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也谈禅与玄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非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笔者鲁钝少学,略识之无,于禅更是一介门外汉。捧读《禅与玄学浅论》一文后,获益良多。如从“不舍一法”、“无一法非佛法”角度看,对机说法,以玄解禅,前贤不乏先例,似无不可。然若以“禅宗的最高境界‘涅槃’与玄学思想中的‘无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禅学与玄学对人生的终极体验是相同的”,则期期以为不可。
  如果以阮籍所说:“至人者,恬于生而静于死……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作为玄学追求的最后之境(终极之境),则内无所营,外无所求为恬;不贪生怖死,视死如归,齐生死可谓静矣,较之汩没于酒色之乡,竞逐于名利之场者,可谓清矣高矣。然禅者对人生的态度,不仅仅是一个“恬于生而静于死”的冷漠旁观者。君不见“四季不知春,三冬无暖气”的禅者,被供养他的老太婆所斥逐么!禅者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化身。所谓“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热情而又无我,时刻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深广胸怀服务于众生。禅者的人生既实实在在活在现象界,以平常心为道,以戒为师,热情而又严肃。然而禅者的心,却远远超越现象界,超越宇宙,也就是“一轮明月”与“万古长空”的统一观者。因此,从对人生的态度说,禅者与玄学二者的偏圆、广狭是有很大区别的。玄学以“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为最高之境。然天地、阴阳自禅者视之仍属对待境界,有对待则有所分别,有分别则生死之根本无明仍在,远非离四句、绝百非、离语言相、离缘虑相之绝待平等性智也。玄学天地、阴阳观念尚属银河系以内现象。何以言之,揆诸近代天体物理学自黑洞涨缩宇宙模型理论,银河系恒星常处于一种不停的涨缩状态。从○向外离心性不断扩大,经3—5千年后,扩至太阳以至200多个太阳体积大小时,相对稳定百亿年,再向内收缩。这种不断涨缩的天象,可以说是人们测到的最宏伟的运动状态。如以向外的张力为阳,向内的引力为阴,这种不断涨缩的宏伟天象,颇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根”的阴阳学说观点的。“天地”概念中的“天”,目力所及的日月星辰苍苍青天,仍在银河系以内,“地”当然指人们生息的地球了。然此天地阴阳以至以观测到百亿光年的宇宙,自禅者视之,尚在色界范围,宇宙外尚有无色界——识处、空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个层次,才至虚空界。此虚空界在本性真心中尚只如太虚片云、大海一沤。则天地阴阳境界小矣哉,乌可与禅者之大圆镜智等量齐观也。
  如以“禅宗的最高境界‘涅’与玄学思想中的‘无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不生谓之“涅槃’,不灭谓之“槃”,更有有余、无余诸种不同。《大乘义章》(卷一八)云:“外国涅槃,此翻名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敌,大寂静故,亦名为灭。那者名息,究竟解脱永苏息故。息何等事?息烦恼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所行事故。”“无为”则仅相对于有为言之而已。以修定言之,“涅槃”由灭尽定所趋,“无为”则属无想定。禅者正得真三摩地,“无为”者则归无想天。所谓“若于先天,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初半劫灭,后半劫生”(《楞严经》)是也。因此,禅宗最高境界与玄学最后之境,不是“并无差别”,而是很不相同的。
  如以禅与玄学都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意是相合的”,则禅属参学、证悟而非意会也。参者,参一句话头,锲而不舍,将波涛起伏的复杂心念,变成“独头意识”,即化万念为一念也。若遇明眼善知识一声棒喝,独头意识当下粉碎,立化一念为无念。刹那间现出有心无意识的真如本心。如来者,如是如此,来是本来。参禅证悟到本来如此的未生身以前面目,或称领略到本地风光,则“水穷山尽不辞劳,趁到牛边功自高,叹息无端成久别,而今方得解天弢。”而意会之意,属第六识范围。那是一种自我意识,用自我意识的主观标准去衡量一切,难免以假为真,认贼作子。所以古人云:“禅是空,禅是无心,要离心意识,参!”盖众生六识分别思虑之心,念念不停,尘有则现,尘无则亡,离尘无体,乃生死根本,所谓妄认六尘缘影以为心相。近人不能剿绝意识,反以意识之明了处,认真真智。众生分中,无明障蔽,般若智慧,隐而不显。虽以澈于玄微,极明利思想意识之用,欲证真如本体,不可得也。禅是佛心,佛自心内证为禅。“凡有言说,皆非实义”,然亦不可执着不可言传也。似乎禅只可像聋哑人打手势,全靠手语传法一样。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非言传乎。《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是所有学禅的禅者应熟读深思的宝典,只是不可“认指为月”搞文字、观念游戏罢了。
  如以禅者与玄学“二者在本旨上所追求的都是无我之境”,禅者在破我执阶段,可以说追求的是无我,然不可因此而落于四种颠倒也。以尚有“常、乐、我、净”大涅槃境界在。随缘化用常恒不变为常,运用自在所为适心为乐,性不变易是真是主为我,解脱尘垢随缘不污为净。禅者之本旨,岂限于“无我”之区区小境哉!
  禅忌扯葛藤。笔者论是论非,诚恐后人有以玄学即佛学而落于附佛外道也。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云中寻鸟道,水底摸鱼踪。”
  棒!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