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辉煌的四年
最辉煌的四年
蒙 憬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后世称玄奘法师、大遍觉法师,又因其毕生最后四年译经于陕西铜川的玉华寺,并圆寂于此,后世亦称其为“玉华法师”。玄奘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他的一生中,在玉华寺四年,是最绚丽辉煌的四年,在翻译和佛教理论研究诸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硕果累累,影响深远,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圣迹。玉华寺因玄奘而名扬海内外。玉华山继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之后,自当荣称中国第五大佛山。玄奘在玉华寺的卓著成就——
创中国译经史之最
树中国翻译史新里程碑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归来。当年五月在京城长安开始翻译佛经,到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圆寂前的一个月绝笔止的19年中,玄奘法师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不遗余力地奉献给了翻译事业。他夜以继日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在长安、洛阳和坊州共译出梵文佛经75部、1335卷、总计约1335万余字,占唐代整个译经数量的一半多,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不空)译经总量的一倍多,创中国历史上译经数量之最。显庆四年(659年)十月到麟德元年(664年)正月,玄奘法师在铜川玉华寺译经的四年中,每日“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弟”,以备白日之翻译,一日不辍,总共译出佛经14部、682卷,共约682万余字,又占其平生译经总量的一半多,平均每年译经170卷,是其从事译经19年来,年均译经?0卷的近两倍半。所译75部佛经中,长达600卷、20万颂(约600万字)的佛经巨典《大般若经》也是在玉华寺翻译告竣的。《大般若经》译成后,他高兴地合掌对众徒们说:“此经乃镇国之大典,人天之大宝”’“能在玉华寺译成,这是天缘,众徒宜当庆祝”。又说:“此经在西域,多密而不传,而今译来,实非易也尸玄奘大师在玉华寺的四年,不仅创出其平生译经数量之最,而且创出了中国翻译史上光华四射的惊人业绩。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任何一位翻译家无法比拟的。这个时期,玄奘法师已年过花甲,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惊人的毅力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渊博的学识,为世界佛教文化史和人类文明史谱写下了典垂千古的篇章。
玄奘法师不仅创下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数量之最,而且在质量上有更突出的提高,在翻译技巧上独辟蹊径,以自己非凡的才华,把我国的翻译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据曲军锋先生研究成果:我国的佛典翻译事业起源于汉朝,六朝时已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后秦的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两位翻译大师。然而,这时及其之后,翻译大师们就“直译好,还是意译好”争论不休,对这两种译法产生的通病“文失原意”或“文不达意”,拿不出一个真正好的解决办法。玄奘大师从事译经以来,认真研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采取多用直译,善参意译的方法,克服了前人直译或意译各自的通病。他又提出,在翻译有深度的佛典经论时多用直译,以精确表达梵文本意,同时又揉参意译,使汉语表达恰到好处。同时又提出“密语不译”;多意词不译;中国没有的东西不译;顺古例不译;生善故不译”的“五不译”的操作方法,使译文充分体现和保持梵本佛典的中心要义。这种全新的翻译方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创立和运用,到玉华寺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创出了年平均译经170卷的惊人奇迹。他晚年在玉华寺译成的佛经巨典《大般若经)600卷,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化长篇高深说理的文字,为自然天籁的四言诗歌,间或有五言六言一顿的,也必偶以五字六字成句,使这部“人天之宝典”全书文气流转生动,句句恰到好处,显得更为畅达、玉润珠圆、滂沛浏亮。近代改革家梁启超称赞玄奘的翻译为“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矣。”
《续高僧传》第五卷中,著名僧传作家道宣这样写道:“今所翻译,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就是说,玄奘主持下的翻译场,实际上主要是他一个人在翻译,其水平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玉华寺译场,是玄奘主持译经以来精选助手、分工最完善的译场。玄奘这位杰出的佛学家,充分展示了自己光华四溢的才华,建树了中国翻译史上新的里程碑。
创 立 法 相 宗
为东亚佛教文化奠基
玄奘法师在玉华寺译经期间,将自己在印度留学时搜集到的各种不同梵文本佛经仔细对照,将留学时所聆听到的不同学派的经论要义融会贯通,仔细对照,反复推敲,矫正讹谬,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译成各相安立,准确恰当,文字贯练流畅的汉文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佛教理论体系——法相宗。
据《玉华寺》一书介绍:玄奘在玉华寺译成的14部佛经之一的《成唯识论》,是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折衷众说,又据自己参学,对各家学说作以决择,分境、行、果三部分。详细阐述其宇宙论、人生观、唯心主义观点。此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法相宗”。又因其由玄奘与其弟子窥基创于玉华寺,亦称“玉华宗”,还因玄奘圆寂后,传人窥基常驻慈恩寺,所以又称“慈恩宗”。《成唯识论》成为玄奘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此宗在我国流传久远,并传人日本、朝鲜等国,成为日本国影响很大的教派。
唐龙朔元年(661年),受教于玄奘门下的日本僧人道昭,从玉华寺携新经回国,住日本飞鸟的元兴寺弘传玉华学说;显庆三年(658年)来华的日僧智通、智达亦从学玄奘,随之来玉华寺,业成返回,也住元兴寺传玉华宗。玄奘圆寂后,又有新罗(今朝鲜)僧人智风等于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其弟子玄肪于唐开元四年(716年)入唐学习玉华宗义,再传日本,使法相宗成为本国日本很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如今,在日本文化古城奈良有六大著名佛寺,法相宗占绝对优势,其总部设在六大著名佛寺之一的药师寺。在日本的佛教典籍中,玄奘法师像与佛祖的大弟子阿难像并列,同尊为“护法善神”。玄奘请求来玉华寺译经的《重请人山表》法师手笔,被作为佛教重宝珍藏于日本。侵华日军1942年从南京掠去的玄奘灵骨,至今供奉在东京的慈恩寺内。
法相宗在东亚的广泛流传,至今不衰,玄奘是其鼻祖和奠基人,受到各国佛教徒的虔诚尊崇,很像佛祖释迦牟尼在其故乡的情形一样。释迦牟尼的出生、成佛、说法、圆寂之地,被尊为四大圣迹,那么玄奘的出生、得道、译经、圆寂之地亦应被尊为四大圣迹,玉华寺已居其二,且大师在这里谱写下了平生最辉煌的一页,当为光耀千古的圣迹,必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佛教徒和游客们来这里参谒。
造中国内地第一块佛足印碑
植中国内地第一棵佛教圣树
玄奘法师驻玉华寺四年,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典章,而且留下了“金刚佛座”、“佛足印石碑”、手植“娑罗树”等圣物。玄奘敬造“金刚佛座”,如今已作为国宝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64年,玄奘法师逝世1300周年纪念法会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赴朴初,将金刚佛座印制成拓片,并亲笔题诗一首,作为法会的珍贵纪念品,赠送给来自亚洲8个国家参加法会的代表。
玉华寺出土,今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玄奘手制佛足印石碑,据专家韩伟考证,其尺寸折合唐尺,与玄奘所记摩竭陀国佛足尺寸相同,是玄奘法师从印度拓来,造于玉华宫,为皇家供奉圣物。玉华宫(寺)的佛足,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佛足造像石碑。
玉华寺的肃成院,是玄奘法师居住之所。今其遗址前,遗存一株佛教圣树——娑罗树,是玄奘手植根生第二代。手植树1947年被人烧毁。娑罗树原产印度,因佛祖在其下涅檠,故为圣树,被植于佛教寺院,为佛教活动场所之标志树。玉华寺的娑罗树,乃玄奘法师从印度引来种子亲手种植。又因其籽实治疗骡马结症有奇效,故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载:“啖马药出同官”(同官为铜川旧名)。由此可见,宋时,中国内地仍少有娑罗树。玄奘法师亲手种植在玉华寺肃成院前的娑罗树,也是中国内地最早的。玄奘法师在玉华寺留给后人的这些圣物,在国内外佛教界,无疑都是十分珍贵的重宝。
玄奘法师留恋玉华
玉华寺玄奘佛光永在
玄奘法师在玉华寺译完佛经巨典《大般若经》后,终因积劳过度而一病不起,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玉华寺。病中,他再三叮嘱门人:“若无常后……可以芦席裹遗,择山间幽静处安置……”他与玉华有缘,十分留恋玉华,愿自己天灵永远留在玉华。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四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睹史多天宫,奉使弥勒并得验证,益增克励。自至玉华,每每翻译及礼忏之际,恒发愿上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法师圆寂前,弟子光等又问:“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法师回答:“决定得生。”说完后气息渐微,不大一会便魂游西天,到极乐世界的兜率天宫与弥勒佛聚会去了。
令人惊奇的是,1300多年后的玉华寺肃成院遗址对面的石崖上,天生一高2丈,宽丈余的红砂石弥勒佛像,而且轮廓惟妙惟肖。这尊弥勒佛像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好像于幻梦中回味当年玉华寺玄奘法师讲诵佛典,如醉如迷的不肯离去。当地人把这尊天生弥勒石佛看作是玄奘法师的化身,他依恋玉华山的秀美风光,像兜率天宫一样的仙境。是玉华寺使他的宏图大愿得以实现而功德圆满,他与玉华寺结下了不解之缘。高宗皇帝违背法师遗愿,将法师遗体葬于白鹿塬,而法师天魂却永远留在玉华。
玄奘法师大德传业,旷迈古今,人称佛教伟人。赵朴老云:“玄奘也是佛”。玄奘菩萨的佛光照耀着玉华寺千古生辉。
玉华寺因玄奘法师而载人史册,成为人们参谒的圣地。凡是来到玉华山的人,不管你信佛不信佛,玄奘那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严谨治学的高尚品德和他终生不辍、排除万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文化史、心灵史上抒写下的壮丽篇章,都能使你的心灵深处受到启迪。你会深深地感受到:玄奘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作者单位:铜川市郊区政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