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圆津禅院-市区-上海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圆津禅院,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座落于漕港河边,为本镇著名古刹,寺内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庙”。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
  禅院成为名刹,主要是由主持通证和尚(又名语石)起,连续出了好几代精通书画的高僧,经六、七代主持精心收集,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画;其中有宋刻“妙法莲华经”,明文微明手书“多心经”,董其昌等32人合写的“金刚经”,清代梁同书的行书卷等等。禅院成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储藏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聚会之所,董其昌、徐乾学等诸多名人均来过禅院游览,题词。
  王昶亦为禅院撰写碑文“重修清华阁记”和“振华长老塔铭记”寺,并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书板,及其他许多故物。清嘉庆年间由禅院九代主持觉铭撰写的“圆津禅院小志”,收录了许多匾联诗文,内有赵孟撷、董其昌的匾额;刘墉、梁同书、郑板桥、吴梅村等人写的对联;陆树声、诸嗣鄂、王昶等都有翰墨留存。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主持通证将寺院进行大规模修茸,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哪伽定处”、“舫斋”诸建筑,其中以“清华阁”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幽美,登上清华阁远眺近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西自淀山湖,南及金山。东至三汾荡,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见于云树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渔舟商舶之往来,得一览而尽之”,故有清华阁十二景之称。清华阁十二景为:“曹溪落雁、帆收远浦,网集澄潭、淀峰西霭、秧渚北浮、木末清波、柳荫画舫,井市长虹、慈门杰阁、人烟绕翠、竹木连云、殿角鸣钟”。概括了本镇各处景点,实际上是登上清华阁总揽朱家角镇上十二景。其中“井市长虹”即指放生桥,慈门杰阁为本镇大刹慈门寺一景;秧渚北浮指镇北西漾淀,这一带原为明初豪富沈万三旧居,后沈万三为洪武藉没。陆庆臻咏清华阁十二景诗中有“直北水爆爆,西秧沈氏田,旧朝豪姓地,今日劫灰烟,……”之句。
  圆津禅院内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兵级之祸,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解放时,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本县博物馆。五十年代初,禅院被拆,现还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禅院遗留下来的仅有文物。

 


 

  圆津禅院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泰安桥西堍漕河街193号。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初供辰州圣母像,俗称娘娘庙,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津禅院,清顺治、康熙年间,圆津禅院逐渐扩建。从第三代住持语石起,几任住持都能诗善画,常有文人士大夫流连往来,吟诵聚会。院中有赵孟頫手书的“涌月”石刻的“涌月井”和清华阁等古迹。
  简介
  圆津禅院,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坐落于上海朱家角漕港河边,为朱家角镇著名古刹,寺内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庙”。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禅院成为名刹,主要是由住持通证和尚(又名语石)起,连续出了好几代精通书画的高僧,经六、七代住持精心收集,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画。其中有宋刻“妙法莲华经”,明文徵明手书“多心经”,董其昌等32人合写的“金刚经”,清代梁同书的行书卷等等。禅院成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储藏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聚会之所,董其昌、徐乾学等诸多名人均到禅院游览、题词。
  人文历史
  王昶亦为禅院撰写碑文“重修清华阁记”和“振华长老塔铭记”等,并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书版,及其他许多故物。清嘉庆年间由禅院九代住持觉铭撰写的《圆津禅院小志》,收入了许多匾联诗文,内有赵孟頫、董其昌的匾额;刘墉、梁同书、郑板桥、吴梅村等人写的对联;陆树声、诸嗣郢、王昶等也都有翰墨留存。
  圆津禅院内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兵燹,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建国初,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青浦区博物馆。50年代初,禅院被拆,还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禅院遗留下来的文物。1999年开始整修禅院,翌年起对外开放。
  主要景点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住持通证对寺院进行大规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那伽定处”、“舫斋”诸建筑,其中以“清华阁”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幽美。登上清华阁远眺近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西自淀山湖,南及佘山,东至三汾荡,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见于云树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渔舟商舶之往来,得一览而尽之”,故有清华阁十二景之称。
  清华阁十二景为曹溪落雁、帆收远浦,网集澄潭、淀峰西霭、秧渚北浮、木末清波、柳荫画舫,井市长虹、慈门杰阁、人烟绕翠、竹林连云、殿角鸣钟。概括了镇上各处景点,实际上是登上清华阁总揽朱家角镇上十二景。其中“井市长虹”即指放生桥,“慈门杰阁”为镇上大刹慈门寺一景;“秧渚北浮”指镇北西漾淀,这一带原为明初豪富沈万三旧居,后沈万三被洪武抄家籍没。陆庆臻咏清华阁十二景诗中有“直北水潺潺,西秧沈氏田,旧朝豪姓地,今日劫灰烟,……”。

 


 

  圆津禅院小志  圆津禅院,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坐落于上海朱家角漕港河边,为朱家角镇著名古刹,寺内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庙”。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禅院成为名刹,主要是由住持通证和尚(又名语石)起,连续出了好几代精通书画的高僧,经六、七代住持精心收集,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画。其中有宋刻“妙法莲华经”,明文徵明手书“多心经”,董其昌等32人合写的“金刚经”,清代梁同书的行书卷等等。禅院成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储藏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聚会之所,董其昌、徐乾学等诸多名人均到禅院游览、题词。
  王昶亦为禅院撰写碑文“重修清华阁记”和“振华长老塔铭记”等,并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书版,及其他许多故物。清嘉庆年间由禅院九代住持觉铭撰写的《圆津禅院小志》,收入了许多匾联诗文,内有赵孟頫、董其昌的匾额;刘墉、梁同书、郑板桥、吴梅村等人写的对联;陆树声、诸嗣郢、王昶等也都有翰墨留存。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住持通证对寺院进行大规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亻那伽定处”、“舫斋”诸建筑,其中以“清华阁”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幽美。登上清华阁远眺近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西自淀山湖,南及佘山,东至三汾荡,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见于云树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渔舟商舶之往来,得一览而尽之”,故有清华阁十二景之称。清华阁十二景为曹溪落雁、帆收远浦,网集澄潭、淀峰西霭、秧渚北浮、木末清波、柳荫画舫,井市长虹、慈门杰阁、人烟绕翠、竹林连云、殿角鸣钟。概括了镇上各处景点,实际上是登上清华阁总揽朱家角镇上十二景。其中“井市长虹”即指放生桥,“慈门杰阁”为镇上大刹慈门寺一景;“秧渚北浮”指镇北西漾淀,这一带原为明初豪富沈万三旧居,后沈万三被洪武抄家籍没。陆庆臻咏清华阁十二景诗中有“直北水潺潺,西秧沈氏田,旧朝豪姓地,今日劫灰烟,……”之句。
  圆津禅院内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兵燹,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建国初,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青浦区博物馆。50年代初,禅院被拆,还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禅院遗留下来的文物。1999年开始整修禅院,翌年起对外开放。

  地址:朱家角镇漕河街193号
  邮编:201713
  电话:59240632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颐浩禅寺-市区-上海寺院
下一篇:没有了!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