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6)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20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6)

 

  第六节课

  思考题

  24、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断除对贪、嗔之境的实执?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25、有人声称三宝没有加持力,因为自己学佛多年还是会生病。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6、从什么角度说佛陀的布施是最伟大的?你与之相比有何差距?

  27、布施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解释。你平时是怎么样作布施的?

  28、对大、小乘行人而言,不守戒律会导致什么后果?守戒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何才是最清净的持戒?并以教证说明护戒的重要性。

  29、遇到损恼怨害时,大乘行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你是怎么做的?

  此课音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fozixing06.mp3

  此课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fozixing06.wmv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讲的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分为入定和出定,出定是对贪嗔的对境不贪执,这又分两个方面。

  己二(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分二:一、于贪境断除实执;二、于嗔境断除实执。

  庚一、于贪境断除实执:

  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

  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

  遇到自己的亲朋好友、美妙的色法、悦耳的声音、芬芳的香气等令人赏心悦目、快乐欢喜的对境时,应该如何对待呢?一般的凡夫人会受着诱惑,被外境所控制,随外境而转。但具有上师窍诀、殊胜大乘教言的人,则可以将之转为道用。尽管外境的人事物很美,但这种美并非实有,犹如夏天的彩虹虽然绚丽多彩,但从本体来讲并不成立。许多人在童年时,每次在山上看见特别好看的彩虹,就很想据为己有,觉得“这些五颜六色的线,如果是我的,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拼命地寻过彩虹,长大以后觉得非常可笑。

  凡夫人遇到美妙的对境时,通常会贪著不舍,但若从里里外外进行剖析,一切都会荡然无存。帝洛巴尊者曾对那若巴说:“显现不会把你束缚,执著才会把你束缚。”世间上最可怕的就是贪执,如果没有舍弃贪执,在轮回中根本没办法解脱。

  若明白了万法犹如幻化师的幻化,对诸法的空性应该会有一定的体悟。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幻师所化色,象马车种种,显现皆无有,诸法如是观。”幻化师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事物,正在显现的当下,其本体就是空性,我们对一切法都应如是观想。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对有漏的美好现象就不会贪执了。

  《释尊广传》中记载,佛陀因地时当过桑嘎拉商主,他带领五百商人到大海里取宝,结果遇到灾难,漂泊到一个岛上,与岛上的美女成家,生儿育女。美女嘱咐他们千万不要去南方。桑嘎拉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趁妻子睡着,就悄悄地前往南方。在那里,他看到一个铁室,里面关了很多人,那些人告诉他:“这里是罗刹国,你们的妻子是罗刹女,以后她们会吃掉你们,暂时没吃完的就关在这里,我们现在就是这种命运。”桑嘎拉听后,忙打探道:“那有没有办法解脱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每月十五日,骏马王云行力[1]将来到这里,它会带你们回南赡部洲。你们骑在上面时,若对妻子儿女等不生贪念,就有机会获得解脱。”

  他回去将这一消息告诉其他商人,然后在约定的时间里,大家都骑上了骏马王,准备前往南赡部洲。此时他们的妻子抱着孩子来到面前,哭诉着说“这是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珍宝……你的右旋海螺”,说出一些可爱的名词,凡对之生起贪念的商人,都从马背上一一掉下来,统统被罗刹女吃掉。只有桑嘎拉一人不为所动,顺利地返回南赡部洲。

  佛陀后来告诉诸比丘:“凡是贪执我和我所的众生,均会感受无边痛苦,并堕入轮回深渊;而无有我与我所等执著的众生,则如返回瞻部洲之人一般,必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一旦外境现前,自己恐怕控制不住。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遇到所贪爱的美色时,大多数都会心猿意马。因此凡夫人最好不要有外境现前,否则,那个时候再以正知正念来对治,恐怕非常麻烦。因为自己的正知正念很薄弱,长期以来没有熏习过,所以大家首先应该远离贪嗔的对境,最好不要去那种环境中,即使去了,也不要呆在这里,不然的话,生贪嗔的对境真正现前时,你就没有办法了。

  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对闻思修行有利以外,最好不要经常上网。去年有些法师在电视上骂电视,我可能也是这样。尽管若没有利用这些科学技术,世界上那么多人连听受佛法的机缘都没有,但是应该学会取舍,一方面现在的网络和电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便,但另一方面,许多人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外境所迷惑,相当可怕。古人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该看的镜头和外境最好不要看,不该听的信息和资讯最好不要听。古代可能也没有各种各样的境相,而现在,什么事物都能显现出来。凡夫人的相续中本来就充满贪嗔痴的杂念、很多不干净的垃圾,再加上一些外面的诱惑,那确实非常可怕。垃圾堆得太多了,最后肯定会溢出来,自他都会被摧毁的。

  在座的有些道友,上网等方面务必要注意,没有正知正见的话,这是毁坏自己的一种因。因此始终要观察,看看自己有没有定力。有些居士刚开始想利用网络好好地听一堂课,结果一打开电脑之后,佛法灌入心中并不容易,因为内容太深奥,与胡言乱语迥然不同,没有一定善根的话,可能会打瞌睡、打妄想,有种种违缘出现。而贪嗔痴融入相续轻而易举,魔王波旬一直在创造顺缘,心马上进入不清净的外境中去了,逐渐逐渐自己就完蛋了。所以我们面前显现的美好对境到底是魔还是圣?应该好好去取舍,没有取舍的话,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被引入什么样的境地去了。

  这里的教言非常殊胜,我前面也讲过,《佛子行》具有殊胜的加持力,不知不觉你的烦恼就会消失。因此,大家不仅仅背一遍就可以了,而是应该经常念诵。我平时把它放在念诵集里,一个月念一两次,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天都念一遍,可能坚持了好多年。但现在因为有各种琐事,每天确实不能保证。可是不管怎么样,我总觉得这么好的法,整个世界上也是找不到的。

  上师如意宝在有生之年,着重弘扬的就是这部法,不管是到哪个道场、什么样的环境,哪怕时间特别特别紧,上师也经常说:“有没有传《佛子行》的时间哪?我们念一遍吧,这里人比较多,在他们耳边念一遍,也能种下菩提善根。念一遍吧!”以前上师去美国时,有次在一个道场特别忙,他们问:“您可不可以在短暂的时间中传一个最殊胜的法?”上师说:“可以可以,我给你们传一个《佛子行》。”于是就给这些人念了《佛子行》的传承。

  很多人对这部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假如把它视为如意宝,那会起到如意宝的作用。如果把它看作一般的文字,认为“三十七颂我也会作,不要说三十七颂,三十八颂我一个小时也可以写出来”,那它就没有价值了。若没有把它当作如意宝,如意宝就不会降下悉地,所以大家应对此法有信心,从这样殊胜的教言中汲取养分,以滋润自己的相续。

  庚二、于嗔境断除实执:

  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惫,

  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相佛子行。

  遇到怨恨敌人、邪魔干扰、各种疾病等时,没有必要特别去执著,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对境,全部是心的执著显现,应该看作为幻化。阿底峡尊者曾说:“贪嗔境现时,视为如幻化。”显现任何贪嗔对境时,理应把它当作幻化,不要去执著。《入行论》也说:“不执悦意物,彼为真妙物。”不贪执世俗悦意之物,才是最殊胜的事物。

  很多人认为,执著美色才是对的,仇恨怨敌才是对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当我们遭遇种种不幸时,实际上就像在梦中生孩子,觉得“宝宝特别好看,很可爱、很乖,应该用什么来沐浴呢?用牛奶来沐浴,还是用洗衣粉来洗澡?”后来孩子突然死了,自己就悲痛万分、非常伤心。然而这完全是一场梦,第一自己没生过孩子,第二孩子没有死过,痛苦简直是徒劳无益,醒来后根本没有真实的对境。佛经也说:“如女梦中见,儿生复死亡,生喜死忧伤,诸法如是观。”一个少女梦见生了孩子很欢喜,最后死了很痛苦,但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同样,怨恨的敌人对我攻击,我对他生起嗔恨心,彼此针锋相对、不共戴天,这类事情也全部是幻化。

  所以,当最可怕的违缘降到你头上时,一定要把它转为道用,不要认为它是真的。有些人父亲死了,就非常痛苦,觉得他是自己唯一的父亲,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他生前说过:“好儿子,……”很多世间人都是这样,那天我在上海仁济医院,看见一个老太太死了丈夫,不断地在那儿哭诉,我就很稀奇地在旁边听。那个老太太一直说:“我们生活53年了,我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我实在不愿意离开你啊!”我当时就想:“已经可以了,53年在一起生活很不错了。”

  我们遭受各种违缘时,应该把它观为幻化,虽然显现,但并非实有,这些痛苦暂时在心前出现,可一定会消失的,它只是一种愚痴的实执。寂天菩萨云:“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愚人所执著的谛实法,全部都不存在,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这些教言若能逐渐融入自心,那么得癌症也好、得艾滋病也罢,都不会特别痛苦,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梦,没有什么好执著的,假如没有如是耽执,那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朗日塘巴格西也说:“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如果能够解脱贪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被世间八法所染污。

  现在有些佛教徒,遇到违缘时特别烦恼:“我学佛很长时间了,为什么还生病啊?”听起来特别可笑。要知道,佛陀并没有说只要学佛就平平安安,永远都不会生病,轮回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这是谁都要经历的,尤其我们人类还有八大痛苦,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出现。轮回本来即是痛苦的本性,学了佛以后,并不是不会遇到痛苦。其实这些痛苦是如幻如梦的,没有实体,若能了达这一点,所作所为都会很自在、很快乐,遇到痛苦也可以转为道用,快乐的时候也不会过于傲慢。

  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当自己遭受违缘时,应该转为道用;当别人遭受违缘时,应该观悲愍心,不要幸灾乐祸。梁武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据记载,他一生造了484座寺院。有一次他在逛街时,看见有个人在卖瓜,一个人来买时,他说什么也不卖;另一个人来买时,他很高兴地卖给他,钱不多也没关系。梁武帝见后大惑不解:“这两个人都与他素不相识,为什么态度有天壤之别呢?”于是去问国师志公禅师。志公禅师用宿命通一观察,原来那卖瓜人前世是死囚犯,当他要被处斩时,很多人都在旁边围观,那两个人也在场。第一个人认为:“这家伙罪有应得,活该!”第二个人却觉得他很可怜,对他产生同情心。以这个因缘,卖瓜人今生不把瓜卖给前者,而愿意卖给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说话、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

  总之,我们遇到违缘时,最好不要成为修行的障碍。很多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时,修行很成功,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马上倒下去了,这是很可惜的,应该学会转为道用。同时,看见别人遭受违缘时,理应宽宏大量,尽量去帮助他,在别人最困难时施以援手,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丁三(修菩提心学处)分五:一、修学六度;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三、修学断烦恼之理;四、具足知念而修学行他利;五、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戊一(修学六度)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

  己一、布施度:

  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从佛陀的传记看,若要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连最宝贵的身体都要舍弃,何况是其他身外之物了。佛陀在因地时,多生累劫中将恒河沙数的头目脑髓、身体支分等布施给有缘众生,这些故事在《释尊广传》里数不胜数,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当然,没到一地菩萨之前,佛陀并不开许布施身体,我们在行持布施时,也没有必要说:“今天我把身体布施给你,你要不要我的身体啊?”

  佛陀曾转生为一个王子,身体非常庄严,有次他在路上看见一个濒死的病人,王子问:“你需要什么啊?”他说:“我需要骨髓。但没有人捐给我,我只有等死了。”王子听后就用刀子割开自己的肉,析出骨髓捐给他。现在有些慈善机构,也有捐器官、捐骨髓、捐肾脏等现象,这种行为确实非常伟大,但若能以大乘布施心来摄持,即使是凡夫人,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候我看报纸,发现有些人为了让别人活下来,将身体最珍贵的部位也捐给他,不知道这人到底是凡夫还是菩萨。

  其实最伟大的捐献者,就是佛陀。现在有些慈善机构,认为捐了一两件衣服就很了不起,这只是小布施,不叫大布施。真正的大布施,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不管是哪个层次的众生,好人也好、坏人也好,绝对不讲任何条件,只要他要一样东西,就可以拿走。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却舍不得给,还要讲条件:“你太坏了,我不愿意给。”“你以前对我不恭敬,我现在不给。”这样的话,真的很惭愧。

  身为大乘修行人,既然身体都可以舍弃,更何况是房屋车辆、家人子女了。这方面的公案,《释尊广传·布施品》中讲了很多。其实真正的布施,不应该贪求相貌端严、身材魁梧等即生的果报。现在很多人作一点布施供养,就附带很多很多要求:“我今天给你一百元,你可不可以让我的病全部消失,我的家庭要幸福,我丈夫一定要喜欢我……”给一百块钱带这么条件,有时候都不敢接受。或者他是希求来世果报,希望来世变成富翁,或者转生到天趣中去,过天人的生活。然而,真正的布施没有任何条件,并不希求这些异熟果报,只要众生获得快乐、获得利益,就是唯一的目标。佛陀传记里也经常有,帝释问他:“你布施身体有什么希求?”“唯愿众生得到利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要求。”

  因此,将所有的财物善根全部给众生,才是真正的布施度。寂天菩萨也说:“身财及果德,施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将身体、财物、善根无条件地施给众生的心,大乘经典中说,就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何时能生起这种境界,即是证得了一地菩萨。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行,但还是要尽量去做,一点一滴地积累,慢慢习惯以后,就能将很多东西布施给众生。博朵瓦格西曾说:“从一针一线等开始修学布施,逐步串修,最终就能做到对任何物品均不耽著而施舍。”当然在布施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不求果报,《经庄严论》中说是“不求之布施”,不求果报的布施最清净。

  布施可分为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这些凡夫人都可以做到。法布施是对有缘众生传授佛陀的甘露妙法,这一点希望大家尽量去做,但在传法的过程中不要求名声。昨天有个法师从外面回来给我汇报:“我去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传了《大圆满前行》、《入中论》,当地的人对我非常恭敬,都知道我的名字。”但知道你名字有什么用呢?作为修行人,这种名声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财布施,是遇到可怜的人时,根据自己的财力尽量帮助。而最重要的就是无畏布施,即很多众生在遭杀时,通过放生护生等方式来保护它们。

  我们佛教徒在一年中,每个人都可以作这三种布施,只不过个人的财力和能力不同而已。其实尽心尽力地作布施,就是行持六度万行,也是护持行菩提心的戒律。

  己二、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

  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

  若没有护持所受的清净戒律,连自己趋往善趣的条件都不具足,还想让天下无边的众生都获得解脱,显然是非常可笑的。自己尚且关在监狱里无法解脱,还要帮助别人出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佛陀在《般若摄颂》中也说:“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

  一般来讲,小乘守的是别解脱戒,若没有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出离心则没办法产生,而没有出离心的话,那在轮回中就不可能解脱。所以要想解脱的话,必须具足清净的戒律,佛在经中也说:“吾趋涅槃后,戒为汝导师。”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戒为师,戒律在修学当中非常重要。同样在大乘中如果没有戒律,想利益他众也是不可能的。有些出家人毁坏了戒体,然后要去帮助众生,这是根本成办不了的事情。

  在末法时代,出家人守持净戒的因缘越来越稀少,毁坏戒体的违缘越来越增多。前段时间我跟一个法师也谈了,这几年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出家人不愿意呆在寺院里,甚至顺便上网,做各种非法事。据说藏地有一个寺院,以前有两百多出家人,将近十多年来,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只剩下一百来人了。如今藏地出家人的还俗率越来越高,主要原因就是外面的诱惑性太强了,电视、手机、电影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呈现在凡夫出家人的面前,守戒的环境就没有了。

  以前一些老和尚终生守持清净戒律,只能成为后人赞叹的对境了,真正去身体力行可能越来越困难了。有些道友也说,文革那样的逆境不一定让很多人退失道心,但现在条件好了,什么因缘都具足了,反而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烦恼。所以你们想要出家的话,首先应该保护自己,一定要有防护措施,否则,想终生成为清净的出家人,现在是越来越难了。因为外面的诱惑性一天比一天多,凡夫人的定力一天比一天差,现在很多寺院闻思修行的传统几乎没有,很多人受戒以后马上就破完了。

  要知道,戒律对趋入善趣、趋入解脱非常重要,《别解脱经》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龙猛菩萨也在《亲友书》里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从居士戒到比丘比丘尼戒,从小乘的别解脱戒一直到密乘戒,戒有不同层次的分类,这里主要讲的是菩萨戒。但不管是菩萨戒还是别解脱戒,戒律都是修行的基础,如果对戒律不重视,佛陀的教法就会逐渐逐渐隐没。因此,要成为弘法利生者或真正的修行人,没有闻思修行的功德不要紧,但一定要具足清净的戒律。《赞戒论》中也说:“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过去的大德纵然遭受种种违缘,也能保持戒体清净而弘法利生,所以末法时代的年轻僧人,一定要反复观察自相续。否则现在媒体信息极度泛滥,垃圾知识一泻而入,染污自己的思想,摧毁自己的智慧和悲心,实在是让人“玩物丧志”。如今很多人像发疯了一样,学生不愿意读书,成天到网吧打电子游戏,白天晚上不吃不喝,最后脸色都变得黑黑的,吃饭时把方便面的皮都吞下去了。

  原本分别念让我们变成了一个疯狂者,外面的事物袭进来以后,又变成第二个疯狂者,得了两种病的疯狂者特别可怕,什么时候才有醒觉的机会啊?因此,你们若想当个出家人,自己应该保持清净,不要随外境而转,发了誓言以后尽量不要违越。那天我在办公室,叫益西堪布用手机打电话,他说:“我已经发愿了,在学院里不用手机。”当时我确实生起很随喜的心。现在有些孤陋寡闻的人,没有什么见识,得到手机电话以后,觉得特别欢喜,其实外面的这些并不稀有,内在的美才是最珍贵的。

  现在大城市里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发生,每天都有新的分别念升起,很多人白天上班时,各种东西事物呈现,自己确实疲惫不堪,晚上回家后不知不觉就倒下去了。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做个比较清净的人。我曾遇到一个上海居士,他从来都不拿手机,说使用这些是很累的,对修行人来讲不必要。大城市里有这样的大学生还是非常难得,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控制能力,一个手机不行,还要两个、三个、四个……整天不是产生各种分别念,就是玩各种游戏。而作为修行人,应该把心放在清净的位置上,这样才比较有意义。

  颂词还说,若想护持清净的戒律,不能杂有对三有[2]的贪执,如果有了一点贪执,那就是戒律不清净。《入中论》云:“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假如你执著“我是清净的比丘,250条一点都没有染污过,我多了不起啊”,这样想的话,你就是戒律不清净。《大智度论》亦云:“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真正的戒律清净,须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摄持,《宝积经》里面也说了,若执著自己持戒清净,这种人就是第一破戒。

  这里所说的戒律是菩萨戒,它可以全部包括在禁止恶行戒、摄受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中,其中饶益有情戒是很重要的。在持戒的过程中,不应该贪著三界的安乐,也不要想“我今天守清净戒律,是为了以后获得快乐的果位,一个人平平安安地往生极乐世界,拜见阿弥陀佛”。虽然对中等人来说这也可以,但受戒最究竟的目的,应该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得到一定的果位。比如一个领导有了官位,不一定要自己享受,而是应该服务大众。孙中山先生说过:“人生应该以服务为目的,不应该以夺取为目的。”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假如一个人从小就想:“我长大以后怎么样为社会服务,怎么样反馈社会,怎么样利益众生?”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一定会变成有用的人的。

  可是我以前在中学有一个班主任,他经常召集我们几个学生叮嘱:“你们要好好地读书啊,这样以后就可以买房子、娶老婆……”当时我觉得老师真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的教育相当深奥。但现在回想起来,他的目标已经搞错了,如果当时说“你们长大后要为社会服务,帮助那些可怜的众生”,可能很多人的未来会另有打算。所以,现在的教育还是有一些问题。

  总之,我们出家人讲经也好,居士们学法也好,不要一味地贪执“我”快乐、“我”解脱、“我”平安、“我”健康,如果一天到晚都这样求,那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学了大乘佛法以后,真的还是有些帮助,不管他有没有发起菩提心,至少口头上常说“我要发菩提心”。这种话,以前在很多城市里根本听不到,学佛都是为了治病、搞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因此,讲经说法和听经闻法还是有必要的。

  己三、安忍度:

  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对于希求菩提妙果的佛子而言,一切损害、怨敌、邪魔等不悦意的对境,就像如意宝般难得,他不会加以遮遣,反而会乐于接受。试想,穷人如果在家里发现赐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宝,那肯定是喜出望外,同样,大乘菩萨若遇到了怨恨的敌人,也是求之不得、欢喜异常。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罪业当中,嗔恨是最可怕的,所有的修行里面,安忍是最有功德的。寂天菩萨也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在修持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了嗔恨的对境,比如同事、道友对你诽谤,那个时候一定要乐于接受,不要觉得:“他是坏人,这是干嘛?!”眼色也好,口气也好,什么都变得特别凶。以前有这种习气毛病的人,应该尽量地改过来,我们的本质具有如来藏,是善良的,应该是可以改变的。牦牛、大象通过训练都能变得温顺,那何况是我们人了?不要总觉得自己是个坏人、没有希望变好,只要经过长期的闻思修行,暴躁的心性是可以调柔的。

  我们对任何一个众生,最好不要有怨恨,证严法师说过:“天下没有一个我的敌人。”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自己的生活也会过得非常圆满。否则这个看不惯、那个听不惯,整天活在愤世嫉俗当中,真的特别累。大乘菩萨的心是快快乐乐的,没有什么看不惯。当然,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论,该说的还是要说,该做的还是要做。但平时与人交往时,自己毕竟学过大乘佛法,心态应该有调整的能力。有次我给一个道友打电话,她一边哭一边说:“没事没事,我有调整的能力,我有调整的办法,没事没事!”她气得哭得不行了,但还是说自己有能力。其实她说得也对,学过大乘佛法的人,应该有控制的能力、有调整的办法。

  可是话虽如此,一旦违缘降临时,真正能转为道用也不容易。日本有位白隐禅师,以修安忍而著称于世。曾有个姑娘与男人有染而生下一子,怕虔信佛法的父母谴责,就说乃白隐禅师所为。不明真相的父母特别不满,把孩子扔给禅师说:“你这个败坏佛门清规的假和尚,以前我们没有看清你的丑恶面目,没想到你竟做出如此禽兽不如的勾当。这是你的孩子,拿去吧!”禅师淡淡地说了声:“是这样吗?”就默默地接过孩子。

  一个和尚带着一个孩子,路人当然是白眼相视。以前他很出名,但后来就连给孩子喂奶都得不到。有个刚生过孩子的母亲说:“哼!要不是看在可怜孩子的份上,才不会给你呢。你这个假和尚,我理都不愿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姑娘的良心倍受折磨,她看到人们对白隐禅师的不公正待遇后,终于向父母坦白了一切。当父母万分羞愧地来到白隐禅师面前忏悔时,他仍然是那句话:“是这样吗?”试想,如果换作是我们,会这样淡而化之吗?

  还有布袋和尚的传记中说,别人用粗恶的语言来骂他,他就笑眯眯地说:“骂得好,骂得好!”别人用棍棒来打他,他说:“你们不用打了,我自己倒下去,省得你们费力气。”别人把口水吐到他脸上,“没事没事,不用擦,口水自然会干的。”我们很多人可能不是这样,不要说口水吐到脸上,就连洗脸水倒到鞋上,也是气得要命。

  憨山大师曾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在茫茫的红尘中,忍辱柔和实际上是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有了这样的修行教言,我们随时都可以调整自己,处处修持安忍波罗蜜多,随缘度过一生的时光。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1] 骏马王云行力:观音菩萨的化现,有些论典中说是玛哈巴拉。

  [2]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又名三界。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标签:佛子|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