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风西北起”到“佛道一时行”,劝善偈。[46]将正文分为两大部分是正确的,关键在于这两部分的起讫。该经表达的基本意思有两点:天将降灾难;如何免除此灾。这样,第一部分当起于“天台山中”,至于“苦哉!苦哉...2001年12月第1版。
[45]方广锠《佛教典籍百问》“什么叫疑伪经,它们有什么价值”则,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99页。
[46]圆空《〈新菩萨经〉、〈劝善经〉、〈...
张子开 张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0678537.html
-
异说。[46]僧法海《六祖法宝记》一卷,当即为《坛经》吧。慧能《金刚般若经口诀正义》一卷,又称“金刚经注解”、“金刚经口诀”、“金刚经解义”、“六祖解义”、“六祖口诀”等,现存于《卍续藏》第三十八册,其...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487页。
[45][46] 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血脉论”条。台南县: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 1994年1月初版。
[47]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中国佛教...
饶宗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1178546.html
-
民情,悉加意咨访。”[45]人谓罗氏之学,“始致力于践履,中归摄于寂静,晚彻悟于仁体”[46]。其实,性本刚烈,又笃于实行,“践履”实际上贯彻于其一生:当初“丁父艰,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丁内艰,...洪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本传,第24册,第7279页。
[46]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相传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
[47]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2278742.html
-
。(注 46 )
依胡塞尔,双重意向性有相即不离的特性,一方面,意向性与其意向相关物为不可分,另一方面,绝对的流本身与内具的对象向度也不可分。水平意向性是垂直意向性的条件,是更为根源的建构性。...der Moglichkeit des Bewu tseins der Folge.
注45 同,s.80。
注46及注47:同,s.381。胡塞尔云:Es Sind danach ...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2878754.html
-
”、 “十八变”、“十恶不赦”、“昙花一现”、“味同嚼蜡”、“恩爱”等等。[46]陈望道言“方言超升,古语重生,外国语内附”,才能使汉语富有活力[47],而大众语吸纳佛教术语的方式,正为“外国语内附”...宋碛砂藏本。
[39] T.16,no.670,p.511a。
[40] T.46,no.1911,p.132a、137a。
[41]张子开《佛教初入中华的文献证据之一 ——有关云南洱海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2878755.html
-
一样的道理。
46、大善中包含大恶吗?善恶是共存的吗?
答:善恶是绝对不能共存的。善、恶在佛家分别有定义,善就是以利他为主,恶以害他为主。能够以利他为主,达到利他必利己,自他都利。假若是以害他为主,...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4878881.html
-
’相对应的经给各位做一个参考,第四经是“爱者”,巴利文是piya,相对应的经文可以看到‘杂阿含’no.99卷46,第二册335页的下栏,第1228经,这是一个。第二个也可以参照‘别译杂阿含经’第55经...
吕凯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94978989.html
-
页。民国81年8月。
[8] 印顺,《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台北,东宗出版社,45-46页。民国81年8月。
[9] 印顺,《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台北,东宗出版社,101页。民国...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1243879035.html
-
----------------
(注三0)《大正藏》 46,页746中 。
(注三一) 唐、罽宾三藏般若译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卷一》 ,页32-3,台北,台湾印经处,1959...
尤惠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490779106.html
-
史;而在各大传统的第一流思想家,如……大乘佛教思想史上的龙树、吉藏、智顗、法藏、慧能……几乎皆可视如创造的诠释学家。”[46]据此观点,我们可以借用诠释学的理论,帮助我们爬梳佛教史上的诠释学现象。
...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157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