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宋元明清佛教发展的概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宋元明清佛教发展的概况
  一.宋代
  1.后周世宗虽曾灭佛,但佛教在宋初由于宋太祖和宋太宗皆好佛,佛教遂再度兴盛。
  2.政府特设“译经传法院”之部门专责翻译工作。
  3.时天下僧尼达四十六万之多,太宗晚年建立开宝寺及塔,花费近亿万,费八年才完成。
  4.北宋末因徽宗崇道而抑佛,佛教略受打击,在宋室南渡后,佛教势力再盛,但以禅宗独盛,其余派别己衰微。
  二.元代
  1.元以喇嘛教(为佛教之支派,即密宗)为国教,故佛教大盛。
  2.元世祖时,为怀柔西藏,曾尊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以其教为国教。时禅宗中只有临济一派有发展,其他均式微。
  3.政府对僧人颇为优待,如喇嘛、和尚(和道士)均可免兵役和租税。
  三.明代
  1.明为佛教复兴时代,明太祖因出身和尚,故即位后,振兴佛教,对佛教极力保护。
  2.太祖亲撰<<御制护法集>>,明言护法之道,又特设僧官管理天下寺院及僧尼。(僧官设于京师名僧录司,设于府为僧纲司,设于州为僧正司,设于县为僧会司。)
  3.为防僧人太滥,太祖规定每三年试僧尼一次,能熟读佛经者才得领度牒。
  4.成祖得位,得僧人道衍替其决策,故即位后,对佛教甚为尊重。命僧人道戒及一如校订佛经,又重刻大藏经。
  5.明世宗信道而抑佛,曾一度破坏佛寺,又取消官家内藏的法典。
  6.总结来说,整个明代虽以国家力量倡导和保护佛教,但佛学并不发达,高僧寥寥可数,如真可法师、德清法师及智旭法师稍为著名。宗派方面,仍以禅宗为主,而天台宗、净土宗及华严宗亦有言奉者。
  四.清代
  1.清代佛教受重视之程度不及明,但各帝皇在一定程度上信仰佛教,礼待高僧,但对于广泛建筑佛寺,及剃度之风则有限制。
  2.顺治自幼信佛,属禅宗一派,圣祖康熙曾多次到各地巡游,每经佛教之地,皆题辞以宣扬佛法。据统计,当时敕建的寺庙有60070所,小的有6400间,私人建之大寺庙有8400所,小的有多至58600间。
  3.雍正时相当重视喇嘛教,但也好研究及净土宗之佛理。乾隆时曾从事大规模刻印<<大藏经>>,分发各寺院及禅院。
  4.清一面提倡,一面整肃,由顺治开始已对天下寺院严加稽查,再由国家给予度牒予僧人,无度牒者不得为僧。未得政府许可,民间百姓不得任意私建寺庙,更不可私自募捐及化缘。康熙时设僧管理僧人,乾隆又曾多次下令取缔不法僧尼,又子少于十六岁,女子未及四十岁者不准出家。
  5.初虽有种种限制,然民间寺庙之香火,民间信奉之风则日盛一日,至乾隆晚年,天下僧尼达四十万人。
  6.咸丰时,洪秀全之太平天国曾排斥佛教,使江南一带之寺庙及僧侣大受摧残,但至同治光绪时,各地纷纷重建佛寺及庙宇,佛教再盛。
  7.慈禧太后笃信佛,故北京一带之佛寺和佛庙皆金碧辉煌,僧侣备受优礼。
  8.清代佛教虽盛,然僧侣多为迷信游食之徒,对于佛教经义之研究甚少,故正统之佛学在清代日渐式微。
  附录: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发展概况
  1.传译阶段:由东汉初年至东晋末年
  a.初传阶段:东汉时期--传教工作全由西域僧人弘扬佛法,主要的工作是翻译佛经,中国人出家者很少
  b.传译的发展阶段:三国至东晋时期--中国僧人已积极传教和注释整理佛典,但主要仍由西域高僧主持翻译工作。此时期佛教的主要成就在传译上,对佛教思想未有特别发挥。
  2.研究时期:由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末年
  中国人对佛典作注释整理的工作,又由鸠摩罗什传入大乖佛教,并由其后人思想消化后写成自己的作品,阐释大乘教义。
  3.成熟时期:由隋至唐中叶
  中国僧人已能对佛教教义融会贯通,成立中国本土的佛教宗派。
  4.式微时期:由唐中叶至清季
  佛教思想与儒道融和,佛教发展除禅宗、净土宗和密宗尚存外,其他教派已多不振。
  附录:佛教对中国之影响
  一.政治方面
  1.南北朝至隋唐时,颇多君主笃信佛教,以致无心政治,如梁武帝好佛,不理朝政,引致侯景之乱,国家元气大伤。
  2.又形成佛道之争,致有君主下令灭佛之举,此因僧尼人数过多,免除赋役,对国家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也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社会方面
  1.自佛教东传,三世因果轮回之说深入民间,故一般人除受伦常观念的约束外,亦大受因果报应说之影响而行善避恶。
  2.佛教拥有大量的土地、佃客和财产,形成寺院经济及财产积储的现像出现,寺院经济势力日益膨胀。
  3.因寺院经济发达,大力推动救济事业,对中国之社会安定具有一定贡献。(如佛寺把物资投资于车坊、店铺等事业上,辗转生息,然后把所得以低息借给平民或赈济贫民。有时又设置悲田坊收容老人和孤儿,又致力于桥梁、开井、治水、植树、宿舍等事业之建设。)
  4.但寺院经济之发展,对国计民生亦有不利影响,如许多人借出家避赋役,影响国计民生,加上佛徒中良莠不齐,利用寺院藏污纳垢,败坏社会风气,致使佛教遭遇四次灭佛之祸。
  三.思想方面
  1.魏晋六朝佛教借老庄学说以推教义,而老庄学说接受了佛教的影响,得以扩大领域而成为清谈玄学。
  2.唐代时儒释道三教渐趋合流,并产生宋明的理学,其中程颐倡用坐、主敬,朱熹倡穷理、尽性,陆九渊及王阳明的心即理学说,均与佛教渊源甚深。
  四.文学方面
  1.在内容与风格而言:文人名士常与僧人交往,使文学人出现佛理及平淡清飘逸之风格,如王羲之、陶渊明的作品皆是佛教想的最高表现。举凡崇尚自然山水的作家,自南北朝至唐,代如谢眺、沈约、 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均笃信佛教,故在思想、风格上,作品均流露出有佛味。
  2.形式方面:印度音韵学随佛学传入而丰富了中国音韵学的内容,对诗、词、曲等韵文文学,起了推动作用。而佛教以韵文、散文、口语为传教文字,是为变文,影响了中国通俗文学的出现,如说书、平话、章回小说和弹词等。而佛教文学的想像力亦丰富了中国不少文学作品的内容,如六朝志怪小说,后世的<<西游记>>、<<封神榜>>和<<聊斋志异>>等,均受此等影响而成。
  3.文字方面:佛教带来了不少词语,如由梵音译来的有:刹那、般若、涅槃、瑜伽、禅等;由意译而来的有:因缘、法门、劫数、众生、无明等。
  五.译经事业和地理著作
  1.佛教译经工作,从两晋南北朝到唐朝,从有间断,而唐代的译经工作,其规模的庞大,成就的高超,又远过前代。如代的玄奘从事译经前十九年,共译律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2.不少僧人把他们西行求法所经历国家的见闻,纪录成书,对地理、交通、历史各方面都有价值。如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大唐法师西行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传等。
  六.艺术方面
  1.雕铸:佛教徒大量雕刻佛像,留下许多艺术宝库,如前秦苻坚时于敦煌建之莫高窟,北朝时建的大同和龙门石窟,都成今天研究六朝雕刻的中心。
  2.建筑:寺院佛塔之建造,亦受佛教影而大盛。如<<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建筑辉煌宏伟,离地一千尺,在京师百里外仍可见,其工艺之精,制饰之美,气度之豪迈庄严,甚至波斯胡人也叹此寺精丽绝伦。
  3.绘画:佛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最明显是在盛唐时。时画分二派,北派以李思训为代表,特色是充满富贵气,号为“金碧山水”,南派以王维为代表,画中主要题材为山水、雪景、佛像,为清淡的山水画,号“破墨山水”。而寺观的壁画,如净导大师一生造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吴道玄壁画,在长安洛阳有三百余间,唐代壁画尚有八千五百多间留存,可见其盛。
  七.科学
  1.唐代天文与数学均受天竺的影响,而其媒介是佛教徒,开元时,僧一行作大衍历,最称精密。
  2.医学也随佛教输入,尤以眼科医学最为著名,如天竺龙树大师,著有<<医论>>流传中国,此外如催眠术、按摩法、长生术等,也是自天竺传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