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法」是要修行的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葛印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译自1998年四月份Vipashhyana Patrika上的一篇文章,该文改编自葛印卡老师于印度ZEE电视台一系列四十四次电视演讲中的首播内容。

各位热爱正法的先生、女士们: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法(Dhamma)?什么是法的纯净本质?什么是法的普遍性本质?什么是法的精髓?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法的本质,他(她)如何能正确地修行法呢?如果一个人不修行法,他(她)又如何能从法得到帮助利益?如果不修行,法只不过是知识层面的研讨、辩论和争执,顶多成为一种知识上的消遣,而我们将持续丧失法的俾益。

唯有修行,才使法真正是法。那么应该要修行什么呢?为此,首先必须清楚地暸解什么是法。法的简单定义就是:纯净心灵的开发。不纯净心的发展是不如法的。凡是法所在之处,就有喜悦、安详、和满足。而无有法之地,只有悲哀、烦躁、和不安。

当心灵渐趋纯净,那颗纯净心灵外显的行为是良善、道德的。它使自己及他人受益,这就是所谓的戒(sila)。它让自己以及他人快乐,它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幸福、安详与和谐。如果我们修行纯净的法,不仅仅是快乐、幸福也会来到。反之,当心变得不纯净,心将为不净烦恼所苦。贪心和执着、厌恶和憎恨、愤怒和嫉妒、色欲和自大皆从心中生起,心变得十分不纯净!

不纯净心的行为,只会因它的不善行为而导致不快乐。它是造成自己及他人悲伤痛苦的原因。不仅我们自己受到痛苦的煎熬,也将我们的痛苦散布给他人。一颗不纯净心的行为只会制造出苦难、悲伤、和极度的苦恼。人们忘记了这法的简单定义,却深陷于仪式典礼中,并误认那就是法:他们以为某种斋戒断食是法,他们以为某种庆典是法,他们以为某种仪式是法,他们以为某种特定的服饰、社会习俗、哲学信仰是法,法的真谛完全没有被了解。一个人若不明白法的意义,是无法应用法于生活之中的。而一旦法不能应用于生活里,不能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中,那我们只是以法之名,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当法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上时,才是真正有益的。否则,如果法只是书本中、宗教经典上、及类似这种演讲里的法,但并没有应用于生活中,也不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上,那是非常不幸的!如果我们修行法,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安详与和谐。但是如果我们不修行法,而只将它当作一个讨论的主题,怎么能得到任何安详或和谐?

印度的一位伟大圣者曾说过:「Kathai, badai, sunai saba koi; kathai, badai, sunai sab koi」。「Kathai」谈论得太多的人,谈论成瘾,他们对于法高谈阔论;「Badai」演说太多的人,演说成瘾,他们对于法经常演说;而「sunai」听讲成瘾的人,他们不断地聆听法的演讲。然而,只是谈论、只是听讲,并没有用。

藉由谈论、听讲,应该是会有所启发。藉由谈论、听讲,一个人应该得到指引,而且应该开始走上正法之道。如果一个人开始一步接一步地走,这个人就是在修行法。如果一个人没有修行法,只是讨论争辩,只是一直对别人解释法,他能得到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这位圣者更进一步说:「Kathai na hoi, badai na hoi, sunai na hoi, Kiyai hoi, o kiyai hoi.」

「Kathai na hoi」仅仅谈论,并没有用。「Badai na hoi」仅仅演说,并没有用。「Sunai na hoi」仅仅聆听,也没有用。那么什么才是解决的办法?他继续说:「Kiye hoi, o kiye hoi」一个人只有在修行法时,才能获益。如果一个人不修行法,只是不断讨论它,这是多么不幸!

举个例子,在冬天里,有个男人因为气候寒冷而不断地发抖,他的大衣,是件质地很好的大衣,挂在钩子上,而他只是不停地谈着这件大衣。他极度地赞美着:「这是我的大衣,上好的羊毛所作,多么暖和的大衣!」这可怜人宁可一直受寒颤抖,不断地谈论这件大衣,却不穿上它。这就像是受苦的人只是谈论着解决痛苦的方法,却不去应用它以终止痛苦一样。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另外一个例子,有个口渴的人,喉咙因渴而干灼,十分地悲惨。而水就在她的身旁,但她赞颂着水,向水行礼:「啊!水池,你提供了这么好的水!」但却不喝,连一滴水都没有入口。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同样地,一位因饥饿而痛苦的人,一盘食物已经放在他的面前,他却赞美着食物:「多么好吃的食物,多么美味的食物!」他向食物行礼,他向那位准备如此美食的厨师行礼。可是,他连一口也不品尝!仍旧继续为饥饿所折磨。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相同地,有个病人因为生病而不安、焦躁和不舒服。他称赞着摆在身旁的药物,他对着药物歌颂、行礼,他也向开处方的医师行礼。但是他却不服药!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而这正是完全相同的情形,当一个人将法仅仅当作一个谈话的主题、一个有时会转变成激辩和凶暴争论的知识游戏,而后与人争吵开始吼叫:「我的宗教是正确的,你的宗教是错误的!我的宗教是崇高伟大的,你的宗教是无用的!」他们开始打架、杀戮、纵火,到处制造混乱不安。这些行为证明了他们还不了解法,法是所有宗教的精髓。他们不曾向内观察实相,心是否渐趋纯净?你内心的污染烦恼是否已经根除了?

如果心变得纯净了,法将自然地反映在行为上,只有在那时候法才真正是法。当一颗心不纯净时,是充满着愤怒、厌恶和憎恨。当一个人和人打架时,只会产生厌恶、愤怒和憎恨。不论这个人怎么称呼他的宗教,他已经对宗教生出执着,以法之名却不知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答案是:我们已经忘了要修行法,而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忘了法的真谛。

法是普遍而共通的,属于每一个人;法没有疆界,不可度量。如果法被窄化了,局限于特定的宗派或族群,那就不再是纯净正法了。法必然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普遍共通的,才是正法。任何人只要正确地修行法,就能获得同样的利益。任何人只要修行,就能受益,无关于宗教、国籍、语言、肤色。不论一个人自称是印度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锡克教徒、祅教徒、或犹太教徒,都没有关系。修行法所得到的实际益处,是一样的。修行法,也就是净化心灵,并以纯净的心来从事行为。

当心灵纯净时,自然不会有不善的行为,自然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也不会替自己或替他人带来任何悲伤。纯净的心本身充满了安详、满足,也为他人带来安详、满足。纯净心灵的本质,是普遍性的,共通于每一个国家、每一种宗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何人,只要净化自己的心,他将发现法会自动反映在他的生活中。他的生活将会改变,变得宁静祥和、内心安适。

法是永久的、恒常的。只有恒常如此,法才是法。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不论在过去、现在、或未来,只要净化自己的心,并秉持纯净的心来行动,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也为他人带来快乐。这个人,可以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的任何人。像这样一个拥有纯净心灵的人,他的行为必然会合乎正法。否则,就只是以法之名的虚幻错觉而已。

在不同的社会、群体、聚落里,可能有不同的礼仪。不同的宗教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仪式。服饰可能不同;礼拜仪式、节庆、习惯、哲学也可能不同。所有的这些不同,都与法无关。法是普遍共通的。

我们怎么能说,这是印度教的纯净心灵,那是佛教的纯净心灵、或那是耆那教的、回教的、基督教的等等?纯净就是纯净,不管用什么名相称呼。而由于心灵纯净所体验到的内在安详快乐,也是普遍共通的。你能给它冠以什么名称?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安详快乐,不能称做印度教的安详快乐,或是回教的快乐、佛教的快乐、耆那教的快乐。

同样的,邪恶也是普遍共通的。如果一个人染污了自己的心,让心灵充满憎恶、怨恨、欺诈、嫉妒、觊觎、傲慢,如果心有染污不净,他必然会陷于痛苦中。不论他自称是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锡克教徒、犹太教徒、或祅教徒,都必定会陷于痛苦中。不论一个人自称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缅甸人、斯里兰卡人、美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或中国人,如果心生不净烦恼,就会变得痛苦。一个人是不可能在内心产生瞋恨,又能同时体验到安详和谐的。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净化心灵,那么,当心变得纯净时,马上就会自然生起诸如爱、慈悲等美好德性。当心充满了爱及慈悲时,痛苦是不可能在心中生起的。只要心净化了,充满了慈悲的爱,内心就会充满安详快乐。这些美好的德性只有在心净化了以后,才会生起。

外相无关紧要。只要在心中产生瞋怒、憎恶,就会陷入痛苦之境,无论一个人是顶着高高的头饰,或是留着长长的胡子、或留着长长的头发、或光头,都一样痛苦。这些外在虚饰会有什么不同吗?重要问题是:「我们是否在修行法?」如果我们修行法,我们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否则,不论我们身着黄衣、红衣、黑衣、白衣、或一丝不挂,只要在内心产生不净烦恼,就会陷入痛苦。痛苦并不知道颜色与外相的区别。当一个人在内心里产生了瞋怒、憎恶,行为不如法、违背自然法则,立刻就会受到惩罚-心立即充满了痛苦和焦躁不安。

不论一个人遵行何种礼仪,庆祝何种节日,或信仰何种哲学,都没有不同。法非常单纯:只要我们染污了自己的心,我们就已经离开了法,并受到惩罚-立即陷入痛苦。而只要我们去除内心的染污,净化心灵,我们立即获得报偿-体验到真正的安详快乐。所以,让我们好好地修行法吧!

当一个人变得纯净,成为佛陀,成为阿罗汉,已经完全从贪欲、瞋恨、无明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人充满了无限的慈悲心。以大慈悲心,他体现了纯净的法。他不仅体现法,他还教导人们如何修行法。可能已有很多人都如此传教:我们应该净化心灵,但我们要如何净化心灵呢?我们该如何在内心的根本,不断发生习性制约之处,改变这心的染污性质呢?我们该如何根除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呢?有修行方法可以办到,我们必须学习这个方法。

觉悟者,释迦摩尼佛,发现了这样一个净化内心的绝妙修行方法-内观法门。透过修行内观,染污烦恼可以从内心深处根除。但是这个普遍共通的科学方法,是必须要修行的,要正确而认真地修行,而不止于空谈或赞美。

如果一个人希望保持身体强壮健康、无病无痛,就必须做一些身体运动。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运动,必须去健身房。要免于文盲,必须进入学校。要学习医药,必须进入医学院。要学任何科学,必须进入某些机构去学习。

同样地,要学会净化内心的方法,必须到内观中心,从过着如法生活,对于佛陀教法的精髓-内观的理论及实修都了解的人学习。每个人都必须下此功夫,以正确的方式去努力。任何一个这样做的人,就是在修行法。透过这样的修行,内心的染污烦恼随之日益清除,我们的正法基础也日益稳固。我们会愈来愈感到快乐安详。任何人,只要学习并实际修行正法,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并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问与答

-- 葛印卡老师答 --

问:葛印卡老师,您在佛陀入灭后二千多年才在缅甸学得此内观法门,您如何确知并证明您的修行方法一直保持原貌而未受修改﹖

答:证明布丁是否是甜的,只有靠吃。今天我们这传承的内观禅修者所得的结果与佛陀时期所得的相同。除非是这修行方法一直维持它的纯粹原貌,所得到的结果才会一样。

历史的证据显示,大约佛灭二百三十年,在阿育王时期佛法传到了缅甸。佛灭五百年,印度本土已无纯粹的内观法门。大约佛灭一千二百年后,缅甸北部已没有原先的佛法;有一名为阿新阿罗汉的比丘来到北缅甸的巴冈(阿里玛达拿布罗),使当地的阿瑙罗塔国王相信纯粹的佛法存在于南缅甸,史上记载着,阿瑙罗塔国王将经典与比丘们从南缅甸迎来并在国内建立佛法后,这位伟大的内观禅修比丘阿新阿罗汉便去缅甸中部,定居在萨盖陵,即今日的曼达垒(瓦城)附近,在他的余生,他不断禅修并教导几位比丘内观法门。一般人相信,当地的师生间将纯粹的内观传下来,虽然修习的人不多。在一百年前,此地伟大的论师雷狄?萨亚道比丘从传承师父学到此修行方法,并传给他人。早先此法门只传比丘们,但雷狄?萨亚道首先将此传给在家居士,其主要弟子之一就是来自南缅甸的在家居士萨亚?铁吉。萨亚?铁吉接着传此法门给很多的比丘及居士,萨亚吉?乌巴庆是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随后开始传授内观,此修行方法从他传给我及其它的人。佛陀至萨亚吉?乌巴庆之间,虽然没有历代祖师的详细传记,但是由此修行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可以证明它是纯净的修行方法,目前,科学研究对本修行方法的成效评价,更加强这个信念。再者,内观的训练非常符合四念住及其它的经典,这点也使人相信这修行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纯净修行方法。

问:为何内观修行方法在佛灭五百年后消失于印度﹖

答:我想主要的理由是:这修行方法不再维持它的纯粹性。若不是修行者不再强调觉知感受,就是修行者虽觉知感受,但忘记对感受要保持平等心,要了解其无常、苦、无我的身心特性;会如此发生偏失,可能是他们将许多宗派或哲学教条以及其它的修行方法加到这合乎科学的内观修行方法上,因为我们发现,在今日仍然有人这么做。许多不同宗派的老师来参加内观课程,学习本修行方法,但未学好这修行方法的纯粹原貌就开始去教别人;由于执着他们宗派哲学的信仰,他们把他们的信仰加在本修行方法上,使它扭曲了;结果,这修行方法就失去它的功效,在过去也应是如此发生过。当修行方法失去它的功效,人们自然不再修行它,它就在这个国家消失了。

问:佛法是普遍性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修行吗﹖

答:是的!整个佛法都是普遍性的。其教导是依据八圣道,它的每一步骤,就是戒律、禅定及智能,也都是普遍性的。任何宗派的个人,都能修行戒律而无困难;也都能修行禅定及智能,这两种是以个人所能体验的实相作为禅修对象-也就是呼吸及感受-任何人都能修行这个而无困难,因为这两种禅修的对象是普遍性的,同时,每个人必将得到相同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法是普遍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这个理由,我强调内观适用于任何宗派的每一个人。

问:经由修行内观,我们可以达成佛果吗﹖

答:是的,那些想成佛、走菩萨道的人,对他们而言,内观是核心的,且是有帮助的。菩萨必须保持他的心免于贪、瞋、痴等心理不净,而后强烈的慈悲心及善意才能生起。我们难以想象在充满贪、瞋、恶意或敌意的心理时,会有慈悲心。内观可以去除这些不净的心理而使心清净,使慈悲及无我的服务心生起,并加强。因此,内观有助于那些想早日解脱成阿罗汉的人,以及那些想以慈悲心服务大众,走在菩萨道上想究竟成佛的人。

问:经由观察我们身上的感受,我们如何能去除烦恼并改变我们的习性﹖直接观察我们的心,不使恶念生起不是较容易吗﹖

答:将恶念改成善念以净化心,当然是一种好的练习。在佛陀之前及以后,许多其它的老师都这么教。但这并不是佛法的深处。观察心是不容易的,观察感受则是容易的,感受不外是任一剎那心理状态的呈现。如果你忽略觉知身上的感受,而毫不予以重视,那么,你就忽略了「缘起」的重要教导。事实的真相是:在较深的层面,由身上的感受产生了贪心与瞋心(受缘爱),这是佛陀的体验。他发现到心中生起任何想法时,身上就开始有感受的流动。《增支部》说:「心中生起的法,伴随着感受。」他的教导是要人们觉知感受而不贪着,要保持平等心、不执着于它,如此,就能从产生束缚及痛苦的旧习性中脱离出来。将恶念改变成善念的练习,只能净化意识层面,而随眠烦恼(心深层的染污不净)以及心的习性仍未触及。因此,佛陀对身上的感受这么重视(因为它与潜意识中的随眠烦恼相关连)。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