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综合专题>> 佛教机构>> 内地寺院介绍>>正文内容

龙泉寺-鞍山-辽宁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龙泉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20公里的千山北沟东部,为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寺院奇峰环抱,古松成林,向以历史悠久、建筑得体、布局与自然景色和谐而著称。相传龙泉之名来源有四,一曰毗户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细流弯曲似龙,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龙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为照山,后为靠山,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泉出自小山脉以北佛堂基下,山与泉合名为龙泉;四曰唐太宗东征,驻跸千山,钦过此水,故名龙泉。
  据现存清朝重修碑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历代均加重修。现有大小建筑二十幢左右。主体建筑坐落在山腰平台上。平台分为三层。第一层有法王殿、齐堂、客堂;第二层为观音庙和东、西配殿;第三层为大雄宝殿。这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其余建筑,山门、钟楼、鼓楼、藏经阁、弥勒殿、韦驮殿、毗庐殿、西阁、后殿、僧房等,则依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地分布在主体建筑群四周。
  据金人王寂在《鸭江行部志》中记载,“壬辰大风雪。对面不辨牛马,抵暮稍霁。扶杖游龙泉谷。谷去寺三里而近。扪萝梯石,困于登陟,左抱右掩,松柏参天,殆非人世,但恨阴霾障蔽,不得穷幽极胜。泉上,破屋数像,残僧三、四,颇习禅定,相与坐于石壁下,少顷乃归。因留一绝句云:‘我来连日苦风霾,不见千峰剑戟排。要识玉山真面目,雪晴明月射苍崖。’即归,半途望南山西崦,松桧间,悬崖石宝,户牖如蜂房。问其僧,曰此休粮谷也……”由此可知,寺在金朝规模尚小,并已残破,寺僧不多。明朝以后开始兴盛,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宗斌和尚建如来堂,隆庆五年(1571年)改建如来堂,又建后堂。万历九年(1581年)奉敕重修山门,十二年(1584年)建藏经阁,二十五年(1597年)建东庵。后几经增建、扩建,到清康熙年间,已形成现在的建筑布局,整个寺院依山势修建,前低后高,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坐落在幽壑丛林中。
  山门位于弥勒殿西下方,歇山式建筑,砖石结构,面阔一间,券门,门楣上有砖雕缠枝花纹,拱门上有砖额,外面题刻“敕建龙泉”,里面刻“金轮永镇”,竖刻“万历三十八年四月吉旦立,奉敕重造。”向内过“法水常流”,经“三星石”右折为地第二道山门,依崖石筑,拱门,门洞东壁石崖上镌“龙泉洞天”四字,字体浑厚,为明隆庆五年(1571年)侍御胡公所题。
  法王殿位于韦驮殿前,据隆庆五年所建《龙泉寺后佛堂碑》记载,此殿建于明隆庆之前,名为“金刚殿”,康熙、乾隆等时代重修,改称“法王殿”。其结构为单檐歇山式,檐下有柱头、补间、转角重昂五铺作斗拱,梁枋施彩彩绘,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开南北二门,南门外上悬“法王殿”匾额,门框两旁有冯子和撰书的楹联:“百万神兵护彼一人得道,三千世界看他谁肯参禅。”
  殿内两侧塑有广目、增长、持国、多闻四大天王泥像,高约五米,中神台上前为弥勒像,后为韦驮像。最为奇特的是弥勒佛像坐南面北,人称“倒坐弥勒”。弥勒佛像为什么这样安置呢?据说,龙泉寺的“风水”是很好的,只是因为北面有一个山口,易跑“风水”。为了保住龙泉寺的好风水,便让弥勒佛面北而坐,永镇北门。
  韦驮殿位于法王殿后,建于清朝,殿为硬山式砖石结构,面阔一间,三层,上层为砖砌,殿内前为接引佛,高一米,檀香木雕刻而成。后为观世音菩萨及善财童子,均泥塑。中层为石砌龙王庙,高约二米,小拱门,其上嵌“龙响泉演梵”石额。内设石碑,人不能入。下层石砌,有一罅,龙泉水从此流出,味甘美。游人多支此烧香跪拜,品尝泉水。殿下石阶两旁,左用云厨,右有客堂各三间,客堂后有齐堂五间,均硬山式建筑,山上泉水从木槽流入齐堂,名曰“曲水冽橱”。
  大雄宝殿位于寺中心,始建于明隆庆年之前,明隆庆、万历、清康熙、乾隆等年代重修,其结构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次较大。梢间稍窄。檐下内外有柱头、转角、补间五铺作斗拱,正脊砖雕游龙五条,两头有大吻,两坡较大,斜脊有跑兽,殿内外梁枋均施彩绘,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殿内塑有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两边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另有阿难等尊者塑像。两侧有十八罗汉泥塑。殿内外悬挂王尔烈撰书的二副楹联,书写流畅,其意颇深。其一为:“长白发祥叠嶂层峦朝拱遥看千笏列,龙泉擅胜深庭幽壑巡游曾引云飞来。”其二为:“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泉之不舍混混烟波柳浪无难更作西湖。”
  殿下两旁有东西禅堂三间,为明朝所建,内设佛龛,门外分别悬有王尔烈题刻,东悬“具美”匾额,西挂楹联:“山不必一千万象已呈真宰妙,景岂止十六四时当年会心游。”
  毗庐殿位于大雄宝殿后山半坳弥勒峰下,殿始建于金朝。金人王寂在《鸭江行部志》中写到游龙泉谷“泉上破屋数椽,残僧三、四,颇习禅定……”即指此地。在嘉靖年之前有罗汉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开始由宗斌和尚改创如来堂,隆庆五年(1571年)又新建后堂三间,齐室二间,门楼、院墙一时落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后佛堂,开拨殿宇五间,中为佛堂,堂东作禅室,堂西作香积,佛像三龛合一。
  现在的毗庐殿现殿为单檐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檐下单重昂斗拱。中为毗庐遮那佛泥塑,两旁十八罗汉石雕像,于1935年从纲户屯安宁寺移奉千山龙泉寺。罗汉雕工巧妙,石质精奇,叩之金声,而声互异。可惜罗汉石雕像在“文革”中被砸毁。殿东有泉眼,上有石板砌成石棚,龙泉水从此流下,殿西有齐堂三间。风阁凉亭,位于大雄宝殿东半山坡上。建在明朝东庵旧址上,清朝改名风阁凉亭。亭为四角,攒尖顶、亭基四面砌矮砖围墙,青砖铺地,有寺僧朝参功课,顶礼膜拜,磨成手膝之印迹。
  藏经阁位于风凉亭南下方,阁建于明朝,民国年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有回廊,硬山式建筑。内藏万历十二年李太后所赐明版藏经678函,李太后同时送来铜铸莲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一并供在阁内,“文革”时藏经全部被焚,佛头被砸毁,1987年对藏经阁进行了维修。
  弥勒殿位于钟楼西南山峰顶上,建于清乾隆之前,硬山式建筑,面阔一间,拱门,北向,举架较矮,内塑弥勒佛,面北,又称“弥勒倒坐”。钟楼位于藏经阁南下方,法王殿东南,建于明朝,原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一间,二层,青砖到顶,内悬大铁钟一口。1976年改建成四柱重檐歇山式水泥结构。鼓楼位于法王殿西南,重楼歇山式,底层用青砖砌成,内抹白灰,梁枋施釉,鼓早已不存。其建筑结构仍保持明朝风格。西阁位于鼓楼西北上方山半坳。阁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五间民房。清朝辽阳名儒王尔烈曾在此读书,所以又称“王尔烈书房”。书房外悬有王尔烈题写的“琼岛灵舟”四字匾额(复制)。1974年扩建重修,东侧增建宝瓶式角门。
  寺中供奉泥、铁、铜、木、沙石等佛像共87尊。

  联系地址:中国辽宁鞍山市千山龙泉寺
  办公电话:0412-5412176
  联系手机:15942229333
  联 系 人:释传普

http://www.qslqs.com/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