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话玄奘--读冯保善先生《话说唐僧》
正本清源话玄奘--读冯保善先生《话说唐僧》
朱逸宁
唐三藏——玄奘,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似乎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是,想要确切地回答清楚,却不那么容易了。历史上的高僧玄奘,并不等于小说《西游记》中的唐三藏,更不是如一些影视片里那个婆婆妈妈、既有些搞笑又让人讨厌的和尚。为什么一般的读者会将他们混为一谈呢?关键在于:民间通俗艺术和大众媒介的传播力量,远远高于正史。小说及其他很多文艺作品中的唐三藏,千百年来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太多的印记,以至于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几乎淡出了老百姓的视线。
所幸,现在有了当代学者冯保善先生的这本《话说唐僧》。它将为我们的目光,又从神话传说中,带回到了历史的“现实场景”中。冯先生的笔下,为我们还原出了一位真实生动的“唐僧”。读完这本书,我们也深深为玄奘法师的一生所感动了。我们不仅惊叹他卓越的成就,更为他光辉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在这里,玄奘法师已超出了单纯的宗教领域,足以用“伟大”二字来加以概括。
今年似乎可称为“唐僧年”,涉及玄奘法师的各类作品层出不穷。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向百姓介绍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行经历。冯保善先生的《话说唐僧》,与已经流行市面的这些作品又有所区别。冯先生是以他多年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厚积淀,另辟蹊径,在以玄奘故事为线索,比较神话小说《西游记》与玄奘生平中,将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娓娓道来,既为我们勾勒出一位高僧伟岸的形象,又诠释了一段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源流。
这本《话说唐僧》,绝不仅是玄奘法师的一本传记而已,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对比,于比勘对照中重现历史。将神话小说与历史本事比较,从中解析出二者的关系,使我们读懂了真实的玄奘法师,也明白了神话的渊源。和大多数描写玄奘西行的书不同,作者一开始并没有循规蹈矩地从玄奘身世起笔,而是先用一篇“楔子”,为我们分析了小说中的唐僧形象,这也是大多数读者所熟知的一个人物。要说起来,冯先生和玄奘法师也算老乡了(同是河南人),但按照作者理性客观的归纳,小说里的唐僧却“不辨人妖、不分贤愚、懦弱胆小、爱听谗言、逢险山恶水便大惊失色、遇妖魔鬼怪就哀求可怜”(《话说唐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这样的人不仅称不上圣贤,甚至足以令人生厌了。小说家让玄奘一下子从高僧大德变成了毛泽东所言之“愚氓”。这顶帽子在作者看来,牢固得甚至不亚于孙大圣头上的金箍,已经在百姓心目中深深扎下了根,从而导致“唐僧”在民间话语系统中反而走下了“神坛”。不过,作者也指出:历史与神话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实际上正是这种联系,将历史变成了传说。例如唐僧的相貌,他的伟岸英姿,并非完全是小说家的凭空想象。从作者向我们展示的史料看,小说的创作显然留有一些历史的痕迹。还有历史上的玄奘西行的途程,从本书中的叙述来看,也简直可以用近乎神奇来形容。比如恒河遇险这一段,玄奘法师被强盗当成了“牺牲”,险些作了突迦神的祭品。这与小说中通天河向灵感大王奉献童男童女一节是何等的相似!冯先生将这两段文字拿来比较,正可以让我们看到,明代的这部小说与唐代的那段历史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而这也就是“唐僧取经”在民间被一再改编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单枪匹马、只身一人,跨越万水千山,行程五万余里,玄奘的西行取经,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奇迹”(《话说唐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读到此,我们也可以说,玄奘的壮举是在古代社会,仅凭个人力量而实现的、最了不起的人间传奇。
倘若仅仅看到这番历险,有人或许认为,玄奘可能只是像马可?波罗或哥伦布那样的旅行家或探险家。事实上,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书中描绘的玄奘法师,还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圣贤。他为什么要执著地远涉漫漫征途西行异国,又为什么要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放弃崇高的地位,而踏上归国之路?他为什么在回国之后,不顾年事体力,孜孜不倦地从事翻译工作,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了唐太宗的殷殷盛情?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强大的动力促使他如此一往无前?冯先生的著作中,有着很好的诠释:那就是“玄奘精神”的内涵——“充实饱满的一生,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求深求透的治学精神,严肃认真、不弃寸阴的工作态度,对于事业的无限责任感。此外,还有他对于祖国的拳拳挚爱,学成归国、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话说唐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精神更能令人心潮澎湃、感佩不已呢?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尽管本书的材料,都经了严谨的考证,但作者却用了最为亲切的语言,进行着他的讲述叙事。例如,在叙述玄奘“穿越西域各国”一节时,作者写道:“蓝天,白云,碧草,清泉,一个人拥有了诺大的世界,恣意享受着徐徐而来的阵阵轻风的抚摩,如痴如醉。在这一刻,除却真实的生命,一切都成为过去,一切都成为身外之物。在诱人的青泉旁,如茵的碧草中,玄奘整整休息了一天,享受了一天,他显得那样满足。次日,盛足了饮水,攒够了青草马料,从这身边安逸的诱惑中,奋力地挣扎而出,他又踏上了充满了风险的征程。”(《话说唐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这样的叙述方式,加之书中所配插的精美插图,足以让我们在轻松的诗意中,更真切地走进玄奘法师。
在合上这本《话说唐僧》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这样的情景:茫茫大漠,一位孑然独行的僧人,空空的水袋里滴水皆无,濒临绝境,依然执著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佛教辩论大会的掌声中,一位威望已达峰巅的高僧,面对崇高得无以复加的尊荣,依旧义无返顾、毅然决然地踏上归途。我由衷被折服了:有什么比这执著于精神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气度更加恢弘!有什么比这种完全超越俗世功利的精神境界更显得高尚!
作者简介:朱逸宁,男,1979年生于江苏南京。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