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白云寺-黔南-贵州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被称为“西南帝王佛教圣地”之一的白云寺在贵州省长顺县举行了开光仪式,其大气恢弘的场面引来无数群众驻足观光。
  目前,白云寺风景区的建设项目也在全面铺开,它是建文帝为主题的大明王朝的历史文化为核心,构建西南佛教文化圣地,回归自然和寻找第二生活空间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景点,该项目的建成将成为贵州对外旅游的又一亮点。
  据了解,白云寺坐落于白云山上,位于贵州省长顺县改尧乡北面,海拔1442.2米,距省城贵阳54公里。白云山与贵州盘县丹霞山、平坝高峰山、铜仁梵净山并称为贵州四大佛教名山,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寺周围环境旷远古朴,幽雅静谧,它由潜龙阁、大雄宝殿、跪井、观音殿、伽兰殿、祖师殿等组成,集佛教名山、帝王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该建筑群依山错落,布局自然,观音佛殿前七级石基上雕刻有“罗汉”、“龙戏祥云”、“凤舞百花”等浮雕,为明代遗留至今的文物;在大雄宝殿殿前石基下的“跪井”,取水人需要跪下才可得水,故而得名。
  据寺内的僧人介绍,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曾于1638年4月15日到此游历过,并在名着《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白云山的渊源由来。
  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在白云山上修建了一座徐霞客亭,后毁于战火。1996年,长顺县政府在原亭旧址立碑,刻记徐霞客生平以及其游白云山《游记》。
  自明清两代以来,当地就一直流传,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夺去皇位后,几经波折,最后来到长顺白云龙山开山修佛,剃度为僧。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早逝,按中国传统父逝子代,朱元璋将皇位传于长孙朱允文(即建文皇帝)。因余子各自封王在外,手中皆握有重兵,朱元璋在传位时同时留下密诏。
  长孙继位后号长顺帝,因诸王叔父各自拥兵,对其皇位造成威胁,故听从身边近臣之言,开展削藩。这一行为激化了皇族之间的矛盾,登基四年后。明朝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发动兵变,先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经过数度决战,朱棣兵逼皇城,最后由“金川”门破城。
  燕王赶到皇宫时,“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长顺帝仓皇外逃,出关时遵朱元璋遗嘱开读密诏,遵密诏落发换装化装成僧人辗转逃难。朱棣夺位后,改元永乐,史称太宗、文皇、成祖。
  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
  孙朱允文,系明朝第二个皇帝,在位4年。因1402年“靖难之变”,被其四叔燕王朱棣撵下台,传说几经辗转由滇入黔,望白云缥缈而舍身于此,并改其名为“白云寺”取法名“应文”。白云寺前身为罗永庵,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至今有前600多年的历史。
  朱允文之后隐居于此40余年,修行并终老,着名的郑和七下西洋,据认为表面上是宣扬国威,实际是暗访建文帝的下落;因此,建文帝的下落成为明史一大疑案。
  沿青溪路再走花溪机械厂、燕楼乡,从燕楼往马铃的路是有一段约4公里的下坡。  
  沿途风景如画,进入黔南的长顺县境内,在走几公里就到去白云山的岔路口,以后2.3公里全上坡,往高处看,就是白云寺了,气势雄伟的白云寺山门从公路边依山而建。
  康熙《贵州通志》载:“白云山,在广顺州城东四十里,层峰叠蟑,如奔马渴虹,至此而止。而水界其左右,远望不觉其高,及登临,则众山皆俯矣。山顶常有白云覆罩,阴晴皆见,山因以名,明建文帝尝遁迹于此,上有罗永庵,帝曾题诗于壁。”
  明初“靖难之变”后,建文帝下落遂成历史悬案。然据史志考证,建文帝确实削发为僧,流亡西南诸省。其间曾在黔中开山建寺,其离黔后,其所建所住之山寺,皆多成为黔中佛教名山大刹,故建文帝与明代贵州佛教关系实尤大焉。
  一、建文帝遁迹贵州
  据《明史?惠帝本经》、《明史纪事本末》等史籍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三九八年)太祖朱元璋驾崩,太子朱标早丧,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因“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建文定议削藩。其叔父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起兵“靖难”。先是朱元璋恐权臣檀政,规定地方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兴清君侧之权。燕王根据这一“祖训”起兵,号为“靖难”。建文四年(公元一四零二年)燕王攻下南京,夺建文帝位,改年号“永乐”,定都北京。而建文帝则从南京皇宫地道逃出,削发为僧,遁迹西南,后遂由滇入黔。据今赵学成先生考证,建文帝乃由滇黔而入川,最后死在四川巴州麻石的佛罗寺,即今平昌县望京乡管辖的望京寺,葬于寺后,今寺及墓已毁不存。
  白云山自建文帝开山建寺后,遂成为黔中佛教名山。至崇祯初年,白云山与铜仁府的梵净山、普安州的丹霞山同为蜚声西南的三大佛教名山。山中佛教历明而清,长盛不衰,历来为僧俗朝拜之地,文人雅士浏览之所。其时自白云山东南起建有灵官殿、大山门、中殿、大殿(罗永庵)、殿前两侧厢房、上殿、下殿、客楼、玉皇阁,山顶建有潜龙阁(皇阁),阁内塑有建文帝铜像,阁旁有天子洞,山中寺庙建筑总计四十余幢,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佛法之盛,闻名西南诸省。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来自川黔滇等地的善男信女及朝拜观光者不下万余人。
  白云山与其他佛教名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建文帝为中心而展开其佛教文化的。其寺庙建筑、宗教信仰、神像雕塑、人文景观、碑刻铭记、传说故事,乃至民族风情、山川地理,树木禽鸟等,无不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其以绚丽多彩、光怪陆离而又独具特色的魅力,引人向往,使人深思,令人感慨,耐人回味。
  清同治年间郡人刘蕴良(字玉山)于庵中撰楹联咏其事,上联云:“乃祖弃僧而帝,乃孙逊帝而僧,潜龙其无用矣!问他花草六宫,可有羊车频人梦?”
  下联云:“其君以客为家,其臣舍家为客,衰鸿何能止乎!慨彼星霜万里,并无蜗舍暂栖身。”
  古人叙事尝以诗为证,网络时代上图才是硬道理。
  不论是弃僧而帝,还是逊帝而僧,不行动就会坐以待毙,行万里路到永远!

  【附:白云寺记】
  白云寺位于黔南州长顺县与贵阳市花溪区交界处的白云山上。白云山原名罗浮山,又名螺拥山,为贵州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一般寺庙,主殿均称“大雄宝殿”,供奉佛家尊者。而白云寺主殿却叫“潜龙阁”,镬奉的竟是明朝君主建文皇帝。建文帝号长顺帝,据称贵州长顺县正是因此而得名。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早逝,按中国传统父逝子代,朱元璋将皇位传于长孙朱允文(即建文皇帝)。因余子各自封王在外,手中皆握有重兵,朱元璋在传位时同时留下密诏。
  长孙继位后因诸王叔父各自拥兵,对其皇位造成威胁,故听从身边近臣之言,开展削番。这一行为激化了皇族之间的矛盾。登基四年后,其四叔朱棣率先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经过数度决战,朱棣兵逼皇城,最后由“金川”门破城。长顺帝倡狂外逃,出关时遵朱元璋遗嘱开读密诏,遵密诏落发换装化装成僧人展转逃难。经长途跋涉历经数省由滇入黔,最后来到贵州长顺白云山出家修行。
  《徐霞客游记》载:建文帝“见白云而登山,故改罗浮山为白云山,改罗浮庙为白云寺”。
  白云寺内保存着许多古迹和遗物。包括古庙建筑损毁后遗存下来的各种皇家专用的石兽、石刻、石雕等。
  庵内今有建文题壁诗3首,广顺州知州韩之屏汇刊于石。三首之中《明史纪事本》载2首,兹录于此:
  其一:“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其二:“南游嶂岭干层拱,北望天门万里遥。百官此日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
  如此失意忧伤的诗句,恐怕也只有落难的君王才会有感而发吧?    潜龙阁旁有一石洞,据说那就是当年建文就寝的地方。洞内有一大如核桃的小洞,称“淌米洞”;殿后有一形如牛舌的岩石,称“滴油石”。民间传言,长顺帝到白云寺时,寺内了无一人,修行时衣食无着,上天垂念其为真龙天子,故赠。
  “淌米洞”日淌米粮一钵,“滴油石”夜滴食油一盏。
  今观寝洞之中“淌米洞”,万年岩滴凝固成米粒状石子,殿后牛舌形石柱油光闪亮,可见民间善良传说并非全属空穴来风。据说游人若心怀诚意,触摸米洞、油石可求得来年衣食丰足。
  寺庙院中有井泉一口,传说是建文帝为方便上山朝拜的信徒而设。此井至今水质清洌,入口甘甜。因其水位较低,打水的人要跪下去才能取水,故得名跪井。
  白云寺外尚有两处景致值得一记。一为“龙袍花”,二为“蓝军坪”。
  “龙袍花”独生于寺外一石洼四周,形如灌木,枝条茂密,每年春初绿叶抽芽之前必是满枝碎花竞放,五彩缤纷。据说寺外石洼为长顺帝当年沐浴之所,“龙袍花”拱卫四周,恰好可供落难皇帝遮蔽龙体、放置衣物。
  “蓝军坪”位于寺前山腰,阔足里许。传说,此坪最初为追随长顺帝的忠诚侍卫结庐修行之所。此后,到白云寺朝拜修行的僧众皆仿效结庐,在此修行。香火鼎盛时期,“蓝军坪”修行罗汉竟达数百之众。
  另记:其一、据闻,今白云寺“潜龙阁”所供建文帝木雕金身,曾于“文/革”期间被推倒移出,摒弃于农家牲口圈中。其二、据白云寺庙祝介绍,建文帝于白云寺修行得道后,终于64岁的耄度之年回归大明都城,或称被接纳于皇宫颐养天年,或言入宫后进皇家寺庙继续修行。
  十年浩劫斯文尚且扫地,一尊旧帝王的木雕被农家牲口便溺浸泡数十载,当不为奇。然而,一位早就因为皇室权力之争历经劫难的得道高僧竟在耄度之年难舍尘缘并千里还朝,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长顺县白云寺
  地址: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改尧镇改尧(550701)
  手机:13508547595
  联系人:释通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莲花山寺-黔南-贵州寺院
下一篇:没有了!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