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湛然居士文集》中“杨行省”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高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湛然居士文集》中“杨行省”考
  陈高华
  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内收诗文776篇。王国维先生作《耶律文正公年谱 》,对这些诗文的写作年代作了细致的考订,分别列入有关年份条下,但对第八卷的《答杨 行省书》则未提及[注解:此篇收入《王忠悫公遗书·内编》。《湛然居士文集》点 校本转载,中华书局,1986年,336—374页。]。近年谢方先生整理出版了此 书的点校本,在该文题目下注:“年代无考”。限于体例,对“杨行省”所指并未涉及。日 本学者饭田利行长期从事耶律楚材和《湛然居士文集》研究,将《湛然居士文集》译成日 文,题为《定本湛然居士文集译》,并曾获第22届日本翻译文化赏。1994年,饭田先生又出 版了《耶律楚材》一书,详细论述耶律楚材的生平和作品。前书在“杨行省”下注:“惟中 。行省是中书省派驻地方的机构”[注解:柏美术出版株式会社,1994年,427页。 ]。后书两处涉及《答杨行省书》,均在“杨行省”下注“惟中”。可见饭田 先生认为杨行省就是杨惟中。此外,似没有人就此进行过专门讨论。
  我反复推敲耶律楚材这篇文章以后得出结论,这个神秘的“杨行省”,不是杨惟中,而是13 世纪上半期赫赫有名的女强人杨四娘子。这篇文章对于了解大蒙古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有一定 价值,现加说明如下。
  一
  《答杨行省书》的全文是:
  某再拜,复书于行省阁下。辱书,谕及辞位事,请闻奏施行者。惟圣代之深仁,赏 延于世;伟闺门之内助,贵系于夫。故行省李公虽稽北觐之期,颇著南伐之绩,时不适愿, 天弗假年。伏惟阁下族出名家,世传将种,无儿女子之态,有大丈夫之所为,吏民服心,朝 廷 注意,遂授东台之任,冀舒南顾之忧。今也抑意陈书,引年求退,惧折鼎覆NFDF7之患 ,避牝鸡 司晨之讥。虽曰谦尊而光,曷若随时之义。分茅列土,无忘北阙之恩;秣马厉兵,可报西门 之役。今因人回,谨复书以闻。山川辽阔,书简浮沉。比获瞻依,更希调护。不宣。 
  饭田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没有说明断定杨行省即杨惟中的理由。我想,很可能因为常见史籍中 蒙古国时期有行省头衔而又杨姓者,只有杨惟中一人,所以就对号入座了。其实,从《答杨 行省书》的内容来看,这位“杨行省”和杨惟中是没有关系的。
  首先,可以看出,此书是针对杨行省“辞位”而作的。杨行省写信“引年求退”,也就是以 年老为理由,要求辞去行省职位。求之于杨惟中的年龄,是完全不合的。杨惟中死于己未年 (1259年),年55岁。“岁乙未,用兵汉上,领军前行中书省”[注解:郝经:《杨公 神道碑》,《陵川文集》卷35《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乙未年 是1235年,杨惟中才31岁。“汉上”之役很快结束,行省当然不复存在。如果此时杨惟中“ 辞位”的话,决不能以年龄为理由“求退”的。
  其次,书中几处文字都显示受书人是女性。如“伟闺门之内助,贵系于夫”;“无儿女子之 态,有大丈夫之所为”;“避牝鸡司晨之讥”。这些话用在杨惟中身上显然都是不合适的。 
  第三,《答杨行省书》中说:“故行省李公虽稽北觐之期,颇著南伐之绩。时不适愿,天弗 假年。”这一位“李公”无疑与受信人有特殊的关系,耶律楚材才会在书信中提及。饭田先 生认为“李公”就是忽必烈即位后起兵反抗的益都军阀李[注解:《定本 湛然居士集释》,国书刊行会刊行,428页。],但是他没有说明根据是什么 。他可能没有注意“故行省”的“故”字。“故”者,不在人世之意。也就是说,耶律楚材 作《答杨行省书》时,这位“行省李公”已不在人世,这从下文“时不适愿,天弗假年”可 以得到证明。李死于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在耶律楚材去世(1244年)以后近二 十年,当然不可能是《答杨行省书》中的“故行省李公”,而且,如按饭田先生的见解,李 应与杨惟中有密切 关系才对。然而,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两人活动的范围大不相同,李以山东 益都为基 地,活动于两淮地区,杨惟中在大汗宫廷任职,曾到山东、河南活动,并参与长江中游的战 事。两人没有发生密切联系的可能。这就是说,“故行省李公”即使是李,也不 能证明受书人是杨惟中,何况可以确定这位“李公”肯定不是李。
  以上我们从《答杨行省书》的内容,说明“杨行省”不是杨惟中。为了使问题更为清楚起见 ,有必要探索一下杨惟中生平及其与耶律楚材的关系。
  众所周知,耶律楚材有“中书令”之称,但实际上他不过是一宫廷中的必彻彻(书记)而已。 到过蒙古的南宋使臣说,“诸国亡俘,或曰中书丞相,或将军,或侍郎,或宣抚、运使,随 所自欲,而盗其名,初无宣麻、制诰之事”。耶律楚材“契丹人,或称中书侍郎”,“移剌 (即耶律——引者)及镇海自号为中书相公,总理国事,镇海不止理回回也。鞑人无相之称, 只称之曰必彻彻。必彻彻者,汉语令史也,使之主行文书耳”。“只是见之文书者,则楚材 、镇海得以行其私意,盖鞑主不识字也。”[注解: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 王国维笺证《蒙古史料四种》本。]所谓“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 相公”,或是耶律楚材盗名自娱, 或是中原“汉地”之人有求于他的谄谀之词[注解:参见韩儒林《耶律楚材在大蒙古 国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韩儒林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263—275页。]。
  关于杨惟中最重要的资料是郝经所撰《神道碑》及《元史》本传。《元史》本传实际上是根 据《神道碑》删削而成的。据记载,杨氏早年“以孤童子事太宗”,应是窝阔台汗收养的孤 儿。“弱冠,衔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具体情况已不可得知[注解:郝经:《杨公神 道碑》,《陵川文集》卷35。]。癸巳年(1233年),窝阔台汗下令在燕京设学 ,教授蒙古子弟[注解:参见萧启庆《大蒙古国的国子学》,《蒙元史新研》,台北 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4年,63—94页 。]。甲午年(1234年)二月颁发的有关诏书中,提到“宣授金牌提举国子学士 (事)中书杨惟中”[注解:以上诏令见《析津志辑佚》,北京出版社,1983年,197 —199页。] 。其它记载亦说,“太宗诏学士十八人,即长春宫教之,俾杨中书惟中监督”[注解:姚燧:《姚文献公神道碑》,《国朝文类》卷60。]。“太宗嗣位,择必
  赤子十八人,学汉语文字,汉官子弟参学国语、弓矢,且分四队以教,命中书令 杨惟中主其事”[注解:许有壬:《上都孔子庙记》,《至正集》卷44。]。但郝经为杨惟中撰写的《神道碑》和《元史·杨惟中传》对提举学校一事均无记载。 乙未年(1235年),皇子廓出(又译阔出)征宋,“命公(杨惟中——引者)于军前行中书省,克 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隋、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得名士数十人,收集伊、洛诸 书,载送燕都”[注解:《杨公神道碑》。]。名理学家赵复因而到燕 京,讲授性理之学,理学由此在北方传播开来。当时随同杨惟中南征的有忽必烈时代的名臣 姚枢,“乙未,诏二太子南征,俾公(姚枢——引者)从杨中书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 ”[注解:《姚文献公神道碑》。]。南征结束后北还。据郝经《神道 碑》说,“耶律楚材罢,遂以公为中书令,领省事。太宗崩,六后称制,公以一相负任天下 ”。谷幽(贵由)汗即位后,杨氏奉命到山西宣慰。蒙哥汗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处理“汉地” 事务,“承制封拜,奏公为河南道经略使”,“迁陕右四川宣抚大使”。己未年(1259年), 忽必烈奉命南征,以杨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等路宣抚大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 信”,但未入宋境便病死。《元史》本传所记相同。
  从杨惟中的经历来看,他在窝阔台汗庇护下成长,一定精通蒙古语言文字。他之所以奉命出 使西域,应与此有关。有关耶律楚材生平的传记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
  有二道士争长,互立党与,其人诬其仇之党二人为逃军,结中贵及通事杨惟忠,执 而虐杀之。楚材按收惟忠,中贵复诉楚材违制,帝怒,系楚材。既而自悔,命释之[注解: 《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按,此事宋子贞《耶律公神道碑》(《国朝文类》 卷57)未载。]。
  屠寄认为,杨惟忠即杨惟中,他长于蒙古语文,实际上充当翻译角色,故有“通事”之称[注解:《蒙兀儿史记》卷61《杨惟中传》注,中国书店,1984年。]。 屠寄此说,为研究者所认同[注解:参见萧启庆《元代的通事与译史》,《元史论丛 》6辑,40—41页。]。而且,杨惟中受命提举国子学,亦是一有力旁证。窝 阔台汗最初设立燕京国子学,其用意在于培养精通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所以才 会选择杨惟中去充当此任。也就是说,杨惟中实际上是大汗身边的怯里马赤(译人),其在汗 廷的地位应不低于作为必赤(必彻彻)的耶律楚材,因而“中书”、“中书令”之 称,也就不足为怪了。
  既然早有“中书”之称,奉命前往军前,自然会被附会成“行中书省”。杨惟中有“行省” 之称只有随同廓出(阔出)出征的一段时间,如果《答杨行省书》中的“杨行省”是杨惟中的 话,应即作为此时。但奉命出征的杨惟中并没有“辞位”之举,而且从《答杨行省书》中也 看不出与这次南征有关的痕迹。
  杨惟中与耶律楚材的关系是颇为微妙的。从上引记载来看,两人为道士“争长”之事,曾发 生激烈冲突,以至需要窝阔台汗亲自出面处理。“耶律楚材罢”和以杨惟中为中书令之事, 不见于其它记载。屠寄认为:“终元之世,中书令惟耶律楚材及皇太子真金。楚材至皇后摄 政之次年癸卯始薨,惟中旧传‘一相负任’之说,纯袭私家碑志,夸诞之词,殊不足取。且 观《耶律楚材传》‘通事杨惟忠’之称,则其人非真宰相可知,殆蒙古语所谓必 赤而自称中书相公,如《黑鞑事略》所云者耳。”所以他撰写的《杨惟中传》便将杨惟中取 代耶律楚材为中书令一事删去[注解:《蒙兀儿史记》卷61《杨惟中传》注。]。屠寄此段议论似可商榷。蒙古国前期的中书令与忽必烈当政采纳汉制后的中书 令不同,前者确实是“必赤而自称中书相公”,后者则是中书省的首脑,只能由 太子担任,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耶律楚材以必赤而自称中书相公,可以说是学术 界公认的事实,他在窝阔台汗当政时期和乃马真后脱列哥那(六皇后,即前引文献中的“六 后”)摄政时期,屡次遭到打击,亦是事实。正如郝经所说:“当太宗皇帝临御之时,耶律 楚材为相……方有志于天下,而一、二不逞之徒,投隙抵罅,相与排摈,百计攻讦,乘宫闱 违豫之际,恣为矫诬,卒使耶律楚材愤悒以死。”
  [注解:《立政议》,《陵川文集》卷32。]
  到窝阔台汗晚年,尤其是自庚子年(1240年)开始,耶律楚材已经失势,在这一年的春正月, 窝阔台汗“以奥都剌合蛮充提领诸路课税所官”[注解:《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元史》卷2《太宗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耶律楚材的财政大权被剥 夺。而另有记载说,“庚子、辛丑间,中令杨公当国”[注解:《太极书院记》,《 陵川文集》卷26。]。
  显然,庚子年起亲近大汗的杨惟中已得势,取耶律楚材而代之,掌握“汉地”大权。总之, 杨惟中和耶律楚材,一为怯里马赤,一为必赤(必彻彻),在汗廷中地位相当,因 而都有“中书”、“中书相公”、“中书令”之称。两人可能存在争夺权势的矛盾。而耶律 楚材的《答杨行省书》明显是上级对下级的批复,和两人关系是不相称的。
  二
  其实,在大蒙古国统治下,除杨惟中之外,还有一个姓杨的行省,那便是名震南北的杨四娘 子(杨妙真)。她原来是抗金的起义首领,后来却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而且归附了蒙古。她 的一生,曲折多变,是富有传奇色彩的。
  金朝末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1211年起,蒙古军南下,金军屡败,被迫求和,并于1214年 将都城由中都(今北京)迁到汴梁(今河南开封)。金朝的疆土日蹙,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却不 断加重。山东、河北各地农民不堪忍受,纷纷起来反抗,杨安儿和李全便是山东势力较强的 两支武装[注解:黄宽重:《南宋宁宗、理宗时期的抗金义军》,《历史语言研究所 集刊》第54本第3份。]。杨四娘子是杨安儿的妹妹(一说女儿),“年可二十 ,膂力过人,能马上运双刀,所向披靡”。她与以使用铁枪闻名的李全,通过比武,结为夫 妻[注解:周密:《齐东野语》卷9《李全》,中华书局,1983年。] 。后杨安儿兵败被杀 ,李全、杨四娘子收拾余部,在嘉定十一年(1218年)归附南宋。实际上,他们拥兵自重,往 来于山东、淮东之间,多生事端,与南宋矛盾日深。宝庆二年(1226年),李全在青州被蒙古 兵所围,“大小百战,终不利”,宝庆三年四月,投降蒙古,蒙古将领“承制授全山东行省 ”。这时杨四娘子及其一部分部众,仍在南宋管辖下的楚州(今江苏淮安)。李全“力告大元 大将,求南归,不许,断一指示归南必畔,许之,承制授山东、淮南行省,得专制山东,而 岁献金币”。此后,李全来往于山东、淮东,“岁贡于大元者不缺,格外恭顺于宋以就钱粮 ,往往贸货输大元”。另一方面,“又与金合纵”,挟三方以自重,割据一方,而矛头主要 指向南宋。在山东大造海船,企图由海道进袭杭州[注解:《宋史》卷476、477《叛 臣·李全》上、下,中华书局,1991年;周密:《齐东野语》卷9《李全》。。
  绍定三年(1230年),南宋正式下令讨伐李全。李全率部进攻扬州,与宋军多次交锋。四年正 月,李全中伏被杀,宋军进攻楚州。杨四娘子渡淮退往涟水(今江苏涟水),又由涟水“窜归 山东,又数年而后毙”[注解:《宋史》卷477《叛臣·李全》下。] 。
  关于杨四娘子北归以后的遭遇,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我在《杨四娘子的下落》
  [注解:见《元史研究论稿》,422—424页。]一文曾有所论述,现引 录并加以说明。
  据《金史》记载:“(正大八年)夏五月,杨妙真以夫死于宋,构浮桥于楚州之北,就北帅梭 鲁胡吐乞师复仇。朝廷(金朝——引者)觇知之,以谓北军果能渡淮,淮与河南跬步间耳,遣 合达、蒲阿驻军桃源界〖KG-*4〗〖HT5,5”〗氵〖KG-*4/9〗〖HT5,6〗敖河备 之。两行省乃约宋师赵范、赵葵为夹攻之计。”[注解:《金史》卷114《白华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按,正大八年即宋绍定四年(1231年)。正月 ,李全死。三月,宋军十万自扬州出发。四月到达楚州。五月,围攻楚州城。杨四娘子“就 北帅梭鲁胡吐乞师复仇”,显然没有得到回应,所以只好在宋军围攻下,渡淮北去。早在12 29年推举窝阔台汗即位的库里台(大聚会)上,蒙古已定下了灭金的战略,并在1230年起逐步 付诸实施。这时的南宋是蒙古争取联合的对象,当然不会因杨四娘子的请求而对南宋用兵。 1230年冬,皇弟拖雷已率精兵由陕西入宋境,迂回到金朝后方。而金朝却昧于形势,将主力 部队由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两行省率领前去东南方向驻防,完全弄错了蒙古军的主攻方向。 更为可笑的是,金朝此时还想与南宋联合,围剿李全余部,结果遭到了南宋方面的拒绝
  [注解:《宋史》卷477《叛臣·李全》下。]。原来李全虽然归附蒙 古,但仍保持相对独立性,而到此时,杨妙真已公开向“北帅”“乞师”,说明她已决心完 全投靠蒙古了。她“窜归山东”,一则因为山东益都一带是他们夫妻经营多年的地盘,二则 希望得到蒙古的庇护。
  其它记载说明了杨妙真北归以后的情况。“初,金季李全据山东以叛,其弟二太尉略地至文 登。君(于钦——引者)之祖讳祥,隐里中,方坐塾教诸生,兵暴入,为所掠。见其仪状伟岸 ,挟刃临之,逼与俱行,至益都……全受擒,其妻杨妙真举众归朝,开行省山东,因得署为 其从事。”[注解:柳贯:《于思容墓志铭》,《柳待制文集》卷11《四部丛刊》 本。“公讳进,……有义军李帅见公异于诸子……以为亲兵。国王南来,李帅迎降,承制以为 益都行省。西拒金人,南御楚寇,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公为家将,常为前锋……帅因攻扬 州,殁于城下。公率麾下推其夫人权主军务,众皆悦服。越明年,杨氏入觐,得绍夫职。假 公以军帅之□(任?),使代征伐之劳。又常乘传赴阙奏事,进贡诸物。杨氏辞政,公亦寻解 兵柄,寻署高密尹。”[注解:许时献:《胶州知州董公神道碑》,《山左金石志》 卷22。]后一条记载中的“李帅”就是李全。这两条记载说明,李全死(“受 擒”不确)后,杨妙真“权主军务”,“举众归朝”。“杨氏入觐,得绍夫职”,就是说她 到蒙古汗廷觐见。对于归附蒙古者,入觐汗廷是一项基本要求[注解:忽必烈时,招 谕安南,“晓以六事”,第一条就是“君长亲朝”,见《元史》卷 209《安南传》。]。李全虽然归附蒙古,但始终没有入觐,蒙古对他实际上不是很放心的,就在李 全中伏战死前夕,蒙古宣差还说他“心终在南耳”[注解:《宋史》卷477《叛臣· 李全》下。]。现在杨氏入觐,显然是表忠心,当然会得到蒙古统治者的赏识 ,因而“得绍夫职”,“开行省山东”,也就可以称为“杨行省”了。
  了解杨妙真的历史,再来读耶律楚材的《答杨行省书》,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伟闺门之内助,贵系于夫”,指杨妙真是李全之妻,因夫而得行省的职位。“故行省李公 ”指李全。“虽稽北觐之期,颇著南伐之绩”,指李全推脱不肯北上觐见大汗,隐有批评之 意,但肯定他“南伐”亦即对宋作战的功绩。“时不适愿,天弗假年”,指李全战死。“阁 下族出名家,世传将种,无儿女子之态,有大丈夫之所为”,杨安儿曾统领数万军队,“名 家”、“将种”应指此而言。女子而为男子之事,统兵打仗,故称其“无儿女之态”。“遂 授东台之任,冀舒南顾之忧”,“东台”指山东行省而言,后一句指杨妙真在防备南宋方面 起了作用,解除了蒙古对金作战的南顾之忧。“牝鸡司晨”,历来用以比喻妇人篡权专政, “避牝鸡司晨之讥”,是说杨妙真为了避免别人讽刺她以妇人专政,所以要辞去行省的职位 。“秣马厉兵,可报西门之役”,李全是在扬州西门中伏身死的,此句即是要杨妙真为李全 报仇的意思。
  耶律楚材写的这封信是答复杨妙真“辞位”要求的,“虽曰谦尊而光,曷若随时之义”,是 劝她不要辞职,应该振奋精神,为夫报仇。值得注意的是,杨妙真写给耶律楚材的信提出辞 职,是请他“闻奏施行”。但从这封复信来看,耶律楚材显然没有上奏,便作了答复。由这 件事可知,耶律楚材的权力是相当大的,“汉地”的许多事务,可以不通过大汗,自行做主 。前引南宋使?臣说,“见之文书者,则楚材、镇海得以行其私意”,由此可得一证明。前 引 的一条记载说,“杨氏辞政,公亦寻解兵柄”,则杨妙真后来又有“辞政”之举,而且得到 批准。她的“辞政”实际上是把位置让儿子李接替。
  王国维先生指出,现存《湛然居士文集》“前九卷癸巳所刊,后四卷则甲午以后续增也”
  [注解:《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湛然居士文集》(点校本)附录。 。《答杨行省书》在文集卷八,因而此书之作,必在辛卯(1231年)五月杨妙真北还后到癸巳 年(1233年)之间。但辛卯(1231年)北还后,杨妙真又北上觐见大汗始得“绍夫职”,路途遥 远,多费时日,因而杨妙真提出辞职和耶律楚材的复书,应在壬辰、癸巳(1232、1233年)两 年之间,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