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禅学会议的几点看法
两岸禅学会议的几点看法
※ 作者: 朱建民教授 - 中央大学哲研所
这是惠空法师第二次举办两岸禅学研讨会,方式和型态趋于成熟,而且已呈显出一定的模式。两届参加下来,有以下的感想:
一、在研讨会之前就把论文集印好,寄给与会的学者,让他们可以先行研读,这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因为常看到很多研讨会在会场上发单篇的论文,结束之后,才再出论文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很多与会者都是当天才看到论文,无法事先研读,让讨论没有办法更深入,所以论文集的事先印发,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二、整体议程的安排及时间的掌控都非常严谨,举例说:论文的题目、发表论文的人选、人选的搭配,都算是相当用心。像早上的场次,如果由出家法师发表,下午就改由学者专家们;或者一场由大陆的学者发表,台湾的学者讲评,另一场就变成台湾的学者发表,大陆的学者讲评,表现出主办单位用心于两岸交流的安排,是第二个让人感觉到办得不错的地方。
三、在议题方面,可以看出惠空法师的见识──他连续办两届研讨会为何都以禅学为主题?佛学研讨会不只佛教界在办,学术界也在办,从这两届研讨会,可以看出佛教界的出发点,跟学术界的出发点不一样,因为佛教有两个重要的内涵──信仰与实修,但学术界却撇开信仰与实修的层次,只作学术的论证。而禅学正好著重实修,于是就以实修的禅学做为研讨的出发点,显现出佛教界办佛学研讨会,在主题选择上能与佛教的本质呼应,跟学术界举办的佛学研讨会有所不同,这是第三点。
不过,优缺利弊往往是一体两面的,某些“特色”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就是缺点。
一、论文篇数相当多,要在两天那么短的时间里,安排这些论文,于是时间的掌握必须非常严谨,十二分钟发表论文,十分钟讨论,经常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事实上,学术讨论会可以有不同的形态,也许可以再辅助以专题讨论,以一个上午或三个小时的时间,二、三十个人就一个主题、一篇文章,作更深入的讨论。严谨的安排当然很好,只是希望未来可以思考在大型的会议之外,兼及小型的、人数较少的、议题集中的、时间宽裕的专题研讨,也许能够将主题作更完整、更深入的探讨。
二、前面提到的主办单位用心于各个场次的人选安排,但其中也许还可以有一些灵活的空间,比如出家师父发表,可以请教授讲评;教授发表论文时,也可以请出家师父讲评。透过不同观点、不同训练、不同专长的激荡,可以有一些交流。但我想这次会议已经考虑类似的问题,这次专题讨论和综合讨论的人选安排,就有多元的考量,同样的安排也可以用在论文发表,这是我个人的建议。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