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阿佛」見聞記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
一、世紀之最、修行之願
山東四門塔阿閦佛,是臺灣2002年的重大文化記事。從年初到年末,整整一年,一直牽引著臺灣當下的文化脈傳,只要有些些訊息,瞬間成為關心人們的注視焦點。尤其在法鼓山文教基金會以人類世界文化遺產的關照懷抱,開始為阿閦佛頭像探尋「回家」的可能性後,頓時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美事。末學因研習佛教藝術機緣,有幸蒙法鼓山聖嚴師父的囑咐,參與了這趟山東神通寺四門塔石雕佛頭像,復歸佛身的「世紀之最」心靈環保與文化洗禮。
記得2001年末到2002年初的全民關注盛事,那就是陜西扶風縣法門寺佛指舍利來臺民眾禮敬的轟動大事,當在第一站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的禮敬參拜盛況,至今仍被津津樂道,記憶猶新。然而就在年初的當下兒,亦有訊息傳出法鼓山聖嚴師父的弟子感念師父推動心靈環保,重建人文精神大願,積極捐贈他們多年前曾在海外購得的一尊古石雕佛頭給法鼓山的一件坊間大事。時,聖嚴師父在弟子表達捐贈佛頭像意願時,當下指示相關人員,試著查出這尊佛頭像出處,佛身是否安在?如果能讓這尊佛頭像回到原處,讓古佛恢復舊觀,不但是為人類世界文化遺產的保存維護盡一份心力,而且遠比這尊佛頭像留在法鼓山更有意義,幾位擬捐贈佛頭像的信眾們,聽聞聖嚴師父開示後,欣然答應。即時當下地,就這樣開展足足一年餘的此尊阿閦佛頭復歸佛身,以圓法相一體,以成法體完美的大願功德修行之旅。
清末以來,因於列強的侵入,我們的佛教文物不斷地流落海外,眾人皆知,那是不計其數的,尤在一尊尊的佛頭上,更是難以估計的龐大無比之數吧!長久以來,我們也沒有相當精確又可依循的調查資料與文件檔案。故想要將一尊海外佛頭「送回原鄉」,想必絕不是那麼容易的。為了慎重起見,二月左右,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果肇法師等即組了一個工作小組,展開查訪等的調查工作。因緣際會,後學便在此時受果肇法師之邀,參與查訪佛頭出處的一樁有意義作業。三月的中、下旬,果肇法師親自與鹿野苑主人驅車前來臺北藝術大學,在辦公室中大家寒喧之後,即針對提供的佛頭圖照斟酌討論。席間經櫃上相關書籍的翻閱對照,已可大略知之,是北朝末至隋之間的形式風格,尤在山東地區,那厚重圓潤豐厚的身影,極似在駝山石窟所見的,但是卻比其開朗清秀多了。待一行人離開後,花了數日調出自己整理的圖卡檔案,尤其是早年瑞士人喜龍仁教授(圖七)與日人關野貞教授當年田調刊載的山東地區圖照,經一一比對,令人直覺發現「那不就是山東地區神通寺四門塔的風味嗎?」
不久,因於聖嚴師父之邀,親上農禪寺才確切知悉此尊佛頭像來由之事,而且也首次見及極度嚴謹攝製的六面一組的「六張圖片」(圖一∼六)。那次相識,令人欣悅,法喜不已,當在石材石質的色柔之感,即令人辨出其特色的優越性。如果山東地區重要的北朝造像及石窟,如雲門山、駝山、千佛崖、白佛山、青州博物館等,曾經親自參訪過,且拾回當地石材存放案上觀察的話,立刻即可知之。
話說回來,後學當時似不經意地識出此佛頭的原鄉之地,實是因緣於曾有兩次前往神通寺四門塔參訪,而又無法參訪的「未遇遺憾」機遇!1998年8月22日;帶著臺北藝大美術史研究生前往山東、蘇北作為期十三天的「畫像暨造像藝術考察」,然8月25日欲前往神通寺四門塔時,被告知無法前去。接著,隔年1999年8月27日再度隻身與友人前往,還是無法進達。因而,對於二訪未遇的神通寺、四門塔,只有停留在行前準備報告中的早年關野貞、常盤大定二位教授的《支那佛教史蹟踏查記》的圖片印象裡,當然老遠而來「二訪未遇」的遺憾,也成為日後修行的大願之旅。
二、禮聘專研、決斷疑難
一個月後,即清明節之際,因於果肇法師的盛情邀約,有幸參與「四門塔佛教文物及相關事項調查記錄製工作」,開始展開其後一連串的各面相關作業。首先即是對這尊千年石雕佛頭像的鑑定。對此經過多次討論,雖然我們知其出處與其時代,但面對古物,應以歷史時空原地者鑑定為宜,故決定禮聘邀請山東大學美術考古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等,擔當此份重大「啟疑決斷」工作。五月間,以書函及九張圖照,寄與劉鳳君請其先作書面上之鑑定。不久,獲致書面的確定與其說明回函後,便再發出邀請函,請劉教授和當地四門塔文物管理所所長劉繼文前來臺北現場鑑定。
當辦完一切手續,到達臺北,已是7月18日了。翌日7月19日早上七時許于法鼓山位於民權東路的法鼓中山精舍,由鹿野苑主人吳文成先生及法鼓山胡正中主任二人開箱取出,開展長達兩小時的鑑定工作。正如曾經報導過的,最後劉教授以五點:即「尺寸眸合、石材相若、側形相符、斑痕一同、裂口對合」據以證之,且宣佈鑑定結果,即「此佛頭確是1997年被盜走失蹤的四門塔中心塔柱東面佛頭」,並開立「鑑定證明書」,一式兩份,即山東大學與法鼓山各存一份。
三、流轉聚首、世紀啟航
接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即向政府有關單位,提出佛頭捐贈回大陸的相關行政手續作業申請。提出後,沉寂了蠻久的。不過,當9月19日,首宗晚報披露行政院同意法鼓山捐贈佛頭回大陸山東之行後,「法鼓山捐贈的佛頭」熱線訊息,迅急傳遍海內外。然而在傳佈法喜的當下兒,最大的心願,就是人人想拜見古佛一面,許下心中的祝福。
當然,面對信徒極大的心願與呼聲。法鼓山展開了既驚人又專業的志工團隊,以「流轉、聚首」的醒目標題,為山東四門塔阿閦佛頭像在臺灣留下最真情殊勝的心境之美。大像日子一天天地過,工作一天天的作,終於到了2002年12月1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開展十五天的小小祈願,大大殊勝的阿閦佛頭「流轉、聚首」展。(圖八)
照理言,一尊古佛頭作一展覽,是極不易的。然而卻在法鼓山的精心設計下,以歷史背景、現地景觀、影像記錄、祈福箋印等四大主題,輔以虛實二大無形空間相互一體交會的基本主軸,展開了這尊古佛頭像無形靜思昇華的心境內在意涵,令參訪者莫不昇起有形淨化的心靈環保音聲。當15日展覽結束後,山東濟南市文物保護協會,一行迎接團七人,及赴展場,再作進一步的鑑定確認。經一小時許的確認後,由鄒衛平會長與王永波研究員正式發表鑑定結果,確認無誤後,陪程回法鼓山,準備明天于農禪寺舉行這尊古石雕佛頭的雙方捐贈儀式。
12月16日,雙方在隆重的捐贈儀式下完成捐贈手續,濟南市文物保護協會一行迎接團正式接下這尊古佛頭像(圖九),同時並準備明天12月17日的啟程。當天一早六時許迎接團七人,加上護送團二十五人,於中正機場隨著法鼓山聖嚴師父備好的八十一箱珍貴文化禮品,正式開啟兩岸文化交流的「世紀啟航」。當然這尊佛頭是商務艙機票,專人請上當日華航CI-603與著聖嚴師父一起地「乘坐飛機」回到家門去!(圖十)
接著12月17∼22日的六天,即是這尊「佛頭大像」的公開性開箱展示、移交四門塔、日夜修復,以及復歸重生的開光大典儀式。這樣的一段有意義,且歷經一年餘的兩岸佛教文物保存維護交流,在後學回到臺北後,以護送團志工的一員,作了一篇「流轉、聚首/陽光、普照」的專文記實報導,雖然掛一漏萬之處不少,然而只是盡在此樁美事,留下當下驚鴻一瞥的片紙意義性漏痕吧!
四、流轉聚首、再現一波
山東四門塔阿閦佛頭像的流轉聚首與復歸佛身,經海內外華人圈最大發行量的臺北《藝術家》雜誌,於2003年2月以專文報導後,頓時,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意義與生命迅即顯發,且逐步擴散。事實上,就在此同時2003年初,坊間又傳出一位收藏家因年歲已大,極欲將過去差點被外國人收購走的一批精美十八羅漢像等,欲捐贈出來,以送這批文物回家。收藏者因素聞鹿野苑之友會熱心宗教藝術文化的公益團體,遂將珍藏與捐贈的文物圖片一批,提供該會調查。
照理言,這批一看屬於臺灣寺廟供奉的十八羅漢像等,有照片,有實物,應該是很容易找到他們回家之路。事實上,從鹿野苑之友會吳文成在其後撰寫的〈十八羅漢榮歸故里記〉一文中,卻花了幾近半年多,才在偶然的參訪調查中,找到了歸鄉之處。據云,在原先的判斷上因十八羅漢為至少二百餘年的佛教藝術造像文物,故從各地古寺佛教寺院起步,然經半年餘的察訪,終究不得。剛好今年7月臺北附近的新莊武聖廟舉辦盛大的宗教藝術節,該會亦前往協助舉辦神像之美特展,期間恰逢陳清香教授的專題演講,才知臺灣傳統的宗教信仰多元化,佛、道二教相融即是最典型的民俗信仰方式。這樣的一個關鍵知識導入提醒,終讓該會在宗教藝術結束後,再度來到新莊慈祐宮參訪,再瞻仰兩旁佛龕十八羅漢時,驚訝地發現與尋訪中的照片幾乎一模一樣,其他四海龍王和山神也是同一造型,只是色彩較新。最後經與管理會探尋才知,該宮二十年前丟失了這批寶物,後來真的找不到了,才又依典藏片子,請匠師雕刻,才擺放上新造的十八羅漢像等。這樣的訊息,當然令欲捐贈人士喜出望外,終於完成多年欲送回鄉的心願。
於是在吉日的10月3日,該宮以傳統莊嚴儀式,親迎十八尊羅漢像等回家,準備進門歸位供養。這樣又一道的民間文化資產維護與實踐,不僅道出時下收藏者善待文物的心胸態度,而且臺灣民間一群默默投入文物保存維護的真情努力與付出有了美好的結果。若說2002年的山東四門塔阿閦佛頭像復歸佛身是第一波的話,那麼2003年的新莊慈祐宮十八羅漢像的回家歸位則是接續的第二波。期待這樣的回鄉波道,在海內外逐步湧現擴散。
五、文資保存、在資料庫
文化資產的保存,除了文物實體的維護外,對於資料庫的建立,亦是必須重視,且須快速急起直追。就像前述例子阿閦佛頭像,因有1921至1925年代的外人圖錄刊載(參附件),故可於極短時間決斷其疑,相反的,反而近在臺北附近的十八羅漢像,花了半年多,才偶然撞見解決,這樣的事實正說明建立資料庫的必要與其價值。
眾所皆知,山東一地,是石刻雕像類的大寶庫,上自漢畫像,到其後造像等,若兩者皆有分類、分期、地區別等的圖像資料庫建立的話,相信對流落海外的文物,想要回家之際,有極大的便利與誘引動力。事實上,您若有機會與收藏家談談,多數人對只收藏一個佛頭,或菩薩頭像的作品,收時可能不覺得怎樣,然而擺久了,看久了,尤其有感情之後,都不太願意如此地對待「她」,總希望為「她」尋返回家之路,以圓法相一體之願,以成法體完美之德。然而,卻是等呀等,問呀問,就是不易知之,也就這樣一手接一手,一代接一代矗立那兒。想想,這時有完整資料庫,不是給予極大助益嗎?
當然,資料庫的建立,基礎資料想必無庸置疑,須像考古報告一般的準確。然而現在e化科技時代,由對遙遠海外人來說,有便捷的網路應用,應是事先被設計的。就經驗來說,頭像之頭,應有斷裂處,大小尺寸、材質屬性,斷痕記述等,有記錄的話,相信庶幾乎的數年,山東一地的文物復原與修護,將是一樁可期待的文化交流美事吧!但願期待愛護文物資產的「美夢」可以實現!
【參考文獻】
林保堯
2003.12.〈法鼓山年度盛事──神通寺四門塔「石雕佛頭像」記〉,臺北,《藝術家》No. 331,頁132-143。
2003.02.〈流轉聚首/陽光普照〉,臺北,《藝術家》No. 333,頁266-285。
2003.11.〈臺灣真情──民間文化資產的維護與實踐〉,臺北,《藝術家》No. 342,頁448-450。
吳文成
2003.11.〈十八羅漢榮歸故里記〉,臺北,《藝術家》No. 342,頁446-448。
陳清香
2003.11.〈十八羅漢論述〉,臺北,《藝術家》No. 342,頁451-457。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