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佛教寺院巡礼(二)
囊山位于莆田市江口镇石庭村,距市区约20公里,以山峰重叠、状如悬囊而得名。
公元875年,高僧妙应禅师在此搭茅庵居住,人称伏虎庵。公元877年改建,名延福院。公元886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母祝寿,扩建寺宇,并表奏朝廷,僖宗皇帝赐名慈寿寺,又赐田地以供香火。至北宋前期,成为一座拥有600多位僧人的大丛林。其后,寺饱历沧桑,叠经兴废。
1982年,旅居马来西亚的侨僧回国朝拜祖庭,捐资修建。随后其他侨僧亦纷纷响应。重修殿堂,渐复旧观。
囊山寺现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斋堂、禅堂、库房、客堂、方丈室、祖师殿、地藏殿等建筑,其中多保留明末清初重建时的风格。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它既是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始建于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
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当时佛教各宗派十分活跃,开元寺形成各宗并弘的局面。至宋初开元寺共有120个支院。
公元1285年,朝廷准许并为一寺,并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其后40年中,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寺僧达千人之多,是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
元末以后,社会动荡,开元寺也随之沉浮兴衰,及至近代圆瑛、转物和转道三法师发愿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开元寺的保护工作。1952年以来,多次拨款修建。
近年以来,在道元法师负责下,重修了寺院各殿堂,紫云屏照墙、天王殿、大雄宝殿、拜亭及东西两廊轮奂一新。各殿堂佛像也重新贴金。同时收回准提禅林(即“小开元”),辟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对寺的西北角重新规划,建泉州开元寺佛慈安养院于其中,使寺院布局更趋合理。
目前开元寺的范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寺内殿阁基本上属明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天王殿后廊连接着一座卷棚歇山式的四角形拜亭,连着拜亭是一片开阔的花岗石铺地的平坦石庭院,面积有2800平方米;庭中八株古榕,虬枝相接。拜庭两侧还立有10座舍利塔和一座石经幢,还有2座建于公元1145年、南宋绍兴十五年的印度堵坡式方型石塔。
大雄宝殿,一称紫云大殿,又因间架植立石柱百根(实94根),亦称百柱殿,面积1400平方米。殿为重檐歇山式,为明末郑芝龙重建。殿内飞梁叠栋,斗拱雕刻飞天乐伎24尊。佛坛正面祀丈八金身五方佛,为福建寺院所仅见。后殿中奉观世音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前月台宽大,台座壁面束腰部分,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还有两根青石柱,系从明代废圮的婆罗门教寺庙中移来。
戒坛是中轴线上第二台阶的建筑。现有建筑为五重檐八角攒顶式,系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仿宋建筑,面积654平方米。坛为圆形,计分五层,坛上的立柱和四面雕梁之上,有24尊木雕的飞天乐伎。
大殿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处各有一塔,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这两座建于宋代的精美石塔均为五层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建筑,东塔通高48.27米,西塔高44米。两塔塔身上下还有精湛的石雕,内容以佛陀的本生故事为主。开元寺与东西塔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之一。
中轴线两边除东西塔外,东侧建筑有檀越祠,原祀黄守恭。准提禅林为东侧第二建筑,俗称小开元。今为泉州佛教博物馆。西侧有功德堂、水陆寺与桑莲古迹等。
由现任方丈道元法师创办的泉州佛教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了泉州佛教从传入到发展几经兴衰的历程。馆内珍藏的古钟、佛像、经卷、古字画以及弘一大师的墨宝遗物等,更是泉州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见证。
龙山天竺寺位于晋江安海镇龙山之麓,初名普观殿,俗称龙山寺或观音殿,始建于隋皇泰年间。历经兴废,公元1623年重修。公元1656年,清朝实行迁界政策,不少沿海寺院被毁,但龙山寺仍岿然独存。公元1684年,靖海侯施琅与施韬等相继捐修。公元1873年,又重新修建,历时六载始竣工。1924年,圆瑛法师任泉州开元寺都监时,曾应邀兼主龙山寺。
新中国成立后,龙山天竺寺继续兴建。现存寺宇大都为近代建筑,总面积约6.32亩。从南到北依次为放生池、外山门、华表、照墙、钟鼓楼、金刚殿、东西廊庑、天坛、圆通宝殿、功德堂和东西护屋等。
龙山寺大殿中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以大樟树雕就,通高4.2米,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叠作帽状。菩萨像面部圆润、两眉清秀、堕耳垂目,庄严慈祥,主手合十胸前,两侧旁支1008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执法器,或执书卷,或空手,姿势各异,形态不一。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于莲台,庄严无比。
龙山寺与台湾及海外关系极为密切,其香火远播至东南亚国家。因此,台湾同胞常来龙山寺谒祖进香。
南山寺座落在漳州市南郊九龙江畔丹霞山麓,始建于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时太子太傅陈邕舍宅为寺,其女金花在此出家。寺初名延福报劬院,延请云岭常公为开山祖师,继席者有名僧桂琛、文益等。唐末渐趋衰微。至宋开宝年间,陈邕后裔陈文颛重修,改名报劬院,后又称崇福寺,延请玄应禅师任住持,寺宇规模愈加扩大,僧众多时达1500余人,有“闽南佛国”之称。
随后百年,因水火之灾,寺宇破损不堪。至公元1138 年,陈邕后裔陈俊卿至南山崇福寺谒祖之时,才捐巨资重修,并添置寺产、增建寮舍。
元代以后寺院叠经兴废。至明万历至天启年间,由当地官绅的资助,整修石佛阁及其它殿宇,改名为南山寺。
明崇祯年间,临济宗费隐通容禅师得法弟子亘信行弥主持南山寺法席,大阐临济宗风,前来请益者达千余人。之后,亘信得法弟子超极、法孙有晴、佛乘等相继任住持,南山寺因此成为福建临济宗的著名道场。
清朝中叶,海禁渐开,海外华侨陆续汇款捐助修寺。清光绪间,住持妙莲法师出洋募资,得华侨刘金榜之助,使南山寺得以修葺一新。妙莲法师又晋京奏请颁赐《龙藏》。其后,在转道法师主持时期,曾创设义诊所及南山佛教小学。1938年,石佛阁遭日机炸毁,住持广心外出募化,在旧基上改建净业堂。
在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的关心下,1978年起,漳州市人民政府在落实宗教政策的同时拨款数十万元重修南山寺,海内外信众也踊跃捐资,南山寺重现了昔日的辉煌。
如今修葺一新的南山寺寺宇巍峨,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殿、法堂等。寺内文物丰富,铸造于公元1319年的元代大铜钟,为福建所仅见。玉佛殿内供奉的佛像,系汉白玉雕琢而成,高约2米,重2000公斤,为清光绪年间妙莲法师旅缅时当地华侨所献,可与供在北京团城和上海玉佛寺中的玉佛相媲美。
石佛阁内由天然巨石雕成的阿弥陀佛像,高5.2米,为唐代大型造像,工艺精美、细致入微。
1999年,南山寺礼请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普法法师为住持。
福建省有4千多所佛教寺院,以上介绍的只是14所全国重点寺院。为免沧海遗珠之憾,我们还将按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寺院进行介绍。
在福州地区,著名的还有建于六朝时的福州芝山开元寺与长乐莲花山龙泉寺。
芝山开元寺座落在福州鼓楼区开元路,始建于公元549年。唐代,日本高僧空海与圆珍曾先后驻锡过。宋代,寺内刻有《毗卢大藏经》。近几年,在本性法师主持下,道风整肃,新姿焕发。
开元寺现有的建筑,主要有灵源阁、铁佛殿、毗卢藏经阁、宝松和尚纪念堂、空海和尚纪念堂、客堂、斋堂、寮舍等。徜徉其中,殿阁巍峨,花草宜人。
寺有铸造于宋元丰年间的铁佛,佛像趺坐于莲台上,高约5.3米,宽4米,重量在十万斤以上。此外镌刻宋嘉六年与大观二年题识的两口大石槽,也是开元寺重要的文物。
龙泉寺位于长乐市鹤上镇沙京莲花山麓,始建于公元555年,初名西山寺,是唐代百丈怀海禅师落发出家之地。
1987年起,由广禅法师着手兴建。
如今的龙泉寺,梵宇庄严,主要建筑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等,巍峨壮观。寺中至今保存着龙井、出米石佛等古迹。
灵石寺位于福清市东张镇灵石村,背倚芙蓉峰。此峰磅礴百余里,峰峦九迭,势若插天。灵石寺创建于公元847年、唐宣宗初,原名“翠石院”,后朝廷赐“灵石俱胝院”额,曹洞宗开宗高僧之一本寂禅师在此出家。其后该寺又改称为“灵石”。
改革开放以来,寺着手大规模的兴建,同时辟为女众道场。
灵石寺附近还有安奉历代僧人灵骨的三塔以及清道霈禅师撰的《灵石重修三塔记》石刻。
罗山法海寺位于福州市法海路1号,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即公元945年。寺中各殿堂佛像尤具特色。天王殿正中供奉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像,犹存古制。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造像,别具一格。法海寺现为福建省佛教协会所在地,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也在此办公。
三层的弘法楼,设施齐全。
象峰崇福寺在福州市郊北岭下,创建于公元977年,现为著名的女众丛林。崇福寺现任方丈为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如妙法师。
1983年,福建佛学院正式创办,设女众部于崇福寺中,因此,崇福寺又是培养佛教界女众优秀人才的摇篮。
瑞岩山旧名仙峰,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方圆14平方公里,有前岩、后岩之分。山中怪石嶙峋,树木郁葱,据记载曾有七峰、十六洞、三十岩与四泉之奇。
座落其中的瑞岩寺始建于公元1122年,后屡有兴废,1996年起由著名印尼侨领林绍良先生捐资重建。
瑞岩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藏经殿等,依山而筑,错落有致。
瑞岩寺因其石雕弥勒造像而驰名于世。该像在元朝至正年间由邑人吕伯恭捐资雕造,像高9米、宽8.9米,系用整块花岗石琢成,它不仅是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还是国内最大的弥勒造像。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岩山中还有明戚继光、陈经邦、叶向高等名人的摩崖题刻,至今保存完好。
在福州地区永泰方广岩、闽江的金山塔寺与连江的青芝寺等擅山水之胜,独具特色。
方广岩俗称“一片瓦”,位于永泰县葛岭村。此处层峦迭嶂,林荫蔽日,有巨石一方,凌空舒展,状如片瓦,遮地千余平方米。宋庆历年间,岩上建有佛亭,明中叶扩建为寺。大雄宝殿殿顶为“一片瓦”底部,岩底有数十串钟乳石,其状如游龙戏凤,龙头势欲破岩而去,龙尾则蜿蜓有致。天泉阁五间,背倚危岩,面临深壑,用百根巨杉纵横支架,蔚为壮观。岩上还有玉泉洞、观音岩、水帘洞、罗汉岩、狮子岩诸胜及明、清名人的摩崖石刻。
金山塔寺位于福州西郊的闽江西港中,因江心突起一阜,有砥柱中流之势,古人拟之为镇江的金山,故称“小金山”,俗称“金山寺”。宋、元间阜上始建有一座七层八面的实心石塔,高不及10米,造型古朴。塔前后有一殿一楼两斗室,所有楼阁均四面开窗,占地虽小,有外景可借,凭栏远眺,但见一水奔流、群山环抱,令人心旷神怡。
青芝寺位于连江县头镇百洞山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大殿的佛像用整块楠木雕成,工艺精湛。山以洞幽壑奇、石怪峰秀著称,有“一石一胜”、“移步换景”之妙,自明工部右侍郎董应举开辟后,历代均有修建。现存青芝寺、梅花楼、松风阁、啸余庐等建筑十余处。另有数十处摩崖石刻,其中以明首辅福清叶向高的草书诗刻最为著名。
在福州地区,著名的佛教历史文物还有唐书法家李阳冰的《般若台铭》石刻。般若台在福州乌石山华严岩西侧,公元772年、唐大历七年造。后台废,仅存此石刻。它高5米、宽2米,上书:“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字体为小篆,每字径约0.5米。现存者虽系翻刻、弥足珍贵。
三山两塔,是福建省会福州的象征,两塔指的是崇妙保圣坚牢塔与报恩定光多宝塔,俗称“乌塔”与“白塔”。
崇妙保圣坚牢塔在福州乌石山东麓,始建于公元941年、五代闽永隆三年,现存塔为七层,平面八角形,高35米。
在坚牢塔旁边还有公元799年、唐贞元十五年立的《唐无垢净光塔铭》,为福建最古老的石碑之一。
报恩定光多宝塔在福州于山西麓,公元904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超荐父母亡灵而建。因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而得名。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重建成七层八角高41米的砖塔。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为我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华林寺位于福州市屏山南麓,始建于公元964年、宋乾德二年。现仅存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全殿构件选用上等木材,共有18根木柱,皆为梭柱,两头卷杀。其建造手法在国内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建筑有极大影响。殿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但主要构件仍是原物,以材大、斗拱高著称于世。
建于公元1096年、宋绍圣三年的罗源圣水寺,座落在罗源县凤山镇城南郊外。寺左侧有一天然石室,名“栖云洞”。用青色花岗石雕刻的十八罗汉倚壁列坐其中。其中16尊造像为公元1248年、石匠陈曾缘所刻,最高者84厘米,最低者75厘米。其余2尊为明代补雕。这些造型古朴、形神兼备的造像,是福建省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历史最悠久的石雕罗汉像。
在福建,众多的历史学家、文物考古工作者、佛教界人士曾为考证南少林遗址付出过巨大的努力,或说在泉州,或说在莆田,或说在仙游。南少林究竟在哪里?尚待于进一步论证。
福清少林院,是见之于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的寺院。
1993年6月,福清文史工作者在东张镇泗洲村发现了少林院遗址,并清理出石盂、药臼、残碑等文物。
雄伟壮观的福清南少林寺现已兴建一新。
在厦门地区,位于同安城北二里多大轮山东南麓的梵天寺,始建于公元593年,初名兴教寺。隋、唐以来此处共有庵72所,至公元1069年,并入兴教寺内为一区,改名为梵天禅寺。
近年在厚学法师主持下,寺宇重建一新。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整个建筑群典雅、庄严。
梵天寺钟楼旁,有建于宋元年间的婆罗门教塔,原在城内西安桥旁,1957年移今址保护。塔为石构实心,高4.5米。塔身四面的浮雕都取材于佛教故事,生动逼真。
在厦门市,除南普陀寺外,建于林泉幽壑之间著名的寺宇还有鸿山寺、天界寺、虎溪岩、白鹿洞、普光寺、万石岩与日光岩。它们大多建于明末,且兼擅岩石洞壑之胜。
鸿山寺,座落在思明南路鸿山之麓,“鸿山织雨”为厦门八大景之一。
天界寺在厦门市万石岩之西醉仙岩下,醉仙岩辟于公元1583年,之后,僧人月松在此募建天界寺。
1985年起,天界寺又全面进行扩建,大雄宝殿改为双层排楼歇山式,上铺琉璃瓦顶。殿左新建地藏殿,东西两侧扩建为凌峰楼与望海楼。寺中景致尤佳,前有浑然巨石掩覆成洞,洞中泉水清洌甘甜,称醴泉洞。后有骆驼峰,奇石插天,摩崖壁立,上镌“天界”二字。
虎溪岩在厦门市区玉屏山北,岩下有溪,相传古时有虎栖于溪边石穴,故名虎溪岩。山间岩石密布,秀峭嶙峋,一派天然佳景。岩上的玉屏寺,亦称东林寺,山门额题“海峤东林”四字。寺建于公元1615年,公元1701年,由元飞禅师重建,改玉屏寺为虎溪岩。
1985年起、在海外侨僧资助下,重建了山门、大雄宝殿、弥勒殿、啸风亭、棱层洞、宏船法师纪念楼。棱层洞辟于明万历年间,岩壁间有明何乔远、池显方、清黄日纪等名人题咏石刻。此洞朝东,最先看到月出,每当中秋夜,月光恰好照在洞内罗汉和土虎之上,故有“虎溪夜月”之称。
白鹿洞在虎溪岩石后、玉屏山的南侧,与虎溪岩同时开辟。1988年起,由海外侨僧捐资进行重建。现殿堂巍峨。
白鹿洞前后摩崖上有许多石刻,其中明代“剿夷”,即抵御外国侵略者的石刻尤为醒目。
普光寺,旧称金鸡亭,位于厦门禾山莲坂。亭建于明代中期,奉祀观世音菩萨。清同治年间改建为小寺院,1931年重建时改称普光寺。
1987年起,在新加坡侨僧支持下、重新拓建,颇具规模。山门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功德楼等中轴线建筑再辅以东西配殿、寮舍,十分雄伟、壮观。寺内还保存有瑞枝上人的墓塔。
万石岩又名万石莲寺,在厦门市东郊狮山上。山中群石叠垒,故称“万石”,“万笏朝天”为厦门八大景之一。
万石莲寺始建于公元1646年。公元1683年,靖海侯施琅平复台湾后来此重建。1924年,会泉法师驻锡山中,又募资重建。1979年起在海外侨僧资助下,寺重新拓建,轮奂一新。
万石岩殿堂精巧,亭台掩映其中,颇有古典园林的格调。
日光岩,又称晃岩,在厦门鼓浪屿龙头山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名莲花庵,后屡有兴修。
1926年,住持清智禅师对日光岩进行拓建。
1936年,弘一法师在寺东厢楼房闭关养静,并题“日光别院”匾。
日光岩位于鼓浪屿风景区中心,寺的四周,怪石嵯峨,并留下不少名人的题刻。站在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水操台遗址前,登临四望,不仅鹭岛风光尽收眼底,还可领略“天风直送海涛来”的情趣。
近年来,厦门佛教界还重修了金榜山的紫竹林寺,作为闽南佛学院女众部的办学场所。
“松柏钟灵开梵宇,观音显化示鹭门”。从1994年起,只花一年的时间就竣工的观音寺,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特区新修的第一座颇为壮观的寺院。
拍摄中,省佛协副秘书长、观音寺负责人定恒法师欣喜地告诉我们,他将筹资近千万元在寺的西面建造一座新塔。届时,厦门特区又将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未完待续)
——《福建佛教》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