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悟:佛教与教育
惟悟:佛教与教育
惟悟
昔孔子适卫,以冉有为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此为中国人所标榜之两个治国方针,以作广土众民之教养,仿佛亦如今日所谓之国家政策。如此方不致思想紊乱、人欲纵横。亦如孟子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又如孔子所谓:“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故必须一者使其致富,方能安身;二者令受教育,始克为善。
至若论其内容,实可云包括物与心之结合,人与国之联系。若施之于民,便必第一不愁衣食无著,铤而走险,寡廉鲜耻;第二能令修养有素,乐以忘忧,知仁识义。于是乎其国便亦“不言而教,无为而治”矣。
此在佛教言:如《菩萨藏经》谓:“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以其一曰内明,既佛学也;二曰声明,即文字学也;三曰因明,即论理学也;四曰医方明,即医学也;五曰工巧明,即一切工程技艺,无不包括在内也。要言之,前一种为哲学,所谓做人之道与了生脱死,咸可于此中求之。后四种为科学,所谓厚用利生与处世技能,亦可于其中得之。是知佛教教育之法,亦得心物二元之妙,人我无间之益。苟能施行于世,便可打破唯物为害之弊,提高人类智识,永泯贪嗔痴毒;使其身有所安,心有所乐,生有所养,死有所归。于是乎,其人便亦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深得人生之乐矣。
复次,昔孟子尝谓:人性本善,因习成染,苟不教育,即必迁变。虽荀子谓性恶,佛谓非善非恶,即其所谓之无记性。譬如一张白纸,画之为龙便成龙,画之为蛇即成蛇,如何可云生来即有善性与恶性?但又因人非教育,不能成材,恰如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是也。故皆赞成因势利导,引其化恶为善,返璞归真。如孔子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净名》谓:“经书禁吮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由是可知无论儒佛二教,以及世出世间之法,皆欲对人施以教育,崇正黜邪;使其常为人益,不为人害,于国于家,亦复如是。古今中外一切有识之士,莫不同然也。
顾人性虽无善恶,教育却有好坏。譬如一把利刀,寒光闪闪,阴气森森,若用得其道,便可益人;假使用不得法,亦可杀人!故所谓教育也者,实应慎之又慎,切忌鲁莽灭裂,自贻伊戚!譬如自停考试办学以来,时间已历四五十年,育才何止千百万人?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成绩安在?有目共赌,使令人失望之至!此无他,一言以蔽之,其弊实在于好高骛远,舍本逐末;甚至于爱新恶旧,舍己从人,有以致之 !此孔子谓:“吾闻以夏变夷,未闻以夷变夏者也”!今何不幸真个如此,竟成谶言!安能不令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纲毁纪灭,众叛亲离?蒿目时艰,匪惟身受者应加痛哭,即方外之人与已涅槃之佛,亦常感深受共累矣!
若举例言之,譬如东方之学,实在精神,西方之学,首重物质,二者皆各有所偏,各有所长;假使无物质而有精神,未免被人目为书痴,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但在内忧外患之日,却真能浩气长存,忠贞不屈,置生死于不顾;何况身外之名闻利养,岂不视如敝屣?反之,若只重物质竟轻精神,即被人称为博士,学通中外,道贯古今,在国际上颇负时誉;然而古人尝谓:“树倒猢狲散。”有几人能同甘共苦,至死不变?其例正俯拾即是,不暇枚举也!故日本只偷去张香涛所谓:“中学为礼,西学为用”二语,便成其维新盛业,吐气扬眉。而我却不知“打倒孔家店”为何言,其所谓“破除迷信”之后果如何?自必亦如杜牧所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矣!
今以东方之传统思想言,本兼尊重佛教与儒学,慈悲与礼让;实不需乎所谓生存竞争,好勇斗狠;王道与霸术,不能两立,便可为证。此孔子谓:“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无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其施于教育之上,只专尚务本,不求齐末。如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亦复如是。
凡此若与今之打毬唱歌,游泳赛跑;以及高唱革命,细谈恋爱,不求骨髓,只学皮毛相比,岂非实有天壤之隔?盖其一者始为教育,二者全是儿戏!如此若欲于今之学校之内,求取圣贤之人,以便齐家治国,宁非真如缘木求鱼?故若欲遏止其弊,实应不偏一边,真正实行一点所谓德、智、礼三育,缺一不可也。
若以佛教言,常谓人类之病,在于自私——即所谓我法二执,恒执不舍。故其对机说法,方便诱掖,常以言我便说无我,言法亦说法空;既有此病,应服斯药,一旦疾病消除,药亦抛弃,足见其毫无执著。如《华严经》曰:“五地菩萨,涉世度生,于世间技艺,医方杂论,图书印玺,种种诸法,靡不该练。”又如《法华经》曰:“若说世间经书,治世语言,皆顺正法。”六祖惠能大师亦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免角”。良以佛既称之为教,便一如世之所谓教育机关,自应设法面对众生加以启迪;所谓开示悟入,信解行证,方不放弃责任,亦不负佛出于世之本怀。故,本佛法而谈教育,不特深契其旨,亦将功德无量矣。
且佛之教人,与世所不同者,既以其全无我相,心地光明,旨在度生,舍己救人。如《净名经》曰:“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二、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三、所作功德,尽以施之;四、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五、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八、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由此可见佛教若办教育,使真能做到人我两忘,公私均利。此证于佛教学校常能出类拔萃,不如世间学校之轻浮颠狂,随波逐流,数典忘祖,可知其益矣。
抑有言者,佛亦自有一种方法,作其实施教育之用,如初入学时,便教其忏悔。即所谓:“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谶悔。”继又教其皈依三宝,求成佛道。如曰:“皈依怫,两足尊,我今从此不皈依外道天魔;皈依法,离欲尊,我今从此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众中尊,我今从此不皈依外道邪众”。最后始对其发大誓愿,利人济物。亦即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然后乃授其所学,详加解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亦真能做到聚天下英才而教之之乐,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计,虽常好为人师无妨也;故且莫小看其此种手续为无用,讥其为无风生浪;须知所谓宗教式之教育,实能击中人之心坎,常收莫大之效果也。
总之,今世之教育,只图外表,不重实际,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原非过言!且其亦只可施于少年不经事之人,教以唱唱跳跳,说说笑笑,尚无大过。然若施教中年之人,便成疑问矣。以其涉世已深,习染亦多,茍不提倡道德,便成教猿升木!譬如四十年来之大乱,所谓“铲除封建思想,打破神权迷信”,此实轻视道德,初发源于学校,继流行于社会;一人唱之,万人和之;几将一切人伦道德,良风美俗,摧毁无遗!如此而尚侈言思想进步,文明已成,何其不顾事实,懵懵乃尔?此有人谓:“中国不亡,是无天理”;诚为有感而发,决非愤激之言。
故今若欲起世之衰,救物之穷,便亦只好求之于佛,学一点改造心术之法,聊作救世之用。如《净名经》谓:“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其庶几始能挽狂澜于既倒,作中流之砥柱。若尚谓不能救治沉疴,实必无此理也 。
──于印尼棉兰市苏岛佛学社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