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慧学的进修次第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国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慧学的进修次第

  黄国达

  佛法的宗旨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启悟、转染还净,由此展开自在、开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学是核心的课题,然而,智慧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宿命、无因的,天生的慧根也是由前世的熏修而来,今世的进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与其慨叹自己悟性太差,读了很多禅语录,也没有开悟,读诵般若经典也不能通达空义,便自认为根性太差,退而寻求禅定的宁静、信仰的满足、佛力的庇佑、他方净土的稳当,这正如入了宝山而只摘取一些花草石头而不力求寻得宝藏。智慧觉悟的开发固然有其困难之处,但是佛陀已经为众生开辟了一条智慧觉悟的康庄大道,只要如法次第进修,就可以开启内心的智慧宝藏,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辜负佛陀的慈悲心意。

  智慧的进修可以约略分为三个次第,即闻慧、思慧与修慧。

  闻慧 闻慧是由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得般若正见。所谓正法,凡顺于佛法正理的都可说是正法,原始佛教的阿含圣典,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是主要的研读内容,至于中期大乘佛教的唯识论典,后期大乘佛教的真常经论也可说是“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蕴含了般若正见,只是需要智慧之眼抉择、贯通。

  什么是般若正见?所谓正见,依阿含经的说法,不只是三世、因果、凡圣的世间正见,更要如实知无常、无我、不生不灭的出世间正见,才算究竟,以般若经的说法,则要见到毕竟空、如幻有才是透彻的般若正见,再以中观论典的解说,则以见到缘起、假名、性空才是圆满的中道正见。在表述上虽然略有不同,皆是真、实、谛、如的一实相,无二无别。在第一义谛中,不生不灭、性空、无我,世俗谛中,则是缘起、无常、假名、如幻的。二谛无碍,是为般若正见。

  若以唯识解说,世俗现象唯识所现、胜义境地离言绝待。至于真常思想的解说,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念无明幻现三界六道,一念清净,生灭、去来,万法皆是真如。

  究其内涵仍然是一实相的方便表述,只要不执取真常实体、识心种子,误以为缘起性空、三法印不了义,回归实相本然、法尔如是,皆是般若正见。

  如果不具足这样的正见,即不能成就闻慧,若正见具足,则能于佛法生起绝对的信心,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不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而是生生世世以来,经历多劫的暗夜迷失,忽遇明灯,回归光明的正道、看到生命的真谛、找到解脱自在的方法。是希有难得的,不可等闲视之,认为烦恼依旧、八苦未拔,以为听闻正法无用,需知大树广荫,须有牢固的树根,高楼广厦,也要有坚固的地基。由闻慧而得生深信心,正是智慧的根基。

  思慧 有了闻慧的基础,进一步就要深入思维观察、胜解空义。

  如何思惟、观察,胜解空义?这是不带任何预设立场来观察事物,思惟抉择、归纳分析,得到无自性的空胜解。

  如何归纳分析?是以闻慧为基础,观察到底有没有自性?也就是有没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就在禅修和日常生活中,色、受、想、行、识生起的当下,如实思惟、观察,而归纳到没有一法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一切都在变化、和合、相依相待中才能成立。并没有“自有、自成”的自性,也就是一一法皆无自性。

  这样的思惟、观察,切记不可以离开生活、生命当下具体可闻可见的事物之外,凭空去想像、抽象地臆测。

  你可以观察外在事物的进行,譬如说:你今天准备早上十点要去超市采购日用品,出门之前接到一通电话,如果是急事如家人生病,就必须立即处理,采购的计划就会被耽搁,如果采购品中如灯管、食物急著要用,就要稍作忍耐。

  在这当中,你可以见到“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都没有固定性,一件事情的发生如家人生病,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掌控的、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并不是绝对的,它只存在于思想中,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对这些观念若有自有、自成的认定,就会感受到冲突、不舒服。如果明白这些只是观念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内心就灵活自在,不会有冲穾。

  外在事件一直都是相依相缘,既是相互需要的互补关系,同时又隐藏著相互排斥的消长关系。而内心明白这些关系,不固著在上面、不预期什么,内心才会自由,这就是智慧。

  观察任何人、事、物,乃至内心的感受、情绪、思想、愿望都可以看见它的背景、变动、互补、消长,那么就可以如实地看待这一切,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平静和谐。

  能这样思惟、观察有没有自性,就可以生起空胜解,对于空义能在实际现象生住异灭的当下有具体的理解。这就是思慧。

  思慧成就会伴随著布施、持戒、安忍的功德,因为内在的认知开始转换,很自然地看见人我的依存、互补、消长。明白人我相依,而有互助、共好的理念,布施、持戒是随顺缘起正理的行为。同时见到人、事、物,感受、情绪、思想、愿望生灭消长、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对于己经生起的苦,看到有惑业才有苦,“苦”是无自性的,唯有安忍,才不会火上加油,惑业灭则未来的苦不生,这才是澈底的解脱。

  修慧 修慧就是止观,以无自性为所缘,观察及安住。思慧中的思惟观察由于缺乏定心,只能在散心中,以空胜解的力量离恶向善、忍苦离苦,却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进入止观禅修,则定慧力强,降伏烦恼的力量随之增强。

  思慧的重点在于思惟、抉择,散心观察无妨,而定心观察,是在胜解成就之后,直观诸法真实,名为般若观照。通常修定,必须进入无分别,不起思惟,一生分别思惟,就离开定心。而定慧等持是直观,一般的定心只是不生分别思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直观,不但不起思惟分别,连“自性分别”也不起,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不会认定“这是○○”,或“这不是○○”,停滞在自有、自成的自性实有的模式里,而能当下穿透,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

  当“自性分别”不起,虽然面对森罗万象,心中一片寂然,名为定心,这是有智慧光明的定心,不同于一般的定心缺少智慧。一般修定,虽然思想、念头暂停,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仍然根深柢固。

  在这样的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中,偶有念头生起就能照见念头无自性,幻生幻灭,内心立即回归寂然不动;当发现对于观察对象生起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时,立即穿透它,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立即回归缘起性空的实相智慧。

  如此,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自性实有的执见渐次消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旦全体通透、能所双泯、境智一如,就是“无漏慧”的生起。

  止观修慧似乎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不容易掌握实际的修行方法。不过只要记住:对于观察对象不落入任何局限性的认定,不预期、不追求任何境界,不设定任何有关“开悟”“究竟真理”“圆满的境界”种种标准模式,在真实、自然的心境中,当下即是无相、无住、空寂、如幻的诸法实相,离此并无其他玄奇的境界。若有什么玄奇的境界的话,也只是意识、想蕴制造出来的心灵影像而已,仍然是在五蕴境相中打转,不是般若智慧所见的诸法实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