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与玉华寺
玄奘法师与玉华寺
段启明
玄奘法师曾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寺译经四年余,翻译经卷682卷,且最终圆寂在这里。玄奘法师与玉华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佛教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玉华寺原为玉华宫。其前身为仁智宫,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李世民诏令在仁智宫旧址扩建新的行宫,更名为玉华宫。玉华宫规模宏大,建筑精巧别致,与优美峻奇的自然景色相衬映,如“阆苑仙境”。在隋唐时期,帝王避暑四大胜地中,玉华宫修建最晚,规模最大,风景最美,名列四大行宫之首。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生长在书香门第,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唐贞观元年(626年),玄奘法师从长安起程,先后经今新疆吐鲁番、塔吉克斯坦的塔什干、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到达印度。玄奘在那烂陀寺学经五年,先后到今印度许多地方参学,历游五印。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和印度期间,备受优待,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名震五印,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返抵长安。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49岁的玄奘法师接到皇帝的诏书,来到玉华宫,玄奘法师精通佛学,深明三昧,才学博雅,言谈举止超凡脱俗,深得太宗皇帝的敬仰和爱慕。
六月下旬的一天,太宗召玄奘法师闲聊时,玄奘请太宗为《瑜伽师地论》作序。太宗一口答应。太宗不顾体弱,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将100卷《瑜伽师地论》译稿看完。题写了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在《序》中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舍身求法,西天取经历尽艰辛的大无畏精神,赞颂他“总将三藏要文”“译布中华”的不朽胜业,是“将日月而无穷”,“与乾坤而永大”。太子李治奉闻圣文,也写了一篇《述圣记》,给予法师以很高评价。第二天,在玉华宫庆福殿举行了隆重的宣《序》仪式,太宗尊玄奘于上座,使弘文馆大学土上官仪宣读御制经《序》。太宗御笔《大唐三藏圣教序》文笔典雅,文辞精美,其盛举传为千古佳话。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玉华宫的玉华殿举行隆重仪式,唐太宗把皇宫内保存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百金云水磨衲袈裟和一把珍宝剃刀赐于玄奘法师。
同年九月一日,太宗在玉华宫颁布诏书,令京城及天下诸寺度僧。九月十八日,又颁发《佛遗经教施行敕》,要求全国各级衙门差书手多写经本。十月十六日,玄奘法师随太宗一起返回京城长安。
第二年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即位,史称高宗皇帝。是年,陕西及全国不少州县发生严重旱灾和蝗灾,夏秋收成甚微,百姓贫困。高宗敕令各地开仓赈济灾民。九月三日,又下诏废玉华宫为玉华寺。从此,关中最大最为秀美的帝王避暑行宫,改作佛教寺院。
高宗李治也很重视佛教,对玄奘法师也十分尊崇。玄奘久怀重译《大般若经》心愿,上表高宗皇帝,请求去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获高宗批准,显庆四年(659年)十月,60岁的玄奘法师同门徒高僧一行前往玉华寺。同玄奘一起到玉华寺的,除高足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人外,还有大德弘彦、释诠、大乘钦、靖迈、玄则、玄觉、宝光及大学者沈玄明等。
《大般若经》是玄奘法师在玉华寺译经卷14部中最大的一部,也是法师一生所译佛经中最大的一部。这部经卷全称叫《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意为“智慧到达彼岸”,长达600卷,10331纸16分,265晶,20万偈,1257法门,399义。其主旨在于阐明宇宙万事万物都出于“因缘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后世称其为“空经”。玄奘法师及其高足窥基所创建的法相宗,乃至与法相宗相对的法性宗(三论宗),都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的佛教哲学体系。《大般若经》是佛教各宗的一部根本大典。经玄奘法师译成的汉语《大般若经》,无论名相安立,还是文字贯练,无不准确恰当,真是“一语之安,坚如磐石,一义之立,灿若晨星”,还矫正了旧译中的许多讹谬,开辟了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于唐龙朔三年(663年)十月二十三日,完成了这部20万颂约600余万字的煌煌大典的翻译工作。《大般若经》译成当日,玉华寺举行了隆重的请经仪式。在玉华寺译成的其他13部经卷,都是玄奘法师在翻译《大般若经》的前后,抽空插译的。
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的19年中,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每年平均译经70卷。而在玉华寺四年中,年平均译经170卷,且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可见玄奘为弘扬佛教、鞠躬尽瘁的精神。后世人将玄奘与东晋时代的翻译家鸠摩罗什并称为中国译经史上的两大译圣。如今,印度失传的许多经卷,在我国仍可找到。由于玄奘法师在玉华寺译经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又将他称为“玉华法师”。
晚年的玄奘法师,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健康状况每况愈下。麟德元年(664年)正月,玄奘法师深感身心日衰,对前来探望他的僧众讲:倘若无常前来,你们为我送终,应当俭省从事,用苇席裹体,选择(玉华)山间僻静处简单安放。二月五日半夜,大唐三藏玄奘法师安然告辞人间,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享年65岁。
三月十五日,玄奘法师遗体运往长安。四月十四日,玄奘遗体被送往白鹿原墓地时,京城僧尼及百姓百万余人为之送行。四月十五日,玄奘法师遗体被安葬在白鹿原墓地。
玄奘法师圆寂后,在玉华寺所译经卷,奉皇帝之命运往长安大慈恩寺收藏。而此后,玉华寺便渐渐失去往日的昌盛。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史思明部攻人关中,玉华寺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后世,虽曾多次修建,又屡遭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这里的森林植被和玉华宫遗址进行了保护,成立了林场和文物管理所。出土了玄奘法师监造的金刚座、佛足印、部分佛像,洞龛石刻、手植的娑罗树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原玉华宫之“正宫”、“东宫”、“西宫”遗址至今明显可见。周围32平方公里的森林植被如今是秦岭以北植被保护最完好的地区之一。1964年,赵朴初曾在玉华寺遗址发掘出的金刚座的拓片上题诗:“片石勒银钩,象教赖不堕。虽失天人师,犹留金刚座。想见翻经手,磨勘往复过。千载如晤对,心光照天破。”表达了对玄奘法师无限崇敬之情。
玄奘法师的遗骨后世屡遭磨难。唐总章二年(669年)四月八日,高宗皇帝下敕将玄奘遗骨改葬于樊川北原、今长安兴教寺墓地,建塔供奉。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兴教寺墓塔被毁,佛门弟子遂将玄-奘灵骨护迁于终南山紫阁寺。100多年后的北宋端拱元年(988年),金陵(今南京)长干寺僧可政和尚,在长安紫阁寺发现玄奘法师灵骨,遂秘密奉往金陵。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二月五日,始由唐文遇等改葬于南京雨花台畔天禧寺之东岗。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由黄福灯等人迁葬于天禧寺之南岗三塔之上。
1942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在施工中发现玄奘灵骨。侵华日军指挥官稻田大佐欲将其全部掠归日本。后由于南京各界爱国人士的抗议,汪精卫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日军交涉,日方才答应将灵骨分为三份:一份留南京,一份留北平,一份归日本。1955年,日本应台湾要求,又将玄奘法师灵骨一分为二,一份留日本,一份送归台湾。送归台湾的灵骨,安放在日月潭青龙山。
1956年,周恩来总理应印度总理尼赫鲁要求,将供奉在天津大悲院的玄奘灵骨,转赠给印度总理。然而,令人甚为遗憾的是,玄奘法师圆寂地——玉华寺,至今却无缘供奉玄奘法师灵骨1
玄奘法师是中国唐代高僧,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是中国和世界史上的文化伟人。他的业绩和精神不仅为后世海内外佛教徒所敬仰,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玉华寺是玄奘法师译经和圆寂的地方,是佛教法相宗的祖庭之一,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海内外佛教徒所关注。1993年,赵朴初会长还为铜川题写了“玉华宫”、“肃成院”匾额。玉华山已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风景名胜区,铜川市政府批准将原玉华寺旧址作为修复玉华寺和建立玉华玄奘纪念馆之用地。1997年12月28日,铜川市市长陈双全和分管宗教工作的副市长曹玉过等人,专程拜访了赵朴初会长,赵朴老就修复玉华寺和建立玉华山玄奘纪念馆,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玄奘法师从印度回来后,译经译了1300多万字,中外古今还没有人翻译那么多的经,而且还是古文、梵文,真是了不起!他说,你们修复玉华寺、玄奘法师纪念馆,我非常赞成,我们会尽力量支持你们的。他还就寺院的布局和塑像作了重要指示。在中国佛教协会、在海内外佛教界的共同关心下,在铜川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玉华玄奘纪念馆已初步建成,今天举行了隆重开馆典礼,玉华寺的修复工作也已经起动,这里将成为人们缅怀和弘扬玄奘法师的业绩和精神的圣地。
[作者小传] 段启明,男,1938年?月9日生,陕西省铜川市人,1963年西北政法学院毕业,长期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工作,已退休。与他人合著《中国佛寺道现》,是《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一书的撰稿人之一、实际组织者、副主编,发表过《联合国有关宗教问题的规定与我国的法制建设》等多篇论文。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