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之翻译与流传问题
《八大人觉经》之翻译与流传问题
─ 以佛经目录记载及义理特色为线索 ─
黄国清 释性圆
摘 要
《八大人觉经》最早著录于隋?法经《众经目录》的小乘“失译经”类,亦即译者不详。后于隋?彦悰等撰《众经目录》时,经文已佚失,列于“阙本”下。唐代静泰《一切经论目》指此经已访得阙本,于贞观九年重入正目,且静泰将其改列大乘经。到了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首次记载本经译主为安世高,并指出系根据《宝唱录》,后代经录多依此说。本不知译者为何人,后代经录却说安世高所译,并不可信。经文先已佚失,一段时间后又访得,加上本来归入小乘经,后却归入大乘经,访得的经文应非原来的内容。考察汉译印度经论及汉地祖师撰述中的“八大人觉”或“八大人念”,内容基本上一致,为初期佛教的教义,只有《八大人觉经》有较为不同的义理内容,包含明显的大乘思想,推测此经系汉地祖师参 考相关经论内容后所编辑者。
关键词: 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八大人念、经录、失译、安世高
? 前 言
《八大人觉经》最早著录于隋代法经的《众经目录》,列在“失译经”类下,也就是不知译者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首次记载本经译主为后汉.安世高,并指出此说法系根据《宝唱录》。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将安世高所译一百七十余部佛典全部列出,其中并未见到本经之名。可见后世一直将此经译者归于安世高,不无疑义。本文藉由历代佛经目录的考察,试图厘清此经的译者问题。
其次,历代经录或将此经列在小乘经类下,或列于大乘经类下,为何观点差异如此之大?现存《八大人觉经》蕴含大乘菩萨道精神,这与其他佛教经论中所见的“八大人觉”或“八大人念”那种纯粹的初期佛教教义内容,有很大的差别。透过经录提供的讯息,以及与其他经论的“八大人觉”或“八大人念”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也尝试说明现存《八大人觉经》应该不是翻译的经典。
? 从经录记载考察本经的译者及流传问题
辨别译经的真伪,自东晋?道安始已注意此事,其《综理众经目录》中专列一卷“疑经录”。梁?僧祐在《出三藏记集》卷五“新集疑伪撰杂录”中说:“自像运浇季,浮竞者多,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乱实。昔安法师摘出伪经二十六部,又指慧达道人以为深戒。古既有之,今亦宜然矣。祐校阅群经,广集同异,约以经律,颇见所疑。夫真经体趣融然深远,假托之文辞意浅杂,玉石朱紫无所逃形也。今区别所疑,注之于录,并近世妄撰,亦标于末。” 古代祖师这种不笼统接受的求真精神,值得后人肯定。
有关古籍真伪的判别,历代古籍目录的著录情形,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梁启超拟出鉴别古书真伪的十二条标准,首两条即与此有关:“ ( 一 ) 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 二 ) 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这是甚为有力的判别标准。
《八大人觉经》在诸经录中的著录情形条列如下:
( 一 ) 翻检中国历代经录,发现《八大人觉经》不见载于最早的二部经绿:道安之《综理众经目录》及僧祐之《出三藏记集》。 然而,《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安公失译经第二”中载有“《八念经》一卷(夹注:旧录云《阿那律八念经》)。” “八念”就是“八大人念”或“八大人觉”。(参见下一节的讨论)然而,此《八念经》与《八大人觉经》应为不同的两部经典。
( 二 ) 在现存经录中,《八大人觉经》最早见载于隋.开皇十四年 ( A.D.594) 法经等撰集的《众经目录》(下称《法经录》)。《法经录》将此经列于“小乘修多罗藏录第二”之“众经失译”项下,经名“八大人觉章经”。 本录且说明“失译”的意义为:“虽复遗落译人时事,而古录备有,且义理无违,亦为定录。” 意谓虽然经本的翻译者及时代等相关资讯不详,但古录中已有著录,而且经义合于佛理,所以认定为翻译的佛典。由于古录已有记载,所以《八大人觉经》的译出时间在此录撰成之前。
(三) 隋开皇十七年 (A.D.597) 翻经学士费长房奉敕撰录上进的《历代三宝纪》,在第十四卷“小乘录入藏目”中,也将此经列于“小乘修多罗失译录第二”下,经名亦为 “ 八大人觉章经 ” 。
(四) 隋仁寿二年 (A.D.602) 彦悰等撰《众经目录》(下称《彦悰录》),本经被列于“阙本”项下,经名 “ 八大人觉章经 ” ,也不见译人姓名的记载。 所谓的“阙本”,《彦悰录》的夹注说:“旧录有目而无经本。” 意 谓旧录中有著录,但在此经录撰写之时连经文都已告亡佚。
( 五 ) 唐龙朔三年 ( A.D.663) 静泰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下称《静泰录》),在卷一 中将此经改列“大乘经单本”,经名为“八大人觉经”,经名下并有夹注指出:“二纸阙本访得。”仍不著译人姓名。 然而,同录卷五的“阙本”项下也列此经,题名“八大人觉章经”,夹注:“真观九年入正目讫。” 静泰在此录的序文中说:“入藏见录六百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三十二卷。……贞观九年奉行二十部二十一卷。真观九年于阙本内访得入藏。” 也就是说,真观九年 (A.D.635) 已访得此经经文,并列于其他正式项目之下 —— 即“大乘经单本”。
( 六 ) 唐麟德元年 (A.D.664) 道宣所撰《大唐内典录》在“历代众经见入藏录第三”中的“大乘经一译”项下,列有“八大人觉经”,仍然没有记载译主。 “一译”同于《静泰录》的“单本”,即在中国仅有一个译本。又在同录卷九“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的“大乘经正本”项下,也记载:“《八大人觉经》(夹注:二纸)”。
( 七 ) 唐中宗嗣圣十二年也是周则天武后证圣天册万岁元年 ( A.D.695) ,沙门明佺等撰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于卷七“小乘单译经目”下记载:“《八大人觉经》一卷(夹注:二纸),后汉代安世高译,出《宝唱录》。” 又将此经归入小乘经,明言译者是后汉的安世高,并指出此种译者归属系根据《宝唱录》。
( 八 )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 (A.D.730) ,智升撰《开元释教录》,第一卷为“汉魏二代缁素译人所出经戒羯磨等及新旧失译并附出译人列传” ,将《八大人觉经》置于此卷,归为安世高所译。又和《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一样,在经名下注:“见《宝唱录》”。 同录第十二卷“有译有本 录中菩萨三藏录之二(夹注:大乘经重单合译下)”载:“《八大人觉经》一卷,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夹注:出 《 宝唱录 》 )。” 又于《法住经》条后“上二十经二十五卷同帙”下的夹注中说:“从《优婆夷净行经》下十经,旧录之中 皆编小乘部内,今检寻文理多涉大乘,编在小中恐乘(当作乖)致理,故移于此。” 《八大人觉经》即在此十经之中。
(九)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 ( A.D.800) 圆照撰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本经列在“总集群经录上之一”类下,经名是 “ 八大人觉经 ” ,并在夹注中 指出 “见《宝唱录》”。 ( T55.776b)
(十) 唐元和二年 ( A.D.807)慧 琳撰百卷本《一切经音译》,将此经列 于“大乘 单译经”类下。
根据以上经录所载内容,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推论:第一、《出三藏记集》未载《八大人觉经》。这部目录从卷二到卷五共四卷为“叙名录”,载明传为东汉所译《四十二章经》以来至梁天监三年 (A.D.504) 年止译出的佛典计 450部1867卷(实为438部1878卷)的目录、卷数、译者(81位)和译出年代,另外还列出“异出论”、“古异经”、“失译经”、“疑经”等。 这部目录所载能知道翻译年代的佛典都是天监三年以前译出者,《八大人觉经》在此年以前应该尚未 译出。又僧祐撰写《出三藏记集》的时间大致落在梁天监九年 (A.D.510)到天监十三年(A.D.514)之间, 据此推知《八大人觉经》在汉地的译出时间可能不早于天监九年。
其次,隋仁寿二年所撰的《彦悰录》列此经于“阙本”类,唐龙朔三年《静泰录》则言“阙本访得”,相信今日所见的《八大人觉经》是在这四十一年间重新出现的。又《静泰录》以前此经归于小乘经或阙本,《静泰录》则将其归入大乘经类,静泰见到的经文内容或许与先前经录作者所见者有所不同。
第三,明佺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将此经译者归为后汉?安世高,且说出《宝唱录》,以后经录都据此转录。《历代三宝记》载《宝唱 录》撰于梁武帝天监十七年 ( A.D.518年), 若是如此,为何《法经录》至《大唐内典录》等均在《宝唱录》之后,却未见采用此说?足见撰写经录的祖师们多不认为此经译主是安世高;或根本没见到《宝唱录》的这种记载,以致只字未提。此外,《大唐内典录》列出后世归于安世高的译作计一百七十余部,其中并无《八大人觉经》。 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亦列出安世高所译的一百七十六部经,依然不见本经。 据道宣及靖迈的资料,安世高应该没有译出《八大人觉经》。
? 经论中所见八大人觉或八大人念的比较
前文所示《八大人觉经》在历代经录中的著录情形,或归入小乘经,或归入大乘经,这是很奇特的现象。原因可能出在本来佚失的经文经访得后,内容已有了大的改变,因为改列大乘经类下发生于经本重新访得之后。本节进一步考察诸经论中所述“八大人觉”或“八大人念”的内容,与《八大人觉经》进行比较,以证明这个论点。
在汉译《阿含经》中,有《中阿含?长寿王品?八念经》及《增一阿含?八难品》第 6经提及“八大人念”,且都与佛陀弟子阿那律有关。察考《大正藏》的校勘记,两经同时与南传经藏《增支部?八集》( a n guttara-nik a ya , atthaka-nipata )第30经的〈阿那律经〉( anuruddha )对应。 所谓的“八大人念”,对应于巴利文的 " mah a purisavitakka ", 这顿时解决了“八大人觉”与“八大人念”译词不同的疑难。" mah a purisa "意思是“大人”;而" vitakka "(梵文 vitarka )除译作“念”之外,也曾汉译为“思惟、思量、臆度;觉、觉想、思觉、觉观;寻、寻伺、寻思;疑惑、妄觉;心、欲心、欲觉、欲念;心之粗,粗心”等词, 如此,“八大人觉”和“八大人念”就是同一个印度词语的汉译。 这个“念”或“觉”是“思惟” 的意思,“八大人觉(念)”就是八个大人应该深思的项目。
汉译印度佛教经论中所举“八大人觉”或“八大人念”的内容,表列如下:
经 论 名
内容及《大正藏》页码
《长阿含.十上经》
云何八生法?谓 八大人觉 :道当少欲,多欲非道。道当知足,无厌非道。道当闲静,乐众非道。道当自守,戏笑非道。道当精进,懈怠非道。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 (T1.55c)
《长阿含十报法经》
第八八法,合有 八大人念 。何等为八?一、为念道法少欲者,非多欲者。二、为道法足者,不足者无有道法。三、为道法受行者,不受行者无有道法。四、为道法精进者,不精进者无有道法。五、为道法守意者,不守意者无有道法。六、为道法定意者,不定意者无有道法。七、为道法智慧者,不智慧者无有道法。八、为道法无有家乐,无有家不乐,共居有家乐,共居无有道法。是为八大人念。 (T1.238b)
《中阿含?长寿王品?八念经》
佛言:“ 八大人念 者,谓道从无欲,非有欲得;道从知足,非无厌得;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道从精勤,非懈怠得;道从正念,非邪念得;道从定意,非乱意得;道从智慧,非愚痴得;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 (T1.541c)
《阿那律八念经》
少欲、知足、隐处、精进、制心、定意、智慧、舍家不以戏慢,无有差跌,必安隐人,至泥洹门,是八大人念。……道当少欲,无得多欲。道当知足,无畜遗余。
道当隐处,无乐众会。道当精进,无得懈怠。道当制心,无得放逸。道当定意,无得乱念。道当智慧,无得愚闇。……比丘舍家,弃捐恩爱,安静思道,无所恋慕,意不随欲,净无挂碍。是为道法义当从是。 (T1.836a)
《增壹阿含?八难品》
当设 八大人念 流布在世者,……我法少欲者之所行,非
多欲者所行也。我法知足者之所行,非无厌者之所行也。我法闲居者之所行,非众中者之所行也。我法持戒者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也。我法定者之所行,非乱者所行也。我法智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也。我法多闻者之所行,非少闻者所行也。我法精进者之所行,非懈怠者所行也。 (T2.754c)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修行品》
有 八大人念 。何谓为八?一者,少欲,非不少欲。二者,知足,非不知足。三者,寂静,非不寂静。四者,远离,非不远离。五者,精进,非不精进。六者,禅定,非不禅定。七者,智慧,非不智慧。八者,无碍,非不无碍。 (T14.954a)
《菩萨璎珞本业经?圣贤觉观品》
所谓 八大人觉 。少欲、知足、寂静、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诤论。 (T24.1013)
《十住毗婆沙论?略行品》
复有八法,能摄佛道,所谓 八大人觉 :少欲、知足、远离、精进、念、定、慧、乐不戏论。 (T26.92)
《成实论?无相应品》
又 八大人觉 中,亦次第说。若比丘行少欲则知足,知足则远离,远离则精进,精进则正忆念,正忆念则心摄,心摄则得慧,得慧则戏论灭。 (T32.277a)
《成实论?道谛聚定论中定因品》
八大人觉 者,佛法中若少欲者能得利益,非多欲者。知足者、远离者、精进者、正忆者、定心者、智慧者、无戏论者能得利益,非戏论者。 (T32.353b)
以上印度经论中所述“八大人觉”或“八大人念”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次序也相同。依鸠摩罗什所译《成实论?道谛聚定论中定因品》,此八法为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忆、定心、智慧、无戏论八个项目。关于这八个项目的意义,《成实论》同品解释说:
少欲 行者,为修道故,必欲所须,但不多心余无用物,是名少欲。 知足 者,有人若以因缘,若为持戒,若令他人心得清净,是故少取而心不以为足。若人少取,心以为足,是名知足。有人虽取少物,而心好者,是名少欲非知足也。若趣得少物,是名知足。…… 远离 者,若于在家、出家人中行身远离,于诸烦恼行心远离,是名远离。…… 精进 者,行者若行正勤,断不善法,修集善法,是中勤行,故名精进。…… 正忆 者,常于身、受、心、法修正安慧。…… 定心 者。若习定心得微妙利,如经中说:“修定心者能如实知。”……智慧者,智者心中不生烦恼,若生即灭。……
又智者心不起诸想,若起即灭。……又若有智眼能观佛法。……又智者名得佛法分。……又智慧者名曰有命,余则名死。又智慧者名真道人,能知道故。又智者知佛法味。……
又智慧者名信,以得四信不随他故。
又得圣慧根名佛弟子,余人名外凡夫。故说智者能得利益。无戏论者,若一异论,名为戏论。
我们看到的是很素朴的实践方法,相当切合于初期佛教的精神。考察上表中诸经论的上下文脉,也未见到明显的大乘义理的表述。因此,汉译印度佛教经论中的“八大人觉”或“八大人念”,可以说无义理上的分歧。
接下来,我们检视中国祖师的著作中所述“八大人觉”或“八大人念”的内容,表列如下:
作者及著作名
内容及《大正藏》页码
隋?慧远
《大乘义章》
八大人觉 者,佛是大人,诸佛大人觉知此法为涅槃因,名大人觉。所觉不同,一门说八。八名是何?一是少欲,二是知足,三乐寂静,四勤精进,五守正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于彼未得五欲法中不广追求,名为少欲。已得法中受取以限,称曰知足。离诸愦闹独处空闲,名乐寂静。于诸善法勤修无间,故云精进。守法不失,名为正念。住法不乱,名曰禅定。起闻思修,说为智慧。证离分别,名不戏论。一一广辨,如《遗教经》。就此八中,前七方便,后一正证。八大人觉,略之云尔。 (T44.753a)
隋?灌顶撰、
唐?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经疏》
八大人觉 者,出《遗教经》。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少欲是道,多欲非道,乃至
不戏论是道,戏论非道 (云云)。(T38.94c)
唐.窥基
《金刚般若论会》
八大人觉 中摄初六故。一、少欲;二、知足;三、远离;四、精进;五、不妄念;六、正定。正慧摄二:一者智慧;
二不戏论。 (T40.736c)
唐.窥基《大方广佛华严
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谓 八大人觉 :少欲、知足、寂静、精进、正念、正定、正
慧、不诤论。 (T35.34c)
唐.遁伦《瑜伽论记》
又性少欲下,此是 八大人觉 :一、少欲;二、知足;三、远离;四、猛进;五、不忘念;六、禅定;七、智慧;八、无戏论。与《遗教经》同。 (T42.685c)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八大人觉 :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静;四、精进;五、正意;六、正定;七、正慧;八、不戏论也。 (T54.468b)
敦煌本 《本业璎珞经疏 》 (斯2748号)
五方便住心中所行法者,谓 八大人觉 。少欲者,于五欲中,色、声、香、味、触中,但取其一。知足者,于一之中,更不求胜。寂静者,除身心十恶。精进者,策列进修,行行去恶。念者,守境不移,作发后解。定者,静心一境。惠者,得法理原,是相皆虚。不诤论者,万或妄取,境界所作,无功为戏,迭相是非为论。此八是大人所知为觉。
中国祖师所理解的“八大人觉”的内容,与印度经论中的项目并无不同。灌顶、湛然、窥基等且说其内容与《遗教经》相同,而《遗教经》一向被归在小乘经中, 可见祖师主要视“八大人觉”为小乘的教义。
相对于以上汉译印度经论及中国祖师注疏中所见的以初期佛教教义为主的“八大人觉”,现存《八大人觉经》不仅在项目方面有所出入,经文内容也包含大乘思想。明末智旭《八大人觉经略解》及清?续法《佛说八大人觉经疏》的科判表列如下:
《八大人觉经略解》科判
及《新纂卍续藏》页码
《佛说八大人觉经疏》科判
及《新纂卍续藏》页码
初、无常无我觉 (S37.737b)
初、觉身心无常观念真常 (S37.740c)
二、常修少欲觉 (S37.737c)
二、觉贪欲为苦观念少欲 (S37.741c)
三、知足守道觉 (S37.737c)
三、觉多求增罪观念知足 (S37.742a)
四、常行精进觉 (S37.737c)
四、觉懈怠坠落观念精进 (S37.742a)
五、多闻智慧觉 (S37.738a)
五、觉愚痴无智观念多闻 (S37.742c)
六、布施平等觉 (S37.738a)
六、觉贫苦结怨观念施善 (S37.743a)
七、出家梵行觉 (S37.738a)
七、觉五欲过患观念梵行 (S37.743b)
八、大心普济觉 (S37.738a)
八、觉生死苦恼观念心愿 (S37.744a)
其中少欲、知足、精进、出家、智慧(含无常无我觉)与传统“八大人觉”的项目相类,而“布施平等”(施善)和“大心普济”(心愿)可说是现存《八大人觉经》特有的二觉。虽然有五个项目相类,但在内容解说上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如“远离”与“出家”相较,《中阿含?八念经》言:“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 指离群独居,专志修行。《八大人觉经》说:“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指出家远离世间的欲乐。现存《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中且出现诸如“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明显表现出迥异于初期佛教教义的大乘佛教思想。因此,就经文内容而言,现存《八大人觉经》有其独异性。
其次,就“觉”的意义来考察,前述慧远《大乘义章》以同义联合式复合词“觉知”来解释,敦煌本 《本业璎珞经疏 》也说“所知为觉”,也就是中国祖师释“觉”为“知”。“觉”的词义,《说文解字?见部》说:“觉,悟也。(段玉裁注:悟各本作寤,今正。)”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廿四“觉寤”条说:“《广雅》:‘觉,知也。’顾野王云:‘觉谓知晓也。’” 以“悟”、“知” 来解“觉”,应是在汉语文化脉络下发展出来的词义解释,梵文 "vitarka" 的几个汉译词都未曾带有“觉知”或“觉悟”义。现存《八大人觉经》中出现“觉知”、“觉悟”的两个词,可能由“八大人觉”译文中的“觉”字朝复合词方向发展而来,不应视为 " vitarka" 的汉译。
据以上的比较与推论,现存《八大人觉经》应是汉地祖师在中国佛教文化脉络下编辑完成者。
? 结论
本文透过经录记载及其义理特色的考察,发现现存《八大人觉经》在翻译与流通上存在著甚大的疑点 。此经在历代经录中的著录情形,最早见于隋代的《法经录》( A.D.594), 属于遗落译人时事的小乘“失译”经。到了隋《彦悰录》 ( A.D.602) 时,此经改列小乘“阙本”下,表经本已遗失。唐《静泰录》指出阙本重新访得,但改列为大乘经。原本佚失的经文再次出现,归类且从小乘经移到大乘经,显示重新找到的经文与原经的内容应该有异。唐武后时明佺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 A.D.695) 突然称说此经为安世高所译,由于先于此录的现存经录皆无此说,道宣《大唐内典录》列安世高所译佛典一百七十余部也无此经,所以将此经译者归于安世高并不可信。
经录或将此经列为小乘经,或列为大乘经,推测佚失后重新访得的经文内容编纂已有所改变。检索汉译诸经论及中国祖师撰述中的“八大人觉”与“八大人念”,发现内容基本上一致,表现出初期佛教精神,唯独《八大人觉经》出现与众不同的项目,且明显包含大乘思想。又《八大人觉经》以复合词“觉悟”、“觉知”表“觉”义,这是在汉语文化脉络下的发展。因此,现存《八大人觉经》应是汉地祖师参考佛教经论的相关内容完成的著作,非翻译的佛典。
Problems about 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Eight Great Man , s Enlightenments Sutra Based on the Scriptural Records and Doctrinal Characteristics
Kuo-ch'ing Huang / Hsing-yuan Shih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Research
Yuan Kuang Buddhist Institute
Summary
The Eight Great Man's Enlightenments Sutra 《 八大人觉经》 first appeared in The Catalogue of All Sutras 《众经目录》 compiled by Fa-ching in the Sui Dynasty ( 隋朝 ) as a Hinayana sutra whose translator was unknown. Then in another catalogue compiled by Yen-tsung it was listed as a sutra whose text had been lost. The Catalogue of All Sutras and Sastras 《一切经论目》 compiled by Ching-t'ai in the Tang Dynasty stated that the lost text had been found, and classified it as a Mahayana sutra. A second Tang Dynasty catalogue by Ming-ch'uan recorded the translator of the sutra as An-shi-kao and stated that this was based on The Bao-ch'ang Catalogue 《宝唱录》 . From then on this final version has been accepted as true. But inconsistency in the various catalogues about the nature and the translator of the sutra suggests that the recovered sutra may not have been the original text. The “eight great man's enlightenments” or “eight great man's thoughts” found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Indian works or in the writings of ancient Chinese master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nd contain the tenets of early Buddhism. But The Eight Great Man's Enlightenments Sutra 《八大人觉经》 as we have now clearly contains Mahayana ideas. So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sutra was a work of Chinese masters who collected the ideas from related sutras and sastras.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