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玄奘门人——窥基法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崔正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玄奘门人——窥基法师
  崔正森
  窥基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因他二至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所以,《清凉山志》称他为五台山赫·赫有名的高僧,还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
  将 门 之 子
  窥基(632~682年),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出身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9岁上逝世。伯父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人。隋朝末年为刘武周偏将,武德二年(619年)降唐,从此随李世民东战西杀,连败王世充、窦建德、齐黑闼、徐圆朗等部,战功卓著,是唐初著名战将。“玄武门之变”中,他协助李世民杀死了与之争夺帝位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李世民即位立下了“安社稷之功”。后来,唐太宗论功行赏时,“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各赐绢l万匹,又没收齐王住宅和财币器物,全部赐与敬德。贞观元年<627年),尉迟敬德升任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食实封1300户。三年,出任襄州都督。八年,任同州刺史。十一年,封建功臣为世袭刺史,册封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此后,历任鄜、夏二州都督。十七年,授任开府仪同三司,令朝朔望。接着,唐太宗为表彰功臣,为他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叔宝等24人图形于凌烟阁,使之垂名后世。可见,窥基为显赫世家的将门之子。
  得 意 门 生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本名讳,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南镜)人,是我国著名的高僧、学者、旅行家、翻译家和唯识宗的鼻祖。他博学精湛,辩才无碍;誉满五印,光耀西天;译著宏富,思想精粹,有弟子三千,高贤七十。其中,最著者有窥基、神昉、嘉尚、普光四高足,而窥基又是唯一能够继承奘师法系的得意门生。
  《宋高僧传》说,窥基从小就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少习儒术,擅于文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儒生。但他没有踏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却遁人了离尘脱俗的空门。这是因为,窥基少年丧母,过早地感到了孤单寂寞,人情冷落,于是便渐渐疏远了浮俗。其二,窥基的伯父尉迟恭为人讦直,负功骄傲,每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缺点错误时,总是公开揭露,予以批评,结果和这些老朋友的关系搞得渐趋恶化。不久,他便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了。由于他的地位逐渐下降,便引起了对朝政的不满。一次,唐太宗在庆善宫设宴招待群臣时,他见有人坐于自己上首,就怒气冲冲地说:“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李道宗位在尉迟恭之下,便向他解释说,当年我劝你归唐时,也曾位居你上,现在不是也位在你下吗?尉迟恭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便挥拳欧打李道宗,几乎打伤眼睛。唐太宗见此非常不悦,便对他说:“联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忧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戳,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田由此失宠,即被排出京城。所以,他晚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从尉迟恭由人世当官到避世修仙的荣辱升迁过程,窥基从小就看透了人情的淡漠和世态的炎凉。复次,隋唐之际正是中国佛教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唐太宗、高宗、武则天扶植佛教,优礼名僧,“凡有功德佥向释门”,对于玄奘亲如“家人”,武后所生皇子李显也皈依玄奘,披剃落发。现实生活使窥基看到了出家也是一条通往光宗耀祖的途径。其四,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尊敬和唐太宗的优渥,且受命在长安弘福寺传译佛典。奘师为了培养传法人材,非常注意物色后继之人。凑巧,一个偶然的机会,奘师在长安街上碰见了窥基这个“眉清目朗,举措疏略”的英俊少年,遂脱口自语道:“将家之种,不谬也。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于是,奘师便去跟窥基父亲商量,敬宗曰:“伊类粗悍,哪胜教诏?”奘师曰:“此子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敬宗然诺。但窥基毕竟是豪门公子,生活优裕,不愿出家。后经奘师再三激勉,窥基提出三个条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并获同意,方才出家。奘师善权方便,以欲勾牵,破戒允诺。窥基做了法师后,车驾出门时,“前乘经论箱帙,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所以有些人就称他为“三车和尚”。其实,史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窥基法师在晚年讲解《法华经》时,和天台宗人有了意见分歧,于是天台宗人就抓住他对《法华经》里譬喻三车为实的解释,加以歪曲、诬蔑的结果。
  窥基是贵族了弟,出家乃需办理手续,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乃正式剃度为玄奘弟子,居于弘福寺。同年12月,随奘师迁于大慈恩寺,学习佛教的三藏五明。永徽五年(654年),窥基22岁,高宗“特旨度基沙弥为大僧”四。并应选学习五天竺语文。显庆元年(656年),窥基学业圆满,应诏参与译经。从此,窥基就一直跟随奘师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译场的译经工作,并随之受业。直到麟德·元年(664年)奘师在玉华宫译场圆寂后,才返回大慈恩寺,专心撰述。
  窥基不仅“聪慧颖脱”,学习上能够“解纷开结,统综条然”,“凡百犍度跋渠,一览无差,宁劳再忆”,“闻见者无不叹服”,而且在随侍奘师参加译场之后,又能一面随翻受旨,当任笔受;一面随侍受业,听讲新论,遇有疑难,随时请示,多闻第一,切问近思;所以他学业优异,笔受卓著,深得奘师喜爱。《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曰;“初功之际,十释别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润饰、执笔、捡文、纂义。既为令范,务各有司。数朝之后,基求退迹。大师顾问,基恳请曰:‘自昔者梦金容,晨趋白马。英髦间出,灵智肩随。闻五分以心祈,揽八蕴而遐望。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今东出策赍,并目击玄宗,幸复独秀万方,颖超千古。不立功于参糅,可谓失时者也。况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况时渐人浇,命促惠舛。讨支离而颇究,揽初旨而难宜。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揩定真谬,权衡盛则,久而遂许,故得此论行焉。大师理遗三贤,独授庸拙。”这就是说,当奘师翻译唯识论时,初拟将印度唯识学的十家注释一一译出,并拟由神时、嘉尚、普光和窥基四人分别担任润色、执笔、捡文、纂义等工作,但窥基不赞成把十家注释全部翻译出来,也不同意让神瞄、嘉尚、普光三人同他一起参加这项工作,而是主张将十家注释糅合起来,作出定解,“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以免后人无所适从。奘师斟酌之后,采纳了他的这一建议,遂着他一人“汇聚十释群分,今总详译,糅为一部。商榷华梵,徵诠轻重。陶甄诸义之差,有叶一师之制”,即以护法注释为主,加以抉择组织。可见,《成唯识论》这本书,就是窥基在奘师的指导下,糅译成的。这一糅译的方法,是窥基的独创,也是他对翻释工作的一大贡献。
  《宋高僧传》还说,奘师在慈恩寺单独为窥基讲新翻《唯识论》时,西明寺的圆测(新罗的留唐僧)听了阍者之计,以重金买通了看门之人,遂潜影其形,到寺偷听。结果,在奘师刚刚为窥基讲完唯识之时,圆测便在西明寺鸣钟集僧开讲此论。“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奘勉之日:“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遂为讲陈那之论。”这样,窥基便得到了奘师关于因明的秘传之旨。
  另外,《宋高僧传》还提到,奘师向窥基单独讲《瑜伽论》时,又被圆测同前次一样偷听先讲。于是,奘师又向他独授“五种性法”,并说:“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可见,窥基是奘师的得意门生。
  于此,略加说明,玄奘法师在慈恩寺单独给窥基讲新译《唯识论》和《瑜伽论》时,被圆测偷听之事。在汤用彤先生的《隋唐佛教史稿》第四章第三节《法相宗》中说:“此种传说必因窥基、圆测二师立说不同,其徒乃互相攻击,基师之徒乃引《枢要》之言,而有此附会。”其理由有三:一是《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早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二十三年(649年)分别译出,流通于世,僧俗皆知了,何须秘授基师呢?圆测也何用偷听呢?二是奘译《成唯识论》时,采纳了窥基的“糅译”建议,而“理遣三贤(神昉、嘉尚、普光),独授庸拙”。只是说明基师一人为笔授,也无秘授之意。至于《瑜伽论》也是早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奘师为唐太宗讲授过了,哪里还有秘授之要呢?三是沈玄明在《成唯识论后序》中,详细叙述了糅译《成唯识论》的经过,其中也未涉及圆测之事,且以基师造疏为最早。从而,指出了《宋传》的“圆测偷听”之说是误说。又,对于长安佛教和中朝佛教素有研究的陈景富先生在《玄奘研究文集》内《圆测与玄奘、窥基关系小考》一文中,补充道:“一是《瑜伽论》译出时,西明寺尚未兴建,何得在此鸣钟开讲?此其一。《成唯识论》译出于玉华宫,此时虽已建成西明寺,但玉华宫离京师长安二三百里,‘偷听’之后又必须赶在讲席未散时回到西明寺开讲,不仅在古代交通落后的情况下难以办到,即便今天之现代化交通亦难办到。此其二。再者,《瑜伽论》译于前,《成唯识论》出于后,说者却将此先后倒置,造伪之迹于是益显。此其三。或谓“偷听”之说出自慈恩学系僧人之口,目的是为强调慈恩系学说乃唯识宗之正统所在,圆测之西明系学说不过是‘傍出’之非正统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圆测的“偷听”之说纯属“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尽管如是,笔者认为,这也无损于窥基是玄奘的得意门生之谓。这是因为,“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盖功德被物,广矣大矣。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乎?开天下人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然则基也,鄂公犹子,奘师门生,所谓将家来为法将,千载一人而已。”不过,上述这一诬蔑不实之词,倒给我们提供了唯识宗内派系斗争的一些情况。
  百 部 疏 主
  窥基随侍奘师参加译场,前后长达九年。在译经期间,他随翻受旨,撰录所闻,笔记玄章,并行于世;随侍受业,切问近思,留心创意,勤勤著述,“造疏计可百部”,著作多而优于诸家,所以时号“百部疏主”,或曰“百部论师”。
  窥基的著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他参加译场时的译著,根据《开元释教录》卷8统计,标明他笔受的有《辩中边论颂》1卷、《辩中边论》3卷、《唯识二十论¨卷、《成唯识论》10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3卷、《异部宗轮论》1卷,计6部19卷。另一部分是他在奘师圆寂后的著述,计43部,现存31部。
  窥基的译著,除了上述糅译体裁是他的独创之外,都是遵照奘师旨意来进行的,所以,忠于原文,校正旧译,就是他的译著的一个优点。在《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说“唯识二十论者,昔觉爱法师魏朝创译,家依三藏陈代再译,今我和上三藏法师玄奘校诸梵本,睹先再译。知其莫闲奥理,义多缺谬。不悟声明,词甚繁鄙。非只——条,难具陈述。……基受旨执笔,删整增讹,缀补纰阙。既睹新本。方类世亲。”删讹补漏,修词正义,是他对旧译所采取的态度。同卷还说:“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为述记。每至盘根错乱之义,叙宗回复之文。旨义舍释,以备提训。更侍他辰,方冀翻释。”说明玄奘在世时,他的著述的言词义理都是在奘师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即使在奘师圆寂后,他的著作除《金刚般若》、《法华》、《弥陀》、《弥勒》、《胜鬘》等经外,其余著述也都是用的奘师译本,而且还是“随昔所闻今述记”,一丝不苟地忠于玄奘学说思想。这是他的著述的第二个特点。
  窥基著述的第三个特点是言约义丰,文朴理精。《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印度干部论师世亲的作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奘师于长安弘法院译出。其主要内容是从《瑜伽》中的660法中取出100法来,分为“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等五位,提纲挈领地加以论释,是发挥非有非无的中道思想的一部论著。因为它是唯识宗的主要典籍《瑜伽论》的十支论之一,又是唯识宗的方法论,所以窥基就作了《大乘百法明门论解》。该书全文不过一万字,但它已把五位百法、二无我,解释得一清二楚。足见窥基的著作是“词甚简而义愈备,文不华而理愈精”。又《异部宗轮论》是印度世亲的作品,/》奘师于龙朔二年(662年)译出,是一部依古印度有部特别是北方有部毗婆沙师的立场,论述佛灭后100~400年间,印度佛教分派的历史和各个部派的不同教义的一部论著。而窥基的《异部宗轮论疏述记》对其则是“剔抉古师之未了.旧疏繁文,笔则笔,削则削”。所以实养比丘说窥基这部述记“实大作也”。
  众所周知,《金刚般若经》是《大般若经》中的第二处第九会说,它以言简意赅的一卷文字就表达了六百卷《般若经》的精髓“空”。所以,它就成了“觉海之要津,人道之宝户”。因此,关于它的译本在奘师之前就有三译:一日姚秦什译,二曰元魏菩提流支,三日南陈真谛。奘师为了拨邪显正,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玉华宫复又译出。至于它的注疏,在窥基之前就有天台智者大师、华严至相大师和三论吉藏法师等名家三疏。但窥基为了弘扬奘师对《般若》“独得的宗旨”,继承了奘师“执破骨出髓之夙志”,又特述三疏,曰《玄记》、曰《赞述》、曰《会释》。依此三疏寻幽探微,即可望而得之“一乘三乘教义,性相二宗法门”。因此说,窥基的著作是“发其宦奥,洪勋至矣尽矣”!
  窥基著作的第四个特点是提纲挈领,细致人微。《辩中边论》是唯识宗的经典——六经十一论的十一论之一。它是由弥勒菩萨传颂于无著,无著又授于世亲,世亲予以广释而成的论著。龙朔至麟德年间(661~664年),奘师又复译出。其中心思想是离弃二边,显处中道,符契正理。窥基为了沟通瑜伽学说和般若思想,遂作了《辩中边论述记》三卷。大幻智晕法师在《校辩中边论述序》中说:“基公述记,博点奇趣·,远参异言。幽言之义于微翰,讽味宣流被于未寐。丽藻炳然,纲纪易晓。”赞扬基公以寥寥数语道出了《辩中边论》的底蕴。再是《大乘法苑义林章》,窥基就是以高屋建瓴的姿态,提纲挈领的方法,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的不同法义都归纳起来,抉择贯通,建立体系的。但《妙法莲华经释为为章》则是把《妙法莲华经》中的618个“为”字,归纳分类,得出291个“为”字为平声,328个“为”字为去声,并指出乎声“为”有九训,去声“为”有三训,目的是让人们懂得训释之由,正确理解佛语。真是细致人微,入骨三分。
  至于窥基的声法理论,在《因明人正理论疏》卷上说,“佛弟子对声生论,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对显声论,又立内外皆无常,因言所作”;“击脐轮等风,乃至展轮击咽喉唇舌等,勇锐无间之所发显”;“立量云,声亦是苫,所作性故”。指出了声是因缘和合成的有为法,有内声、外声之别,有表示喜怒哀乐的作用。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中还说:“前破明论声计,今破彼声外之常声,故云余声亦应非常声体,待众缘故,如瓶盆等。然彼所计声性与声别,声性即是所发音响声之体,故今总言非常身体。声及声性合名声体。”声体是体,音响是用,由体生用,由用索体,故言余声也是无常。复次,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二中还提出“八啭声”理论。所谓八啭声,就是八种语格,梵名为苏漫多声。一日体声,又名泛语声。此为主格,是泛说物体之语。二曰业声,又名所说声。此为宾格或目的格。三日能作具声,也云能说声,属于具格。四曰所为声,又名所举声,属于与格。五日所从声,属于夺格。六日所属声,也云平声,属于物主格。七曰所依声,又名所于声,此为于格。八日呼声,指呼物之格。此八啭声,又有一言声、二言声、多言声三种之别,故总有24声。于中又有男声、女声、非男非女声(中声)三性,故又别有72声;总别合计96声。这就是八啭声变化的总数。其中,男声八啭为:一、婆(上重声读之,下皆准此)婆那,二、婆婆那担,三、婆婆多,四、婆婆羝(都耳反),八、在初啭上加一个“醯”字即是。女声八啭是:一、婆婆那帝(底音读之),二、婆婆那底摩,三、婆婆那底夜(上二字合声,羊鹅反),四、婆婆那带,五、婆婆那底夜(二字合)褒,六、婆婆那底夜(二字合)阿,七、婆婆那底夜(二字合)摩,八、于初啭上加.一个“醯”字即是。中声八啭声是:一、婆婆多,二、婆婆?,三、此下近于男声,且无别字,所以不出。又它还说:“脚注上字等者,依四声呼之。注反者,以翻字法读之。注二含者,两字连声读之。注轻重者,随轻重声读之。其间,也有全声半声,恐烦不迷。但是婆字皆上声读之”等。窥基这种细至一字,微至声凋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我国音韵学(反切四呼法)的发展,而且也丰富了唯识宗的声法理论。唯识宗的这一声法理论,同其音乐仪式的结合,就构成了唯识宗的呗赞转读音乐。因此说,这一声法理论也是唯识宗音乐理论的基础。
  总之,窥基著作宏富,精细入微,能够探佛学之幽赜,发古人之未发,堪与印度千部论师世亲媲美。
  慈 恩 宗 祖
  慈恩宗是唐代古先成立的一个佛教宗派,是依其祖师慈恩(窥基)大师的祖庭慈恩寺而得名的。因其认为宇宙万法是由心识所现,离开了心识。 一切实在全都没有,所以它最着力说明的是诸法相状,即关于现象界的研究,因此,一般称为法相宗。然本宗的要旨是说明“万法唯识”的思想。所以,以宗立名,谓之唯识宗。三因本宗所论教相,最能契合真理,所明实相,又圆满无缺,于是亦名应理圆实宗。四因本宗所说教义。普利五乘根类,因此,还名普为乘教。于此,笔者认为,虽然本宗思想源于印度唯识学,但它传于中国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所以还是叫慈恩宗或中国唯识宗为宜。
  佛教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佛教宗派,都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唯识宗也不例外,它是根据中国的唯识学建立起来的。而中国的唯识学,则是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创立的一门学科。玄奘生活于隋唐之际,隋唐之际正是中国佛教各宗师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的时期。其间,江南唯识和江北唯识争论尤烈,就是同一地区的唯识也有很大不同。尽管奘师历游全国,“遍访众贤,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也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于是,奘师在真谛特别是明友的启示下,誓去印度,学习瑜伽,以释明所惑,希图贯通中国异说。奘师在印度留学15年,其中在那烂陀寺戒贤门下5年,看到了印度瑜伽学说的全貌;又在杖林山胜军门下2年,学习唯识抉择论和五蕴论释;从而廓清了他对瑜伽学说的余疑,得到了护法论师的真传。回国后,他在准备了不到100天的时候,就开始了长达17年的译经工作。其间,译出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释》、《辩中边论》和《因明入正理论》等印度唯识宗祖师弥勒、无著、世亲、护法、戒贤等关于唯识的大部分著作。其中,《成唯识论》的翻译,是在窥基的建议下,以护法思想为中心,参酌调和其它九家之说,糅译成的。因而它就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根本圣典。所以,从传译功绩看,传承护法唯识正义的当首推奘师;若从传演功绩看,弘扬护法唯识正义的当是窥基法师。这是因为,窥基不仅糅译成了《成唯识论》10卷,而且撰述了《瑜伽师地论略纂》16卷、《成唯识论述记》20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唯识二十论述记》2卷、《唯识三十论略释》1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10卷、《辩中边论述记》3卷、《大乘法苑义林章》17卷、《因明hie理论疏》3卷等几十部著作,阐述了唯识宗的万有论、缘起论、识体论、转生论、中道论和修道论等唯识理论,坚持了护法论师的唯识观点,确立了“万法唯识”的宗旨,开辟了唯识道场,组织了一支弘扬唯识学说的队伍。所以说,窥基法师是中国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但众所周知,若没有奘师的传译和对窥基的精心培养,窥基也不可能创立慈恩宗。反过来说,若无窥基的著述和传演,奘师所传的唯识学也不会发扬光大。因此说:“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所以,后人尊玄奘为慈恩宗的初祖、窥基为慈恩宗的第二祖。
  五 台 高 僧
  窥基法师生当唐代太宗、高宗之际,正是五台山佛教受到太宗、高宗、武后的优渥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时候,所以,他在奘师于麟德二年(665年)圆寂,圆测在终南山云际寺闲居静志八年而被西明寺僧邀请返寺继续弘扬其西明系唯识学说时,“慈恩基法师”为了“避”免和“新罗僧圆测法师”争论一阐提可否成佛等问题,抱着瞻礼文殊大圣和传法布道目的,于咸亨四年(673年)第一次“躬游五台山”佛教圣地,瞻谒金容,礼拜文殊,参观寺宇,游历名胜古迹,开辟唯识道场,进行传法布道。《广清凉传》卷中说,“慈恩和上”于五台山“先化黑白五百余人”,组织本宗队伍。《古清凉传》卷上又说,他曾率领“黑白五百余人”往中台修建寺宇,“雕造玉石功德一十二尊,并大殿一座”,即释迦、文殊、普贤等华严三圣一十二尊,置于正殿之中。又于大殿左右造“连基垒石室二枚,方三丈余,高一丈五尺。东屋石文殊师利立像一,高如人等。西屋有石弥勒坐像一,稍减东者。其二屋内,花幡供养之具。?蔫受用之资,莫不鲜焉”。并说“或闻异香,钟磬之声”。可见,窥基法师是唐代第一位把唯识宗的初祖弥勒菩萨供于五台山的僧人。它标志着唯识宗的传人和唯识道场的建立及其本宗方兴未艾的景象,也反映了唐初佛教,特别是唯识宗对五台山佛教的重视。
  窥基法师不仅于五台山开辟了唯识道场,还到“太原?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寺”,造《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山,弘扬弥勒信仰.传布唯识教义,发展本宗队伍,扩大本宗影响,把山西当成唯识宗的阵地。
  又《广清凉传》卷下及《清凉山志》卷3《窥基法师传》还记载,窥基在奘师逝世后,于永隆中(680—681年)又“来游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于华严寺西院安止。法师常月造弥勒像一躯,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往生净土。“复于五台山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供养本宗肇始人之—‘的文殊大圣,从而开创了五台山僧俗信士书写金字《经》:书的先河。此次游历,他在五台山“栖托一载”。一面修功德,一面复在中台整饬唯识道场,演教唯识义趣,巩固和发展本宗势力。
  总之,窥基不仅是慈恩宗祖,也是五台山著名僧人和五台山慈恩宗的鼻祖。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