!斯亦足以藏万松之舍利。

  天外楼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张道浚撰文。
  张道浚,字子玄,号深之,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初,山西沁水嘉峰镇窦庄村人。张道浚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张铨,赠兵部尚书,谥“忠烈”。因此,张道浚诏赐锦衣卫指挥佥事,后升指挥同知,南镇抚司佥书,赐飞鱼服又升指挥南镇抚司掌印。

  胜地因人名哉:雁荡以有康乐,鹅湖以有子静,辋川以有右丞,盘谷以有昌黎。使非数子者,将轶之书外耶。岂无奇怪迂诞之士,图霜绡厌丹壑,然竟不数传,遂使山灵向贵人乞势,可笑也。余谓何长瑜不为谢方明损名,蔡廓不为刘穆之失誉,士既宜然,山亦应尔。昔余泛舸南下,自金陵讫会稽,所过名山泽与友人二三辈,赋诗酌酒,流连竟日。登览之余,因记其处,若钟惠、虎丘、南屏、苕溪诸胜,或溪谷幽深,竹泉清冽,兰芳被径,茶雨盈除,使迁谪者几忘酒酣耳熟时矣。
  壬午冬,杪放远归里,将营终老。大云寺,少时旧游处也。当肩舆偃蹇其上,则衰木横斜,芜菁蔽塞,惊鼠生 鼯于空窟,走风雨于颓墙。洒然泪落,喟叹之久,徐至方丈,扶栏凝眺,则水流呜咽,木脱萧零,井里村市,不殊旧时;或鬓发上指,心神若开,如秋声朝气,不能自息,衣裳巾珮,维藤云萝月,仿佛布散直可握招摇坐斗匡矣。固忆在南中,欲以跏跌终一身,求爽垲豪峻之地然不可得,不意此日便如苏门吹台也。感今怀昔,乌能已乎。无何主僧以方丈倾圯,鸠工葺缮。工竣,请余为记。

  重修佛殿钟楼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张道澄撰文。
  张道澄,字心水,号清之,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拔贡,授四川县令。清顺治年间,历官江西南康府推官,梧州府通判,湖广常德府通判,常沙府同知,贵州都匀道,陕西驿传道,广西左江道,陕西临洮道副使。

  昔释迦牟尼,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虚无寂灭,是以耳根而成正觉。今人妆严佛土,起恭敬心,是以眼根而作佛事也。然佛以耳根成正觉,谓色见于耳邑。且无色,而世人以眼根作佛事,将谓声闻于眼。声复何声乎?爰知世间声色无主,了不可执以为真实也。今夫取土垦形,加以金饰,殿而奉之,群相膜拜,曰佛也。是以色见佛,但见其色,佛则无有故。见色者,当以耳见。耳根圆通,是生慧静,色所不住。以是见佛,是名见佛。以是造佛,不为佛造也。以是布施,是不住相。不住相者,得福甚多。于是,知佛之功德,不可思议也。举心动念,与如来俱如天无云。仰首见日,如镜无尘。开函见面,是故不舍六尘于烦恼中而得解脱,即佛即色,即色即声,即性即眼,即眼即耳。即众生,即如来;即幻相,即实相;即善因,即妙果也。榼山佛殿与钟楼,其始创迄今,修治者三,载在山志。兹复补圮葺坏,不事揣事募化,不动十方,而获多宝,则布施者将永离劫苦,得如意珠也。
  工起于顺治壬辰年,落成于丁酉岁,实为性朗、慧光、若愚拮据之力。勒石记事,征言于余。余因是以告诸住持,住持合撑发大欢喜,而受是言。

  榼山创修准提阁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张道湜撰文。
  张道湜,字子礎,号涣之,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乡试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登进士,历官翰林弘文院编修,湖广荆南道,陕西商洛道,直隶天津道副使。著有《史鉴节录》、《诗草录存》、《样署清谈》等存世。

  大云,古名刹也。方居吾邑之乾,远五里。不幸不处痛都孔道,游辙罕至。幸而林壑占胜邑,先达未遇,率藏修于此。说者谓“分山林之秀”云。
  余于明季戊寅,从比部文阳王先生游,同职方司李两叔兄少参,共读书于寺之定慧院。院,故寺僧兴硕、永祉所募建,结构甫就,丹垩未施,工以兵燹寝。门外隙地三分,左邻道,道邻绝壑,弗未治也。
  余致政瀛海归,策杖游旧地,松风萝丹,水镜山光,不殊二十年前观。而两上人幻化且久,径草深可没踝,屐影历历印苔藓中。寺僧始为余道:“形家言,院趾高而露,不利居人。”余指门外地曰:“可阁乎?”僧曰:“夙心也,少其费。”余即命工师相地拓基。地固狭,取道于屋之下,为屋三楹,上为楼,奉准提像。偏西为厨。颜洞曰:“法云真际。”扁楼曰“准提阁。”经始于康熙四年四月,阅两月而工竣。殿阁对峙,局势整完。始信僧所述形家言匪诳也。山惟松柏,景与夏宜。余从此过庭之暇,拉二三朋侪,携酒罍、茶铛登绝顶,箕踞长松下。眺诸峰峦,如螺如髻,沁流蜿蜒,如练如虹。诸村落炊烟缈霭,出树杪间;野渡舟泛,若轻鸥漾水。酒酣耳热,划然长啸,响震林谷。倦则掩关下榻,无择梵老庄骚,朗呤默会。睡意偶至,一枕黑甜。或梦蝴蝶,或听钧天。此时此境,非复人间世矣。
  回念浮生百岁,石火电光。乳臭十年,智足觅枣栗。长攻举业,句栉字比。学邯郸之步,效夷光之颦。志在逢时,容为悦己几于呕出心肝一行作吏前膻饵后鼎镬爱名念隳于索瘢,任事权分于掣肘。因忆昔人解组投簪,凿坏挂檄,宁曳尾而逝,不牵鼻以游。非有激乎!言之幸双亲未老,遂我莼鲈,俯仰陈踪。居然蕉鹿脱复,攒眉蹙额,问舍求田,为子孙牛马。是恶怀苦趣,竟与百年为始终。
  于戏!云出岫以无心,鸟倦飞而知止。余庶几可解嘲矣。至于山寺之胜概,与金倦之法力,则有诸名公之记及本叶之文在。余不敢赘一词。止记建阁之由及落成岁月,为后来读书者劝。山灵应可释岑寂之憾矣。共记费镪壹伯捌拾余两。经始之日,析城卫侍御澹足来游,乐于替成,捐三金为犒工费。余以偶然发心,勉力独创,此外未尝向人持钵也。是为记。

  大云寺创修定慧禅院碑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清康熙年间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张道湜撰文
  张道湜,字子礎,号涣之,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乡试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登进士,授翰林弘文院编修,改湖广荆南道,调补陕西商洛道,升直隶天津道副使。著有《史鉴节录》、《诗草录存》、《样署清谈》等存世。
  岁戊申,不佞佐予叔修《榼山志》,今昔名贤碑记,得遍览焉。寺补葺已见于拓拔时,唐景福始赐额而开山。年岁铺金姓名,则无碣可考,相与咨嗟叹息。意古人乐善而不近名,抑或岁久湮没也。山之东隅有禅院,盖寺僧兴硕、永祉所募建。先长兄司隶公以“定慧”名之。正殿三楹,左右翼以斗室。殿外为台,宽丈许,横三倍,台下砌砖为屋,方广如之。东西为房各六楹。仪门正出,嵌石作踊道至廊,抵屋两掖循级而登台处。山之东北尽处,下临绝山献   ,目界以天为际。自艮于兑,万壑千峦,视如培嵝。沁河中流,曲折蜒蜿。两岸皆村落,春花铺锦,夏云生峰;霜树明霞,寒林耀日。隐楼台于烟雨之中,听波涛于枕席之上,盖寺之最胜处也。创始于有明之庚午年九月,落成于乙亥年七月,土木之工粗毕,彩画未施,兵荒相继,闾左萧然,未终厥役。
  崇祯戊寅,余读书其中。两上人数与坐月清谈,每指门前隙地未修,不敢勒石以告成功,然捐金之善男信女,犹有籍可考也。寺有山田数顷,僧徒应差徭。明末军务旁午赋额日增,率取办于主持。人避比席如陷,相率糊其口于四方。而兴硕、永祉又相继示寂,方丈室闻其无人。募缘尺籍,或作覆瓿用,或饱脉望腹,遂杳不可问矣。
  大清定鼎,除繁苛政,以示休息。一时,邑大夫多贤者保护佛法,除僧差免杂派,而缁流稍稍复业。感故宫黍离之悲,乘年谷丰稔之岁,昌觉游荆楚,永哲、隆翀走大梁,昌文五载主院事。一时如大佛殿、天王殿、钟楼、天外楼、法堂,缺者修,坏者葺,倾欹者坚整。适余由天津致政归,缅怀聚散,凭吊废兴,独输金百余,建准提阁于禅院仪门之外。刻文于壁纪其事。邑绅士慕义无穷,争来瞻仰,复积斋供之。余踵事丹雘,而两上人在生时未了之愿,始有成绪矣。
  岁己酉,子姪德檠、棠、臬,亦读书其中。隆翀、昌觉以碣石未立,绍介以请。翀为兴硕首坐,觉则永祉高足,盖不忍没其师之劳也。余因语儿辈曰:“苏文忠有言,‘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我以为天下事,由论而作,由作而成,大抵皆偶然耳。”以为吾意之所期,未必其无中阻。及夫时会,适逢唾手成之,又出于寻常意计之外。如禅院之未修,不过寺畔一荒丘耳。两上人不辞拮据,持钵醵金,积数载之辛勤,仅成殿宇。当其筑椽初兴,使有人进而言曰:“子未能终厥事,两上人必愠于心。”方余之藏修于兹也,借禅林一榻地。风雨吚唔,居然穷措大使。有人进而言曰:“子,他日赞其成。”余亦且怍于色。迄今三十年,危楼对峙,镜光旙影,辉映诸天,两上人偶然始之。余不佞,偶然绩之。若合左卷,易昔人之所难,不可谓非天假之缘也。第前此捐金姓氏,不得与两上人并垂不朽,未免为胜事之阙。方之榼山,悬崖峭壁,顿成绀宇珠林,拓土诛茅,岂一手一足之烈?今竟泯泯不传于后。语云:“大德不德。”经云:“如来不著色布施起。”视今兹之役,不犹赘乎。然终无以应隆翀、昌觉之请,因取是言勒之石。

  修凌霄阁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寺院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清嘉庆六年(1801年)《沁水县志》卷十一艺文编,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张心至撰文。
  张心至,字思安,号慕川,山西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乡试亚元。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特聘为沁水县碧峰书院首任山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中进士,初授四川叙州府庆府县知县,后任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嘉庆五年(1800年)任总纂重修《沁水县志》。

  榼山大云寺,古刹也,群峰拱翠,万松插天,而飞檐危榭,更耸天外,奇观有雄伟绝特之概。余家居山之麓,图画天开,宛如屏障,烟云风雨,倏忽变化,皆可得之几席间,诚快事也。夫人情疑耳信目,亦或贵远贱近。生平足不出闾巷,一丘一壑,得以坐卧其间,私心窃据为名胜,而于海内灵区奥域,懵然无所见闻。即间有好奇者,目所未经,而以管窥蠡测之见,缪疑一切陋已。至若旅客遨游,纵心登览,及返斾桑梓,每侈谈异乡山水之秀,而于眼前佳境习焉不察。天地灵淑之气,湮没于庸耳俗目者,正复不少。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余于榼山奇秀,固已领略有素矣!
  岁庚子,宦游西蜀,侧闻青城峨嵋之胜,秀绝寰区,窃愿往观,以涤尘虑。而鞅掌公务,匏系一官,有志焉,终莫之遂,继因台湾不靖,拨运川米。余奉檄督舟南下,历滟澦,下巫峡,过夏口,越金陵,及抵京口,停泊江干。而平昔所闻金山者,乃得一纵目焉。上江天之阁,登妙高之台。九江云物,三楚风烟,诵渔洋佳句,俨然在望中杯底也。南望青螺浮翠,林木郁葱,或曰此焦山也。因复携友登临,曲折俯仰,探奇搜异,而南徐北固诸名胜,环列目前,凭眺欷歔,不胜慨然有今昔之感。然而是二山者,产于通都大邑,为圣天子巡幸之所。以故桂殿琼宫,朱甍碧栋,掩映江流,以增山灵胜概。盖天产也,而人事实居八九焉。
  若榼山者,不假雕饰,天然秀丽,虽僻处乡曲,未获与金、焦二山著名宇宙,而清泉碧山献 ,怪石奇松,盖亦灵异所钟,未可以为近而忽之也。山之天外楼东,旧有僧舍一区,逼近钟楼。甲戌钟楼灾,延及僧房,俱成灰烬。嗣后钟楼重建,而僧舍旧基竟成赤地。寺僧修惠、慧祥等谋之大众,相地度形,是以有春秋阁之建。阁计七楹,高数丈。下层曲槛回廊,与天外楼相接。上层塑关帝像,而文昌、奎星、火星诸像,皆附焉。天外楼,固山之胜景也,上拂浮云,下临沁渚,凭栏一望,莫不飘飘欲仙。而兹阁更高出其上,鸟革翚飞,直凌霄汉。登高远眺,百余里之景物,皆供一览。斯诚足以增诸天之壮丽,助佛地之光辉者矣!
  其总理则修惠、慧祥,而普惇、定悦、定志、定增、定永、觉洪、慧禄,或持钵募缘,或鸠工监理,合力齐心,终始无懈。肇端于丙午,落成于丁巳,共费银一千三百余两。慧祥、定志诸禅师,踵余而请曰:“工竣矣,愿丐一言志诸石。”余以补偏葺敝,其劳尚不可没,况立志肇造,辛勤十年,非大众同心共济,固不能成此妙果,又乌容吝惜笔墨,俾无量功德,不传于百千万世也耶?固追溯夙昔所经,平心较量,欲一破疑耳信目、贵远贱近之习。而且欲在寺缁众,睹目前之楷模,振继起之志气,其所望于将来者,更深且远也。于是不辞而为之记。

  修大云寺碑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抗日战争时期,寺院被炸,碑无存,铭文录自清嘉庆六年(1801年)《沁水县志》卷十一艺文编。由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张心达撰文。

  寺之工起于戊子三月,止于壬辰八月。钟楼而外南殿、佛殿,以及栖神诸宇,其营建而补葺者,为楹共四十有五。钟楼建于劫灰之余,木石亦皆新置,规模壮丽,视昔有加。南楼所用虽画廊故物,而上插飞檐,下承曲槛,回廊婉转,直与天外楼相接,则亦非复前日之旧矣。其于释迦大殿则又易其墙壁,新其栋宇,一维久远,是计而至诸栖神之所,又于其破者补之,败者易之,剥蚀者采之用,免凋零倾覆之患焉。计工之费,共银一千五百六十五两有零。其首以募缘疏引,请于郡伯王公者,寺之僧定乾也。始事之日,庀材而持钵者,住持僧修德,而外修岐、修集、修仁、普錞、定乾、修惠、普铉、定永共九人,而相与有成者,则惟住持修德,及修岐、定乾、修惠、普铉、定永,益以惠相,慧相卓锡高邑,诸僧请以还寺,实止七人也。工竣之月,住持修德将记施金诸姓氏于石,而过余求记,余曰:“师亦知工所由成乎?”僧曰:“皆诸善士施舍功也。”余曰:“不然,天下固不可无济事之赀,而尤不可无任事之人。当钟楼之甫毁也,僧徒众盛年谷顺成使于旅焚之余,即有鼎新之计,楼之成,无待异日也,而其时人各一心,心各一意,故虽世守倡于上,众僧分募于下,欲一楼之,克复其旧,而亦不可得而安望其余耶?及师于承乏无人之会引为己任,同心者与之共工,异志者听其自去,有无黾勉拮据经营。数年之间,烬残烟灭者固已鸟革翚飞,翼然于白云缥缈之内,即前之毁而未复危,而欲倾陈而无色者,亦皆焕然一新。使珠宫贝阙画阁重楼永与碧
  山献         ,青松相为辉映,是岂诸施舍者,吝啬于前,而慷慨于后哉!盖勤敏者有功,因循者罔效皆事之,必然而不可移易者也。”僧曰:“子言固然矣,此遂可志诸石乎。”余曰:“使不以为然,邑之掺觚而染翰者不乏人也。第往求焉,皆有以应也,若其然也,方将以师等为后人劝矣,又何不可之。”有僧起而应曰:“诺”。
  辑录于贾志军主编《沁水碑刻蒐编》

  地藏殿记

  明·孙居相撰
  窃闻幽明之分虽殊,善恶之报则一。何也?盖为善之人,生既获之以福矣,及其终也,往生净土,受诸快乐,又有我佛以荐引之,此所谓明以善报,而幽亦以善报也。至若为恶之人,生既遭之以祸矣,及其亡也,堕落三途,受诸厄难,则有冥王以主治之。此所谓明以恶报,而幽亦以恶报也。伏观明孝慈皇后勤善书集,则知冥司果报之说,信不诬矣。是以自古及今,凡建寺宇,则必绘此十大冥王,列于地藏菩萨之次,以其四生六道之科,劝善惩恶之事,益于我佛相为表里故也。
  兹者榼山大云禅院,自大魏初创立精舍,历世相承,或修释迦绀殿,或造经藏斋楼,应有堂庑,无一不备。惟是十王法像,间缺岁久,欲建无能。时有大德比丘义莲,俗姓杨氏,乃古端西之名家裔也。立志孤高,早年脱俗,形识达乎物理,见性澈于泉源,檀越诸人,罔不敬服。一旦谨启诚心,誓愿建塑地藏菩萨、十大冥王圣像。既而内竭衣盂,外化信识,募匠鸠工,无少或懈。于是改构堂宇,绘饬尊仪。经营于宣德庚戌(三年,1430)之春,落成于大岁壬子(七年,1432)之夏时也。神光俨伟,金碧辉煌,足以资景丽于梵宫,而勤敬信于人望矣。俾缁流俗子,游观于斯者,孰不有以兴起善心,杜绝夫恶念,而悉遵夫如来之觉路哉。是知莲公胜事之举,其有功于佛者深矣,有利于人者多矣。此皆善果所积,即修行之实也,奚必捐躯殒命而为修行乎?今功告成,法春缁属,佥议刊石,特请余志其年代尔。
  ——辑录于田同旭、马艳主编《沁水历代文存》

  榼山浮图赞

  朝议朗上骑都尉行端氏县令张不孤撰
  雁门解庄书
  董嘉议一心供养

  榼山浮图者,史籍不载。时人所称,盖缘情而窃号,亦因山而作记。雕龙绮殿,既隐璘于岩阿;落雁荒阶,尚槯残于岭岫。观其远刹埋伏,年塼溃泯。雨露 氵丽 ,共凄凉于法性;狐免为穴,更哀矜于见闻。顷以龙见而雩,灵山必祭。属县寮采,尽往祈诚,乃馨腹心,应期降雨。怀音食椹,尚闻歌于黄鸟;以得报恩,庶不昧于玄功。爰因谘议,同为构造,宝相周设且类;堵波之制,灵容湛肃,眇疑阿育之初。方矩若仙,圆穹似尽。迥侵日观,俯荫云门。疑似雪而恒明,望如冰而不液。风吹宝铎,共天籁而齐音;气满长空,与烟霞而一色。大称万岁,少限千年。将劫石而常存,同桑田而不变。乃名铭曰:

  其一:因空秀质,逼迥垂芳。远标胜迹,共荫无疆。
  其二:大雄归寂,群灵集秀。有履福 ,愿登仁寿。

  丞卢先超
  主簿夏侯贤
  少府陈庭璋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岁次丁丑十月辛丑朔二十九日已巳,雕镌既毕,共赞嘉声
  ——辑录于田同旭、马艳主编《沁水历代文存》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沪ICP备05002419号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