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八法与自赞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某年,释尊在舍卫城的时代。某村有二众修行者,他们规定一特定期间不能外出,必得闭关在房里修行。结夏安居结束,其中一众回到舍卫城去访问释尊,向佛至诚顶礼後,坐在一旁。佛虽知晓他们的一切行迹,但却故意问∶

「诸位在那儿结夏安居?」

一群修行者回答,刚来自某村镇。佛又问∶

「诸位在安居中快乐吗?托钵容易吗?是否依佛陀的教义呢?安居结束,能获得僧衣吗?忧婆塞常往来吗?」

修行者回答∶「世尊,我们渡过快乐的结夏安居,也依照佛的指示修行了。不过。托钵不如想像中容易,衣衫亦不足,忧婆塞也不常来往。」

佛听了却告诫他们∶

「诸位是出家身份,为什麽要常常计较世间的利益呢?即使世上的人也常受到八法的控制。所谓八法者,就是利与不利,称与不称,誉与毁,乐与苦。因为诸位生性鲁钝,心生迷妄,不能分辨八法,调整身心,消除烦恼。纵使世间有利益可取,也要仔细观察。当须知它很快会消失,藉此领悟无常迁灭之法。倘若不能超越这种利益,那可以说是受制於世俗之法的不智之徒。不论遭遇到利或不利,称或不称,誉或毁,苦或乐,理察之後,须知都是无常迁灭之法,倘若因此烦恼,不能脱离束缚,或不能达到远离世俗忧虑的安逸心境,那可以说是受缚於世俗之法的迷妄之徒。因为不把这八种世法,看成无常之法,一旦利益当前,会执著不舍,反之若无利时,就会忧心忡忡,把这种的环境看成苦受、乐受和舍受,如果三受增长,执著於环境的四种烦恼,则愈来愈多,於是就有生老病死,和忧虑痛苦的人生。诸位如果碰到这八法时,要把它看成即将消失的无常之法。这样一来,爱憎自然远离,悲叹也会消失,由内心开悟,才能进入涅盘。」

修行者听了,欢喜异常,不禁非常赞叹地说∶

「世尊难得为我们解说八世法,殷勤诱导,真是前所未有的说法。」

佛说∶「诸位,如来的智慧就像满月。解说世上八法,并不是前所未有。从前,我曾在畜牲道中投胎为鹦鹉,也对其他鸟类说过这些法。」

佛又谈到过去世的往事。

从前,某国王饲养两苹鹦鹉,一苹取名罗大,另一苹叫做婆罗,两苹都善解人意。国王非常疼爱它们,让它们住在金笼子里,饮食与国王同时,国王照顾它们如同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一位大臣献给国王一苹可爱的猴子。而喜新厌旧,乃是人之常情,国王的关注和爱心,立刻转移在小猴子身上了。国王不再去看顾金笼子里的鹦鹉,只知把玩著小猴,百般抚摸、疼爱。

婆罗见了,心里非常难受,就对罗大说∶

「国王饲养我们,亲手递来佳肴,现在只眷顾猴子,使我们都落空。」

不过,罗大却默不作声。片刻後,它规劝婆罗∶

「世界万物,全是无常,变化不定。不久,那苹猴子也会跟我们一样,失去国王的关爱和照顾,它也会有盛衰莫测的感叹。」

接著,它唱出一首诗偈∶

「不论兴旺与衰弱,不论声誉与毁谤,

不论称赞或谩骂,不论快乐或苦恼,

全都依据无常之法,何须得意与忧虑呢?」

然而,婆罗仍然执迷不悟。它在心烦累乱之下,不禁作歌向罗大诉苦∶

「举目所见到的,全无快乐的样子。

耳朵听到的声音,只有毁谤的话。

飞往内心憧憬的地方,以便逃离这种苦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猴子逐渐衰老了,只在幼年时期,才有鲜艳的毛发和轻便的身体,跳跃自如,人见人爱。到了年老力衰,毛色失泽,身体瘦弱,耳目失灵,行动迟钝,人人看到都要退避三舍,变成一苹可厌的老猴子。

罗大回顾婆罗唱出一首歌说∶

「呈现垂耳、皱脸和脱牙的现象,孩童看见都惶恐逃走。

即使我的罪恶不消失,不久也无心再追求利欲。」

果然国王不再宠爱老猴子了,国王命令将它绑在马棚的柱子上。

且说王子年纪还小,有一天,他拿著食物到老猴子的马棚下玩耍。老猴子向他要食物,王子不肯给,老猴子一怒之下,掴了王子的脸,撕破他的衣服。王子在惊慌疼痛下,大声哭泣,国王吃惊地问∶怎麽回事?是王子的哭声吗?」

立刻派身边侍卫去看个究竟。之後,国王怒不可遏,马上打死老猴子,丢到洞里让曼陀给吃了。

婆罗望著罗大,作一首歌说∶

「你是智者,能预知未然,

他是无知者,才被曼陀吃掉。」

当时的鹦鹉婆罗,乃是阿难的前身,而罗大即是佛的前身。

佛说法完,另一组修行者正从某村里结夏安居回来。他们向佛顶礼後,坐在一旁。佛陀也问他们∶

「诸位在那儿结夏安居呢?」

这群修行者的回答,也跟前组完全一样。佛又问∶

「诸位在安居中快乐吗?托钵很难吗?依照佛陀的教义修行吗?安居结束,可曾得到僧衣吗?优婆塞常来吗?」

「世尊,我们在结夏安居很愉快,也依佛的教义努力修行。托钵时获得不少食物,也得到许多僧衣,在家信徒们常来看我们。」

佛问∶「到底什麽因缘,彼此在同一村镇结夏安居,何以这一组修行者获得许多供养,而另一组却一无所得呢?」

较晚回来那组修行者回答∶

「世尊,我们曾用各种善巧方使,赞叹三宝。此外,我们经常赞叹大弟子舍利弗和日犍连等尊者,也称赞我们自身的修行功德,才获得诸多供养。」

「诸位所赞叹的事,全是由衷敬佩的吗?」

「世尊,我们对三宝与大师兄们的赞叹,出自肺腑之言,惟独对自己的赞扬,言不由衷。」

「你们是群虚伪修行者,你们为了获得自己的供养,不惜虚情假意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即使吞灰炭,吃粪土,举刀破腹,也不能虚情假意;为了得到供养。竟对自己大言不惭。我不是常常教导你们要寡欲知足,安贫乐道吗?你们为何会这样贪欲不足呢?这样的言行是违法、犯戒,这样的举止怎能修行呢?」

佛把他们痛斥一番。

其中一位老修行者,听到佛说话时,懊悔万分。自己确曾在别人面前自我赞叹,接受了许多供养。但是,今後绝不再虚情假意地赞叹自己了。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次晨,只见他披衣托钵,前往村镇去乞讨。

他站在某家门前,里面一们汉子问长老∶

「长老呵!你到底修到那种果位呢?」

他绝不再夸耀自己的地位,只是站著默不作声,结果,什麽供养也没有得到。

他一连走过几家乞讨,始终一无所得,到了黄昏,他仍然空著肚子。最後,他到达一个家门前站著,忍不住赞叹自己,才能获得一顿饭吃。

某位修行者知道此事,就责怪他的行为不当,并向佛禀告∶

「世尊,那位老修行者为何意志这样薄弱。行为如此轻率呢?」

「修行者呵!那个长老从过去世以来,就意志薄弱,举止轻率了。」

佛不得不旧话重提。

从前,阴雨绵绵,下了七天还不停止,迫使许多牧羊人七天不曾外出。那时有一苹饿狼,上门求食,走遍七个村庄,依然一无所得。它深深地责备自己的无德∶

「我的运气实在不佳。连续走遍七个村镇,还求不得一餐饭。不如回山去自作饮食,行为谨慎,保持清净,今後不再托钵。」

它果然因到山里,进入洞穴祈愿∶

「但愿所有众生都能平安无事。」

接著,它才平静地进入瞑想。

帝释天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必会骑著伊罗白龙象下凡,观察世间,周游列国。照例巡视什麽人孝顺父母?什麽人供养婆罗门僧?什麽人行布施、持戒,或修习佛道?帝释天在周游凡尘之际,不期然地来到这个山洞,看见一条狼正闭目瞑想。帝释天觉得这苹狼很令人感动,连人类都缺乏这种心态和动机,自己何妨试试它的虚实真假。帝释天立刻变化成一苹羊,站在狼穴前啕叫。狼睁眼一看,原来有一苹羊站在洞口。

奇怪?难道是我的斋戒功德得到回报吗?我走遍七个村镇尚得不到一碗饭,现在才入斋戒,就有食物送上门,何妨先把它吃了再斋戒。

它心里有了计算,就出了洞穴,走向羊的身边。羊一看见狼走来,惊慌而逃,狼随即追去,一会儿,眼看羊快被追上了。不料,那苹羊忽然变成一条狗,露牙垂耳,大声吠叫,反而朝向狼冲过来。狼大吃一惊,反身就跑,好不容易才逃入洞穴∶

「好险啊!本想把羊吃掉,原来不是羊,竟是一条狗。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刚才确是一条狗,我饿昏了头,才把它看成羊,它原来不是真正的羊。」

它想要出洞确认一下,羊见狼出来,惊慌逃走。狼又随後追去,眼见快要追上的时候,那苹羊又变成了狗,使狼再度逃回洞穴。这时候,帝释天又化身为一苹小羊,在洞口叫唤母亲。狼生气地说∶

「我不再受骗了,即使你成了肉片滚进来,我是绝不出洞。何况你化身成小羊,再也骗不了我了。」

狼闭起眼睛,专心瞑想,不再理会了。

那时的狼是现在这位修行者的前身,正如他当年投胎为狼时,贪欲心重,以致志节操守不恒久。故今世出家,心志依旧轻率。

标签:哲理故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