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印经院概述
卓尼印经院概述
来源:西藏艺术研究
作者:杨茂森
安多雕版印刷中心卓尼印经院,自16世纪产生以来,至民国初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期间雕版印刷出版了数以万计的藏文佛学等书籍。其精美上乘的图书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经长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甘青地区印刷出版的中心和文化传播的基地。并推动了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卓尼印经院在藏文图书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只因禅定寺的衰败而印经院被毁;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笔者特撰此文,以飨读者。
一、早期的雕版印刷业
早在元末明初时卓尼寺部分经堂创办了小型印刷作坊,选刻印刷佛学丛书中的部分章节或单行本中的章节。据史料载,明嘉靖十七年(1538),卓尼第六代土司杨臻主持雕刊了木版繁、中、简的六种佛学文献《佛本生记》、《莲花生本生记》和《藏文文法入门》及佛像等。于是各“扎仓”(经堂)纷纷效仿刊刻,雕刊印刷了许多图书。
第二次进行大规模的编辑抄书,是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第九代土司才旺丹珠主持抄写了大部头丛书。首先创办了冶炼和造纸作坊,为抄写大型丛书做准备工作;然后用金银粉汁书写了佛经《八千颂》、《甘珠尔》、《般若经》等,还参考北京、纳唐、卫藏的《丹珠尔》,编辑抄写了一部《丹珠尔》。
第三次,由第十代土司罗桑丹珠主持编篡抄写了部分丛书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时,编辑抄写了一部《丹珠尔》。与此同时,土司之妻罗桑草也出资抄写了《甘珠尔》和《丹珠尔》及部分刻印本图书。从明代至清代,三位土司三次进行大规模地编纂、雕刊、抄写佛学图书,为后来创办《甘珠尔》和《丹珠尔》印经院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二、《甘珠尔》印经院
随着安多各地佛教的传播发展,零星抄写和刻版印刷远远不能满足寺院教学的需求。卓尼寺等寺院僧倡迫切要求土司创办大型正规的印经院。于是这个重任由第十一代土司玛索贡布(杨汝松)担当。正当此时,土司被康熙帝召见,因功受到嘉奖。返回卓尼后增加了刊刻佛学大型丛书的信心,于是当即决定雕刊藏文大藏经上部《甘珠尔》。为了让雕刊顺利出版问世,同时动工加紧修建《甘珠尔》印经院(藏语称“甘珠尔贝康”),俗称上印经院。印经院座落于禅定寺释迦佛殿之西侧。由原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2)的法舞学院改建。建成的印经院是藏式二层楼,面积横排七间,经深为九间,一楼内佛堂,供有大型馏金三世怙主佛,八大弟子像。其他全是陈列的经板架,均按其页码顺序排列。二楼分前后两部分,后部分为《文集》类经板架,前部分为《文集》类印刷处。《甘珠尔》大部分经卷的印刷处设在经堂前院的平房内,面向经堂,东、南、西三面均为印经作坊,共有一百零八部,八万多块刻版。内设有生产和管理完善的机构。
印经院设有院长领导下的各种机构,院长称“巴本”,下设有管理、印刷、检验、装裱、整理、校对、涂色、包装、封存、销售财经等等机构,由五十余名专职人员来负责管理各部门的工作。
印刷是一件十分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为了保证印刷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实行流水作业。如印刷一部《甘珠尔》,在四、五十个技工的紧密配合下,用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第一部《甘珠尔》印刷出版于雍政九年(1732),当时全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典礼,此事轰动了安多地区。
《甘珠尔》印经院是专门印刷《甘珠尔》的,故名为《甘珠尔》印经院,实际上除此外还刻印其他图书。印刷开印时间从四月开始约有半年时间。
三、《丹珠尔》印经院
《丹珠尔》印经院产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由卓尼第十四代土司丹松才让(又名杨声)开办。土司在主持雕刻《丹珠尔》同时,动工修建印经院。印经院是由原“却吉考老”佛殿改建而成,俗称下印经院。其面积横排七间,经深九间,内陈设有大型镏金宗喀巴师徒三尊像。楼内两侧为三百一十七部《丹珠尔》经板架,十二万多块经板。该楼前三面围绕广场建有两层楼房,内为印刷作坊。印刷一部《丹珠尔》,七十多个技工五个月才能完成,其工程可谓庞大。为了保证印刷质量,提高技工的积极性,土司宣布免去了刻版和印刷工的税。《甘珠尔》印经院和《丹珠尔》印经院,长期以来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藏传佛教文化图书。
《甘珠尔》印经院自1721年至1928年有206年的印刷史;《丹珠尔》印经院从1753年至1928年经历了175年,两所印经院在此期间印刷出版了以哲学、历史、人物传记、文学、医学、历算、全集、文集等数以万计的图书。如《宗喀巴全集》、《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心戒林疏根本戒》、《中论根本大解》、《般若解根本大疏》、《大乐金刚母传圆满次第上乐金刚四种要解》、《桑堆四女神问答》、《智金刚杂集论大疏》、《五种次第明灯五种次第圆解》、《多见论普疏》、《南秀次第经解》、《南谢光巴赛经·诗文经·洛江经》、《释迦赞颂》、《年居密传经》、《珠卫未完经》、《上乐金刚大疏》、《圆满次第成就法》、《四种瑜伽成就法》、《桑堆根本注》、《历代班禅传记》、《十六尊者》、《普明宏光佛》、《宗喀巴尊者师徒三尊全集》、《至尊扎巴谢珠全集》十四卷等,所有出版的图书,除供本寺外,其余订购销售安多、西藏和内蒙等地寺院,有的珍贵图书出口销往日本、美国等地。
四、印版、墨汁、纸张制版
该寺印经院印刷出版的图书,不但字迹清晰,而且具有防腐防蛀的特点,二百多年前的图书至今完好无损。其原因是工匠艺人们在制印版、墨汁和纸张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各种材料经过特殊加工处理,使印刷的图书虫不蛀,不腐烂,长期保存完好。
印版的制作首为重要。秋天树木落叶以后,采伐上等红桦木,锯成板块后用自身树叶木屑熏干,这是第一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把板块经过浸泡、蒸、炸等特殊处理,锯成一定尺寸大小一样的板片,用刨子刨出光滑平整的刻板。
刻制印版是最关键的技术,它决定字体美观完好和版面的整洁与否。要求刻版工刻版时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的刻好,每人每天按规定的字数和行数刻,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校对者自始至终严格校对把关。
墨汁的制造工艺也十分复杂。技工们选伐最好的硬杂木,烧成很透的木炭。把木炭磨成细粉,加上各种原料和水,按一定的比例调合而成,墨汁光洁而不退色。
卓尼印经院的造纸工艺十分复杂,其特点是纸张厚而柔韧,易于长期保存。据载卓尼寺早在明嘉靖十七年(1358)开藏纸制造。原料是从野外采集的有毒性的树皮或是有毒性的草根。采集来的原料捣碎浸泡在水中漂洗干净后加入适量白土,在水池中浸泡搅匀形成纸浆。然后把纸浆均匀地倒在平摊的纸上,经晾晒成为一张张厚实的纸。因这种纸张造价成本高,到后期停止生产。造纸工人为改变方法提高产量,他们用中原地区的棉纸进行裱糊加厚,将八张棉纸裱糊成一张印经纸,晒干之后切割成所需规格,交付印刷工人印刷图书。
卓尼寺两大印经院在跨明清两代的二百多年间,印刷出版了以宗教、历史、哲学、历算、艺术等为内容的大批图书。订购图书者从四面八方云集山城卓尼,马邦驮队四季络绎不绝。其图书不但销往国内各大寺院和图书馆,而且远销欧、美和亚洲等部分国家。卓尼寺现藏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购买卓尼木刻版《大藏经》起程时的盛况摄影图片。
印经院和所印《大藏经》在国内外的有很高的知名度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外,对宣传藏族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如今成为世界人类文化典藉的一部分。
卓尼寺在甘青地区率先创办印经院,成为安多藏区印刷出版图书基地和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对藏族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对印刷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来拉卜楞寺和塔尔寺等开办印经院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因此,卓尼印经院在藏族印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将永载史册。启后的作用,为后来拉卜楞寺和塔尔寺等开办印经院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因此,卓尼印经院在藏族印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将永载史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