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无间道》的佛学意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高慎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无间道》的佛学意蕴
  原载《电影文学》2009年第3期,第66-67页,作者高慎涛
  摘 要:电影《无间道》片名中的“无间”语出佛教经典,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发展与佛教“苦谛”紧密相连,反映出浓厚的“人生为苦”的人生观以及对超拔苦痛之无奈的悲剧态度。
  关键词:《无间道》;佛学;苦;色相
  《无间道》自2002年问世以来影响深远,掀起一股黑帮题材的“后无间道”时代;因其影响巨大,“无间道”一词在各行各业中广为流传,遂成“卧底”的代名词。《无间道》就内容来说取自港片传统的“黑帮”题材,但却颠覆了此类影片以展现“暴力美学”和“江湖义气”为中心的传统叙述模式,抛开了对枪战与动作画面的刻划,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描述,透过个人矛盾心理的刻画体现出个人生活之苦的思索,进而上升到群体生存之苦的思考,影片导演对“人生为苦”这一人生观的表现是十分明显的,不仅片名取自佛教,而且影片一开头就以佛像入镜,并在影片开头与结尾两次引用《涅槃经》对“无间”予以解释,使整个故事笼罩着浓厚的佛教意趣。
  一 《无间道》中的主题:人生为苦
  《无间道》是一部具有哲学思考的电影,它通过描述两个人生错位的人物的命运发展,深刻反映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物心中关于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的思考,并且上升到关注人性的高度。整部影片中许多地方都渗透着佛教的人生为苦的主题。片名中的“无间”本为佛教术语,编者引用了《涅槃经》第十九卷来解释此词:“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无间”在此指“无间地狱”,出自《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佛经,又被译作“阿鼻地狱”,《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云:“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成实论》以为含五种无间:一者,趣果无间。谓有极重罪者,即向彼狱受其果报,无有间歇。二者,受苦无间,谓至彼狱受诸痛苦,无有间歇。三者,时无间。谓至彼狱受苦,时节无有间歇。四者,命无间。谓彼地狱,寿命一中劫,无有间歇。五者,形无间。谓彼地狱受罪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身形无有间歇也。简单地说,无间即没有间断的意思,无间地狱指受苦没有间断的地狱,为八热地狱之一。这就为整个故事的发展笼罩上了一层“痛苦”的阴影。在“无间世界”里受苦无间,无有间歇,命之愈长,苦之益深。影片的结尾发生在电梯里,两死一存的人物命运再度强调本片的主题,死者固苦,生者亦苦,永生是最痛苦的一个惩罚,不死未必快乐,死也不一定是不好。对于这种生存的困境编导曾安排了两位女性作为救赎者,一为小说家,一为心理医生。刘建明的女朋友小说家Mary笔下的主人公有28种性格,他本来“是个好人,他又做错了”,结局不知该怎么写?她想把主人公写得改邪归正,可是她却完不成这圆满的故事结局,从而否认了对刘救赎的可能。心理医生李心儿是陈永仁的一剂安心药,五个月来陈每星期在她的椅子上才能安然入睡,她知道陈焦虑,却无法把陈从焦虑与矛盾中解救出来,只能给陈开治头痛的药,从而也宣布了对陈拯救的失败。通过二人救赎的失败,影片在“黑与白的对峙、兵与贼的对决中折射出对生存困境的询问与挣扎,对寻求救赎的无能为力。认为你我共存的人类群体世界是无间地狱的投影”。(江丽芝:《无间道》的挣扎与救赎,《电影文学》2003年第2期)配合人生为苦的主题,影片在视觉表达上有意选用了黑夜、电梯等“标致性空间”(贾磊磊:《<无间道>:“标致性空间”及视觉表意方式》)电梯在《无间道》中是一道通向地狱之路,发生在电梯中的事往往是事关生死的罪恶之事,黄警官是在电梯中被三合会人围殴并导致以后的被杀,陈永仁是在这里被另一警察内的卧底枪杀,刘建明也是这里为其罪恶又加一笔,枪击他的卧底“同行”。在无尽的黑夜下,发生着幕幕丑恶之事,通向无间地狱之路愈来愈近。
  二 《无间道》中的痛苦:求不得苦
  人生为苦是佛教的基本命题,是佛教的“四谛”之一,佛陀将苦分为若干种,常见的有“八苦”之说: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五曰怨憎会苦;六曰爱别离苦;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八曰五盛阴苦。影片中对许多苦都有提示,但究竟主要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在折磨着影片中的人物呢?答案是“求不得苦”,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刘建明和陈永仁即是这种痛苦的最大遭受者。刘建明和陈永仁是两个身份互相错位的人物,他们都在漫漫的无间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身份。
  陈永仁本是警校优秀学员,被派往三合会做卧底,他善良而富有正义感,立志作一名好警察,而三年三年又三年的卧底生活使他有时都忘记了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搞不清自己是警不是匪。在这种身份严重错乱的情况下,他的行事几乎无不与本性相悖,他身系警察不能伸张正义又不得不为非作歹,而他为非之时又念念不忘他是警察,可以想象当他挥着斧头砍人时他是多么的无不情愿,长期以来心理的矛盾使他精神紧张、神经错乱,五个月以来他每周都到李医生的椅子上睡一觉,只有在这他才能得到暂时的放松。十年以来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大喊一声“放下武器,我是警察”,而这一身份的确认在他有生之年从未得到过。
  刘建明本为黑社会成员,渗透在警局作卧底,骨子里隐藏的正义感、警局舒适的生活、情爱生活中的温馨浪漫使他不愿再回到腥风血雨的生活中,他本为黑社会却又向往作好人,枪杀老大韩琛为的就是得到警察身份。影片借他女朋友之口说明他种身份的错位:“他是个好人,他又做错了。”为了演饰他的身份,他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有28种性格,每天起来就和自己演戏,演得自己连姓名也忘了。在陈永仁发现其真实身份后,他对陈的一段话颇能显示他的渴望:“给我一个机会,我以前没得选择,我现在想做个好人”。与陈相比,刘建明虽然暂时保住了警察的身份,但他在心理上并没有真正得到他是好人的愿望,在为陈永仁举行的天台悼别上,刘建明以警察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出现,但并不表明他得到他所想得到的,他每天仍然要不停的说假话来隐瞒自己的真相,仍要心惊肉跳地防止三合会的抱复,心底的煎熬使他想真正身心俱为好人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影片的结尾引用佛经的一段话旨在说明这一点,佛曰:“受身无间者永生不死,长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刘建明的生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求不得之痛。
  为了表达这种求不得之苦,影片在画面上特意凸显“死不瞑目”及“永远合不上的电梯门”这两个情节。韩琛想通过刘建明这张牌实现自己的妄想,却瞪着眼睛死在刘枪下;黄志诚志在擒贼,贼未擒获却被贼从天台上摔下,他死时眼睛圆睁;陈永仁在电梯中本想逼迫刘恢复自己身份,却被飞来的子弹毙命;而杀死陈的另一卧底以为可以跟着刘做升官梦了,却与陈同赴黄泉。影片通过几节“死不瞑目”的画面,意在突出所求不能得的痛苦。在陈永仁死在电梯中一节,影片特意设置了陈死在电梯门口,电梯开开合合,无法关上,砰砰砰的声音犹如传自于地狱,意在强调生前的求不得苦和死后的地狱之苦,这一切无休无目,没有间断。
  三 《无间道》中的苦因:耽迷色相
  “缘起性空”是佛教的根本理论,简单地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凭借一定的条件合和而成的,本身是虚幻不实空无自性的,所表现出来的物象是“假有”。而凡夫认假为真,执著于“色相”,故而产生痛苦。所谓“色”即客观事物,“相”即事物的外观,包括欲界之淫欲、食欲,色界之身体、宫殿等物质性的东西。
  故事中的陈和刘痛苦的原因皆因执著于警察这一身份。陈为取回,而刘为取得。陈永仁不惜一切代价要取回自己的警察身份,因为他看到了“身份”对“灵魂”的重要。在许多时候是最权威的确证符码被现实文化和社会认识所承认,在秩序化的社会中俨然成了评价个体灵魂的默认标准。当灵魂与身份相一致或基本一致时,两者之间的对立是潜在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然而一旦在某人身上出现了严重的裂隙,那么悲剧因子就将被激活,各种无可名状的凄惨和恐怖将会随之袭来,使人陷入无限的痛苦之中。影片中的刘建明和陈永仁正是处于这种残酷的尴尬之中。他们在各自的灵魂中都想做好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但没有人能够看到,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他们所作所为的表象。无法忠于自己的灵魂,最终导致了他们开始迷失“本心”去追逐为人们所承认的“身份”,即“色相”之物。而追逐这一“身份”的结果是一者死、一者生不如死,都没有摆脱无间之苦。
  影片中因执迷于色相而身遭痛苦者远不止以上二人。老大韩琛执迷于财色地位,不断扩张,为非作歹,终丧命于自己人枪下,饮下自酿的苦酒;韩琛派往警局的另一名卧底执著于地位,自认身怀大才而不见识,结果在自作聪明的举动中饮弹而死。
  正如片中歌词:“我不愿结束,我还没有结束,无止境的旅途……没有停下脚步却已忘了身在何处……”这几句歌词把片中主人公的执迷与茫然却依然契而不舍地追逐着不可得到的事物的心态描述得很到位。而“谁能改变人生的长度,谁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这几句更是道出了主人公在陷入了生存的恐怖,迷失的痛苦中时,依然不断地追逐而忘记了命运的出路,无法解脱,只能在这条“无间”之路上徒劳地奔命,虽有偶尔的满足喘息,却依然无法逃脱内心痛苦的挣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