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三)
1.3.3 我存在的思辩 社会当中,我们常常提到“我”这个概念,那么,对于“我”的存在得到确认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你真的知道“我”的具体含义吗? 在许多人...若伦理、道德、法律成为社会的多余部分,你认为谁人的心理会是平衡的?——你不这样认为吗? 1.3.4.3.3 因果报应的理解 因果报应承认“此因此果,彼因彼果”,就如同小麦、高粱、玉米、水稻、荷花、...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1749928.html
-
存在的。 1.3.2.2.3 五蕴皆空 因为任何事物必然是运动的存在状态,这就决定任何事物必然具备实在性与虚幻性双重属性,这个道理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这里所说的五蕴皆空与上面所说的虚实共轭性既有...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二)
1.3.2.2 五蕴本质属性 1.3.2.2.1 虚实共轭性 五蕴虚实共轭性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1、五蕴整体的虚实共轭性; 2、五蕴各蕴的虚实共轭性...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1849929.html
-
解释。 1.3.1.2.3 其他辨证关系 1.3.1.2.3.1 名、色、识关系 五蕴存在许多矛盾,这里进行简短探讨。在前面我已经提到,自身存在许多矛盾,比如,五蕴各蕴体存在间断与延续矛盾对立统一...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十)
1.2.3.1.2 目前文明 我们现在认识的社会是从六七千年前开始的——有文字和历史遗迹确认,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远古时代的人类社会(几千年前)是...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1849931.html
-
分析,不能主观妄断。 1.6.1.2.3 灵魂初步探讨 上面,我对灵魂进行了一些简单分析,但是对于灵魂的具体状态还没有说明。这里拣重点来说明。 在前面我提到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灵魂的说法,有说四个灵魂...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九)
1.6.1.2.2 灵魂分析 关于灵魂我们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比如,灵魂是变动中的永恒存在,还是静止中永恒存在?灵魂是单纯拥有精神,还是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2249939.html
-
无法追随的。 1.5.3 畅所欲言 1.5.3.1 实践方法 人类历史上,有关人死亡之后的争论大约持续了2500年左右。但在历史上的争论中,只有中国最激烈、最自由、最全面、最有影响力。西方社会由于...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八) 1.5.2.1 慧远 慧远是东晋时代江南佛教领袖,他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针对当时社会的反佛思潮论述了“形尽神不灭”。慧远论证形尽神不灭——人死续存论时,主要...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2249940.html
-
1.4.3 人死永灭论的比喻依据 1、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死如灯灭,何能续存?” 我说这是极其错误的责难。首先一点,这样观点的提出,就犯下严重的错误,因他把人的属性完全归结为物质属性,否认了人...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三五)
1.4.1 自杀升天的诘难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既然你认为有天堂的存在,那你为何不自杀以升天?” 我说这是极其错误的责难。因为一切意愿的实现并非由...
思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2349943.html
-
李习之《来南录》,欧阳修《于役志》,厥体本极简要.'"(p.3)《来南录》一卷,刊于《李文公集》卷十八.全文篇幅不大,为便于与《行记》对照,现录全文如下: 元和三年十月,翱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四年...p.398),等等.另如日本国的大使(遣唐使,p.3),请益僧(p.20),留学僧(p.20),专门管理来唐外国人的"勾当蕃客"(p.141),专门管理新罗侨民的"勾当新罗使"(p.212),"勾当...
董志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64650257.html
-
罪人’。说自己是罪人,承认我们有许多烦恼,我觉得这不是谦卑,而是一种如实的智慧。”(p.3)“‘人是非常渺小、有限的。’对此的充分自觉,...Place of Zen in Christian Life.New York: Continuum, 1996.(3)YAGI, Seiichi, and Leonard Swidler:A ...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650804.html
-
是由哪一个思想或感觉引起的,也可以知道每一个念头是由以前的哪一个念头引起的。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认识,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真实的,是彻底的用真实解释真实,是真实的认识。 2.3.3扩展真实的认识 ...出。而实不尔。是故不出。” 3.1.3空有二宗比较 中观唯识两宗的差异只是理论层次的,落实到修法上则并无二帜。空宗悟入中观要观一切法空;唯识宗悟入唯识要修四寻思,即从名、义、自性、差别四个...
杨新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2851049.html
-
教育现况需求及可行模式之研究。教育部委托。 释见憨、陈信宪译(1995),中村元著。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p.34。嘉义:香光 书乡出版社。 释达和、陈淑慧合译(1992)。佛教的原点,p.3...集谛:是正确地认识执著的原因和理由。 (3) 灭谛:是灭去苦恼之后的正常状态。 (4) 道谛:是要使有苦恼而无益的心,转向无苦恼而有益的理想境界的方法,即八正 道。 佛教的八正道,是从八方面著手...
释见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35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