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岩寺-厦门-福建寺院
虎溪岩寺
在思明区东北隅的玉屏山麓。相传古时山谷中有一石洞,洞中有虎,称为虎洞,洞下潺潺流水汇成小溪,故称“虎溪”。虎溪山上,林木蓊郁,岩壑幽邃,怪石嶙峋,鸣泉清澈,其中“虎溪夜月”列为厦门八大景之一。虎溪岩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602—1620)后期。当时厦门有一名士林懋时,他爱石成癖,自称“石痴”,为爱此山巉岩耸立,奇峭岧峣,即荷锄锸,亲自入山开凿岩穴。先凿建山背的“白鹿洞”和山前的“稜层室”、“摹天洞”,并亲自书刻“稜层”、“摹天”四个大字,分别刻在两个洞口上。据《厦门志》记载:明万历间,另一名士池显方在玉屏山上建“玉屏寺”,他在自撰《虎溪岩记》文中谓:“乙卯(1615)冬,余寻幽至此(虎溪),欣赏奇观,因建刹,名玉屏,左为大雄阁,稜层洞,夹天径,后为石室,上为飞鲸石,右为六通洞、宛在洞。” 文中又说,当时视师海上的秣稜(南京)将军胡真卿,在山腰建“啸风亭”,并谓其所以称为“啸风”者,“从虎名也,亦将军自寓也”。
玉屏寺毁于明末清初的厦门战乱,圣祖康熙四十年(1700),福建水师提督吴英,捐俸谋建虎溪岩,延聘晋江籍的元飞和尚来寺主持营建。元飞和尚为黄蘗山万福寺赴日本传教隐元和尚第四代徒孙,以元飞和尚为第一代算起,几百年来该派法系绵亘相传不息。至今己传至十六代,其中至第十二代会泉传下“宏、开、向、上、宗”字辈,现“开、向”字辈为最多。
元飞和尚主持重建虎溪岩寺,经十余年经营,先后重建大雄殿、啸风亭、垂云楼、渡虎桥以及登山石径和寺前石围。建成后,改玉屏寺为虎溪岩。
据文献记载,虎溪岩重建后曾先后六次举行传戒大法会。清雍正九年(1713),飞和尚应厦门提督兰廷珍之请启建三坛传戒大法会,兰廷珍夫妇同时皈依元飞和尚。乾隆五年(1740),再次应请举行,各地前来受戒的四众弟子多达数百人,极一时之盛。此后,其弟子瑞峰也于乾隆九年、十二年、十四年前后举行过三次传戒弘法大法会。乾隆四十九年,海蜃寺开山祖佛敏和尚也应地方官绅之请,在虎溪岩开坛传戒。
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厦门海防同知李璋再次重修虎溪岩殿宇,并扩建准提阁、弥勒楼和“供佛泉”、“飞鲸石”。
宣统元年(1909),虎溪岩主持善温和尚将虎溪岩交给他的门徒会泉和尚主持。会泉是当代一位杰出的高僧。在厦门与转逢、太虚等名师,积极倡导开展佛化教育活动。民国二十一年(1932)即在虎溪岩创办“虎溪莲社”和“楞严学会”,同时并扩建印月楼和僧舍楼房。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印月楼被日机炸毁。会泉和尚和弘一法师移住万石岩,在石岩洞居室,自题“殉教室”以示爱国殉教的宏愿。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厦门沦陷,会泉避居鼓浪屿。后辗转至新加坡弘法。虎溪岩由其徒孙开慧、开教主持。
1949年建国后,寺务由僧宏辉住持。1958年岩寺为部队借驻。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岩寺佛教设施被毁坏净尽。
80年代初国家全面落实宗教政策,部队撤离寺岩。由厦门市佛教协会接管。1985年,会泉门徒、新加坡华僧宏船捐资重建,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弥勒殿、啸风亭、稜层洞、宏船法师纪念楼以及山门、道路、围墙、车库等,并由其徒开正主持。1985年中秋节,政府正式宣告虎溪岩为开放寺院。同年农历十月十八日首次举办“大悲法会”。1986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又举办一连四天的普利法会,吸引海内外众多佛教信徒前来参拜。
随着厦门市进一步对外开放,虎溪岩成为海内外众多善信和旅客朝拜、旅游的胜地,因之日益发达旺盛。
寺院住持:圣辉大和尚
详细地址:福建省厦门市虎溪岩路5号
联系人:净心法师
联系电话:0592-2021732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