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螺寺—怀柔区—北京寺院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该寺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为“护国资福禅寺”,公元1663年康熙皇帝来此,建山亭,设御座,植果竹,寺院规模扩大,当时寺院地产3.65万亩,僧人300多,占地方园4平方公里。因红螺仙女的美妙传说,当地人称之为“红螺寺”。
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觉禅师,元代有云山禅师,清代际醒(梦东)法师主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佛教更为兴盛。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际醒和印光分别被尊称为净土宗第十二代、十三代祖师。
际醒祖师
际醒祖师(1747-1810年)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纳堂,号际醒、又号梦东,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际醒祖师精通经史,23岁出家,遍习圆觉、法华、愣严、金刚诸经。嘉庆五年,到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时称法门第一人。祖师专以净土为悦,恒常讲演,劝人念佛。四方学者云集,声名远扬。朝鲜等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经学道,至使红螺寺声名远播,香火日盛。世入称之为:“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际醒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其弟子整理出的《梦东禅师遗集》流传至今。
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际醒祖师面西而坐,手结弥陀印,安然圆寂。供奉七曰,面目如生,慈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巽常。二七入龛,三七茶毗,获舍利百馀粒。弟子尊师遗命请灵骨於普同塔内。
1993年4月,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时,发现了际醒祖师舍利搭。经进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从此,红螺珍宝——际醒祖师舍利子重现於世人面前,供人们瞻仰。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1861-1940年)俗姓赵,陕西合阳人。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大师“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病目几丧明,得闻佛经,始悟前非”。後於21岁时,礼道纯和尚出家。勤习功课,攻读发愿文和龙舒净土文,从中悟出念佛乃了生脱死之道,即专修净土,心不离佛。
清光绪十二年至红螺山资福寺(红螺寺)任住持。在此期间,深入研究经藏;妙契佛心,道业精进。故自缘增修了“净土十要”等著述。光绪十九年应邀南去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安居阅葳,深研佛教经典,励心精修,号“常惭傀僧”以自励。并闭关二期六载,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1932年移居苏州报国寺,闭关完成普陀、五台、峨嵋、九华四大名山志的修辑。後到灵岩寺,建立专修净土道场,并创立“弘化社流通法宝”。1937年後,在灵岩寺闭关念佛,拒绝世缘,保待了民族气节。
1940年l0月,大师在灵岩寺圆寂、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著有:《浮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其弟子辑录的《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及《印光法师嘉言录》流传至今。
红螺寺创於晋,起於唐,兴於明,盛於清,期间虽历诸劫,依然能眠而复息,足证佛教生命力之强韧。历史记载,红螺寺曾数次扩建重修,名扬海内外,香火旺盛。
今日红螺寺内外古树叁天,泉流萦绕,环境清幽,既合於叁禅拜佛,又宜於疗养避暑,入世出世各得其所。寺内铜钟、碑刻等文物遍布,附近还有清阁老范文正墓和清末皇姑墓等,实为京郊佛教文化风景胜地。
[寺院胜景]
红螺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荟萃,以古刹为主体,以幽美的自然景观为衬托,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壮美画卷。早在明万历年间,就被誉为“怀柔八景”之一,并冠以“红螺呈秀”之称。
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寺院占地百亩,分中院、东跨院、西跨院、东下坎、西塔院、等五处院落,房244间。中院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为轴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和诵经房数间。东院为接待处;西院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东下坎北为老僧退居寮和延筹堂,南为练习功场;西上坎为螺蛳塔和骨灰堂。历史上的古寺拥有300多倾耕地,号称“一天吃一倾地”,在怀柔县境内和北京其它区县内有数处下院。
红螺寺大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四个大字。正门上高悬一幅楹联,“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大门内影壁上书“须弥胜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东行,游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条曲折小径,顿觉兴致盎然。
青青翠竹
院内翠竹成林,已逾六百馀年,为北京地区竹林之最,康熙皇帝曾亲临寺内赏竹。院内另有两株历经千年的银杏树,雌雄相伴,果实累累。东侧为雌,结果但不开花;西侧为雄,开花但不结果,奇特之处在于西侧的雄性银杏,树高30米,主干四周,生有十株侧干,据说自唐代栽了这两株银杏以来,每改换一个朝代,就多长出一株侧干,这只是一种传说,但银杏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则是确切无疑的。
尤为独特的是大雄宝殿后的“紫藤寄松”,每逢春末夏初时节,串串藤花沿着形态奇异的干年平顶松攀缘而上,整个寺院香氧扑鼻,令游人流连忘返。大雄宝殿后面的西侧生长有一株树龄数百年的平顶松,树高6米余,有9个分枝,平直地伸向东侧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余根木料支撑,平顶松附近,有两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龙蛇飞舞一样绕生在松树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盖,遮荫面积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萝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样,挂满枝头,碧绿的松枝与紫色的藤花相继争奇斗艳,令游人叹为观止。此乃红螺寺一大景观。
寺周围群山环抱,树木茂密,遮天蔽日,远望犹如一片林海。这里植物繁多,有各类树木七十馀种,植物品种多达七百馀个,是一处天然植物园。寺西的珍珠泉,水深三丈,串串水泡不停地从地下冒出,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颜六色的珍珠。据明代刘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红螺山原称“红螺崄”,旧名“幽岚山”,又叫“宝金山”。红螺崄分为上、中、下三崄:循九龙峪,度八达崄,远望两峰并立,时人称其“云会门”,此其为下崄;由此上行一里馀,有龙潭水出石隘中,沿小径山梯攀援而上有“红螺洞”,洞石古色,有人饮其水,霹雳骤至,时人疑此为龙窟,这就是中崄;再上半里,有红螺寺庙宇,寺旁有一巨松,树顶方圆四、五丈,可将寺院一半荫庇其下,当时寺内僧人在裸露的树根周圉垒石相护,有人称其为“松御风”,由此向右有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此处即上崄。当时著名文人袁宏道曾有《初入行红螺崄》诗一首述之:“凿天出古空,意匠窮刻露。赎取长古魂,幻作鬼工赋。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历劫至於今,雕镂不曾住。”
红螺寺目前尚未归还佛教界,暂由文化文物局管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