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读“缁门警训”--有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如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读“缁门警训”--有感
  如仪
  修行实在是条长远而艰辛的路,是身心两方面全然的升华与净化,但也是和自已宿世业习的交战与挣扎。何谓真出家?何谓真修行?如果没有这些先圣古德所留下的教诲,真的很难在菩提道上走得稳当、走得坚定、走得长久。
  出家修行一切以法为依归,以法为指导原则,严以律已,而非拿来要求别人或者互相较量。怎奈众生根本的贪嗔痴烦恼根深柢固,道理大家都懂,然而在实际生活的所做所为上,却难摆脱放逸怠惰的恶习。虽然出家修行重在出世法的觉悟,但有一些世间法的理则却不能忽视。因此,古来高僧大德的开示中,除了法之外,有更多的部份都是在教导后人做人处事该有的礼则修持和涵养。读了“缁门警训”中的古德教诲,就自然的使人想起了他们的风范:克已复礼、温和谦恭、俭约淡泊、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勇猛精进、常乐我净、寂静自在。我内心非常向往这样的境界,希望有一天自已也能做到这个地步。
  学佛修行贵在专精与一门深入,故古德告诫我们: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此道理看似简单,实则非易。念佛的要一心不乱,参禅的要屏息诸缘、一念不生,我想都是相同的道理。然而现在学佛修行者,多重视经教理论的探讨、忽略了心性上的实际修证,总认为读的经越多,知道的道理越多越好,然而对自已最切身的生死问题却一无所知,我想这并非是佛陀当初说法的本意。经教的道理自然要懂,因为这些道理都是我们修证的指南和根据,然而到最后,仍是要回归到自已心性上的实证。无怪乎历代禅师都说:修行证道其实只有两个字:放下。如此简单,但却也如此困难。仔细想想:人真的很矛盾,简单容易的事做不到,然而世间百态中如此复杂困难的事,却做得乐此不疲,想来觉得自已真是可笑,却也可悲。
  古圣先贤指责未世修行人:虽云舍俗,俗习不除;尽说出尘,尘缘不断;只学虚头,全无实解;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当我静下来好好检讨自已时,发现自已的确就是如此,这些毛病我都有。然而再深入去探究自已为什么放不下,自已到底放不下什么时,才深深察觉到自已的脆弱。其实,自已放不下的事物,都像是镜花水月般的短暂而且虚幻;自已放不下这些事物的理由,也都是不是理由的理由;虽知如此,我却仍然难以摆脱习气给自已带来的束缚。我曾经看不起世间人为了生活,为了追逐名利地位而像个奴隶、像个机器人一样地活著,仔细去想,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凭什么看不起别人?我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别人呢?
  “生命无常呼吸间,眼观红日落西山;宝山历尽空回首,一失人身万劫难。”常谓修行要生死心切,生死心切才能发大疑情,起大勇猛。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自已总是悠悠荡荡地度日、也不知为何起不了勇猛心,义无反顾地就这样行去。或许是因为自已没吃过什么苦,对苦的感受体会不深的缘故吧!虽然没有大勇猛心,但我想,只要不退道心,每天老实踏实地诵经、拜佛、参禅,把该做的事做好,慢慢修福修慧、培植自已的资粮,有一天因缘成熟,一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诚与觉
下一篇:固本茂枝以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