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七)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1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七)

 

  菩萨行品 第五

  乙二、证所取清净分之方便的瑜伽分二:一、明究竟果涅槃妙德;二、说因大乘道之自性。

  “所取”,是指清净的涅槃妙德。要证得这样清净涅槃,有两个方便:首先要明了究竟涅槃之果的妙德,从而在心中生起希求之心;其次是从因上按照大乘道的自性,进行修持。

  丙一、明究竟果涅槃妙德分三:一、方便大悲以作用而说;二、方便生力之妙德以力而说;三、本体遍智以断诤而说。

  前四品讲了于所知断非理方便的瑜伽,也就是观修无常、苦、不净、无我这四个苦谛的真实性,来断除凡夫心相续中存在的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那什么是远离了苦谛的果涅槃的真实性呢?归纳而言,果涅槃的真实性,就是佛的智、悲、力。

  智、悲、力已经包含了大乘究竟涅槃的所有妙德。为什么首先来宣说大悲呢?这是因为圆满成就的佛,安住于无尽的大悲之中,在为周遍虚空的众生,作着不可思议的利益,所以首先来宣说大悲。

  丁一、方便大悲以作用而说

  这是从佛饶益有情,也就是佛对众生产生作用的角度,来讲说佛的大悲。

  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

  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颂文直解

  诸佛身口意三秘密神变的一切动作,都是以大悲之力,而为众生做无边的利益。这些动作,都并非没有因缘,乃至于出息、入息,也都是完全为了饶益有情而作的。如《三摩地王经》中说:“百千种光明,法王足底出,地狱变清凉,除苦获安乐。”连佛的呼吸,都能够利乐有情,那佛教导的闻思修行对有情产生的利乐就更加不可思议了。

  释义

  佛在成道后,实现了为救度众生而成就佛果的菩提大愿,在安住法身功德不动摇的同时,报身和化身进行着不可思议的度化众生的事业。度化的范围,在十法界有情中,上包括了十地菩萨,下包括了地狱的有情,非常广大。对于圣者菩萨,显现报身,对于声闻、缘觉,或者六道众生,显现出化身,而这一切都是以大悲心为前导。佛度化众生有外、内、密等的方便,这些方便是凡夫所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

  佛因为受到大悲心的驱使,所作的一切身口意动作都在饶益有情。就连对众生来说非常平常的、只是为了维持生命需要的呼吸,在佛这里,也是完全为了饶益有情而作的。佛从诞生乃至于涅槃之间,日夜不停的呼吸,全都成为了利乐众生的因。

  比如经中说:诸世尊出息后,在地狱的上方,汇聚了巨大的黑云,完全地覆盖了整个地狱,接着从中降下极为清凉的大雨,息灭了地狱巨大的火云。遭受了剧烈痛苦的地狱有情们奇怪是谁带来了安乐呢?正在这样想的时候,抬头见到相好庄严的佛身,大家顿时就生起了清净的信心,减薄了各自不善业蕴,并且种下了随解脱分的善根。

  佛连最平常的呼吸,都在饶益有情,那么呼吸之外的一切行住坐卧的动作,更是为了饶益有情而作的了。

  《普曜经》中,记载了佛陀成道六年之后,回摩竭陀国探望父王、度化国民的情景:佛的脚踏在城门门槛上时,大地震动,天上降下了各种花朵,各种乐器不奏自鸣,盲者这时恢复了视力,聋者听到了声音,瘫痪的人能站起来走路了,生病的人得到了痊愈。哑者能开口说话了,精神错乱的人恢复了正常,驼背的人伸直了腰,中了毒的人得到化解,百鸟和禽兽都一起鸣叫。妇女的珠宝装饰自动相碰,发出清脆的声音。大众见到了这些奇异景象,都莫不欢喜,各家屋里都涌出了珍宝,怀有异心的人达成了一致,都合掌归依了佛。各种旁生蒙受佛光照耀,都往生了天界,孕妇痛苦减少,都能顺利生下端正相好的子女。大众消除了淫怒痴烦恼,互相慈爱相待,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自身一样。地狱消除了痛苦,饿鬼得到了饱足,他们随着光明来到佛前,归依了佛,都生起了修道的心。

  《大智度论》中说:“诸佛大悲,彻于骨髓,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子虽没在厕溷,勤求拯拔,不以为恶。”这段话的意思,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比较,来进行深入的理解。如果别人的孩子掉到厕所里去了,你看到后会怎么样反应呢?你可能会大声地叫喊,招呼旁边的人一起来救人,但是如果要你跳下去救,你可能就会觉得厕所里太脏、太臭了,这个决心很难下。那么如果是你的孩子掉到厕所里去了,你可能二话不说,直接就跳下去把孩子救上来了。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就会那么着急,那么勇敢呢?这是因为你对孩子有着深深的关爱。而诸佛的大悲心,彻于骨髓,远远比世间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要深厚很多很多倍。

  佛就是这样,就连呼吸这样最细微、最平常的举动,佛都是为了众生在做。从这些佛饶益众生的作用上,就可以观察到佛无穷无尽、不可思议的大悲心。另外,要认识到,在佛所作的一切动作中,最最重要的,就是佛宣讲了三藏十二部法要,这是佛的大悲心最不可思议的作用,所以作为佛的归依弟子,大家要非常殷重地、如理如法地进行闻思修行。

  这以上学习了佛深广的大悲心,下面进一步来学习佛的方便生力之妙德。

  丁二、方便生力之妙德以力而说

  “方便”,就是前一科里的大悲,这个“力”,是指佛的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这是从方便的大悲中产生出来的妙德之果。

  犹如死主声,世间皆生畏,

  如是遍智声,死主亦生畏。

  颂文直解

  世间的众生,仅听到死主的声音,就生起极大的恐惧。与此相同,死魔听到遍智的声音,也会生起极大的恐惧,因为从大悲方便所生的方便生,具有摧毁四魔之军的无量力量。

  释义

  死主是大家最为畏惧的,第一品中的“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就已经说明了死主的可怕。但是亲近导师佛陀的人,却能脱离包括死魔在内的一切恐惧,为什么呢?因为死主控制的地盘是六道轮回,而佛能带领众生脱离轮回,走到无生无死的涅槃彼岸,这样就能彻底摆脱死魔的控制。而且,佛度化众生的威神之力无比强大,甚至强大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的程度。也就是只要听到如来名号,没有经过任何的闻思修行,也没有对佛作顶礼、供养等等,也能种下随学佛陀的种子和各种善根,而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机缘成熟,获得解脱。就像佛在经里亲口说的那样:谁听到了我的名号,他们必将在三乘中获得涅槃。

  让人恐惧的死主是魔,除了死主之外,还有其他三种扰乱众生的魔,它们分别是烦恼魔、蕴魔和天子魔。《大智度论》中这样解释了魔的意思:“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又说:“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烦恼被称为魔,是由于烦恼会损坏善法、会断绝慧命;蕴也被称为是魔,是因为五取蕴是造苦的机器和出苦的器具,从蕴里源源不断地产生苦,逼迫众生;天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魔众,喜欢扰乱修行人修善。

  但是佛的妙德之力,能彻底降服这夺人慧命,障碍解脱的四魔。佛的名号之一是“出有坏”,其中的坏,就是指佛陀具有摧坏四魔的功德。如《菩萨地持经》中说:“坏一切魔力,名婆伽婆。”彻底摧坏四魔,让众生现前佛的本来面目,也是佛的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正是佛的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消除了客尘的障碍,摧坏了魔军。佛的智悲力中的这种威神之力,是世间凡夫,外道仙人,甚至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在内,都不具有的。

  《佛说无量寿经》中讲到佛成道的时候也说:“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经中又说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佛说无量寿经》的这些内容,大家已经学习过了,对经中的意思应该已经清楚明白了。

  《四百论广释》中讲了这样一个公案:国王生了孩子,因此宣布释放监狱里所有的犯人,民众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欢喜,唯独狱卒们听了很不高兴。与此相同,如来出世,除了魔以外,其他的一切有情都会欢天喜地。

  死主是四魔的一个代表,这个偈颂以众生畏惧死主,而死主畏惧佛来作为对比,衬托出了佛具有摧毁四魔的无上威神之力,这是圣天菩萨非常善巧的引导。如果连众生最为畏惧的死主,佛都能带领众生完全战胜的话,那么任何其他的恐惧、障碍都能被佛无余遣除了。

  丁三、本体遍智以断诤而说

  “本体”,是指大乘涅槃佛果的本体,即是遍智,又叫一切智智。“断诤”,即是断除对导师佛是否是遍智的疑惑、诤论。圣天菩萨通过断诤,来善巧而精要地论述了佛具有遍知一切法的圆满智慧。

  设问:导师佛如果是遍智,那么应该会回答一切问题,但是佛对外道提出的十四难没有进行回答,这是否说明佛对有些问题也不明白,而不是遍智呢?

  答:

  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难词释义

  作:是应该作的事,即利乐有情,更具体地说,就是将一切有情都安置于善趣、解脱、成佛的因上。

  不作:是不应该作的,即损害有情的事。

  应说:是能成就众生利益的善说。

  不应说:是对有情没有利益,而有损害的话。

  颂文直解

  圆满正等觉的佛,知道在调伏所化的时候,什么是应作与不应作,具有如实显示的身境神变力;并具足应说与不应说的语记说神变力;以及无碍了知彼等自性、处及非处的意教诫神变力。因此为何说圆满正等觉的遍智佛,并非是遍智呢?对于十四无记,正是如实了知而不作回答的缘故,才成立佛是遍智。

  释义

  谁具有确定应不应作、应不应说的智慧呢?这个智慧,只有佛才圆满具有,因为佛具有无碍、如实进入有情境界的无量智慧,因此能真实、如实地了知哪些才是应作与不应作,哪些才是应说与不应说。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作了佛是否是遍智的四个问答。这四个问答,能帮助我们非常清楚地理解这个偈颂的含义。所谓的十四难,就在其中第四个问答里。

  问一:因为没有见到过,所以世间不应有一切智人吧?

  答:见不到有两种原因:一、事实是有,但是能力不够而见不到,比如恒河里沙子的数量;二、事实是没有而不见,比如人的第二个头、第三只手,本来没有,所以见不到。而佛是一切智人,有人见不到,是信心不具足的原因。

  问二:所知法无量无边,许多人合在一起也不会知道,那一个人怎么能都知道呢?

  答:诸法无量,但智慧也同样是无量的,就像盒子大,盒盖也大,盒子小,盒盖也小,所以即使是一个人的智慧,也当然可以完全知道。

  问三:佛不讲药方、星宿、算术等的世间学问,如果佛知道的话,为什么不说呢?

  答:佛虽然知道一切法,但是那些对解脱有用的才说,没有用的不说;以及有人问才说,没人问的就不说。

  问四:佛不回答十四难,所以佛不是一切智人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十四个问难:

  1、世界与我是常的吗?

  2、世界与我是无常的吗?

  3、世界与我是既常又无常的吗?

  4、世界与我是既非常又非无常的吗?

  5、世界与我是有边际吗?

  6、世界与我是无边际吗?

  7、世界与我是既有边际又无边际吗?

  8、世界与我是非有边际非无边际吗?

  9、涅槃后有神识去后世吗?

  10、涅槃后没有神识去后世吗?

  11、涅槃后既有神识去后世,又没有神识去后世吗?

  12、涅槃后亦非有神识去后世,亦非无神识去后世吗?

  13、身即是神识吗?

  14、身不是神识吗?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总结了下面八个原因,解释了佛不回答这十四难的原因。

  1、所问的不是事实,所以不答。因为没有常和断的法,就像有人问从牛角里挤出了几升牛奶一样,这是“非问”,所以不应该回答。

  2、世界像车轮一样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所以不应该回答。

  3、回答了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听的人智慧不够,听到回答后,会堕入到恶见、邪见中。

  4、众生不能理解的事情,佛就暂时不回答,因为回答了没有益处。

  5、佛是只说诸法实相,有就说有,无就说无,而不会把有说成无,无说成有。

  6、回答这十四难会有过失。就像有人问石女或是黄门的子女长得长短、好丑等等的问题,就不应该回答一样,因为石女和黄门不会有子女的缘故。

  7、这十四难是邪见,所以搁置不答。

  8、搁置不答,也是一种回答。

  《大智度论》中接着还解释了佛回答问题的四种方式,这些方式非常善巧,大家平时也应该学习、借鉴。

  一、决了答,即确定的回答,《俱舍论自释》中称为“应一向记”;二、解义答,即具体辨别、解释意义,《俱舍论自释》中称为“应分别记”;三、反问答,即以反问的方式帮助对方理清思路,《俱舍论自释》中称为“应反诘记”;四、置答,即搁置一边,不作回答,《俱舍论自释》中称为“应舍置记”。因为前面所说的八个原因,所以对于这十四难,佛采取的就是第四种“置答”。

  这以上是从断诤的角度,来引导大家认识到佛就是遍智。那么佛是遍智的正面根据是什么呢?

  遍智是具有十力智慧的人,而佛具有十力的智慧,所以佛是遍智。

  下面我们对什么是十力,来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俱舍论自释》中说:“何故名力?以于一切所知境中,智无碍转,故名为力。”可见,这个力是智慧的力,具有了这个力,就能了达一切的所知境。佛的遍智能对万法在当下刹那间就无误了知,不管是尽所有法,还是如所有法,不管是十法界境界中显现的,还是究竟的不二真如法性等等,都是佛的不可思议的瑜伽现见境界,也是瑜伽现量中最究竟、最了义、最根本的智慧。

  要注意的是,这个十力不是智悲力中的力,而是智。这十力分别是:一、处非处智力;二、业异熟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可以看到,这十种力,都是智慧的力量。《入中论》等论典中,对佛的十力智慧有具体的介绍,大家可以参阅。

  《俱舍论自释》接着说:这十种力,只有佛才具有。因为只有佛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和烦恼习气,能随心所欲地了知一切境。其他的二乘人,则与此相违,虽然也有一定的智慧,但是仍然于境有碍,所以称不上是力。比如有人求舍利子出家,舍利子观他八万劫中没有种下解脱的种子,因此没有答应,但是当那人到佛面前求出家时,佛就答应了,因为佛能看到此人八万劫之外已经种下的解脱种子。

  导师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当时的世间人听说佛具有了遍智,能知道一切的法,有的人心里还是有怀疑。《放牛譬喻经》中说:有一群放牛人,他们听说佛是一切智人,并不很信。他们想,佛是王子出身,没有放过牛,于是想去佛那里考考佛放牛的秘法。当他们提出问题后,佛给他们讲了放牛的11个方面的知识,同时以此为例,还讲说了比丘应当具备的11个方面的知识。这些放牛人听了后大为惊叹,因为他们自己才知道三、四种而已,经验丰富的长者最多也只知道五、六种而已,佛所说的很多都是他们根本没有听说过的,佛能知道这些,那其他的事情也应该能够知道了,所以佛确实应该是一切智人。

  《大智度论》中也说:恒河中有多少颗沙粒?这是一切算术都计算不出来的,唯有佛及法身菩萨能知道这个数量。佛及法身菩萨,能知道阎浮提中一切微尘的数量,更何况恒河沙。《大智度论》接着说:如佛在祇园外面的林中树下静坐时,有一婆罗门来问佛,此树林有几叶?佛即时便告诉了他数量。婆罗门心想,这么大的一个数字,谁知道对不对呢?婆罗门就到一树边,摘了一些树叶,藏了起来。回来继续问佛树叶的数量。佛就告诉他现在少了若干叶,正好就是婆罗门摘掉的数量。婆罗门因此生起了极大的恭敬和信心,求佛出家,后来证得了阿罗汉道。

  导师佛是一切智智,从无始劫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或者说你从未学佛的过去,到现在学佛之中,到将来成佛,一切的一切,佛都现量、任运照见,是全知、是遍智。当你真正相信佛有智悲力当中智的时候,你的心心念念、所作所行,不管是在哪个时候,哪个环境,面对什么样的事情,所造的一切善业、恶业,甚至是偷偷摸摸做的小偷等的事情,在佛这里,都像在家里明亮的灯光下看到的一样,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对佛的信心生起来的时候,当下就从佛这里获得加持,可以和佛的境界通过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相应起来。但是不管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能修也好,不能修也好,能祈祷也好,不能祈祷也好,不管怎么样,佛是不会变的,他就是一切智智。只要我们有求,佛绝对会来救度。比如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想往生极乐世界,怙主阿弥陀佛在以遍智照见我们,一一了知。当我们有这样的信心的时候,那么接受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是非常容易的。

  一般人具有邪见,认为只有眼见才为实,对于自己不知道的,就认为是没有,或者自己有疑惑,于是圣天菩萨很善巧地用断诤的方式,诠释了佛的遍智体性。针对有的人认为佛没有回答十四难,是否说明佛不知道怎么回答的疑问,圣天菩萨指出,正是因为佛具有一切智智,才知道当时不能回答这十四难,因为佛知道对他们有没有利益,知道在相应根机的众生中会产生正见还是邪见,知道该回答,还是不该回答,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的一个偈颂,也是以断诤的方式,教导了佛是遍智的道理:“世间有边否?问后佛默然,因彼甚深法,非器前不说,由此智者晓,遍智为遍智。”这和本偈颂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这以上讲完了“明究竟果涅槃妙德”这一科。果涅槃妙德的真实性,就是上面讲的智悲力三种功德。了知了这三种功德后,就会对佛的大涅槃果生起信心,这样也就能够对接下来作为因的大乘道产生出闻思修行的希求心。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