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山辽、金刻经(本藏部分)的底本是《开元录》本和《契丹藏》本(2) 2石经的《千字文》编号 在直接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开元录·入藏录》与《开元释教录略出》(以下简称《略出》)的...《开元录》相同。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的话,比如说《开宝藏》使用的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经本,此种经本《放光般若经》是20卷,2帙;《摩诃般若经》是27卷,3帙。而房山石经本则分别为30卷,3帙;40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2849375.html
-
页50 见到,此“转依喻”乃说明“转依自性,无垢真如,从虚妄分别所染 ,转化到显现究竟清净转依的譬喻”。(注110) 2、唯识宗的救释 清辨《中观心论》设想唯识宗由智之不了得。了得救释法性之...所谓的“得” (upalabdhi,dmigs pa)。(注113)瑜伽行派认为虚空是无变异的 ,但由于智之了得,不了得而见法性的净、不净。以上(1)、(2) 为清辨顺著瑜伽行派的立场而说,底下则...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547525.html
-
Dharma) 一部份的第三章 (页412-478) 进行了基督教与大乘佛教的对话就分三章讨论了相关的三个课题,(1) Wort-Logos-Schweigen (言、道、沉默),(2) ...essential elements: (1) triadic, (2) negation, and (3) dynamic. All three elements belong to a cycle, an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4662083.html
-
为笔者所加)。前文亦说过,服部氏认为,陈那所说属于“现量”之“意识”有两种:(1)、是“意识”对外界对象的知觉(awareness of an [external] object);(2)、是贪、嗔、...认为服部氏的解释,基本上没有问题的原因,他是没有清楚地说明第(1)种“意识”对外界对象的知觉,是特指“五俱意识”而言。而第(2)种,贪、嗔、痴……等“意识”活动的“自证”,则遗漏了“五识的自证”、“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33061642.html
-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五,经1214; 《别译》卷二十,经230; 《增一阿含经》卷
二十七,经9;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八“婆耆沙长老相应”经4。
[2] 大正二,页三三一。
...,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舍。
我观极久远 梵志般涅槃,已过诸恐怖,超世间贪著。[1]
《杂阿含经》经596:[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
陈琼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93278954.html
-
297经,大正藏册2,页84-85。引文 中括弧内字系笔者为诠显文义而加入者。注03 此一定义广见于《杂阿含经》,特别参见《杂阿含经》卷十二 第298经(经中详论所谓“缘起法义说”,同注2页85),以及 《杂阿含经》卷十第262经(同注2页66)。注04 《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3经,同注2页83。注05 印顺在《中观今论》一书中广泛引据《杂阿含经》以说明龙树...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7.html
-
杂志》 Vol: 66,1995,页 2。 然而就史学的角度, 三位赞普所配的三位菩萨, 是否如此搭配,仍有可议 之处。藏人史书中称为菩萨...“菩萨”称颂之。 自“神喇嘛”此名称可以 见出藏地政教关系自苯教到藏传佛教转型的踪迹。 注070:见张福成,〈谈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页 2。 注071...
王俊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548109.html
-
僧肇即其门人中最杰出的弟子之一。 ?若僧肇见解不正确,罗什岂容其在座?而罗什若眼界不明,则何以译事能称尊?所以批评者,应据罗什的权威性而相信僧肇立论的正确性。(注2) 此一见解,虽是从经验...页七二九下。可假定此时已完稿。而李 天麟为其写〈序〉,则在万历庚子(1600)仲冬。应以镇澄的自 〈序〉为准。
(注2) 此处佛教文献,指《大正藏》、《卍续藏经》和《嘉兴藏》三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151617.html
-
《佛教大藏经》册124,〈维摩经集注〉卷2,页603。 页371义学含义。道生对般若之学的采用与慧远在〈法性论〉中保留缘起的情况相似,〈大智论抄序〉:无性之性,论之法性。法性无性,因缘以之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845817.html
-
至于第三句, 真谛译之为“无事不依作者成故”(因为没有任何动作可以不依靠作者而生成), 此句之译明显的是为了配合其第二句的译文; 而由其第二与第三两句的译文,我们也可以清楚见出在真谛的诠释之下, 这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504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