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两岸禅学会议”感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两岸禅学会议”感言
  这一次参加第二届“两岸禅学会议”,从大会的主题以及与会人士所提的论文来看,成果的确非常丰硕。尤其是惠空法师以及几位主持人,对于会议的引导非常成功,使得大会讨论的气氛十份热烈,更是难得。
  这一次大会的主题“禅与净”订得非常具体,讨论的空间很大,在此略述几点感想。
  第一点感想,方立天教授在大会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个观点,认为法藏法师强调佛教中“不可说”的部份,这一点他不能同意。方教授认为,如果强调“不可说”,那么这个会议就开不下去了;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可说”的部份,那么佛教“不可说”的那一部份也没有了。
  我个人认为,方教授这一席话非常重要,我也相信,方教授的话是有根据的。虽然方教授没有时间把它说出来。就我个人的理解,方教授的话可以拿《中论观四谛品》的一段话来印证:“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以第一义谛。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顺此一义而论,方教授所谓“可说”的那一部份,应该是指“世俗谛”。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可说”的“世俗谛”做基础,那么“不可说”的“第一义谛”当然也就不可能了,就这一点来讲,方教授的话是有根据的。
  不过,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也就是说,佛教所谓的“世俗谛”,在佛教的实践本身,指的是“闻”、“思”、“修”的次第。“闻”与“思”是可说的,是可以藉著言说来指导别人或是做为自己用功的指引,但不管是“闻”或“思”,其言说的前提,绝对是来自“修”与“证”的经验,这一部份本质上是“不可说”的。任何人如果没有“修”与“证”的经验,说来说去,可能就是隔靴搔痒,说不到要紧的地方。佛教的修证之道,虽有其庞大的经典背景,但我们不要忘了,所有这一切经典,都是修证者的经验报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说,这“不可说”的修证经验,反而是“可说”的基础。探讨宗教真理之不同于科学真理,此是其一。
  第二点感想就是谈到“禅净双修”的问题。方教授在总结的时候特别提到说,“禅净双修”是宋朝以来中国佛教的“主流”趋势;而且,这个趋势将来还会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方教授本身也提供了很充份的论据来说明,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但是我认为,所谓“禅净双修”,或是所谓“禅净同源 ”、“禅净相通”,这要分好几个层次去看。如果说“禅宗”也好,“净宗”也好,它最后达到的“境界”是一致的,“殊途而同归”,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但当我们谈“禅净双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讲它最后达到的“境界”是一致的,我们是在谈“下手”的修行方法。我们通常讲到“禅净双修”的时候,“禅”是指“禅宗”,“净”是指“净土宗”,一个是以参话头为主的,一个是以持名念佛为主的。也就是说,“禅”跟“净”可不可以在你“下手用功”的时候同时修呢?一边念念佛,一边参参话头?或者是一边做做“默照”的功夫?我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极容易造成相当程度的困扰。为什么?因为“参话头”参得你密不透风的时候,根本是连吃饭、走路、洗澡,自己都浑然忘我了!这种情况跟“念佛”是有差别的。“念佛”要在“一心不乱”;日常生活中,要持续不断、精进的念;甚至于“追顶念”,一个佛号接著一个佛号,不间断的念,没有任何杂念可以掺杂进来。这跟“参话头”在用功的方式上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初学者,如果要他一会儿去念念佛;一会儿又要他去参参话头;我想,佛也念不好,话头也参不透!所以我在方教授的“总结”之后,稍微提了一点意见,就是“禅净双修”对于“初学”的人,恐怕要做一个选择。
  “禅”与“净”宗旨相通,在用功的过程里,彼此有所“互补”;这是不用争论的。重要的是对于初学者,不宜滥谈“禅净双修”。如果要谈“禅净双修”,那么“禅”就不能局限在“禅宗”的方法上,而要把“禅”落实在所谓的“正念禅”或者是“生活禅”上面;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正念分明的功夫。藉著正念分明的功夫,跟“持名念佛”相结合,当然“念佛三昧”就更容易成就了。这是“禅净双修”另外一个“别解”!
  初学者对此不能不有所辨别!
  最后一点感想就是,“两岸禅学会议”从第一届到第二届,“学术”跟“宗教”兼顾,“出家众”跟“在家众”同样获得尊重,彼此有所沟通;尤其是海峡两岸共聚一堂,“此岸”跟“彼岸”有所交流;从这许多方面来看,这个会议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也因此,我认为这样的会议值得将来再继续举办,并且让更多更多的人士参与,一起来扩大它的成果! 游祥洲教授 - 世界佛教友谊会常务理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