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世界佛教名著丛》编译缘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从汉魏传入中国,至隋唐而鼎盛,佛学研究曾辉煌一时,但已是昨日黄花。宋元以降,佛教日渐衰落,虽于清末民初渐呈复兴之势,惜好景不长。近年来,学术界逐步意识到佛教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部分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佛学,但多为半路出家,又喜走捷径,不曾深入佛学之堂奥,仅作些教史及佛教与中国文化之比较研究,且流于泛泛之论,未有特别之建树。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我们应如何进行改变?古人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佛学研究虽只有短短两百年历史,但注重佛经原始文献的整理及史实的考证,使佛学研究建立在较为可靠的文献基础上,其深度和广度都值得我们借鉴。而日本佛教虽传自中国,但自明治维新以来,教界不遗余力地投入佛学研究,各宗派都有自己创办的佛教大学和研究所,也是人才辈出,成果累累。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港台佛教,在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台湾,大陆解放前,大批佛教学者迁居于此,本着佛子的责任开辟道场,创办佛学院和研究所,并输送大量人才至国外学习,不仅为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弘扬摸索出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佛教流传有三大语系之分。除汉传佛教外,尚有南传及藏传两系。在过去,因时空阻隔,人们往往偏执一隅,见识相对局限。南传以藏传、汉传非佛说;藏传以汉传、南传不究竟;汉传则以南传为小乘,藏传为附佛外道。事实上,佛法犹如一棵大树,三系佛教乃同根同源的不同分支,各有所长及所短。我们倘能放弃偏执,以平等心看待三系佛教的不同作用,对南传与藏传佛教进行深入了解,相信会对中国佛教的建设有莫大帮助。

  如今,科技的发达使时空距离不再存在。遥想当年,玄奘为取经历时数载,九死一生,而在今天,不过数小时的飞机行程即可抵达印度。信息时代的到来更为佛经流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过去拥有一本经书尚且不易,而电脑的出现,甚至可以在一张光盘内储存整部大藏经,真是"剖微尘出大千经卷"。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再闭关自守呢?如果缺乏应有的交流,就会有许多课题在重复他人的劳动,无谓地浪费人力物力。我们的国家正致力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佛教界也应切合时代的要求,在吸收海外佛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起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科技发达了,物资丰富了,遗憾的是,人们的道德意识却趋于淡漠,大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势,因而,道德重建也是我们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在历史上,宗教对社会道德的建立向来负有重要责任,而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也应在这非常的时代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发心编译这套丛书,本丛书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选材广泛性

  在选材的范围上,我们将着眼于佛法的整体。佛教界的传统学者,往往囿于一宗一派的知见:学净土者以为净土宗便是佛法的一切;学唯识宗者以为唯识宗便是佛法的一切,使教派之间横生对立,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其他宗派的无知。因此,本丛书在内容选材上不限于宗派之别,在重视汉传佛教的同时,也重视藏传及南传佛学的研究。而在研究成果上,不仅吸收港台学者的学术著作,也将对日本、欧美学者的学术成果作系统的介绍。

  二、内容学术性

  佛教著述大体有通俗性与学术性两类。在国内教界,基础性的通俗读物已相当普及,而具有学术深度的经典著作却寥寥无几。在许多信徒的观念中,以为经论是为修证服务,唯证乃知,而以佛陀言教作为学术研究是不可取的。学术果无益于修证乎?佛法强调闻思及正见的作用,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因信得度,而学术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经教,树立佛法正见。本丛书在取材上着重选择学术性专著,希望从学术的角度,澄清人们以往对佛教的错误认识,使社会能较为客观地了解佛教的真正内涵。

  三、著作权威性

  近百年来,东西方学者在佛学研究上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我们将聘请精通日文、英文,及熟悉港台地区佛学研究的法师学者,在最大范围内收集资料,集海内外法师、学者于一堂,进行反复挑选,力求选择各领域中最具经典性、权威性的著作,使每一本都能代表其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每一部都能填补国内佛学研究的空白。

  四、效果针对性

  《丛书》的编辑本着为中国佛学研究服务的宗旨,因而,我们将针对中国佛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及中国佛学研究发展需要来进行选材,并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印度佛教:分教史、教理、戒律。对印度佛教史的研究,因受语言、文献的局限,国内鲜少有人涉足;而在教理、戒律方面,除民国年间有些学者在唯识学方面少有发明外,其余多为叙述性的介绍,缺乏深入研究。佛教发展到中国,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运用了许多方便善巧,却也因此出现权实不分、本末倒置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从根本佛法入手,从原始佛教及戒律的研究入手,以便溯本清源,明辨明非。

  2、汉传佛教:中国佛教史研究虽是大陆学者的强项,但其成果多为通史泛论,因此,我们将着力于断代史研究,力求为当今教界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教理方面,汉传佛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精髓及独到之处也是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3、南传佛教:以往,我们一向视南传佛教为小乘,认为他们消极厌世,仅能自利,非大乘行者所应学。事实上,南传佛教传自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铜碟部,保存有许多原始佛教的风范:如律仪生活、禅定及朴素的教理,这正是汉传佛教所缺乏的。因此,我们将南传佛教作为重点来介绍,这对中国佛教的基础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4、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三大语系之一,有其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藏传佛教继印度佛教之余绪,保存了印度晚期佛教的风格,不仅有独到的密宗,更有印度诸多高僧大德在佛法修证上的直接传承,难怪藏密在当今世界如此风行。在中国佛教界,对密宗的认识大体有两种倾向:一是盲从,以为至高无上;一是否定,以为不是真正的佛法。这都有失偏颇,有鉴于此,本丛书亦将对藏传佛教作适当介绍,希望人们对此有客观的了解。

  此外,为便于了解印度佛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我们还选择了印度哲学及佛教语言的研究,希望将来能出现一批擅长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从事佛经文献的校对整理工作,使佛学研究建立在比较可靠的文献基础上。国人研究佛学向来盲从文献,缺乏怀疑精神,在这一点上,欧美佛教学者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基于此,我们将选择有关佛学研究方法的著述,供国内学者参考。

  编译学术丛书,还有必要说明一下学术与信仰的关系。在传统佛教徒心目中,往往将学术与信仰对立起来,觉得对佛陀的言教信仰即可,大可不必进行研究。而学者的意见却正相反,记得我在北大参加国际宗教学术研讨会时,某教授在发言中就说到:我允许学生有宗教信仰,但不希望他们带着信仰从事研究,那样会影响到学术的客观和公正。

  信仰与学术真的对立吗?我认为,至少佛教不是这样。假如缺乏信仰,对佛教的研究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佛法的修学既强调信,更重视解,在信解统一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实证的效果。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胜解行地,那是对佛法揭示的真理生起坚定信仰后才达到的正确理解;相反,没有信仰、缺乏体验的研究,仅凭个人的经验感觉及主观意识的判断,虽貌似客观、公正,究其实,却往往落入了自以为是而不自知。

  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编辑,吸收海内外学者的佛学研究成果,促进并提高国内佛学研究的学术水准,并帮助人们加深对传统经教的理解。佛法是契理契机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适应时代的佛法,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时代,如果还是停滞不前,就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传统经论的基础上,吸收国际佛学研究成果,建立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以此造福社会,净化人生。

  1997年夏写于南普陀寺阿兰若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