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0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持戒略说

    教 学 园 地法 音 1998 年 第 3 期 ( 总 第 163 期 ) 第 38 页   行 菩 萨 道 以 六 度 为 根 本 , 持 戒 度 是 其 中 之 一 。 为 何 称 之 为 六 度 呢 ? 有 着 它 一 定 的 因 缘 条 件 。 不 然 , 普 通 的 善 心 凡 夫 也 能 行 布 施 、 持 戒 等 , 但 他 们 所 行 的 不 能 称 为 六 度 , 只 可 叫 ...

    照 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0639658.html
  • 论宗密的方法论模式

    儒道和佛教的诸派学说等。值得一提的是,宗密在他所编著的130卷《禅源诸诠集》(注:参见冉云华:《宗密》,页38。)巨著中,“今集所述,殆且百家”,(注:宗密:《都序》,卷一。)并于“每一家之首,注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2640051.html
  • 《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

    34沙門品(A25)、C35梵志品(A26)、C36泥洹品(B26)、C37生死品、C38道利品、C39吉祥品。  此處,C1無常品(B1),表示C1無常品與中期集本的B1(有為品)相關,餘仿此。此39...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0640257.html
  • 噶举派的教义

    天身和四大进行变化(38),如以大变小,以少变多,改变梦中境界。随将世问事或出世佛法进行锻练可得如幻三摩地(39)。最后将梦境与光明溶合,观真实义(40)。白昼所见亦如夜间梦境如幻如化,将此二者交融,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42240351.html
  • 《法句经》及其譬喻的演变略探

    利养品(B13)、C34沙门品(A25)、C35梵志品(A26)、C36泥洹品(B26)、C37生死品、C38道利品、C39吉祥品。   此处,C1无常品(B1),表示C1无常品与中期集本的B1(有为...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50040394.html
  • 试论汉译佛经对中古道经文学的影响(上)

    舍身,即化为男的情节(注:《大正藏》卷3,38c。)相似:再如佛教护法神金刚成为道教的卫士,此类例子为数不多,故不作专论。 ...

    吴海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4640773.html
  • 1970年以来吐鲁番敦煌回鹘文宗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68张仅存照片而原件已不知去向的同属《妙法莲华经玄赞》的回鹘文残卷。[37]  《华严经》(《大正藏》第293号)回鹘文译文残片比较罕见。最近百济康义和小田寿典已经辩认出一些新残片。[38]同时,在...

    茨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5040779.html
  • 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兼与佛教“不杀生”戒比较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8-43页  --------------------------------------------------------------------------------  【作者简介】魏德东,1965年生,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内容提要】“敬畏生命”是施韦泽思想...

    魏德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40141048.html
  • 1997年国内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收到论文38篇。代表们围绕“金陵刻经处与当代佛教”、“杨仁山振兴佛教的理念”、“杨仁山佛学思想研究”、“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佛教的复兴”、“金陵刻经处与佛学研究”五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代表们...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41141060.html
  • 印光祖师思想研究

    不善降殃。”浅而论之,它与《无量寿经》卷下说的“善恶报应,祸福相承”,相差无几。深而论之,《瑜伽师地论》卷第38说的“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色,即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之果,...

    崔正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344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