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幽栖寺—泰安—山东寺院
泰山幽栖寺
范蠡墓南即是幽栖寺遗址。据史料记载,秦代创建幽栖祠,汉代改为幽栖寺。相传这里原是范蠡与西施晚年幽栖隐居的地方。遗址石刻诗云:“陶朱栖幽处,范蠡旧时林,入山不见寺,静曲路幽森。”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说明。
唐、宋、金、明各代对幽栖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香火最旺的年代到过800多个僧人。遗址现存一座距今1200年,雕刻精美的唐经幢,中间700多文字详细记载了寺、祠、墓的沿革历史,现保存于泰安岱庙内。另外还有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宣和三年(公元1119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的石柱和柱础皆是扩建古迹的实物见证。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重建幽栖寺大殿,经明、清多次维修,保留到七十年代被毁掉。
幽栖寺塔林
幽栖寺始建于宋,寺北有范蠡墓和范蠡祠,原建筑已毁,现在的幽栖寺是近年重建的。幽栖寺上任住持仁才法师生前选定寺西北500米一处山坳作为自己圆寂后安葬之所,法师圆寂后,08年寺僧在这里修建墓塔发现土中埋有大量石塔构件,经过发掘整理,复立起由宋至明高僧墓塔十余座。
肥城幽栖寺遗址
位于陶山西侧、栖幽寺村南200米处。寺内大雄宝殿于1971年拆除,尚存刻有图案的六棱石柱两
根,唐经幢一座,唐僖宗李儇时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一根,于1977年运往泰安岱庙保存。西配殿内尚
有阴线刻花纹六棱石柱。殿前钟楼保存完好,有4根八棱石柱支撑。旧县志记载:“寺有钟,其声可
远闻数十里,晨钟为肥邑美景之一。”
遗址北数米处有十几块柱础石埋在原地。其中一根八棱石柱,直径约0.5米,高4.3米,一面雕凤
凰牡丹图案,另一面字迹模糊,仅落款“宣和三年”字样尚可辨认。
遗址前数米“韦驮殿”尚存,主体结构完整,坐南朝北,殿内壁画虽历经沧桑,仍依稀可辨。殿
外南墙下部镶有石碑,上刻菩萨像一尊,左右侍女各2,足登莲花。刻石周围布满石勒图案。下方是
造像题记,刻文难辨。左右上角,刻有“赵大娘供养、张二娘供养”字样。殿外东西山墙镶有陶山诗
句刻石各一方,其中一刻石诗曰:为爱幽栖好,乘闲时一过。林深俗客少,山静白云多。睡起逢樵话,
诗成对月歌。兴来何所适,长啸舞烟萝。
钟楼东边有一水井,即使大旱之年,井水水位不降,清澈见底。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记载:“陶山幽栖寺石浮图记,漫灭已甚,年月适缺,惟文内天作,
地作,日作⊙,年作秊,知是武后时物。又(唐)开元八年,张令臣造浮图记,在陶山幽栖寺。”据
此推断,唐玄宗时此寺已有香火。据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载:幽栖寺在城西三十五里,创于大唐,
元大定元年重修。
韦驮殿西山墙诗刻:
清明游陶山
十年江海遂浮名,虚负东山旧隐情。
幽洞近来谁作主,好花还待我重行。
夕阳天外看归鸟,春晓溪头数落英。
翻笑此身无定所,烟霞何日足平生。
林泉久得乐从容,谁信高轩此日逢。
村酒不堪成雅会,僧房何幸晏儒宗。
云圃西岭芙蓉出,雨东岩翡翠重。
文物一时真胜乐,荒山千古纪行踪。
韦驮殿东山墙诗刻:
游陶山东西二寺
陶朱栖遁处,偶尔得登临。
严然突峰石,静曲路幽森。
入山不见寺,缥缈无踪寻。
行过一里许,遥见藏危岑。
忽闻钟磬响,远迓二淄襟。
崎岖朝阳洞,蝙蝠在前嵚。
竹林遗址峻,徒伤仰高心。
旋舆转麓去,梵宇邃且深。
泉从石窦出,恍惚疑鸣琴。
东西两嵎寺,范蠡旧时林。
越王岂能害,种后竟成擒。
岩中犹有冢,世换名存今。
西施匿何所,五牸可能妊。
自吴渡海至,安忍忘山阴。
夕阳笼返照,悼古伫沉吟。
徐徐下坡去,咯咯噪归禽。
诗刻成于明万历五年闰八月既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