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哲学>>正文内容

慈悲观的心灵疗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是一门解脱学,其教义的宗旨,乃在解决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而开演出不同的对治法门。归根究底,除了解决众生生命轮回的问题外,其次也解决了人类现世心理的现实层面。
  人间佛教的慈悲教义带给人们安心的灵性治疗,透过宗教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个人的心理问题,以及人人共有的心理机制,提高自我觉照,如实了知自心的能力,建立一个健康的内在环境,进一步做为提升心灵的基础,帮助我们解决心灵的困境。如果人们的心灵常处于“慈悲”的状态,能够有效而且迅速地改善身心疾病,增进精神的健康情况,扫除一切心理的障碍。
  《普门学报》中有不少关于此类之议题,如:郑石岩的〈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第二期),翟本瑞、尤惠真的〈基督教“爱观”与佛教“慈悲观”的比较〉(第二期)、石朝颖的〈禅学与哲学的心灵疗养〉(第三期),星云大师的〈佛教的慈悲主义〉(第七期)、〈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第十七期),恩慧的〈人间佛教在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上的应用〉(第九期),赖贤宗的〈空性智能、佛教意义治疗与佛教诠释学的治疗学--论佛教的生命关怀与心理治疗〉(第十三期)……等;都给予我们很多的启发。
  慈悲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一是日常生活所经验到的慈悲爱心,一则是作为修习禅定业处的“四无量心”;“慈悲”是佛教实践上的中心德目,也是佛道的根本。佛陀的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又称“无盖大悲”(即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佛教里,慈、悲与喜、舍,合称“四无量心”。慈悲系以无量众生为对象,而能爱念怜愍无量众生,进而根本救度之,此种慈悲为佛、菩萨所独具之德性。
  星云大师曾说: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与人结缘的,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给我们的教导。我所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生活中,让佛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唯有修持大慈悲心才能不断的“给人”,因为它具有喜乐利他的人间性格。
  正如星云大师提倡的“佛光四句偈”中,“慈悲喜舍遍法界”,代表给人欢喜的宗教,就是佛陀的慈悲教义,能够帮助悯除自他痛苦之根源。因为从深层心理学来看,“喜”心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自性(佛性)的一部分,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喜悦和惊奇的源头活水,只要能与它联结,周遭一草一木都有无限生机,每个当下即是佛法所代表的心理自然法则;至于“舍”心,不再生起贪嗔取斥,自然回归平等、平稳和平衡的心地,这就是“舍”心的本义。当有了慈悲喜舍的自我超越,就能感受个人的痛苦将转化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襟,从贪婪小我中释放,不再与万物区隔的深层心灵,而将融入法界的旷大宁静。
  然而,心理分析学在探索痛苦烦恼的心理根源,关键在于认知人的“无意识”。即意识层面所不能觉知的心领域,俗称“潜意识”,亦即心理学荣格所说的“个人无意识”,对意识层面具有制约、驱策和扭曲的作用,意识受制于无意识的心理法则,决定人的生物性人格,是没有自主性可言的。因为它被“个人无意识”中的各种情意结和病理机制所支配,丧失自主性而不自知的意识活动和欲望,可称它为“虚妄意识”。又如心理学佛洛姆及人本心理学所说的“虚妄意识”,造成人的不快乐、心理失调以及现代社会之精神困境的心理根源。这些皆与佛法所说的“无明”皆有相通之处,即受“贪”、“嗔”的盲目支配而不能作主,佛法说这就是“苦”的根源。
  如何对治苦的根源?星云大师在〈六波罗密自他两利之评析〉一文中提出精譬的见解:以佛法的六度实践,能对治无明心理病源的具体展现。分别是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面向的修持,来达到心灵的健康与提升;如六度的布施,是给人呢?是给己呢?看似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
  布施能度“悭贪”,对治现今人们苦求的心灵病态;从人间佛教六度波罗蜜中,用布施能对治悭贪心,持戒对治毁犯他人心,精进对治懈怠心,禅定对治散乱心,般若对治愚痴心。以上都是慈悲的化身,不仅能转化困苦,而且能舍去悭贪、嗔恨、无明的根本恼心,获得善缘好运。实际上,这也有效地对治了吾人心理忧苦之疾病;尤其是针对现代人不安定,提供一条实际的安心道路。
  如果我们能发慈悲心,便是让心胸开阔的智能生起,能够解脱自我执着与痛苦。如《菩萨持地经》说:“慈息嗔恚,悲止害觉。”又《增壹阿含经》说:“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慈悲”是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原动力,犹如佛性永远存在于我们自性般;从深层心理分析来看,我们人人都能够发起强大、宽宏大量的慈悲心,只要我们愿意用慈悲来开放我们闭塞、僵硬的心,平息我们狂野的脾气,转化我们阴沈、堕落、负面的性情,它将会带领我们远离黑暗的自私和挫败感所创造的隐形监狱,进一步迈向光明,同时,透过对别人的慈悲,我们可以真正发现,慈悲是治疗我们自心“无明”的良药。正如《涅槃经》说:“如来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脱。”解脱自心的贪嗔无明,可以使心灵宁静。
  “慈悲”这项德目,不仅是佛教所提倡,在现代世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们已意识到唯有慈悲,人心才能平和安定。所以,星云大师在〈人间佛教的蓝图〉文中也提到: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慈悲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因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满了无限的意义;颠沛的人生岁月里,因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无限的憧景。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犹如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众生因此皆得成佛。
  透过慈悲的智能,能斩断内心的无明病苦;正如佛经引用的譬喻更是说明慈悲的真理:慈悲如良药,心理有了伤痛忧苦,慈悲清凉法水能抚慰受创的心灵;慈悲如船筏,以慈悲的舟航,带领我们冲破惊涛骇浪的生死苦海,免除在爱河欲流中的困苦心灵;慈悲如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能够照破黑暗无助的心灵,看清世间的真相而得以安心;慈悲如摩尼宝珠,洗净心内的杂质使之澄清见底,照破昏迷,化复杂为单纯心灵。
  犹如星云大师说的:
  慈悲并不是一个定点,是情感的不断升华。
  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能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更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布施、愿力就是慈悲,将可去除我们的“嗔恨、嫉妒、和贪欲”的痛苦心灵。慈悲是无上“宝藏”,慈悲是苦难人生的依止,慈悲能熔化刚强的我执习气,化除贪欲、化除嗔恨心,保持喜悦和宁静,也促使我们走入人群、服务大众的喜乐性格,转化私我,开展宽广之心,达到“心灵”健康的有效治疗原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