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令人怀念的佛教大师
一位令人怀念的佛教大师
吴正坤
壹、机缘
民国七十一年八月,本人奉派到某某监狱服务。每隔一个星期的礼拜三下午三时,即见到一位年约三十余岁,身穿海青的和尚,朴朴风尘,微笑一不意,到本监内作宗教集体教诲,由于他每次来监作五十分钟的讲演,来回路程却要坐八个多小时的公路局班车,且“过午不食”,同时每次讲演内容精辟,博得同学暍辨,而听讲后的同学,争先举手发问有关佛学及修身养性的问题,引起共鸣,遂引起我的注意,利用陪他进出监狱时,抽空闲聊,了解了他们身世与抱负后,觉得他实在是令人钦敬,值得大家效法。
贰、经过
原来这位比丘(和尚),法名“传孝j—法师,俗名“郑俊松”。现年三十四岁,十八岁即皈依佛门,高中毕业后,剃度前,在高雄邮局服务,因慧根深厚,对哲学,佛学研究很有兴趣,领悟极多,渐有出尘意念。民国六十二年香港“能仁学院”开学时,他遂申请就读,毅然在同年四月八日辞去邮局工作而出家。毕业后,继续在佛光山丛林大学深造,以后又在“中国佛教研究院专修部”毕业。民国六十六年出国访问,先后到美国、日本宏法。民国六十七年到菲律宾宏法,讲经,并协助创办仁义诊所,免费施诊。这位大师云游四方,常抱着“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了生死,乞化度春秋”的襟怀。虽然其僧龄始十载,但他不但精通外文且对“唯识宗,哲学史”等造谐甚深,每次跟他谈话,话中无限“禅”机。有一次我问他:“大师您在西部市里,何以为了仅五十分钟的讲演坐了八小时的车程,千里超超的赶来东部?”他笑着说:“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犯罪人更需要佛法的滋润!”“也许是缘份吧!”,目前,国内外各地的佛学讲座,皆有这位,“青年才俊”大师的足迹,很难得的是,他百忙中却愿意到遍远地区,为监狱内之同学“开示”,而且中午不吃饭,他说:“一杯开水就够了,白开水也有营养啊—”这种“苦修精进”以及“慈悲化众”的精神,委实令人敬佩。
参、开示
在“经”“律”“论”三藏中,大师样样精通,尤其是“论”,可谓“登峰造极”,达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上乘境界。他对在监受刑人的开示,由浅而入,;配合以“故事”的方式,循序而进。每上一堂课,必留十分钟甚至二十分钟给同学发问,改变过去传统“演讲式”的一单向沟通”,而以互相一问一答的“双向沟通”方式进行集体宗教教诲。
记得有一次,本监第一i场有位同学听完大师讲“因果论”后,即举手发问:“请问大师,我们犯罪人在监服完刑后,可算已付出代价而赎罪了,是否将来就不会再受“果报”?”。大师和谒地说:“我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倘若各位同学在监服刑期间,能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不但消极的悔过,更而积极的为善——并非伪善,应该不会再有果报的。有一偈曰: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灭心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句话是教我们,从内心忏悔,到最高境界时,就连“罪”本身的名词也把它忘得一干二净,试想,到了这个时候,何罪之有?”
;接着,第二工场有位同学也问道:“当我犯罪前,没有想到后果,但犯错后,却又想到前因,后悔莫及,何故?”。大师面露笑容答道:“这位同学能检讨到这个问题,代表他现在终于反省自己了,俗话说:“畏寒时欲夏,苦热时复思多”妄想着消灭,安身处处同”。假如将来各位出狱后,做任何事情,能够三思——此事为何而做?是否当做?做了又如何?所以,凡事气豫则立”,是则少过矣—”。
另一位同学满怀疑惑地发问:“请教大师,神、佛,既是慈悲心,会不会因为凡人不恭敬他而发怒加以惩罚?它对于我们犯罪人持着怎样态度?又,;是否有“地狱”存在?若单凭悔过,果真可以免受地狱苦报吗?”大师合掌加以赞叹说:“这位同学问得好—所谓‘慈悲心’,“怒”晕给人快乐,“悲”是减轻他人的痛苦,以前有一位行将圆寂的老法师,其弟子在旁侍侯,问他有何遗志?他临死前尚不忘怀慈悲心,告诉以气众生于我任何均乐受,我于众生善巧使喜受”。由此可知,修道人慈悲心即如此宽厚,何况神、佛,那有因不敬他而发怒的道理?不过,对神、佛不敬,固然不会因此而受处罚,但自己躲不过良心的苛责,已身造业,纤毫受之。希望大家“敬神如神在”,因为神、佛也是万物之灵的‘入’去修成的,心即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至于所询是否有地狱存在,根据“地藏本愿经”描述,实有地狱,然“地狱唯心造”,只要大家真正的忏悔向善,神,佛还是会护持加被于您们的。佛陀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时,曾告诉在场气普广菩萨”说:“若未来也,有……诸不目由之人,觉知宿业,要忏悔者,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循,如是等人,尽此报后,千万生中,常生尊贵,更不经三恶道苦”。观此可知,神、佛随时都在护着改过向善的人,同时,只要真正悔过上进,即可免受地狱之苦也”。
又有一位“累犯”同学亦曾发问:“大师,您应晓得气不平则鸣”这一句俚语吧:我这个人的个性是讲江湖义气的,见到看不惯的我就忍不下这口气,所以常常犯案。请问:讲义气也有罪吗?”,大师听了这位同学“似是而非”的论调后,不马上驳斥他,却慢慢引证一些故事,然后导入正题,令这位同学感动得低下头来。大师还题一偈送给这位同学去领悟。诗曰:“即知人命无常,外事纷纷休再管,果借光阴有限,内心乱乱急需平”。过几天,这位同学要求在大师面前“忏悔”,并索取一串佛珠,天天念佛,有一次在走廊上碰到他持佛珠念佛,并且问我说:“以前,—我迷惘!不晓得日子怎么过,今后已懂得如何去过日子了……”。看到这位同学说这些话时眼角湿润,他的良心呼唤,令我感触到“欲得佛法宝益,须向诚敬中求”。而大师感化囚黎,令人拍案叫绝。
因此,每逢隔一星期三下午三点“宗教教诲”时间内,第一、二工场同学皆引颈采望本监中央台铁门,祈盼法师早一点来,可见大师教导有方,不但能引发同学对佛学探讨的兴趣,同时也促使同学们恢复良心本性。
肆、影响
大师对在监狱服刑中同学的影响,无远弗至。在参加听课同学壹百贰拾名中,现已有捌拾名同学陆续索取佛珠,志心皈佛向善,无论在监内之操场、工场、舍房、走廊、到处可见同学们持佛珠,默念佛号,正是“圣号暂称功莫测,凡心虽乱妙难量!”“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过去,第一、二工场常有同学吵架,暴戾之气,时有所闻,自从传孝法师,子“集体宗教教诲”后,同学间和谒相处,一片详和。这股宗教信仰力量,令人惊奇。于是我好奇的再问起大师是何因缘,有此不可思议功德?犬师开示道:“诺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须臾背念佛之心,刹那即结业之所。”听了此“禅”语,猛然醒悟,原来“念佛既从心出,结业岂属外来?”凡人心浮气躁,不断犯罪造业,也是由他本来的佛心,受了七情六欲的蒙蔽,而迷失自己才起妄想执着啊!
今天,在监狱的受刑人,本性也是善良的,其所以一时犯罪,也是被“外境”、“外物”所迷惑;业障浅的,尚能早日醒悟自新。习性深厚的,妄念纷驰,却迟迟在痴迷中打滚,一再沦落铁窗,重蹈覆辙,殊为可惜。
而传孝大师适时地感化受刑人,功同再造。虽然他已离去而结束这段“法缘”,但精神永在。在我送他搭车返西部,临别时,我请示他如何接绩此“法缘”去教化受刑—人?他向车窗口一望,挥手致意,朗朗诵出:“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
目送着大师所坐的汽车,拂尘而去,依依不舍。返回本监,见到同学,觉得他们已不再是“人犯”,只是一个尚未显出佛性的犯过人,因为在他们的形象中,常常见到大师“以佛显性”的影子。
大师嘱我“有教无类”,“身在公门好修行”做好矫治工作,即是在实行佛法。为了普渡“众生”,我也皈依佛门,公余之时,潜研佛学,并抽空到监内各单位授课,迄今有许多心得与感应,实在罄竹难书。
怀念大师之际;虔诚地希望全国监狱内之受刑人,趁早一心向善,须知“身是苦本莫怕劳,为了生死证一心”人生无常,岁月不待,莫再迟疑,不仅监内的犯人急需“醒悟自新”,就是吾等监外的社会上自由人,也需“一日三省吾身”,因为“罪”字是“四”加上“非”,凡人应该推心自问,做人处事是否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若有所失,纵然非为“犯罪人”也是“犯过人”啊!从今以后,让我们大家共同忏侮吧!
摘自《中国佛教》第28卷第7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