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两条路线斗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两条路线斗争
编纂者的地位,几乎被公认为是太虚法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的直接继
承和发展,殊不知两者之间是有著很大差别的。
1942年,印顺法师将其成名作《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法师,请太
虚法师写序,太虚法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在这篇不
足1000字的评论文章中,太虚首先赞扬了印顺法师“读书好为精渺深彻之
思,故其著作往往能钩玄揭要,自成统贯”,所以预言他“以从事沉稳之
印佛史,必有胜绩。”然后对于印顺法师的“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
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予以肯定,虽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句话
的不同解释,但还是承认“虽说明不同,而大致可认为相差不远。”太虚
对于印顺的印度佛教历史发展分期提出了批评,指出印顺“似因庄严‘独
尊龙树’之主见,将大乘时代揉成支离破碎,殊应矫正”[1],而文章的主
体部分则是提出了太虚法师心目中的“公平看法”。太虚后来还写信给印
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后来印顺法师在印出全书时附上了“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以回应批评。在
这篇文章中,印顺从三个方面对于太虚法师的“议印度之佛教”及来信
作了答辩。内容主要包括三点:1,论事推理之辨,主张3期划分的合理
性。2,先空后常之辨,主张真常唯心论系佛法出于性空唯名论之
后。3,空常取舍之辨,主张龙树空宗才是菩萨精神的完美体现。
结果,太虚法师在看到了全书及印顺法师的回应之后,批评的立场不仅
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强烈。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收回了原先对
于印顺的“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观点的肯定
,强调彼此对于这句话解释的差异,并进一步扩展了批评。不仅如此,还
于1943年8月30日为汉藏教理学院师生做了公开讲演。[2]事态发展
至此,作为弟子的印顺法师自然不便继续争论。
这场争论形式上以印顺法师的沉默而结束,实际上印顺法师在太虚法师
去世之后的著作中,仍然坚持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立场,其所提
倡的“人间佛教”的路线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路线
,成为当代中国两岸佛教的主流思想。因此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
在40年代的争论,实际上是“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两条路线斗争的
前哨战,值得我们关注。也许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叙述太虚和印顺之间
重的个人冲突,也不否认二者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和相当大的一致
的“路线斗争”,并不意味著太虚和印顺师徒之间存在著严性,只是论
者大多强调二者的一致性而少谈差异性,故强调二者之间存在著对于佛法
的不同理解而已。
二、历史考证与佛学研究
太虚对印顺历史考证与佛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批评。太虚指出,中国古代
虽然移译了小乘经论,但很少象大乘经论那样系统研究。“今得原著从
四含、六足,以至大毗婆娑、顺正理等所曾辩涉各方,揭出虽译久晦之多
种精义,及诸可为演生大乘之源泉者,益增教义内容之丰富。然亦因此陷
近锡兰之大乘非佛说或大乘从小乘三藏货译而出之狭见。”[3]这里,太虚
法师一方面肯定了印顺从小乘经典中发挥大乘思想的做法,但是也明确地
反对依据世俗考据学认为大乘思想是后世佛教徒从小乘经典“发展”和“
创造”的观点。从目前的状况看,太虚法师的批评是很有远见的,联想
到在将印顺尊为导师的台湾有那么多佛教徒攻击龙树菩萨、攻击大乘佛法
,就知道用学术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佛法的危险了!
本来太虚法师在尚未阅读印顺全书时所作的“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曾称
许印顺提出“佛教乃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但在
阅读了全书后发现他与印顺的观点其实相差很大,“原议佛陀为本而原著
则声闻为本,以致从此而其下重重演变均不能相符
合矣。······大乘经源出佛说,非非佛说,亦非小乘经论货释
而出。”太虚认为,印度佛教是从佛的果证上发挥出来的,而印顺则认为
是从小乘声闻的教法上发展出来的,差别极大,不可不知!太虚指出,“
盖佛陀为本,以彰佛陀无上偏正觉与诸法实相之心境,由果德探溯因
行,乃流出佛华严,并陶冶一切有情积化随施种种法门。”[3]这里关键
在于,是将佛法当作佛陀超越意识所证的诸法实相来看,还是将佛法当
作世间以意识心悬想计度的学说看;前者看到的佛教史是一味的佛法对
于不同根基的众生在不同因缘下的展现,而后者看到的则是所谓“原始佛
法”被后世佛教徒打著佛陀旗号改编、创造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太虚与
印顺的根本区别。
太虚指出,“阿含亦载佛三时说法,晓诸天、昼人、晚鬼神,故于后行之
大乘,皆有其根本。然冶当时印度文明特著一分──沙门团解脱风气所
得之显赫成绩,则为声闻解脱,亦凡俗人间共见闻尊信者,故云佛陀为
本之声闻解脱。设非佛陀为本,何自有声闻解脱?乃原著仅以印度文明一
分所成之声闻为教本,则当然自塞于大乘法源矣。”[3]印顺只谈佛
陀在人间的言教,认为佛经所称的佛陀对天、龙以及非人等说法,都是
后世佛子们神化佛陀的结果,由此可见印顺其实也并非是完全遵从
阿含,而是用“科学化”、“理性化”后的阿含来理解佛法的。
在对于印度佛教历史的分期上,太虚的批评更加激烈。“原著于此千五
百年中乃在马鸣后、无著之前短短百余年为龙树提婆独立一时,马鸣
为大乘兴印度之本,抑令湮没,无著与密教极少关系,乃推附后时密
咒为一流;约为第一时六百年,第二时一百年,第三时八百年,则除别存
偏见者,无论何人难想其平允也。”而一脉相传的大乘佛法也因为“‘独
尊龙树’,乃前没马鸣而后摈无著,揉成支离破碎也!”[3]因偏爱中观
遂至扭曲历史真相一致于斯,令人惊叹!印顺时常批评坚持古代的祖师大
德们陷入宗派偏见,标榜自己坚持理性的立场,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
殉一己之观点而不惜歪曲佛教历史的所谓“研究”,看到的却是既无佛教
传承、又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强烈执著。
三、“人间佛教”的偏狭
对于印顺最有特色的“人间佛教”的立场,太虚也将这种立场和自己的观
点划清了界限,并语重心长地提出了批评。“原著以阿含‘诸佛皆出人间
,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
向,则落人本之狭隘。但求现实人间乐者,将谓佛法不如儒道之切要──
梁漱溟、熊子真、马一浮、?曭Y嫉龋??拥辘]蔽筹销?初┤??但求未来天
上乐者,将谓佛法不如耶、回?简捷;而佛法恰须被弃于人间矣。”[3]
太虚法师的批评确实抓住了印顺思想最为严重的缺陷。佛法是全法
界的,而不仅仅是人本的,在这个问题上的疑惑实际上就是在具体问题
上否定、或怀疑六道的存在。对于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印顺法师泛泛地
说时也是肯定的;但一到了具体问题时,就开始说龙宫是和龙族、龙比
丘有关[4],说普贤、文殊菩萨、大日如来等是众生虚构和想象的[4],阿
弥陀佛是太阳神崇拜的净化[4],佛经上说佛之伟大、寿量久远是后世众
生之想象、怀念[4]!其实,骨子里就是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信不及,对
菩萨、佛信不及,对菩萨、佛的果境和神通信不及!而且,太虚在此提
出了佛学研究的学风问题,即对于佛陀的言教应该虚心体察,应该
全面、准确地把握佛陀言教的精神实质,决不可断章取义,歪曲佛意。古
德有云:“依文解意,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为魔说”,诚哉斯言。
正因为印顺将佛法理解为狭隘的人本思想,所以竟将佛陀矮化为黄色人种
的圣人。“又若撷取二三义证不坚之语句,于人种推论释迦佛出于黄种
人,可为黄色种族人共奉之圣者。此虽适于近代民族思潮,亦适于联合黄
色人种以竞存于白色人种间之要求;然人种与民族方为德、日提倡谬论
,为祸人间,而中国之民族主义反以对内平等对外联合进大同之世而见胜
,于救国之仁、救民之仁外别颂佛为救世之仁,方欣有此一切众生世间最
少全世界人类之大圣佛陀,殊不须再降格其为黄族之圣人。且依种族之
见而限佛陀为黄族之圣,则阿利安种占优势之印度将益被排绝,尤非佛
教之利也。”[3]此处印顺竟将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法与种族之见混为一谈
,足见印顺的“人间佛教”有将世间与出世间相混的倾向,则目前“人间佛
教”流行中的世俗化现象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有根源的。
对于印顺过于强烈的人本思想,太虚敏锐地指出,“注重人事,固为中
国之特性。但近人汪少伦说:中国过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
;不唯物,使自然科学不发达,为近代濒危之病根。则虽重人间,而下基
无边众生,上仰最高佛陀,适救儒术之隘,足以充实国族之精力。”[3]这
实际上指出了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真实来源,即并非是象许多人所认
为的那样来自印度佛教的纯正教义,而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混淆,是真正
有悖于佛法真义的“华化”佛教。
而太虚所主张的“人生佛教”,虽重视现实人生的改善,但强调的是
人乘为菩萨乘的基础和准备,决非仅仅局限于人本而已,所以除对密宗有
偏见外,对大乘各宗皆平等相待。他所设想的佛法体系是,“五乘共法以
净化人间,进善来生。三乘共法以出离世系,解脱苦本。大乘特法以圆觉
经悬示最高目标,唯识统贯始终因果,性空提持扼要观行,由此以发达
完成一切有情界至上之德能,则均组入佛法新体系中,不应偏弃。”[3]
四、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
印顺虽以提倡大乘佛教自诩,但认为阿含是佛陀的本教,所有的佛教经论
必须要到阿含中找到一点暗示才首肯,实则是矮化、浅化和曲解大乘佛教
,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著第三章佛理要略,仅列世间之净化,世
间之解脱两表;而菩萨道一表,则列之第十一章第三节末,意许锡兰传
大乘非佛说,以大乘为小乘学派分化进展而出。······或余他处所
谓五乘共法与三乘共法,而特大乘法则竟未为承受。故虽特尊龙树亦不
能完全宗奉,而有‘已启梵化之机’之微词;所余大乘经论不为所尊重,
复何足讶!其附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自当与大乘佛菩
萨立场有异”。[3]太虚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
,而是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
印顺认为菩萨精神,包括“忘己为人”、“任重致远”和“尽其在我”等
内容。他在“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中为自己偏扬空宗贬斥他宗辩护时,认
为龙树菩萨的空宗才真正代表菩萨精神。“菩萨乘为雄健之佛教,为导
者,以救世为己任者,求于本生谈之菩萨精神无不合。以此格量诸家,无
著系缺初义,《起信论》唯一渐成义,禅宗唯一自力义:净之与密,则无
一可取,权摄愚下而已。”[5]原来大乘精神的完美代表只存在于小乘的
本生谈,而大乘禅、净、密各宗甚至连无著这样的大菩萨也不入其“法
眼”, 即使连他最为钦佩的龙树所大力弘扬的密宗在他的笔下也仅是“
权摄愚下而已”,则印顺的标准实在是高不可攀!然而他在“学佛三要”
中认为中国净土宗只有信愿,缺少慈悲和智慧,却认为“儒家虽不够深广
,而三达德的精神,与菩萨行最为接近”。[6]印顺一方面批评“华
化”佛教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却对正宗的华夏思想推崇有加,其逻辑和思
路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至于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令众生都脱
苦安乐而发菩提愿,忘己为他,不求自利,大悲为根,大乘所共,安见无
著系之缺此。起信不限时劫,华严短劫亦入长劫,禅顿悟不废渐修,天台
六即尤解圆行渐,岂必违任重致远精神。唯识与台、贤、禅俱注重尽其
在我之自力,但令净、密返于辅护修行之原质,则都无可訾议。”[3]虽
然太虚对于净、密二宗的理解有可议之处,但是出发点似乎仍然是想要融
会各宗、继承中国佛教传统的,与印顺偏扬空宗贬斥他宗、全面否定中
国佛教传统的做法迥异。
太虚认为,“其(马鸣)揭示深圆证德,激发大乘正信,竖立菩提愿心
,契根本法轮之直依佛陀者,则为宗地及起信二论。然其时马鸣处一切
有派方盛之北印,外现随顺无诤,故惟赞扬十善、六度行及无我义,其
宗本论则传一二人如坚慧辈潜待机缘。护法之三十论释,且隐俟玄奘乃传
;马鸣之宗地、起信,数传后始宏布,不惟可能,亦其势有然也。既同为
推测而绝无能证实二论非出马鸣者,则毋宁顺古认出于马鸣,故马鸣在龙
树前,即法界宗──原著名真心──在法空宗前也。”[3]太虚法师用护
法菩萨将三十论释隐而不传流待玄奘的史实,来佐证马鸣菩萨仅为少数有
缘者传授宗地论和起信论,直到传承数代之后才开始大规模传播
的可能性,从而反对以当时不见流行来否定《起信论》为马鸣所作的论证
。这种观点不仅符合中国佛教传统,而且也是符合学术研究惯例
的,——即对于长期流传的观点,如无充足理由,即使有许多可疑之处
,也只能存疑而已,不可断然否定。近代所谓强调学术标准研究佛学的学
者们,不顾中国佛教历史上祖师的传承和修行体验的印证,仅以根据不
足之“考据”和依文解义之研究妄诋《起信论》为伪论。这不仅误解了佛
法的本质,将佛法当作世俗学问来研究;而且仅从世俗学术研究规则
上看也是很草率、很不严谨的。这种观点,今天即使在世俗学界中也受到
怀疑,却在教内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动摇了不少佛子的信心,是很值得
我们反思的。
关于印度佛教的衰亡,太虚认为,“大乘本由综含而见优,时执皆空者力
破唯识,持唯识者亦反斥空执,大乘分裂,重陷初五百年末部派苦诤余习
。于是空识分宗,空与识又各分派;大乘已失其综含功能,小乘部派亦纷
起分庭抗争其间。”“令印度佛教衰灭,除外来政治社会原因外,咎莫
大于此执空诤者。然此时在中国,则开展了摄末归本、本末融贯的综合论
,故印度趋衰灭而中国则成全盛。”[3]太虚法师这段开示极其重要!汉
地佛教的发展固然如印顺所指出者的那样有许多缺点,但并非印度一切都
比汉地强,相反总体上说,印度可能比汉地要差。因为汉地毕竟保存了佛
教,并传播至东亚,而佛教在印度本土却最终被灭。其中原因固然
很多,但印度佛教的各宗派不善融通、综合,以致互相攻击是一个重要
原因。
针对印顺将印度佛教衰亡归咎于真常唯心论,佛法的究竟了义仅限空宗的
做法,太虚则有不同看法,认为空宗末流的流弊尤甚。“盖依中观内修观
行,高者可证入空性,从容中道,如龙树,或成中国禅宗;而执空论者,
善坏他论,自无可持,不流恶取空拨无因果,则惟有如清辨转入神秘密
咒延续身命之一途。而他论被坏者,亦厌倦苦诤,同趋密咒为息心之
地。”[3]太虚虽然和印顺一样对密教有较为强烈的偏见,认为密宗应当
为印度佛教的衰落负责,但他又认为密宗之兴起源于中观末流之破
坏,所以佛教之衰落未必象印顺所认为的那样都是如来藏一系惹的祸!印
顺认为佛教在印度之灭亡、在中国之衰落,都是由于如来藏一系搀杂了太
多的外道思想所致。如来藏末流固然可能有此弊病,但印顺高度推崇的空
宗一系的末流同样也有毛病,如果说当时的密宗末流有问题的话,那显
宗末流又怎能不负责任?无论表现为什么样具体的形式,佛教衰落的根本
原因都是偏离了佛法的本质,流于形式,缺乏真修实证,而不应该归罪于
某一宗派。时至今日,深受印顺等学者影响的佛子们仍然对如来藏一系的
经论和教法有偏见,应该回过头重新阅读佛教的真实历史,充分认识如来
藏系佛法对于中国佛教发展乃至延续至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新评
价如来藏系统!如来藏系佛法更加擅长综合,虽末流有颟顸笼统之弊,但
其维系佛法的整体性避免各宗互相攻击的贡献也不可抹杀。要想避
免印度佛教衰落灭亡的悲剧,倒是应当注意避免执著某宗为究竟以排斥他
宗的现象。
太虚认为,中国作为“大一统之国家,中和性之民族,非统贯一切之道不
足以尽其情,非圆澈一切之理不足以定其志。而就其知识思想言论之所及,
必于变中求得其常,偏中求得其圆为满足,非锡兰或西藏等边附国民之偏
霸一方可自安者。”[3]太虚大师此言表面上虽有民族主义之嫌,但其捍卫
综合、融贯佛法之立场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佛陀本怀的;相比之下,印
顺一味偏赞空宗,贬斥他宗,倒是有沉溺于宗派偏见之嫌了。
五、余论
在对印顺《印度之佛教》的诸多问题进行评论之前,太虚法师是这样开
始的:“然此种种有待于辨析之义,牵一发而动全身,千端万绪,殆非
另一编印度佛教史不足以详达之。以余衰朽之色身,复何暇再从事于此,故
一切舍置;但从前议所及者再申论之。”很显然,太虚法师的意思是说,
该书问题很多,除了他所提及的之外还有许多,要符合他的基本思想必须
推倒重来!而“再议印度之佛教”仅仅是就印顺回应的再回应而已。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印度之佛教》矛头直指中国传统佛教的主流真常唯
心论,而太虚法师则从撰写“议印度之佛教”的1942年就开始侧重讲中
国佛学,时间上的这种巧合是否说明太虚的弘法侧重点的转变是对印顺著
作的回应,因资料不足尚不敢论定,但也至少反映了两种路线的分歧已经
开始了[2]。考虑到在发表了两篇评论文章的4年以后,太虚法师就舍报圆
寂;因此这些评论可以看作是太虚晚年定论,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印顺法师的著作和太虚法师的评论问世已近60年了,今天印顺版的“人
间佛教”作为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正宗嫡传已风行海峡两岸,已取得
了佛教界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而太虚法师所担心的“佛法被弃于人
间”也正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此时重温尘封已久的关于《印度之佛教
》的争论,令人感慨万千!太虚法师当时因色身衰朽未能详细讨论的问题
,在佛教面临种种危机的今天,也许是应当认真反思的时候了?本文的讨
论限于个人能力、资料及篇幅,只涉及了非常粗浅和表面的层次,对于相
关问题的理解容有可商和错误之处,深入的探讨尚有待于海内外专家大德
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议印度之佛教”
[2],《太虚大师年谱》
[3],“再议印度之佛教”
[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5],“敬答议印度之佛教”
[6],“学佛三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