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结构特点
双林寺结构特点
善于利用空间增加层次 ,是双林寺彩塑结构特点之一 。上述神佛大干世界被分别塑于各殿之中,形成一个个单独的内部空间。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结构关系,这种封闭的内部空间又同院落自然空间相连 ,随着游览路线构成一种空间上封闭-开放-封闭的结构行局 。从各殿内部空间来看,建筑本身体量不大,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小殿,同时考虑到礼佛之便,因此雕塑不可能在地面上占有太大面积,否则会感到拥挤 。古代匠师采用多层壁塑法充分利用空间 ,表现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干佛殿五百菩萨分为六层,从地面直塑到屋顶,既合理地节省了占地面积,又增加了塑像的层次感,加之人物形象生动,衣纹飞扬飘舞,活脱脱一幅立体“朝元仙仗图”。满殿悬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层峰峻岭,峭险参差,迷雾祥云绕于其问,这种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空间形成了给人以真情实感的西方佛国世界,能使善男信女们产生神秘幽静的出世之感而顿生皈依之心,在这一点上,雕塑比壁画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利用空间增加层次还表现在背景上设门置洞的作法中。寺庙里满墙凸起的人物能够呈现出一种膨胀的、外向的积极形态,但因殿堂窄小,塑像众多,难免感觉拥挤憋气。如果想化解、抵消这种不快之感,只能运用与“凸起”相反的“凹进”手法,有意造成一种收缩、内向的消极形态.而凹进的极端就是开洞。古代匠师们巧妙地在壁塑背景上多处借用门、窗或山洞、泉眼等自然、优美的形式以“透气”,使人忘却了壁塑后面墙的界限,而感到屋外有屋,景外有景,层次丰富,气息畅通。这种咫尺千里的纵深手法,无形中增加了殿内的空间感与层次感,其构思之奇巧,令人拍案称绝。
小中见大,上从有致。双林寺彩塑体量一般部下太大,最大的金刚也不过三米左右,各殿中除几尊主要的佛像之外,一般的菩萨仪有五十公分左右。但体量上的某种不足被精湛的技艺、众多的数量、巧妙的结构布局所弥补,能够小中见大,显示出雄伟气势。“一件雕塑作品可能比实物大奸几倍 ,但仍然觉得是件小不点儿,小里小气的东西 ,而--什仅有几英寸高的小雕刻却能引起巨型的,纪念碑似的雄伟之感,因为它里面的视觉形像是巨大的”。以林寺彩塑就善于利用一些具体手法来加强、突出这种彩塑本身的视觉形象,首先是善于加强观者的第一印象。 一进山门,全寺最大的三米金刚像一字排开,展现在观众眼前,加之窄间院落不入,迫使观者在较近的距离内观看,铒必造成仰视。四大金刚坐于室外檐下,两臂撑开,一腿抬起,既拉开了架势,又打破厂静坐的僵死格局,显得金刚顶天立地,气概非凡,大有叱咤风云、翻江倒海之势。其次是主从有致,重点突山。在每座殿堂中,一般都以几尊主要的塑像为中心,塑以较大的体量,并且安放于重要位冒.其余则以众多的小型塑像烘托气氛加以陪衬 。如干佛殿内,观音菩萨正中高坐,体量最大 ;下边韦驮、夜叉护立两旁,体量次之;后面壁觊五百菩萨,数量众多,体量最小。整个殿中,结构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表现了佛国世界的森严等级。
连环画结构。释迦殿和武圣殿中采用了连环壁塑形式,故事情节连贯,颇引人入胜。释迦殿四周墙壁上,用悬塑、壁塑手法塑造了释迦牟尼一生故事。从“白象投胎”,“四门问苦”,到“修成正果”、“双林入灭”等等,选取一些典型事例,概括表现了释迦牟尼成佛和渡化众生的一生。其中有王公大臣、宫娥彩女、门吏马夫,市井百姓……各阶层人物形象达二百多尊,他们或宫庭饮宴,或歌舞弹唱,或鱼猎耕种,或集市贸易,生动再现了古代社会各种生活场面,观之能使我们联想起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
在每一组人物活动中,都有释迦反复出现,同时利用山石、建筑等,把各组人物分隔开来。从整体看,各组之间互有联系和照应,形式上颇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趣味,加之人物的各种活动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很像一幅幅立体连环图画。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