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禅窟寺-滁州-安徽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0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窟寺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公里处,藏身于韭山国家森林公园。据《凤阳县志》、《禅窟寺源流碑记》等有关资料记载,该寺修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武帝年间,比有中华第一古寺美名的洛阳白马寺还早了近200年。
  禅窟寺名字的由来,本身就是一段美丽的历史。据传,当年西王母赐给汉武帝蟠桃时,途经此处撒下遗种,寺成之后,因满山桃花,故取名桃花寺。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寺名屡屡更换。隋代,钟离刺史游览至此,看见“僧方唐持率甚严,每行路有虎随之”,寺名改为虎窟寺。至唐时,因唐高祖李渊祖父名虎,为了避讳更名为蝉窟寺。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来游,取在洞旁参禅的意思,挥笔改名为禅窟寺。
  让人惊奇的是,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禅窟寺至今保存完好,其鲜明的东汉建筑特色让它在众多的寺庙中卓然不群。

 


 

  禅窟寺,位凤阳县城东南处30多公里处的三峰山东南麓。据清康熙年间碑文载,“其禅窟始于汉武,初名桃花,继历晋梁更称虎窟,因避唐讳,改为蝉窟,自宋苏轼正曰禅窟”,沿用至今。该寺坐西南朗东北,背倚峭壁悬崖,面对峡谷幽涧:旁有禅窟洞,玉蟹泉。又有茂林修竹,森映寺宇,境殊清奇,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寺建成以后,兴废不一。至清末尚有殿舍30余间。可惜在民国年间被侵风日军毁尽。新中国成立后,寺基尚在,1970年凤阳县大银山林场于此建护林哨。1993年9月起,该场筹集资金,对禅窟寺景区进行建设。至1995年,寺庙修复工程已竣工,建有山门、天王殿、左右殿房、大雄宝殿等。现其他景点经过开发整修,也已对外开放。
  寺院左后方有一石亭,为重修的“贮岚亭”。亭旁为玉蟹泉,泉壁附近布满唐至清代摩崖石刻。离玉蟹泉拾级而上,不远即到禅窟洞口。据方志载:洞内四通八达,“有石观音像,左右壁作狮形及石床、石凳、石棋子,皆似,人常凭玩者。深邃处有桥,流水潺缓可
  听,多石燕迎人。人不能尽窃其奥”。现此洞经过清理开发,已被用来作为修身养性、传经布道的佛窟。
  游人来到洞口,右侧石壁阴刻篆“禅宗第一窟”五字;左侧立有一石,上刻禅宗初祖达摩画像;洞内分有“八相成道”、“四大道场”和“禅宗溯源”三大景区。
  “八相成道”,佛教用语。其说话不一,这里是表现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创教等佛传故事的大乘八相图。(1)兜率议事(即“天下”);(2)甜梦人胎(即“下胎”);(3)腹中说法(即“坐胎”);(4)佛降莲生(即“出生”);(5)叹世出家(即“出家”);(6)苦修成道(即“成道”);(7)法轮常转(即“转法轮”);(8)双林人灭(即“人灭”)。此八相图,以自然成景的钟乳石为主,不足部分曾经过人工修饰。“四大道场”,即佛教所传四个菩萨分别显灵说法的道场。(1)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2)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3)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4)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此景区是祥窟洞自然景观发育较好韵一段,在100多米长的峡谷形洞体中,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幔,石帘等琳琅满目,于恣百态,特别是四处诡谲多变的钟乳山,自然成景,与四大道场极其相似。
  “禅宗溯源”景区,主要是采用白描线刻图的形式,在洞壁两侧分别雕刻从释迦牟尼到,惠能大师为止的佛教33代祖师的图像,其间穿插着刻了一些佛教经典的名言警句;系统地介绍佛教的演化和佛教文化的流传,供人们游览观赏。

 


 

  禅窟寺的历史
  景区内禅窟寺据载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初名桃花寺,隋为虎窟寺,唐为蝉窟寺。到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慕名来游,取“参禅旁窟居”之意,正名禅窟寺,并挥毫题写了寺名,延用至今。其佛教文化史源远流长,一度香火旺盛,为国内名刹之一。
  编辑本段禅窟寺的名胜古迹及其特色
  景区最令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的还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的游踪——摩崖题刻。据初步考证,现存石刻十七处,其中唐刻四处,宋刻七处,清刻四处 ,未署时代的一处,字迹剥蚀的一处。这些石刻多为纪游纪事之作,或为题咏、题名之类。其书法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真、草、隶、篆、魏碑等体应有尽有。石刻中最早的一处为唐元和三年的纪游题名。最具盛名的当属苏东坡题刻的“玉蟹泉”三字。
  景区的禅窟也是一座天然的石灰岩溶洞。自从此山被辟为佛教场所后,这座溶洞便被禅窟祖师们用来作为修身养性、传经布道的佛窟,因此留下诸如“八相成道”的传说故事和“三十六祖像”等佛教文化遗迹。
  景区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优美的环境中到处弥漫着绿色、花香、野趣,是江淮大地上不可多得的森林浴场。
  禅窟寺景区正在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笑迎八方游客。
  编辑本段关于《三峰山禅窟寺源流碑记》
  据资料(凤阳禅窟寺释界生著《禅窟寺——迄今我国佛教最早的古寺》),该石碑是于1993年在禅窟寺原正殿的右侧断墙内发现的。
  此篇形成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碑文,由律范禅师口述,并经过他的座师重恩禅师谨识,记述了禅窟寺历代住持僧人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师承源流,并清晰、简略地介绍了禅宗尤其是临济宗的发展脉络,目的是使读者了解禅窟寺的发展源流和正宗嫡传师承。
  编辑本段禅窟寺源流碑的碑文内容
  碑文大致分为四部分内容:其一,介绍禅宗的起源和“列祖列宗”;其二,介绍临济宗的兴起和流传;其三,介绍禅窟寺前辈僧人的经历;其四,作者(律范禅师)的自我介绍及在禅窟寺弘法的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此碑文文辞古朴,用典准确,叙事分明,条理清晰,是一篇难得的佛教历史文化散文。
  由于笔者未对原碑进行考察、甚至未得原碑文拓片,所有的断句、笺释工作,是在释界生整理、校对的简体文字基础之上进行的,这就使笺释工作不免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解释仅仅是根据文意进行的推断和臆测。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碑文的全貌。
  还有一种不确定性来自碑文本身。由于碑文是准备留给佛门中人甚至只是给禅窟寺学人看的,所以,对一些师承来历并为详细交代,这就给今天我们的判读带来了的问题。
  比如,碑文里提到的“大翁法祖”,是否就是大安乐和尚?元遗禅师是否既是大安乐和尚的师弟,又是他的嗣法弟子?灵鉴恩和重恩是否同一人?由于碑文约略提及,而真实、具体的师承关系,还要靠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总的说来,碑文内容有两大方面需要加以具体考订:
  其一:碑文提到禅窟寺僧人四世师承,并明确指出四代僧人是大安乐和尚、元遗禅师、灵鉴恩和尚、律范禅师,但是,碑文也提及大安乐和尚和元遗禅师是同门师兄弟,这就使四世师承之说显得矛盾和费解。
  其二:碑文作者介绍自己的座师是灵鉴恩和尚,而根据文末的识语,重恩和尚似乎也是律范禅师的座师,那么灵鉴恩和重恩是否是同一人呢?如果不是,那么禅窟寺四世师承又添疑云。
  这两大疑点是碑文给读者带来的困惑,这里所做的笺释工作,就试图根据禅宗发展史料以及碑文所约略提及的事实来进行考订和推断,这种考订和推断有一个前提,即碑文作者口述的禅窟寺四世师承关系是真实可靠的,所有推断均以此为基础。


 

  地址:凤阳县殷涧镇桃园
  电话:05506351526
  邮编:23310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大法王寺-滁州-安徽寺院
下一篇:没有了!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