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书法>>正文内容

清代四僧及其书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清代四僧及其书法
  四僧是指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艺术风貌各有不同:渐江“千钧屈腕力,百尺鼓龙鬣”的笔墨功能,髡残“沉着痛快公谨严胜”的酣畅淋漓,八大山人“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的怪诞奇崛,以及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戛戛独造,可谓“抟弄乾坤于股掌,舒卷风云于腕下”。四位用袈裟掩裹着精神苦痛的画家,以激情洋溢,深情凝蓄、个性鲜明的艺术,开创了时代的新风,直接影响了扬州画派的兴起,并在以后三百年来为后人所慕,影响极大。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髡残的山水从黄公望、王蒙变化而出,以真景为粉本,描绘重山复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厚重而不板滞,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渐江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绘名山大川,尤善写黄山真景,构图简洁,丘壑奇倔,干笔渴墨劲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静穆之致,真实地表现了名山之质。
  髡残
  髡残,1612年生,1692年逝世,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邱,号石溪,又号白秃,一号壤,自称残道人,晚署石道人,本家姓刘。 髡残在清初画坛上,与石涯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与原济,朱耷、弘仁并称“四僧”。他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陈旧,作品感情真挚,风格独特。在当时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悔。”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乾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髡残工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宗法黄公望、王蒙。其绘画章法繁复,笔法浑厚、凝重,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达到笔墨交融,厚重不滞的效果。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深林密,草木华滋。髡残存世作品较少,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藏《层岩叠壑图》轴、上海博物馆藏《绿树听鹂图》轴等,皆景致繁复,用笔沉着厚重,气势雄阔,反映了他的典型面貌。此外,还有南京博物院藏《苍翠凌天图》轴、上海博物馆藏《苍山结茅图》轴、故宫博物院藏《雨洗山根图》轴等传世。髡残在清初画坛,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谿”。
  石 涛
  石涛,1630年生,1742年逝世,原名朱若极,后更名元济,原济,又名超济,小字阿长,号大涤子,又号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晚号瞎尊者,别号还有很多。石涛是明代皇族,刚满10岁时即遭国破家亡之痛,削发为僧,改名石涛。他因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饱览“五老”、“三迭”之胜。从事作画写生,领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动之态。至康熙朝,画名已传扬四海。但他又不甘寂寞,从远离尘器的安徽敬亭山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南京,康熙南巡时,他曾两次在扬州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图》,晚年与上层人物交往比较密切。
  石涛(约1642—约1705年),本姓朱,名若极,字阿长,明宗室 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生于藩封之地广西全州,父亲朱亨嘉在南明福王覆 亡后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所杀,时若极尚幼,逃难至广东出家为僧,法 号原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别署大涤子、若瓜和尚等。他早年作为行脚 僧,过潇湘、渡洞庭、上庐山,浪游江浙多年,后居于安徽宣城金露庵约十 年之久,得识画家梅清,并活动于敬亭山与黄山一带。复往南京和扬州,康
  熙皇帝南巡时他在此两地参与接驾,画了《海晏河清图》,并钤上“臣僧元 济印”的图章,此时其心中亡国之恨已变得淡薄。不久北上北京逗留三年, 未蒙皇帝的赏识与接见,遂南返扬州构筑大涤草堂,以卖画为生。他作画不 论黄山云烟、南国水乡、江村风雨,或峭壁长松、柳岸清秋、枯树寒鸦,都 力求布局新奇,脱出常径,意境翻新。运笔又十分灵活,或细笔勾勒,稍加 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圆秀温润,有时方拙苍古,方圆结合,
  秀拙相生。用墨则枯湿浓淡兼施并行,尤喜以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 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浑厚气魄和氤氲景象;有时特染浓黑,墨气淋漓,使峰 峦山石的立体感大为增强。他的兰竹花卉也很精彩,多用水墨写意法,干湿 浓淡,横涂竖抹,极富纵横宕逸的意韵。他半生云游,做到搜尽奇峰打草稿, 并使山川与自己神遇而迹化,以强烈的主观情思去领悟和摄取其美的意蕴, 活用古人的技法化之为我法,陶写自家的心胸,以不似之似似之,使自然之 美上升为艺术之美。所以当他以雄伟的气魄、奋进的激情,捭阖纵横,放笔 直扫,一笔化作万笔,万笔归于一笔,可使千丘万壑,众彩纷呈,望之若惊 电奔云,这种艺术造诣使正统派大师王原祁亦不得不佩服,承认大江以南无 出石师之右者,本人和王翚都比不上。石涛生前即声振大江南北,其绘画对 后世影响很大,郑燮也认为: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 贴,比之八大山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石涛(1642—1707)清代杰出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 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广西全州(今全县)人。
  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构图之奇妙,笔墨之神化,题诗之超逸,都表现了他的风骨,早脱前人窠臼。他轻视泥古不化之风,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要“借古以开今”,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受。其创造性,就表现在他个人心情与自然的交流,达到从古人入、从造化出的艺术境界。他的皴法是为山川“开生面”,用得很灵活。他分析画中的“点”说:点有雨雪风睛,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恶化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似焦似漆,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直到年老力衰病重时,仍作设色山水册书画各十二帧。作品有:《松鹤图》、《十六阿罗应真图卷》、《疏竹幽兰图》、《枯墨赭色山水》、《云山图》、《兰竹图》、《乔松图》以及《山水图》。
  八大山人
  朱耷(1626—1705年),族名统筌,号彭祖,是明太祖第十六子。江西宁王朱权的九世孙。生于皇族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入清后隐其姓名, 23岁削发为僧,法名传綮,后来又由僧入道,居道院青云谱,号八大山人、雪个等。署名“八大山人”四字连写,便类似“哭之”或“笑之”,隐喻他 感到清朝统治下的一切不是堪悲就是可笑。他一生倔强,坚决不与清王朝合作,常借诗文书画,发泄内心悲愤。他的山水画学黄公望,在构图上颇受董其昌的影响,而用笔干枯,绝无平和秀逸、明洁优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 满目凄凉,从中却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出他孤愤的心境和耿介的个性。 如《仿董北苑山水图轴》,幅右山崖横空出世,突兀临江,崖壁上古树斜横,扎根于难以立足之地,枝桠挺伸至江心之上,左下角低岸矮坡有几株虬松与 之相应,宛如隔江握手。远处石矶坦平,建有陋舍数间,却是人踪杳然,江 水长流,浩森无声。画面雄健简练,笔情恣纵灵奇,意境荒寒而有古厚浑朴之气。他的花鸟画成就更为突出,最显个性。源出于沈周、陈淳、徐渭等写 意派大师,所绘花卉鱼鸟,构图险怪,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禽 鸟多单足而立,所踩之石常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其嘴、眼则呈方形,眼珠朝上顶着眼眶,一副白眼看青天的傲相。画荷花以大笔饱蘸水墨, 或浓或淡,随意挥洒,而荷叶之正转反侧、老嫩开合,皆得神理;花瓣用线 勾出,在墨叶映衬之下,自然显得莹洁鲜嫩。他总的风格特点是:笔法雄健泼辣,墨色淋漓酣畅,新奇警颖,逸气横生,善用极简练的图形表达繁复的 意绪。他同徐渭一样把文人画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当时追随者不多,仅 有牛石慧、万个等人,但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 后期的“海派”、及至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名家,莫不受其薰陶。
  朱耷(1626一约1705年),真名朱统筌,由于祖上封藩在南昌,因遂籍南昌。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八大”二字,据人解释有“哭之”、“笑之”,哭笑不得的意思。他曾经装作哑人,在门上贴上一个大大的“哑”字,不与人语,以手示意。他好酒,爱哭,戴布帽,穿长袍,烂鞋,以疯疯颠颠的样子,躲避政治上的迫害。他的山水画很有特色,尽是残山剩水一片荒凉,他的《溪山雨过图》、《雨山图》、《长松老屋图》,都是为了塑造典型的破碎河山意境,寄托他的亡国之痛。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鸟画。
  他画的鸳鸯,虽艳如桃李,但其特质却冷若冰霜。他画鱼、八哥、鸭子、猫等,都很倔强,都是昂着头,特别是眼睛更是夸张奇特,右方形的,眼珠点得又大又黑,往往顶在眼眶的近上角,显出白眼看天下的神情。他未给清朝统治者画过一张画,人的品格很坚贞,富于反抗性。他的造型十分简单,如《鱼压图》中只有几条小鱼,却使人感到其活泼而富生气。他的《孔雀图》,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南巡时,意境很凄凉,具有强烈讽刺性。
  弘 仁
  弘仁(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六
  奇,出家后名后人,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
  云游各地后回歙县,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工于文学、绘画,画名最盛。
  早年学于孙无修,中年师事萧云从。其本色画则多取法倪瓒,构图洗炼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因作品多师法自然,而多清新之意,能传达山川之美。故宫博物院藏有其《黄山天都峰图》轴,即是此类代表。此外,同藏于一处的《西岩松雪图》轴及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疏泉洗砚图》轴、《雨余柳色图》轴等均笔法尖峭简洁,意境伟峻秀逸,反映了他的自身风貌。他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同为“黄山画派”之代表人物。在安徽,则形成了“新安派”,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
  弘仁除精山水,还兼写梅花和双钩竹,工诗。著有《画偈》,并曾写《黄山真景册》五十幅。《山水册·松石图》画一岩石 孤耸峭拔,顶平如削,虬松似龙蛇盘绕于石身,至顶倒挂而下,恍如刑天舞 剑,雄健苍莽,令人气壮。在山水画之外,他还善画梅花与双钩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